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疫情對農業國際貿易的影響

疫情對農業國際貿易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4 21:41:43

Ⅰ 農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業也是一個產品,
你這樣理解就可以很清晰它所代表的意義了.

跟農產品相關的行業,自然會受其影響.

如果從再深一個層面來理解,
農業是國家的立國之本,農業強大,對國際貿易的主動權會大一些!

Ⅱ 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及其全球影響

1990—2050年中國糧食需求預測: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在廣泛地比較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國的特殊國情的基礎上,對1990—2050年期間中國的人口和GNP的增長情況做了預測,預測結果列於表1中。目前,許多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認為中國的人均GNP被低估了,為了更加充分地估計中國未來的人均穀物和糧食需求量,將1990年中國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調到740美元,以此為基數進行預測分析。將各預測年份的人均GNP預測值帶入前面從國際經驗分析中得到的經驗公式,就可以得到對應年份的人均穀物需求量的推測值。當人均穀物需求量推測值小於1990年的實際值時,預測值取兩者中較大的數值。假定穀物占糧食的比例不變,由人均穀物需求量預測值可以推出人均糧食需求量的預測值。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預測結果列於表2中。

決定一國的人均糧食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資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經濟和技術水平;三是它的資源配置機制。因此,當兩個國家的資源配置機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時,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較低的國家,其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也應當較低。中國的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意味著用國際經驗公式推測的人均穀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慮到預測值是從推測值和1990年的實際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預測值只能偏高,不會偏低。認為未來20年中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量會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錯誤的。我們的政府不應該不負責地向人民許諾為他們提供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食品消費水平,我們的人民也不應該不切實際地期待享受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食品消費水平。中國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費模式沒有持久存在的根據。由總人口和人均糧食需求預測可以得到糧食總需求預測,結果列於表3中。

2

Ⅲ 加入WTO後對我國農業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

1.加入WTO後,我國可以享受40多年來關貿總協定各締約國在開放貿易、尤其是降低關稅方面所取得的進展成果,〖HT〗並可取得大多數成員方無條件貿易最惠國待遇,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為我國農業國際化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環境,有利於我國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與市場。

2.有利於我國參照國際規范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農業宏觀調控體系。對實現農業兩個轉變,提高農業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能力,以及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可靈活運用WTO有關條款及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使之免受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的沖擊。而且,加入WTO後,我國也可以成員方身份,全面參加國際農業多邊貿易談判,維護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遏制少數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行動和農業貿易保護主義。如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日本、韓國在各方面壓力下,終於有限度地開放了其大米市場,我國大米本來在日、韓市場上是有競爭力的,但美國等大米出口國則向WTO提出,日、韓開放大米市場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成果,只有WTO成員方才能有權享受。因我國目前不是WTO的成員方,所以我國不能向日、韓市場出口大米。加入WTO後,上述問題將不復存在,相反,我國可動用WTO有關條款及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本國利益。

4.有利於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促進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HT〗烏拉圭回合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取消了非關稅措施,均以關稅及關稅配額的形式來管理農產品貿易,這樣就大大改善了農產品出口環境。目前,我國出口到歐洲的土豆,遭到歐盟歧視性的數量限制,這本不符合WTO農業框架的規定,但由於我國不是WTO的成員,因此,歐盟對我國採取的這一歧視性措施,不能被WTO紀律約束。加入WTO後,這一問題將不復存在。

5.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烏拉圭回合後,由於發達國家削減農業保護水平和增加市場准入量,因此,有利於我國抓住機會擴大農產品出口。

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業的不利影響

農業是傳統產業,一般來說,由於發展中國家二、三產業不發達,多數人口集中在農業領域。農業不僅是這些國家發展的根據地,也成為社會穩定的保護地。現在的問題是,相當多的發達國家不僅二、三產業發達,農業也很發達,擁有大量的過剩生產能力,極力要把自己的農產品推向世界,特別是推向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與工業品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工業品在進入一個國家時,它總能帶進去一部分技術,而農產品往往就是產品,它所包含的技術和知識很難被進口國所利用。因此,所有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入世"談判時,都是把農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保護。在比較早的烏拉圭談判,就把農業問題作為一個特殊問題來對待,給發展中國家一些優惠政策。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的70%在農村,有50%的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生產,因此,我國在一系列入世多邊談判中,盡了最大努力保持農業的穩定。

我國農業與國際發達農產品生產國相比,有兩個很難改變的不利因素。第一,我們的自然生產條件,比歐美主要國家差得很多。我國主要農業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旱澇災害頻繁,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使農業生產成本大大提高。而歐美國家氣候溫暖,雨量豐沛,是農業生產的極好地區。第二,我國資源結構嚴重不合理,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是我國農業一個重要特徵。美國一個農戶一般要種幾百公頃地,歐洲小一點也要幾十公頃到100公頃左右,而我國農戶生產規模,平均只有0.4公頃左右。我們知道,技術狀況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自然條件差和生產規模小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

自然條件差,降低了競爭力,這個問題比較容易理解。那麼,生產規模小又是如何影響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呢?第一,農業生產規模小,使得勞動生產率很低,採用程度更高的機械化生產並不經濟,因為由機械替代下來的勞動力,在沒有穩定就業出路的情況下,仍要分享農業收入,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勞動為主的情況下,農民的勞動強度很大,農民必然會與其他生產領域的勞動辛苦程度作比較,結果不是粗放經營,減少糧食生產,就是設法提高價格。第二,與小規模生產相聯系的低商品率也促使價格上漲。以糧食為例,發達國家家庭農場的產品商品率幾乎為100%,但我國生產規模小,糧食生產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農民生產口糧中使用的化肥等價值投入,也要在商品糧銷售中收回,這樣就使商品糧的成本提高。商品率越低,這種影響就越大。第三,小規模生產的交易成本高,流通費用占糧食銷售價的比重很大。

農戶生產規模小使農產品生產的絕對收入很少,假設農戶以種植糧食為主,那麼生產僅夠維持非常低的生活水平。1998年,按高於市場價的國家收購價計算,全國平均每畝生產糧食及其副產物的純收益只有134.47元,再加上用工作價135元,共有269.47元。若戶均種100畝地,收入尚可觀,但若戶均只有7畝地,收入僅1886.29元,按戶均4人計算,人均只有471.57元,屬極貧困人口。農業生產規模如此細小,決定了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弱質地位。

在這樣一種資源結構下,如果過量進口糧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僅從國內經濟看:第一,國外低價糧大量進入我國,會造成農民破產。我國特有的農民破產,不是指資不抵債而無法經營,而是指農業向自然經濟倒退,糧食生產商品率明顯下降。農民破產的直接後果是,大量農業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湧入,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第二,農民收入會明顯下降。糧食商品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全國農民現金收入減少幾十億元,其中純收入也會明顯下降。更突出的是,如果農民以種糧為主,由於糧食的商品率只有30%,商品率每下降10%,種糧農民的現金收入就會減少30%,這無疑會迅速拉大城鄉收入差距,加劇城鄉矛盾。第三,對工業生產也會構成嚴重打擊。現在,我國農民每年要購買大約2000億元的農用生產資料,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農業向自然經濟倒退,那麼農民勢必大量減少農用生產資料的購置,加上農民收入下降所引起的消費品市場萎縮,工業生產會出現嚴重危機。如果在農村的工業品銷售減少500億元,那麼由於相關產業的連鎖反應,整個社會就會出現上千億元工業產品的滯銷。

因此說,加入WTO對於我國經濟來說,是一種歷史性轉折,它雖會促使我國經濟體制,尤其是外貿體制在較短時間內發生變化,促進我國農業的國際化進程,但是,在生產條件明顯不利的情況下,農業國際化條件尚不具備的背景下,加入WTO會使我國農業部門不可避免地受到較大的挑戰。在入世談判中,農業問題成為我國加入WTO談判的難點之一,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加入WTO對我國農業雖有有利的一面,但同時也有很大不利的影響。

具體而言,由於在加入WTO的談判中,我國應根據WTO規則,在一定程度上讓出一部分國內市場,減少貿易保護,因而對我國農業直接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農產品市場面臨對外開放的壓力。過去,由於我國糧食等部分農產品的價格,長期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因而沒有進口關稅,對農產品的進口限制,主要採取如進口許可證、配額等非關稅措施,並通過國有進出口公司進行壟斷經營。但根據WTO農業協議的規定,今後各成員方只能通過關稅措施對農產品進口進行限制,不能再使用非關稅措施。進口保護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我國將按國際規則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因此,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已不可避免,國內農產品將面臨世界市場的沖擊和挑戰。

2.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將產生沖擊,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貿易保護相對減少的同時,我國農產品的低價優勢也隨著日益增高的農產品成本而逐漸消失,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已接近或超過國際市場價格,國內農產品市場將面臨國際市場低價農產品的沖擊。

第二,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調控空間和力度將受到影響。盡管目前我國所實施的農業政策大多符合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規定,不須作減讓承諾,但今後我國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將受到限制。

3.有可能增加我國進口糧油的外匯負擔。由於我們的糧食品種結構還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還要進口我們缺的糧食品種,例如從美國進口硬粒小麥等。但是,過去我們還能出口一些糧食,實現進出口的平衡,現在我們的糧食出不去了,將成為凈進口國,情況就會有新的變化。據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預測,由於發達國家在烏拉圭回合農業談判中削弱了農業補貼,過去被壓低的世界農產品市場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將呈上漲趨勢。這樣,如果今後我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過度,使外國農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也將增加我國進口糧油的外匯支出,加大外匯儲備壓力。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說加入WTO後,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就會完全被外國農產品所擠占,對我國農業形成很大沖擊。因為國家已經在入世談判中做了最大努力,減少對農業的消極影響,但是,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我們在畜牧、水果、水產等方面潛在的比較優勢,最大程度抵消入世帶來的沖擊。

Ⅳ 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給各國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各種合作如雨後春筍。在這種情況下,誰不開放、不融入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如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去,迎接挑戰、規避風險、賺取利潤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我國,經濟發展,生的,影響,對策,摘要,隨著,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給各國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各種合作如雨後春筍。在這種情況下,誰不開放、不融入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如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去,迎接挑戰、規避風險、賺取利潤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應該面對的問題,

:m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機遇:挑戰:影響: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s,奧斯特雷最先提出來的,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生產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本國本地區的范圍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體化過程。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1/7頁
從經濟發展來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與我們不斷的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是密不可分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是有利的,給了我們更好的機會去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充分利用外資進行資金融通,並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和更多的貿易機遇。

(一)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

當前我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科技相對不發達,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搞閉關自守。鄧小平說過「中國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我們應該積極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大潮中,本著「平等互利、互諒互讓、求同存異」等原則,迅速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事實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國的外資利用額不斷擴大,對外貿易額不斷擴大,國內製造業飛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位列前茅,並向研發轉型。

(二)經濟全球化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與話語權

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使我國逐步成長為充滿活力的經濟大國。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日俱增,2001年11月的世貿組織部長會上,我國第一次成為世貿組織新會員,2003年成為正式會員,在國際貿易談判中有了更強的話語權。

2/7頁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全球化使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模式、高新技術迅速的融入到國內的行業中,沖擊了國內企業原有的狀態,帶動了國內有能力的大企業紛紛效仿變革,改變組織結構與生產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融入國際競爭。也使粗放經營、重復建設、盲目投資項目不得不擱淺,使政府與企業不得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的民族產業帶來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減弱甚至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想在一國之內保持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是不可能了,特別是對缺乏規模的小型民族企業是不小的沖擊。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各種生產要素的供求狀況都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外國的產品和企業也更多地進入到國內,沖擊國內的汽車製造、農業生產、航空、電子、金融領域等等各個行業,形成競爭局面,給我國的民族企業帶來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風險,增強了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不確定性

3/7頁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不確定性,我國的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也面臨較大的風險。美國到現在還沒有從次貸危機中走出來,歐洲經濟的萎靡不振都嚴重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給國際貿易與投資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外市場需求的急劇縮減,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外貿出口,加劇了國內的產能過剩。金融領域的投資更是險象環生,隨著國外資本的流入,政府的有關部門更應該增加防範意識,避免國際基金大鱷做空中國經濟。

(三)經濟全球化也給各國的政治穩定性帶來挑戰

政治穩定是各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反過來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與不確定性也給各國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國際上因為經濟動盪而引起政治動盪的國家比比皆是,委內瑞拉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只是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更是依仗自己具有經濟實力,打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種族與宗教」問題的幌子,到處干涉別國內政。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政治化、把國內問題國際化,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三、經濟全球化對本國經濟造成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都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將各國經濟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國內的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海外市場。國際跨國公司的進駐擠佔了國內民族企業的發展空間,並且因為跨國公司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會快速的占據市場,加速形成壟斷局面,綁架了國家經濟。所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4/7頁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一)進一步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前社會發展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沒有信息的全球化就不會有經濟的全球化,是全球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以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光導通訊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世界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現在以無線電通訊、電腦、衛星、電視等為主體的傳播網路,大大縮短了人類社會的時間、空間距離,使人類社會緊密的結合成為一個信息整體。在這個進程中?l落後誰就會被動、落後、被邊緣化,就會「挨打」。世界各個國家競相發展的態勢促使我們必須以積極地態度把握信息全球化的帶來的機遇。

(二)繼續對外開放,加快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的歷史潮流,是經濟關系發展變化的總體趨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資本、市場、技術等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再重新配置的過程中,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充分利用本國的經濟政策,對有些資源與領域要有條件、有步驟的逐步適應與開放,在准入領域與時間上要符合本國的長遠戰略目標,這樣才能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中國企業做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及進程中,政府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幫助企業

5/7頁
點擊展開全文
從APP打開該文檔,閱讀高清版
開通Plus會員,全場文檔6折起 >>

Ⅳ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農業有哪些積極影響,

WTO--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縮寫.是重要的全球性的經濟貿易組織.其宗旨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
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貿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職能是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就是為了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享受多邊貿易帶來的好處,發展本國的優勢,促進國家發展.
故答案為:(1)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2)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3)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4)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5)有利於引進外資;(6)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7)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8)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9)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Ⅵ 中國目前的農業投入值是多少其變化趨勢

WTO新一輪談判將於2000年展開,農業和服務業在上一輪WTO談判中就已被定為新一輪談判的重點。加入WTO後,我國農業將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環境,未來農業政策將置於WTO框架之下。因此,我們應仔細研究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有關條款,分析對我國農業可能產生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制定相應措施,揚長避短,爭取把對我國農業的沖擊降低到最低點。

一、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簡介
加入WTO後,我國國內農業生產政策及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都必須嚴格遵守WTO的規則。目前WTO有關農產品貿易的基本條款主要是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農業協議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糧農產品,從1995年1月l日開始生效。其主要內容為:
(一)市場准入 由於各國對農產品進口的限制主要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措施來實現,所以農業協議從"削減關稅"和"貿易措施關稅化"兩個方面提高市場准入程度。即:(1)以1986-1988年為基期,發達國家在6年內農產品進口關稅簡單平均水平須削減36%,最低每項削減15%;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農產品進口關稅簡單平均水平須削減24%,最低每項削減10%。(2)對於在農產品貿易中所實施的各種非關稅措施,各締約方必須先將其實施的各種非關稅措施轉換成同等保護程度的關稅措施,然後再逐步降低進口稅率,保證關稅化後的市場准人機會,不低於規定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時應擴大到5%。
(二)出口補貼 協議規定:以1986-1990年為基期,發達國家在6年內,將有補貼的農產品出口數量減少21%,出口補貼預算開支削減24%;對在基期沒有進行出口補貼的農產品,則禁止在今後對該產品實施出口補貼。
(三)國內支持 協議規定削減對國際農產品貿易具有扭曲作用的生產補貼,如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化肥、灌溉等投人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計劃等。用國內支持總量(AMS)來進行數量表示對農產品的支持,只要其AMS不超過以1986-1988年為基期的平均農業生產總值的5%(發展中國家為10%),就無須削減其國內支持。自1995年開始,發達國家以1986-1988年為基期,在6年內削減20%的AMS;發展中國家在l0年內削減13%的AMS,對於不引起貿易扭曲的政策,稱"綠箱"政策,則免予減讓承諾。 (四)衛生及植物檢疫 協議規定:允許各國採取正常的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歧視,從而造成隱蔽性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對進口農產品的衛生檢驗應以國際標准和准則為基礎。 總之,WTO農業保護規則的核心是消除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扭曲現象和實現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平等競爭。

二、加入 WTO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一)我國農業及農產品貿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擁有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長期以來又是農業比較落後的國家。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農村經濟和農民的收入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糧棉油等全面發展,在農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發展鄉鎮企業、完善能源交通設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貿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我國農業生產剛剛滿足國內溫飽型消費,農產品的外向度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如1990年我國農副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僅佔世界貿易總額的3%。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特點:
(1)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呈現"三多三少",即糧食、飼料、絨毛、絲類、棉花等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製成品少;大路貨多,緊俏商品少;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
(2)出口農副產品層次低,優質率、商品率和創匯率不高。如1996年我國只有蔬菜和水產品出口金額超過10億美元,其餘均在1一2億美元。我國盛產稻穀,可大米出口僅1.1億美元。
(3)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大宗農產品出口集中於港澳、日本、美國、西歐,而東歐、中東、拉美、非洲等市場佔有量很少,日本、美國、西歐都是實行嚴格的農業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所以,過分集中的市場容易受到發達國家農業保護主義措施的沖擊,不利於我國農副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
(二)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加入WTO後,我國不僅可以享受締約國應有的權利,而且要承擔締約國普遍承擔的義務。由於我國農業產業化、工業化進程緩慢,集約化經營水平不高,市場農業還沒有真正形成,不可避免的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具體講,主要體現在以 下幾個方面:
1、對政府農業管理體制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權在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流通權在商業行政主管部門,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管理權又在外貿行政主管部門。這種貿工農分割、產供銷分離的運作機制顯然不適應加入WTO後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需要。
2、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加入WTO後,締約國必然會要求我們放開農產品價格,實行農產品生產商品化、經營市場化,實現農產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對接,國內農產品價格、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將隨著國際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目前,我國農產品並非總量過剩,而是農產品的結構型過剩,在政府對農業保護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若放開農產品價格,必然會導致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政府如何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以保證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從而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3、對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加入WTO後,農產品放開經營,國際國內市場融為一體,我國的農產品將接受消費者在市場上嚴格挑選和檢驗。我國農產品在產品質量、品種結構上不適應市場消費需要的矛盾,已經比較突出地表現出來。如果我國不能盡快地實現按照市場需求和國際質量標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我國的農產品不僅難以打入和佔領國際市場,即便已佔領的市場,也可能會失去。如我國過去傳統出口香港的鮮橙,就因質量欠佳而被美國優質的鮮橙所代替。根據中美農業合作協議,我國將允許美國小麥、柑橘進人中國市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市場,正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國內市場必然會受到國外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沖擊。
4、關稅減讓和削減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口主要依賴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及其他非關稅措施調控。例如糧食進出口貿易實現統一代理。還保留著傳統計劃管理體制的模式。加入WTO後,各種非關稅措施將被禁用,只能轉化為相關的等效關稅之後按規定削減。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政策手段的喪失,為國外農產品進人我國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對我國的宏觀調控是不利的。另外非關稅措施合法地轉化為關稅並進行減讓,由於減讓基期即1986-198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後的關稅等值為負值,所以我國將無法使用貿易規則規定的關稅化的手段,非關稅手段的喪失,不利於對我國農業的貿易保護。
加入WTO也會給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帶來許多的機遇。
(1)可以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為我國農產品進人國際市場提供方便條件。農業是我國的一個優勢產業,加入WTO後,可以享受WTO各成員國降低關稅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並且可以取得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等不公平待遇,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數量。
(2)有利於我國在農業中發展市場經濟,加強與國際間的信息交流,按照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3)有利於加強農業國際合作,從國外引進優良的農作物和畜禽品種,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全面推行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型,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加入WTO,向世界開放國內市場,短期內由於國內市場本身的缺陷,國際競爭的壓力可能大於所獲利益,但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深人發展,我國農業將從國際競爭中獲得發展與增長的長期利益。所以我們應辨證的認識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帶來的影響,末雨綢繆,適時制訂出相應的對策,迎接挑戰。

三、我國農業及農產品貿易的對策探討
(一)加快政府農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按WTO的要求,盡快改革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目標和運作機制要重新定位,通過行政機構的精減和重組,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管理部門,協調各方面關系。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要實現向宏觀管理、信息服務的職能轉變,盡快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資料庫,並與國際信息網路聯接,為農民及時提供准確的國內外農產品生產、供給、需求、價格變動趨勢的市場信息,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經營企業提供有關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法規及有關的要求,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
(二)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和價格體制的改革 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和價格體制的改革,放開農產品的價格和經營,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和農產品經營組織的多元化,形成一個競爭的國內農產品市場。理順價格關系,使價格客觀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並以此價格信號引導農民安排生產經營,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消費需求。逐步放開農產品銷售渠道,培育能有效保護農民利益的市場中介組織,提高農戶進人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鼓勵和支持各類經濟組織平等參與農產品經營。國內區域間要消除地區封鎖,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形成全國統一有序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要素市場。
(三)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我國參與國際貿易的農產品主要有糧油產品(大米、小麥、糧,大豆、花生等油籽食物),傳統產品(蠶絲、茶葉等),棉麻產品(棉花、麻類),高附加值產品(飲料、罐裝食品),高價值產品(水產品、畜產品、水果、蔬菜、鮮花、乾果、豆粕等)。由於我國是世界上人均資源稀缺的國家,且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都非常低。目前我國糧油價格已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原木、羊毛、糧油糖產品是我國主要的進口農產品。所以糧油等產品難以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產品,我國農業的優勢是農村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的高價值產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農產品及有傳統優勢或地域特色的經濟作物,將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我們應以加入WTO為契機,加速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積極從國外引進優質、高產、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品種和畜禽良種,並做好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以改善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品種結構,提高農畜產品產量和質量,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加強對我國農作物品種的保護,以優良農作物品種為龍頭,抓好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建設。發揮各地資源優勢,採用"公司+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把習慣於各自為政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包括清洗、分選、粗加工、精加工、保鮮、包裝、儲運和銷售等全過程的產業鏈,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四)加強對我國農業的適度保護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各國政府都給予高度關注。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農業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政策傾向:發達國家給農業部門以高度保護,將資源從非農產業轉移到農業部門去,這對農業發展是有利的,稱為"農業正保護"; 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抽取農業部門的剩餘給非農產業部門,對農業部門提供的是"負保護"。我國是世界上負保護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WTO農業協議中規定的國內支持總量(AMS)測算標准測算表明,1993-1995年我國農業處於負保護狀態,農業部門流向非農產業部門的資金、資源年均達人民幣1050.97億元。就農產品品種而言,玉米的AMS達人民幣-492.97億元,稻穀為人民幣-211.27億元,棉花為人民幣-126.12億元。
目前,我國農業基本上還處於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分散經營狀態,土地經營規模十分狹小,自給性和小而全的特徵十分明顯。加入WTO後,我國農業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由於單個農戶從市場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對市場的參與度低,這些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經不起市場波動的沖擊。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將會導致農民的收入降低,農民投人能力削弱,農業基礎地位的脆弱,進而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及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為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必須對我國農業政策作適當的調整,加強對我國農業的保護 加入WTO後,我國的農業保護政策必須與WTO的基本規則相一致,按照農業協議"削減關稅"和"貿易措施關稅化"的原則,各締約國對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只能降低不能提高。目前我國對進口農產品多數是免稅的,以1986-1988年為基期的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後的關 稅等值為負值,可見僅靠關稅是不能對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實施有效保護的。在WTO農業保護的基本框架下,我們可充分利用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採取農產品儲備、農業保險及災害補貼等收入支持政策,加大國內農業發展政策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力度。通過財政手段,不斷增加政府在農業基建、農業科技方面的投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業保護水平從負保護向零保護(資源的轉出和轉入處於基本均衡狀態)接近,實現從剝奪農業向保護農業的戰略轉變。
(五)按國際標准經營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聯合國《21世紀議程》對環保法規和標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社會公眾對環境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各發達國家都在不斷提高進口產品的環境標准,日本、韓國對進口水產品的細菌指標已開始逐批化驗。如我國山東榮城市出口日本、韓國的蝦仁、魷魚均因細菌超標而被提出退貨。但應該看到各國在構築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如1994年美國有機食品市場的貿易額達25億美元,並以年增長率30%的速度發展。據預測,21世紀初世界有機(天然)食品的銷售量將占食品銷售量的10%一20%,達1000億美元。所以我們應及時了解有關國家產品的分類標准、質量要求、包裝要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根據農業協議對環境與動植物檢疫的規定,在出口時,加強質量檢測和動植物檢疫,以此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並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身份,謀求得到差別待遇,減少出口障礙。同時加強對進口農產品的檢測,確保國內環境和人民健康及動植物的生命不受危害。
(六)加快農業利用外資步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利用外資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績,也涌現出許多成功的項目和企業。如河南雙匯集團、江蘇連雲港如意集團等。但就整體而言,我國農業利用外資目前仍存在增長緩慢、項目規模小、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如1996 年我國協議利用外資總金額為816.0959億美元,其中農業利用外資為14.1158億美元,僅佔1.73%。農業利用外資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農業主要產區、農業歷史悠久的中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農業的項目相對較少。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由於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和資源的制約。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下降,開始把眼睛轉向國際市場,到國外去投資建生產基地,這給中國農業引進外資和技術無疑提供了機遇。所以,我國應盡快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並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不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制定農業吸引外商投資政策。對中西部地區,可制定一些有吸引力的地方優惠政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於農業綜合開發;特別是對農業產業鏈條基礎的種植部分,因其投資大、風險大、利潤低,可給予投資者在政策上最大限度的優惠。如延長所得稅減免期,免收土地使用費、地方所得稅,延長土地使用期,對有些開發性項目免徵關稅、增值稅和所得稅等。對利用外資已有一定規模的東部地區,除了開展農業科技交流外,要突出引進外資發展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綜合利用。
總之,今後要在積極爭取原有的各種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的同時,廣辟其他資金渠道,包括雙邊政府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等,特別是通過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吸引更多的外商到農業領域直接投資。進一步加強農業利用外資項目的管理,優先選擇那些高產、優質、高效、有出口創匯能力的項目,提高外資的使用效益。

參 考 文 獻
[1]馮海發:未來15年我國農業適度保護的政策選擇《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6期
[2]汪堯田、周漢民主編:《世界貿易組織總論》,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5年12月
[3]陸效龍譯:《世界貿易組織文件匯編--多邊貿易談判烏拉圭回合各項成果的最終文件》,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5年1月

Ⅶ 幫幫忙!,關於國際貿易

美國農業補貼法案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分析

[摘要] 布希總統5月13日正式批准了參眾兩院通過的新農業法案。根據新法案,美國政府將在今後6年內為農業和畜牧業提供517億美元的補貼,每年的補貼增長幅度約為64億美元,將使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大約67%。其中不但包括對農作物的補貼,還包括對農產品出口、農業區的發展,以及消除飢餓等方面的補貼。美國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提高其產品競爭力,增加出口量,必將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乃至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是入世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大量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對我國農業形成較大沖擊,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較大威脅,並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利益。

農業補貼是一國政府對本國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的轉移支付。也就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干預資源轉移到農業領域,以支持本國農業的發展。

在WTO農業多邊協議框架下,農業補貼具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廣義補貼,即政府對農業部門的所有投資或支持,其中較大部分如對科技、水利、環保等方面投資,由於不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發生直接和顯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稱為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另一種是狹義補貼,如對糧食等農產品提供的價格、出口或其它形式補貼,這類補貼又稱為保護性補貼,通常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直接和明顯的扭曲性影響,一般被稱為「黃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干預和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農業投入品補貼、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休耕補貼等。此外,WTO《農業協定》的「黃箱」政策中規定給予發展中國家特殊差別待遇,對發展中國家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所採取的下述支持和補貼措施可免予削減承諾,簡稱「發展箱」。主要包括:(1)農業投資補貼;(2)對低收入或資源貧乏地區生產者提供的農業投入品補貼;(3)為鼓勵生產者不生產違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

布希總統5月13日正式批准了參眾兩院通過的新農業法案。根據新法案,美國政府將在今後6年內為農業和畜牧業提供517億美元的補貼,每年的補貼增長幅度約為64億美元,將使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大約67%。其中不但包括對農作物的補貼,還包括對農產品出口、農業區的發展,以及消除飢餓等方面的補貼。

一、美國新農業法案出台的背景

1995年1月1日WTO農業規則生效前後,美國、日本和歐盟先後調整自己農業保護政策。主要原因是價格支持、出口支持及進口關稅等政策越來越受到WTO農業規則的限制,同時對農產品高補貼措施的弊端如影響生產效率、扭曲市場價格等問題已逐漸顯露。1996年後美國實施新的農業政策,取消了生產結構調整政策,並將政府對農業的國內價格支持政策改為對農民收入的支持;並計劃在新政策實施的7年期間,給農戶約356億美元的收入補貼。新政策只是改變了農業補貼的方式,並沒有改變對農民實行財政補貼的實質。其做法雖然在國際間有爭議,但是美國大體上實現了將國內農業保護的大部分財政支出,變為WTO農業規則允許的、免於削減的「綠箱」政策的目標。

按照WTO農業多邊協議,此次美國農業補貼屬於受限制的保護性補貼政策,也即「黃箱」政策。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冒著引起眾怒的危險去大范圍、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呢?

首先,新農業法案是出於選舉的政治需要。今年秋季美國國會進行中期選舉,參議院議員要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議員全部重選。民主黨目前僅以一票之差的多數掌握著參議院的領導權,對布希政府的多種政策形成制約。共和黨與民主黨對參議院領導權的爭奪肯定異常激烈,而新農業法案的發起人是來自艾奧瓦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托馬斯·哈金。因此,艾奧瓦、密蘇里以及南達科他等農業州的選舉結果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會直接影響未來參議院的控制權,這也就是新法案能夠順利通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這項法案對下一屆總統選舉也將產生不可低估的政治影響。

其次,是出於保護美國農民利益的需要。美國歷來都以國內利益為核心,大幅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提高美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可以保護美國農民的利益。而且,美國總是在經濟高漲時鼓吹貿易自由化,而在經濟不景氣時則傾向貿易保護,新農業法案將對農業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明顯的扭曲性影響,是比較典型的農業保護主義行為。

此外,美國政府經常會將國內貿易法置於國際貿易規則之上,動輒對別國發出單方面的制裁威脅,並採用較隱蔽的非關稅措施,如自動出口限制、技術等級、衛生標准等,對本國市場進行所謂的「超級保護」。美國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這類一意孤行的做法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早有先例可尋。

二、美國新農業法案的影響

去年11月在多哈回合,美國倡導擴大農產品自由貿易。前不久,美國還發起了反對歐盟及日本對農業實施保護的政策,並且上訴世界貿易組織。然而布希政府又決定給國內農產品巨額補貼,其法案與世界自由貿易精神背道而馳,美國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將破壞各國為改革被扭曲的國際農產品貿易所做出的努力。新農業法案標志著美國政府「農業市場自由化」改革的倒退,將使世貿組織新一輪農業談判更為復雜和艱難。這一法案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的譴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最近指出,美國新的農業補貼政策是對國際社會減貧努力的又一次打擊。目前發達國家每年用於農業的補貼高達3600億美元,而用於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還不到農業補貼的七分之一,然而今後10年內美國的農業補貼總額高達1900億美元。

新農業法案有觸發貿易戰的危險。美國新農業法案必將影響到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的利益。對於美國新農業法案,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紛紛譴責美國違背承諾,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澳大利亞貿易部長表示,他們將仔細研究美國的新法案,看看它是否違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然後再決定採取何種應對措施。歐盟已經表示,將就美國的農業補貼向世貿組織討說法。針對前不久美國對進口鋼鐵加征高額關稅,歐盟已宣布正式向世貿組織提交了之前在鋼鐵貿易爭端中准備對美國產品實施制裁的清單,包括總值為3.78億歐元,針對果汁、紡織、鋼鐵和大米在內的商品徵收100%關稅的「短清單」和總值為6.06億歐元的「長清單」。美國新的農業法案生效後,歐盟、加拿大和其它國家必將會採取相應措施,世界面臨爆發貿易戰的危險。

當然,發展中國家將是最大受害者。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擴大農業出口的最大障礙。美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在2001財政年度,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高達535億美元。價格低廉再加上品質優異,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比重越來越大。2001年,美國出口的小麥佔世界市場的45%,大豆佔34%。美國大幅度增加本已十分龐大的農業補貼,將導致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面臨更為激烈和不平等的競爭,使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處境更加艱難。

對美國自身而言,新法案是為了幫助農民和農場主,增加他們的收入,但從長遠來看也存在負面影響。目前,美國農業已處於生產過剩狀態,且其三分之一農用地實行輪流休耕,新法案必將大幅提高美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美國農產品過剩進一步加劇,將導致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這樣農民利益同樣會受到損害。此外,巨額補貼還將進一步增加財政負擔。

三、美國新農業法案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分析

2001年我國穀物及穀物粉進口增長9.4%,而出口降幅則高達36.5%,美國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提高其產品競爭力,增加出口量,必將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乃至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是入世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大量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對我國農業形成較大沖擊,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較大威脅,並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利益。

但是就此次補貼而言,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不會很大。首先農產品的進口主要受需求的限制,我國需求不會受補貼的影響而一下子提高很多。其次在到2006年以前的過渡期內我國將實行進口配額管理,在配額范圍內將會增加一定的進口量,但超出配額范圍將要受到限制。今年我國豆油的配額將為250萬噸,這也就相當於1400萬噸大豆的進口量。而去年全年我國已進口了1394萬噸的大豆,因此今年再增加的餘地不大了。此外,在世貿規則下我國還會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來降低外部沖擊。如我國將對來自美國的大豆進行轉基因審查等措施。美國目前70%的大豆產品是轉基因產品,因此在進入我國市場特別是食用市場是將經過嚴格審查,在獲得轉基因質檢證書之後才能進口。

目前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很低,財政實際補貼的比率大約是2%,總量補貼根本達不到入世最後確定的8.5%。我國過去最主要的農業補貼是進行價格支持,採用保護價格收購措施,相當於對流通環節進行了補貼。但是,價格支持是需要削減的「黃箱」政策,而且根據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理想。

美國此次農業補貼雖然對我國農業的沖擊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可以麻痹大意,放鬆對農業的補貼支持政策。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農產品的供給必須主要依靠自己。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後,而且入世後我國受到沖擊最大的首先是農業。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對農業採取補貼和保護措施,以穩定農業生產,逐漸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並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四、發展我國農業的政策建議

堅決清理農村亂收費、亂攤派,農產品流通環節名目繁多的附加費等障礙,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生產的社會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

就農業補貼和具體保護政策而言,應調整農產品價格支持目標和重點,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首先,應減免農業稅費。取消現行的農業三稅,即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取消教育費附加和「五統籌」范圍的收費;減少村提留。取消上述稅費因此而產生的地方政府收入的減少,由中央政府按有關指數核定之後向地方政府轉移支付。減免稅費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全符合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農村有著十分巨大的市場,目前的問題就是購買力不足,減免稅費意味著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也就是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水平,這樣可帶來較大的消費需求。

其次,國家應不斷增加直接補貼之外的其它「綠箱」政策的支出,尤其應加強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食品安全檢驗、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服務支出,加強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出。

此外,國家應充分利用世貿農業協定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政策,即「發展箱」政策----對低收入或資源貧乏地區生產者提供農業投入品補貼。

在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中國農業補貼對外貿有什麼影響

中國農業補貼
對外貿的影響你
可以上網查查

Ⅸ 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對策分析論文3000字

綠色貿易壁壘

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對策摘要]在我國加入-.$後,發達國家紛紛採用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來阻止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從而使我國這樣一個農業
大國農產品出口創匯受到極大影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提升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及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國
際競爭力,實施標准化品牌發展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影響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日益發展,各國生態環境保
護意識日益增強,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已形成,並
對世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內容
「綠色壁壘」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引導型的綠色壁壘,
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有限資源、生態環境、人類和動植物健康
為名,以限制進口貿易為目的,通過立法,制定繁雜的環境保護
公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標志等對商品進行的准入限制;另
一類是非政府引導型的綠色壁壘,即是一些國家環境保護意識
較強的生產商或消費者,對其他國家不符合其環境標準的產品
和服務的歧視。目前,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涉及法律、
法規、標准、程序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環境標准和法規。是指一些國家憑借其經濟和技術條件
的壟斷優勢通過立法手段,對環境中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排放
源的限量閾值制定苛刻的強制性技術標准,通過行使境外管轄
權來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入,如歐盟近期全面啟動實施的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要求進入其成員國的產品達
到其規定的環境標准。
』、衛生及植物檢疫制度。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國際食品
法典》,對!()種食品的衛生指標及重金屬、農葯等有毒有害物
質含量作了明確規定,不符合規定的不允許進口。
*、環境標志制度。環境標志是一種經權威機構認定的圖形,
它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環境標准,而且其生產、使用、消費、
回收的過程也符合環保要求,環境標志既是全球綠色消費浪潮
的產物,又反過來引導綠色消費,如:全球認可經有機食品聯盟
認定的「有機食品」標志,我國的「綠色食品」標志,各省推出的無
公害農產品標志等,調查表明:+),的美國人、)&,的德國人在購
買食品時考慮是否有綠色產品標志,甚至願意多花!&,的費用來
購買綠色產品,發展中國家開展綠色環保認定由於受自身條件
限制,因而存在著較大困難,不少商品往往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
於不利地位。
%、成本內在化要求與綠色補貼限制。成本內在化要求生產
者將環境退化及治理的費用計入產品成本,而發展中國家由於
環境標准較低,暫時無力承擔治理污染的所有費用,因而被認為給予了其出口商品以隱含的補貼。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政府
有時為了扶持民族工業的成長,對環保產業或外貿企業給予一
定的環境補貼,西方國家認為無論是隱含或公開的補貼均違反
了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需要實施貿易制裁,美國就曾以環保補
貼為由,對來自巴西的人造膠鞋和來自加拿大的速凍豬肉提出
過反補貼訴訟。
二、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是一種全新的非關稅壁壘措施,由於其具有
合法性和隱蔽性、歧視性和不公正性、廣泛性和關聯性,時效性
和發展性等特點,在加入!"#後,取消關稅壁壘、配額限制,綠
色壁壘、技術壁壘已成為各國出口貿易中使用的最通用的有效
手段,這一手段的使用,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環保水平較低的發展
中國家的產品和貿易出口,構成了天然屏障和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的基本特點
%$&合法性和隱蔽性。按照《關於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等文件
規定,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健康與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在
遵循貿易影響最小、科學上證明合理、國民待遇和非歧視、同一
性、透明度、發展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等原則下,可以實施貿
易的環境控制,因此,從有關國際環境公約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有
關規定看,綠色壁壘作為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或間接非關稅壁
壘,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在具體的實際情況中,進口國往往
以衛生、檢疫等多項指標超標為名,提高進口的門檻,實際是實
施貿易保護政策,有時兩種動機交叉,因而要明確甄別十分困
難,這就使得綠色壁壘具有隱蔽性。
%』&歧視性和不公正性。由於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是發
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利益通常成為犧牲品,它的實施沒有
考慮到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對環境保護所欠的賬,超越了發
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技術水平的承受能力的現狀,對各種
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的產品規定統一的市場准入條件,這也具
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往往這些市場准入規定過於復雜化且經常
變化,違背國民待遇的原則,制定時也實施內外有別的雙重標
准,使出口國商品難以進入,進口國很容易就行使自由裁量權以
實施貿易制裁,另外這些規定在執行過程中,一方面給進口國進
入市場造成限制,另一方面也容易發生爭議,拖延時間,影響發
展中國家的貿易。
%(&廣泛性和關聯性。綠色貿易壁壘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從產
品看,不僅包括初級產品,而且包括中間產品、製成品及農業生
產過程中的投入品、各種添加劑等等,綠色貿易壁壘往往會有連
鎖反應,容易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另一個國家,如$))*年我國輸
往美國的木質包裝由於含有天牛病蟲受限制後,加拿大、英國也
迅速採用了類似的措施。
%+&時效性和發展性。近幾年來,綠色貿易壁壘的時間效應不
斷加強,實施方通常隨著貿易夥伴國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進步,不
斷提高技術標准,使得綠色貿易壁壘呈現出不斷加高和拓寬的
趨勢,如:日本近年來對大米進口檢驗的理化指標從$))(年的
』,多項增加』,,,年的$,+項,西方發達國家對進口農產品的農
葯殘留含量限量指標已降至幾年前,-,$../。
』、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從靜態的角度分析,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作
用非常明顯,幾乎涉及到我國外貿所有的出口領域,每年造成
的損失相當於當年出口總額的』,0,價值高達幾百億元。這主
要的原因有二種,一是市場准入的限制,發達國家通過立法及
苛刻的環境、品質、安全、衛生等方面的技術標准,使我國農產
品難以進入到國際市場參加公平競爭,喪失了其它國家對我國
農產品的信任度。如:$)))年*月1』,,,年$月的六個月內,美
國234扣留了5(+批我國進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雜質、食
物衛生、農葯殘留、食品添加劑、色素等含量超標。$))+年以來,
我國的牛肉、豬肉幾乎不能出口到美國,歐盟也以氯黴素等葯
物含量超標為由,完全禁止我國的牛肉、凍雞肉及貝類產品進
入其成員國市場。』,,$年$月』6日,歐盟委員會作出決定停止
從中國進口動物源性食品。日本對進口大米檢測項目已從過去
的+』項增加到現在的$$+項。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234&最
近公布了禁止在進口動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黴素在內的
$$種葯物名單,由此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從前幾年的$*,億
元降到目前的$』,億元。二是競爭力的影響,即發達國家雖然
不對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准入直接設限,但通過開展綠色認證,
徵收綠色關稅及實施所謂的反補貼措施,使我國出口產品的成
本大大增加,進而削弱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如:在綠色標志認
證方面,我國出口產品的企業為了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
不僅僅需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花費大量的財力購買
先進的儀器設備等間接費用,並要支付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
使用年費等直接費用,導致這些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進而
喪失價格競爭優勢。
%』&從動態的角度分析,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
展戰略,實現經貿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高產品的內在質量,特
別是安全質量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積極意義。從本質來講,綠
色貿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措施,其對我國經濟發展影
響力如此之大,這就使得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除在!"#多邊貿
易框架下,開展貿易協調外,還應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實施
農業標准化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無公害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沖破
「綠色貿易壁壘」,達到貿易與環保的雙贏。
三、沖破綠色貿易壁壘,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提高對綠色貿易的認識,增強風險防範能力
目前,盡管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
相當的管理部門及生產企業對環保及食品安全引起的問題缺乏
必要了解和重視,面對國外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及綠色貿易壁
壘越演越烈的市場,應通過大力的宣傳,引起各級領導及企業的銷售全過程中貫穿環保生態意識,與國際有關技術標准接軌,使
得發展優質安全、無公害產品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深入人心,
並變為生產者的自覺行動,同時要及時了解進口國貿易保護主
義的情況及對各類產品的環保要求,及時把握海關、商檢等部門
的相關信息,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實施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建立與國際質量標准接軌的農業質量標准體系。產品采
用國際質量標準是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關鍵,要像大力推進工
業產品%&』#()))國際環保管理系列一樣,建立農業質量標准體
系,並按照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標准四個層次,國家、行業標
准主要規定農產品質量等級一般性要求和安全衛生強制性要
求;地方標准則主要圍繞國標和行標對產品的具體要求,根據地
方特點,制定相應的生產技術規程;企業標准應對產品賦予特定
的性能特徵,區別於一般產品。!))#年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發
布了*項無公害農產品國家標准,主要是蔬菜、果品、畜禽、水產
四大類農產品的產地環境和質量安全要求,農業部頒布了#+,
項無公害農產品行業標准,包括韭菜、番茄、蔬菜等品種,農業部
計劃以每年-))項的速度制定農業行業標准,建立農業標准體
系。我們應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研究國際農業標准和有關
國家的農業標准和技術法規主要內容,轉化成出口推薦標准,消
除綠色貿易技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限制,實現與國際接
軌。
"!$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體系。在進一步完善農業
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
構建設,形成功能齊全的省、市、縣級梯度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計劃通過中央及省級政府財政投入,用+.-年時間,建成以部級
專業農產品"環境$綜合性質檢中心為龍頭,省級"包含區域性分中
心$綜合性農產品質檢中心為骨幹,地方"縣、基地、企業、市場等$
快速檢測機構為基礎的全國性農產品檢測網路,對農產品質量
實施統一的檢測監控,使質量管理關口前移。
"+$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評價體系。目前國內農產品質量認
證主要有名牌農產品及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搞好名牌農產品認定。名牌產品是品質
好、技術含量高、生產規模大、市場佔有率高、經濟效益好的產
品,目前名牌農產品認定有國家級及省級,國家級主要由農業部
在舉辦農博會時組織認定。省級由省質監局、省農業行政主管部
門組成的省名牌農產品認定委員會每年進行一次認定,納入整
個名牌產品向社會公告和進行管理。"加快無公害農產品認定。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有毒有害物質控制在一定指標范圍內的安全
農產品。江蘇省!))#年開始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省政府成立了
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委員會,制定了《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管理辦
法》,到!))!年止已獲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達/,)個,各地應加
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
體,全面推進農業無害化生產的進程。#培育發展綠色食品和有
機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都是以生產全過程無公害質量控
制為基本要求,其指標要求更高。綠色食品認證中心在農業部,
綠色食品標志是國家工商局的注冊商標。綠色食品分0級和00
級,0級允許使用一定量的化學物質,00級則基本接近於國際
有機聯盟認可的有機食品,禁止在生產、加工、包裝、貯運等過程
中使用任何化學物質。應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出口
企業、農產品流通批發市場通過一系列的綠色產品質量認證,全
面提高質量水平。
"($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加快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
方面的法律法規,國家正在起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江蘇省人
大也先後制定和通過《食品衛生條例》、《關於在畜禽生產中禁止
使用違禁葯物的決定》,國務院也頒布了《農葯管理條例》、《獸葯
管理條例》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使農產
品質量監督有法可依。"建立農產品市場質量安全准入制度。對
經認證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安全優質農
產品或經檢驗質量安全指標合格的農產品可准許進入市場銷
售,對未經認證認定、檢驗檢疫或檢驗檢疫不合格的農產品不準
上市流通,禁止經營銷售。按照國際慣例,對產品質量末端進行
控制,使市場與基地有效銜接。#設立專銷網點,在市場建立無
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安全優質農產品專銷區、專
銷櫃,實行優質推介。要開展對超市和團伙單位的集中配送,推
行農產品超市經營,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
+、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應密切關注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發展進程,認真研究發達國
家安全健康綠色消費浪潮的基本趨勢,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發展
無污染和少污染產品的產業,使環保指標和其它安全健康指標
一起構成優質農產品的內涵,從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出口貿易
商品結構,要把綠色生態平衡產業作為提升出口產業結構的重
要方向,實施戰略性產業政策,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
加以扶持,培植規模經濟優勢,在大力開展環保產品國際貿易的
同時,提高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
我國出口產品沖破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提供硬體上的支持。

Ⅹ 從農業生產對外貿易貨幣變化的角度分析新航路的開辟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1、美洲的馬鈴薯、煙草、玉米、花生等作物傳入中國,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有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觀上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
2、隨著遠洋探索的展開,跨洋的商業活動變得越來越頻繁,海外貿易累積的財富激發歐洲人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事業,促使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發展,最終直接、間接地激發了帝國主義。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東南沿海海盜式的騷擾,清政府設置了廣州行,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導致近代中國逐漸落伍。

閱讀全文

與疫情對農業國際貿易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