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案例分析 3m公司的出口戰略精華是什麼對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有何啟示國際貿易學(對外經貿大)
1、3M的戰略:品質+4S店
2、主要原因:中國製造對歐盟市場的沖擊
3、從政策的角度講,國家政策抵抗,談判,WTO規則的矯正。
4、國弱無外交、外貿。
5、修改標准(進出口)
6、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② 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對我國貿易政策的啟示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風起雲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今天,一國的對外經濟利益的取得越來越取決於其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經濟要素稟賦在較為落後的產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並且使之靜態化,那麼在國際分工中將處於不利地位,如果是貿易大國就有可能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從而損害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仔細分析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發.
③ 傳統貿易理論對我國開展國際貿易有何啟示
目前,我國進出口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只有將我國的進出口企業做大、做強,才能在激勵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要擴大我國進出口企業的經營規模需要政府的重點扶持,因為我國企業要依靠市場機制和企業積累來實現規模經濟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而且很有可能在達到一定規模前因激烈的競爭而破產、倒閉,因此我國政府要依據新貿易理論,對部分行業的重點企業進行「謹慎的干預」,推動多種形式的企業合作,鼓勵專業性的外貿公司與大型生產企業合作,通過企業之間的並購、換股等方式短時間內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形成大型的外貿企業集團。做好企業集團的生產經營規劃,實現最佳生產規模,提高我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對於勞動密集性的行業,要將眾多的中小型外貿企業進行並購重組的難度非常大,而且中小型外貿企業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市場空間,不能一味追求單個企業的規模,而是採取其他合作形式進行合作,比如通過同一產業鏈上企業開展合作,將非核心業務外包;或者通過同類產品企業之間成立行會組織,統一制定產品競爭策略,明確各個成員企業的分工,實現優勢互補,互惠雙贏。2.2吸收國外成熟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
新貿易理論為我國制定貿易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當代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工業製成品,整個國際貿易市場以不完全競爭為特徵,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滿足生產、出口所需出口產品的所有資源,因此國際貿易的空間會變的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一個行業內也會存在進口與出口,國際競爭必須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再局限於個別產品的得失考慮,限制外國優質產品的進入或者制定保護措施來保持自身產品的優勢都不利於產品質量的提高,不利於企業競爭能力的提升。我國企業要積極吸收國外的成熟技術,對於國內空白的技術通過開放市場積極的引進,通過模仿、借鑒逐步實現自行研發。市場需求是多樣的,同樣的一種產品需求可能會存在不同的細分市場,這正是我國企業在引進國外產品與技術時可以開發的新市場。
④ 我們古代對外貿易對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
你問的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對現在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嗎?
首先我國古代的經濟形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經濟並不發達。政府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明清時期實行了海禁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但是,在經濟和航海技術的促動下,古代對外貿易也有繁榮的時期,首推漢朝,絲綢之路,還有就是唐朝為了分商人利潤鼓勵對外,還有宋朝。但是明清以後為了國防安全防外國殖民和反清復明勢力,海外貿易就衰落了。
對現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就是,國家要給予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這當然包括政策、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優惠。再有就是堅持改革開放,不能閉關自守,積極的融入到世界市場中去。有挑戰但也要 培養國際上的競爭力。
⑤ 技術差距理論在當代的國際貿易中給我們的啟示
技術差距理論(TechnologicalGapTheory),又稱技術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GapModel),是把技術作為獨立於勞動和資本的第三種生產要素,探討技術差距或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理論。 由於技術變動包含了時間因素,技術差距理論被看成是對H-O理論的動態擴展。由於技術變動包含了時間因素,技術差距理論被看成是對H-O理論的動態擴展。
技術差距理論產生於1961年,代表人物為美國學者波斯納(M.V.Posner)他在《國際貿易與技術變化》一文中,提出了國際貿易的技術差距模型。 技術差距理論產生於1961年,代表人物為美國學者波斯納(M.V.Posner)他在《國際貿易與技術變化》一文中,提出了國際貿易的技術差距模型。 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準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準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準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準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 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技術差距論認為,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工業品貿易,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以技術差距的存在為基礎進行的。 技術差距論認為,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工業品貿易,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以技術差距的存在為基礎進行的。 通過引入模仿時滯(Imitation Lag)的概念來解釋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可能性。通過引入模仿時滯(ImitationLag)的概念來解釋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可能性。 在創新國(Innovation Country)和模仿國(Imitation Country)的兩國模型中,創新國一種新產品成功後,在模仿國掌握這種技術之前,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可以向模仿國出口這種技術領先的產品。在創新國(InnovationCountry)和模仿國(ImitationCountry)的兩國模型中,創新國一種新產品成功後,在模仿國掌握這種技術之前,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可以向模仿國出口這種技術領先的產品。 隨著專利權的轉讓、技術合作、對外投資或國際貿易的發展,創新國的領先技術流傳到國外,模仿國開始利用自己的低勞動成本優勢,自行生產這種商品並減少進口。隨著專利權的轉讓、技術合作、對外投資或國際貿易的發展,創新國的領先技術流傳到國外,模仿國開始利用自己的低勞動成本優勢,自行生產這種商品並減少進口。 創新國逐漸失去該產品的出口市場,因技術差距而產生的國際貿易量逐漸縮小,最終被模仿國掌握,技術差距消失,以技術差距為基礎的貿易也隨之消失。創新國逐漸失去該產品的出口市場,因技術差距而產生的國際貿易量逐漸縮小,最終被模仿國掌握,技術差距消失,以技術差距為基礎的貿易也隨之消失。
1963年,哥•登•道格拉斯(Gordon Douglas)運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美國電影業的出口模式。 1963年,哥•登•道格拉斯(GordonDouglas)運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美國電影業的出口模式。 即一旦某個國家在給定產品上處於技術領先的優勢,該國將在相關產品上繼續保持這種技術領先的優勢。即一旦某個國家在給定產品上處於技術領先的優勢,該國將在相關產品上繼續保持這種技術領先的優勢。 1966年,蓋•瑞•胡佛鮑爾(G..C.Hufbauer)利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合成材料產業的貿易模式。1966年,蓋•瑞•胡佛鮑爾(G..C.Hufbauer)利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合成材料產業的貿易模式。 即一個國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場的份額,可以用該國的模仿時滯和市場規模來解釋。即一個國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場的份額,可以用該國的模仿時滯和市場規模來解釋。 當他按照各國的模仿時滯對國家進行排序時發現,模仿時滯短的國家最新引進新合成材料技術,並開始生產和模仿時滯長的國家出口,隨著技術的傳播,模仿時滯長的國家也逐步開始生產這種合成材料,並逐步取代模仿時滯短的國家的出口地位。當他按照各國的模仿時滯對國家進行排序時發現,模仿時滯短的國家最新引進新合成材料技術,並開始生產和模仿時滯長的國家出口,隨著技術的傳播,模仿時滯長的國家也逐步開始生產這種合成材料,並逐步取代模仿時滯短的國家的出口地位。 對技術差距理論的經驗研究,支援了技術差距論的觀點,即技術是解釋國家貿易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對技術差距理論的經驗研究,支援了技術差距論的觀點,即技術是解釋國家貿易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當然,隨著貿易順差大量產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海關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一張一張進出口報關單累加、審核、統計出來的,其准確性、權威性國際公認。通過對海關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順差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此後,經過6年的發展,於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台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3000億美元,並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6年對外貿易進出口高達1.76萬億美元,進一步縮小了與第二大貿易國的差距。入世5年間合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總和。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了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改變了傳統產業格局,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了「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補充,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了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促進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2006年,我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產生了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貿易順差是我國積極利用外資政策和特有貿易結構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內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展的正常表現
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近幾年世界經濟全面增長,則為我國積極利用外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要貿易方式、以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我國特有的貿易結構。這是我國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一方面,因為我國擁有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廉價勞動力,使得全球製造業加速向我國轉移;另一方面,由於加工貿易實行保稅政策,對於外資投入加工貿易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半壁江山」,中國因此被稱為「世界加工廠」。加工貿易是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產生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為1775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為逆差的貿易方式有:外商投資企業設備進口逆差278億美元,保稅區、保稅倉庫進出口逆差600億美元。此外,還有其他貿易方式也有部分逆差。進出口為順差的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進出口順差831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則高達1889億美元,超過了貿易順差總額。由此可見,當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630億美元,已經連續3年保持在600億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到了製造業。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全球500強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我國已成為一些重要工業品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鞏固。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生產,替代了部分進口需求。鋼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尿素等產品進出口態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市場有限,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除上述兩個長期因素外,我國貿易順差問題也與下面3個短期因素有較大關系。
一是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突擊出口。近兩年,國家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相繼調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企業往往根據政策調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如2006年鋼材、服裝等產品集中突擊出口現象較為明顯。
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促使企業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比匯改前累計升值幅度已達6%。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機械等行業。為了減小或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沖擊,許多企業紛紛加快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則持觀望態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由於近年來國內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價格上升,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轉嫁部分成本。與2005年相比,2006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上升4.2%,而進口價格總體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打擊出口騙稅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企業守法自律意識的不斷加強,企業出口騙稅違法行為逐步減少。導致出口價格總體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幣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總體上升。因此,從海關統計角度分析,所謂「大量出口高報價格以騙取出口退稅,導致巨額虛假貿易順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除此以外,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對我國實行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出口封鎖,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這也是造成大額貿易順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必須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我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和特有的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貿易順差現象將長期存在。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1775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從當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的情況來看,自1952年到2005年(2006年統計數字尚未公布)的54年間,對外貿易均為順差,2002年貿易順差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過1900億美元。其中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達12.7%,超過我國目前的貿易不平衡程度。因此,我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額貿易順差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領域動腦筋;不但要在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首先,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刺激內需,改善國內消費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政策調整。再次,對利用外資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等。第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合理引導升值預期。第五,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方面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鬆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對我國出口的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總之,面對大量貿易順差產生的新形勢,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視貿易順差問題帶來的外部失衡和內部影響,也要正確認識貿易順差的客觀必然性。只要我們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積極穩妥地處理問題,我國對外貿易就能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⑥ 中美貿易戰對我國發展有何啟示從國內國際兩方面回答
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我們要堅持對外開外的基本國策,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支持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使中國對外貿易范圍更廣、體量更大、合作更深,即使出現一些國際貿易爭端,也有很大的迴旋和調整空間,真正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要堅持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更加註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創新、融通合作、權益保障,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端製造業,加強對外開放高風險國家、區域、行業評估預警,增強防控風險、趨利避害的能力,使對外開放繼續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要著力打造講信譽、負責任的對外開放大國形象,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爭取世界各國的信任和支持。近年來,世界多數國家對美國的戰略信任度走低,與中國又大都有良好的貿易關系,為了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它們決不會聽從美國號令參與對華貿易戰。相反,不少國家會借中美貿易爭端,進一步加大對華貿易合作力度,從中尋求新的商機。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也損害了昔日盟友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在美國決定對進口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後,歐盟、德國、法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均批評這一行徑,並考慮採取反制行動,出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局面。
⑦ 李斯特的貿易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是什麼
(一)實施有限度的貿易保護
從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歷程來看,事實告訴我們,自由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在實踐中的推行是大相徑庭的。自由貿易大國常常從自身利益出發,雖然在表面上高喊自由主義,但暗中所實行的貿易保護比起他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一些經濟大國,雖然以自由主義著稱,但在一些高端技術產品上採取高度管制政策,在一些產品出口時甚至對其他國家進行出口限制。
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告訴我們,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大背景下,沒有真正的超國家利益的自由主義。我國在參加國際貿易時,要謹記國家和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實施有限度的貿易保護。
(二)實行商務式外交,積極改善貿易環境
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的重心是對國內幼稚工業的保護,而在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上涉及較少,這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19世紀的世界,日不落帝國英國獨霸於世界,德國則是落後分裂的農業大國,在綜合國力和國際貿易地位上不可能同英國相比擬,在改善貿易環境上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很難有所作為。但我國目前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卻為之提供了可能,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近年來日益惡化的國際貿易環境,如今的中國政府有能力作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堅實後盾,要堅定不移的支持我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充分發揮世界大國優勢,實行商務式外交,為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排憂解難,使中國企業特別是受保護的幼稚產業有更好的成長環境。
貿易摩擦中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為幼稚產業,而是為我國的整個貿易環境做出貢獻。
(三)加大幼稚產業保護力度,有效改進保護手段
首先,「幼稚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來自外部的激烈的競爭,幼稚產業在發展初期由於起步晚,生產周期長,規模效應等原因很難和市場中已經存在的成熟期的企業相抗衡,所以必須對本國幼稚產業採取保護,通過這些適當的保護,使幼稚工業迅速成長期來,
形成適應國際復雜的競爭環境的能力,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提高即財富創造力的整體提高。」
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必然是適度的向有希望的新興產業特別是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提供保護,把國際競爭限制在中國目前工商業所能承受的范圍內。
其次,要有選擇、有限度、有時間性地保護重點產業和幼稚產業以往我們對國內產業的保護主要採取進口關稅和進口數量限制的方式。這種寬泛的、無期限的保護,一方面為國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使國內產業喪失危機感,失去發展動力,國際競爭力也難以提高。這種保護,也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其他成員所不能允許的。
必須對以往的保護方式進行大的改變。對重點產業和幼稚產業實行有時間性的保護。
最後,要重點實施「前期支持」。以往我們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是以「後期保護」為重點的,「主要措施包括價格補貼、出口獎勵、經營虧損補貼、出口退稅等。「前期支持」措施因為符合國際多邊貿易規則。可以從根本上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和技術狀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有較大的運用空間.應用效果更為理想。」
(四)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並不僅僅關注保護實體工業本身,
工業
的發展從根本上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
體力勞動並非是物質財富的
唯一源泉,更重要的是「驅動這種勞動的力量之源」
[2]
(
P35
)
,這就是
科學與技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
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論斷,
就其目前的作用效果來看,
這一思想對我
國的現代化建設、
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
以必須將其作為國策長期地堅持下去。
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
⑧ 不小心按錯了採納!國際貿易的案例分析,分析原因和啟示。在線等!炒雞急!
首先,要知道信用證是獨立於合同之外的、單獨的單據買賣,是開證行對受益人「有條內件的」付款容承諾,而這個條件就是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必須符合信用證的規定——本案例中的信用證規定的是200 tons,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表示200 long tons,顯然,開證行可以認為是不符點,因為,TON 可分為長噸、短噸和公噸等,而信用證的重量單位表示為TONS,並沒有具體標明是LONG TONS,那麼,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必須也一律顯示為TONS,而無需考慮實際重量單位是長噸還是短噸抑或是公噸。所以,操作信用證最重的就是:嚴格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行事,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而無需顧及實際交貨的情況,否則交單不符就會被開證行拒付,這是操作信用證的大忌。那麼,掌握了這個原則,何須考慮什麼三點、四點?一點足以!
⑨ 近幾年發生的國際貿易糾紛的案例以及對我們的啟示
中埃貿易糾紛典型案例
--------------------------------------------------------------------------------
中國國際招標網 發布時間:2009.03.16 來源:駐埃及經商參處子站
近年來,駐埃及使館商務處積極貫徹落實部黨組指示,全力促進中埃經貿關系的發展,促進我對埃出口的增加,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雙邊經貿額連續6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8年達到62.4億美元。與此同時,兩國企業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貿易糾紛數量也有所上升。特別是今年以來,我企業在出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多,風險加大。現將我處整理的近期典型案例列出,供我有關商務主管部門、商協會和企業參考,請企業對埃出口過程中加強風險意識,確保交易安全,有效保護自身利益。駐埃使館商務處將繼續積極推動我企業對埃出口,並努力協助企業解決遇到的各種貿易糾紛。
案例一:與新客戶的首次交易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
2008年底,國內A公司通過網站結識埃及X公司,並約定向該公司出售一批石材,付款方式為見提單附件付貨款的70%,尾款以D/P方式支付。A公司隨後將貨裝船運往埃及亞歷山大港。貨物發出後,X公司以各種理由強調經濟困難,要求減價,並更改付款方式為風險度很高的銀行匯票。X公司的行為導致我出口方進退兩難。如同意對方做法,則一方面利潤大幅縮減甚至無利可圖,並且有可能完全無法收回貨款,如不同意對方做法,由於貨物已在埃港口,則須支付巨額的碼頭及相關費用。
案例二:不能確保收匯安全
2008年初,國內B公司以FOB方式向埃Y公司出售金屬製品。合同約定買方支付25%預付款,餘款於貨物出港前支付。提單正本簽發給買方。2008年2月收到預付款後,B公司即組織貨源運至港口,但經Y公司多次解釋付款困難,並保證盡快付款,B公司在餘款未收到的情況下同意貨物裝船運往埃及。2008年5月,B公司發覺貨物已被Y公司提走,但餘款至今未付,並拒絕與B公司聯系。
案例三:埃及船公司無單放貨
2008年9月,埃Z公司以FOB方式向我國C公司定購一批鋼材,提單正本簽發給賣方。合同約定買方支付30%預付款,餘款見到提單COPY付清。貨到埃及港口後,Z公司以各種理由拖延付款。2009年1月,C公司得知貨已被提走,餘款迄今難以追索。
1.市場經濟以利益為根本,擴展對外貿易有相應的策略。一些專家學者撰文立著,從古典政治學先驅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學說論到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從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到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引經據典的論證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經濟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國際貿易是自由貿易,但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卻不符合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理論。一些專家學者開始責問美國和歐盟:「200年前歐洲人就開始向全世界推銷他們的自由貿易政策,今天,當中國工人生產的價廉物美的紡織品運往他們的市場時,為什麼這些自由貿易的鼻祖們搖頭說『NO』呢?」在這里,我們不能忘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市場競爭的本質是資本競爭。國際貿易的實踐和馬克思的理論揭示告訴我們,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在本質上是為資本服務的,認「利」不認「理」,市場經濟以利益為根本,自由貿易理論是為資本謀取最大利益服務的,有利可圖就講「自由」,無利可圖就不給你「自由」。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美國和歐盟在對外貿易的不合理設限時,既要據理力爭,又要從最壞處考慮,善於在「不自由」、「不合理」的處境中擴展對外貿易,要有相應的策略。
2.在應對中美和中歐紡織品貿易中,各級政府必須負擔起引導、調控、保護和管理市場經濟的重要職責。其實,世界上任何市場經濟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假設。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正確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不要被其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自己都不相信、不去付諸實踐的不科學理論觀點所誤導。我國還是一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生產力水平低、結構性矛盾突出和發展不足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強化經濟調節職能、市場監管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充分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能該管的也不去管。 3.繼續完善有關立法,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為企業應對國內外經濟事務提供有效服務。隨著開放的擴大和加深,企業與國際經濟事務的聯系和來往更加密切,各種法律和社會服務需求也愈來愈多。僅就應對國際貿易糾紛,就不僅僅是要求有法律服務,幫助打官司。實際上需要一系列社會服務,才有條件應對各種名目的貿易糾紛。
4.實現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層次,實現結構升級,錯位發展。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的層次比較低,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不高。我國出口的55%以上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實現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資完成的。服務貿易發展出口嚴重滯後。服務貿易出口占我國貿易總額的10%,明顯低與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客觀的市場容量也要求必需轉變轉變增長方式。在實現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掌握和利用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規律,一方面穩定或延續中低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保持出口貿易的數量增長;另一方面又要創造和積累中高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擴大產品出口,達到改善貿易結構,提高貿易質量的目的。
5.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突破「非市場經濟地位」創造更多實例。由於中國經濟地位上升,周邊貿易夥伴對中國市場興趣越來越大,只要我們運作得當,通過推進區域一體化逐漸消除不利條款的影響是有很大迴旋餘地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WTO規則是發達國家制定的有利於自己的游戲規則,要善於利用WTO規則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要善於在國際貿易爭端中最大限度的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