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0-11-25 10:19:30

Ⅰ 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怎样推进

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息息相关、互利共生:文化产业发展为推进金融创新开辟广阔空间,金融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怎样推进这一融合?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编者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文化产业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取得长足进步。但应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融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需要。比如,在宏观管理领域,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战略规划与综合协调,并存在服务意识不强、职能交叉重复和管理简单粗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密切关系,同时在深化文化体制与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密切关系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呈现对接平台增多、金融创新活力迸发、新型文化业态涌现的新态势。深刻认识这一新态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需要准确把握二者的密切关系。

从消费需求角度看,文化产业具有逆势而上的发展特性,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承载着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从激发服务意识、优化盈利模式、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理性预期等方面为金融创新提供实践舞台、拓宽发展空间。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创新通过对金融要素的有序组合和创造性变革,能够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努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断降低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消除金融抑制、建立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金融创新不仅能够促使金融机构增强可持续盈利能力,而且具有放大货币作用的乘数效应,能够为壮大文化企业规模和提升文化产业层次提供灵活融资机制的功能,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建立联动整合机制

2010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的部门、领域和行业多,一些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比较松散,在客观上加大了文化产业与金融创新融合的难度。

有鉴于此,需要加快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的联动整合机制。应在国家层面成立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由这一议事协调机构责成党委、政府牵头部门主动承担统筹策划、宏观规划和评价监测等重要工作,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因部门多头管理带来的缺乏高水平综合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一议事协调机构应善于运用专题咨询、联席会议、定期会商、业务交流和重点督办等方法,加强部门协同,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区域对接联合,引导文化与金融生产要素资源不断向优势文化企业聚集。

健全配套服务机制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配套服务机制至关重要。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文化企业无形资产交易评估等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在增强企业信用、提高无形资产市场认可度等方面为金融创新服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多部门信息供给与交流平台,打破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由政府主导,推动文化和金融主管部门加快落实文化系列项目库发布制度和信贷投放效果评估发布制度,确保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对接交流、形成共享机制,从而不断降低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融合的成本,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效与金融运行的安全有序。

当前,尤其应在加强宏观指导上下功夫,支持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应引导金融企业深入研究文化企业发展的独特规律与运作机制,摒弃简单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对待文化企业的做法,不断创新服务手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努力丰富金融产品,灵活使用各类金融工具,高效率地为文化企业提供差别化和特色化服务。此外,还应引入第三方服务,即通过政府创造良好条件,引导相关中介机构运用资信评估、委托培训、清算支付、风险管理等功能和手段,主动为文化企业提供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金融服务。

完善政策协同机制

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虽然国家通过采取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措施,发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和优化了文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但众多中小型文化企业市场经营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即使加大货币政策支持的力度,对其效应终归有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予以协同配合,增强其杠杆导向作用。

为此,应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提高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设立相应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择优扶持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应提供财政注资支持,为文化企业搭建融资担保平台,借此增加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放贷额度。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强税收、贸易、土地和环保等其他政策的协同配合,千方百计拓宽社会投资来源渠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利率调节微观经济运行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市场流动性结构,推动市场流动性更有效地进入文化实体经济。
构建人才集成机制

无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还是深化金融创新,都必须依靠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端人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中,人才总量不足和实际需求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重在牢固树立创新跟着人才走、人才撬动产业兴的理念,狠抓开放型、集成式育才选才用才机制建设。

落实到实践中,就是既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集成培养擅长跨行业资本运作、懂得现代营销的金融领域的领军型人才,又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把各类中高级文化管理人才汇集于文化企业;既要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入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市场规则、富有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金融猎头人才,又要运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选配文化专业良才;既要认真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培养人才,又要不断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分类管理,努力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形成舆论导向机制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正确舆论的引导和支持。为此,一方面应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奋发进取的社会风尚,努力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深化“走、转、改”,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敏锐性,主动深入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挖掘选树一批又一批立志报国、甘于奉献、勇创佳绩的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努力做到用典型引路、借成功案例说话,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榜样和标杆。

(作者为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

Ⅱ 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在中国的放映,也是我们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情。新时期,各国、各地区对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来弘扬本国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坚定。在中美关于恢复中国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中,美国就要求中国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电影,此外还要求中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批发、零售业务等逐步开放市场。据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国内票房前十名中,美国片和国产片数量各为五个,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限制其音像光盘等文化制品进口,这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也纷纷抢滩中国大陆。这都反映出各国注重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扬了他们本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外国公众对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俗艺术品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藏、购买的意愿强烈,这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等,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上几方面意义和作用。肯定还不乏更多种的、更深入的积极意义。明确了其意义和作用,我们各有关方面的行动,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新媒体更是直接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从质量到数量均处于弱势地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Ⅲ 如何认识和推动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外,文化创新也应该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另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我想谈三点个人看法:一、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之中。二、应当深入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统筹管理体制。三、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本文为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近日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和感谢受到邀请出席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主办、传媒大学承办的2016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高朋满座,智者云集,让我也有机会聆听大家的高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首先,我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好,“文化+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鲜明地点出了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我们正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上,这个节点既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枢纽,又是关键动力,那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十三五规划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经济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二者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关系。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文化发展,反映了会议主办者跳出文化谈文化,把文化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主线紧密结合,寻求跨界、融合、统筹的高度敏锐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国际上对创新型的国家和一般性的国家是有区分的。
所谓创新型国家,判断的第一个指标是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贡献率占多少,发达国家一般是在70%以上,我国到目前公布的大约是60%左右;
第二个指标,科研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创新型国家的标准应该占GDP的2.5%以上,目前我国是2%,我们国家中长期计划到2020年我国科研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进入创新型国家。
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外,文化创新也应该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另一个重要标准。从本质上说,文化创新的关键要素是内容创新,但文化科技和文化表现、传播和消费技术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上下一体的普遍共识,尚未形成一个相互交融、有机统筹的体制机制。
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我想谈三点个人看法:

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之中
换言之,从文化产业自身角度来说,应当主动融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并以此来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目前无论是文化产业自身,还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实施,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比较少的。这有复杂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原因,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要主动出击,主动融入,充分运用国家战略和政策。在这方面我们有极大的空间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为重要的文件,非常具体,非常有措施。
全文共分9个部分30条,8000多字,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这份文件在整个科技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震动很大,影响深远。但是,我觉得在整个文化界包括文化产业界,好像触动不大。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起草制定这个文件的基本上是科技界、工业界、经济政策界,没有文化界参与。
整个文件只有四处出现“文化”一词,而且只是把文化作为创新驱动的环境附属语来提及的,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具有实质意义的仅在一处提及“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我以为,这份文件对有效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科技界、高校院所、工商企业界外,对我国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以及从事文化科技研究人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件所提出的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的4个基本原则,包括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等,都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文化科技、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密不可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既是科学技术、也是文化技术,这一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在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中,在影视装备、舞台装备、影院装备、印刷装备、游艺娱乐装备、移动互联装备等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利用比比皆是,成效显著。
据统计,目前,国内文化装备产业年交易量超过万亿元,占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的1/4强,并以年均20%增长。在这些方面,我们文化产业业界包括管理部门应当毫不犹豫地积极主动将文件所制定的卓有成效的具体举措予以适用。
例如,文件明确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即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修改,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执法检查,我上个月随检查组去浙江,这一修改对当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显著成效,一些地方甚至把收益比例上调到70%。但从检查情况看,基本没有涉及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科研机构。
要有效解决文化与科技融合问题,既需要科技界努力,更需要文化界的努力。
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促进二者有机融合的良好势头,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路甬祥牵头一直大力推动把创新设计作为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化为产品,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和原因,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科研技术转变为产品过程中,要使创新设计成为其中重要的、关键性的环节。
他提出一个理论,从农耕时代以来的设计分三个阶段,农耕时代是设计1.0版本,工业制造业所带来的设计称之为设计的2.0版本,当今世界进入新的时代,比如说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文化创意理念的出现,这些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环境下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文化的共同支撑下的新的设计理念,叫做创新设计,是设计3.0版本,他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了这样的时代。
前些时候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专门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联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会,统筹我国的整个的设计行业。大家知道,以往中国的设计行业更多的是附着于工业设计领域,比如说机械工业协会下的工业设计委员会等。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设计的领域已经扩大了,不完全是机械工业产品本身的设计,覆盖到很多的领域,比如说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灯具设计、日用产品的设计等等,这其中必然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文化模式的设计。
今天谈到的创新设计是一个总体概念。中国工程院的创新设计联盟研究出台了一个战略报告,向国家提出了相关建议,把创新设计作为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平台给予推动。
这一建议被正式写入《中国制造2025》,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出台相关行动计划。
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凡是设计都离不开文化创意,反之,凡文化创意也离不开设计。推动创新设计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2014年,国务院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专门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深度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些都反映出设计作为一个平台对文化与科技的交融。
另一个例子就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字创意”,将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一并列为五个“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数字创意也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包括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在线服务等等。目前这项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潘云鹤院长牵头组织团队开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国家政策层面、在科技界,都开始强烈关注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开始采取实际步骤予以推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文化产业界包括文化理论界、管理部门更要有紧迫感,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舆论和研究,主动出击,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发挥更大作用。

应当深入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统筹管理体制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与科技仍处在一个协调沟通不畅的状况,相互割裂、各自为政。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促进机制。
所谓理顺管理体制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部门自身的体制,二是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如科技、信息、财税、金融等的体制。
目前,文化产业涉及到不少部门,机构分设,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由于不同文化产业分属不同文化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有资产管理又分属计划、经贸、财政等部门。
全面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尚在进行中,尚未完全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
这其中,一些问题是短期的,一些问题是长期的,但无论如何,在当今全面推进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包括学界,都应当齐心合力,采取有效措施,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机制层面、学术层面推动建立跨界、融合、统筹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文化企业、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的信息平台,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切切实实纳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之中,分享政策红利。
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保障就是制度创新。制度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制度。
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纳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柳斌杰主任委员也高度重视这一立法工作,委员会也开展了调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牵头负责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组成了专门工作班子,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应当看到,起草工作有着相当难度,在明确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建立文化产业统筹管理机制、建立金融财税保障机制、构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机制、建立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及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困难和障碍。
在此,我呼吁在座各位,充分发挥你们的智慧和能力,献言献策,共同为制定出台一部体现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好法律贡献力量。

Ⅳ 文化产业向创新要生产力是什么意思

谈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处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文化变革的现实对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当代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等问题都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密不可分,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的融和、交流与整合有利于改善经济行为,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当今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1.现代文化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更是21世纪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线,也是全球进程中的基本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1.1文化的全球化挑战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感性的全球化,它是指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呈现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同一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与交流。其次,文化的全球化表现为新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生成与发展。这种新的、以人类整体为对象的文化观,是文化全球化中的更为本质的东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2文化与经济的同生、互动和一体化的挑战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经济的历史运动。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就使得文化本身从它一开始就内蕴着经济因子,而经济也内蕴着文化的因子。文化信息和经济作为人的生命行为和生命存在方式的过程和体现,统一地存在于同对象之中,即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在经济中存在,就连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结构,都是人类文化生长的物质表现形态,这就说明了人类社会在生长的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同步性。历史上每一次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动必然伴随着一次巨大的文化革命,同样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必然给经济结构的革命以历史趋势的指引,因此说文化信息与经济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Ⅳ 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与意义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有这样几方面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在中国的放映,也是我们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情。新时期,各国、各地区对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来弘扬本国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坚定。在中美关于恢复中国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中,美国就要求中国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电影,此外还要求中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批发、零售业务等逐步开放市场。据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国内票房前十名中,美国片和国产片数量各为五个,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限制其音像光盘等文化制品进口,这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也纷纷抢滩中国大陆。这都反映出各国注重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扬了他们本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外国公众对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俗艺术品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藏、购买的意愿强烈,这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等,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上几方面意义和作用。肯定还不乏更多种的、更深入的积极意义。明确了其意义和作用,我们各有关方面的行动,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新媒体更是直接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从质量到数量均处于弱势地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Ⅵ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行如何改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美国的现状。

严格的说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我们都看着美国的文化产业眼红,人家早就是支柱型产业了。但是,当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改变的时候,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蜕变升级的风口浪尖上,昂然地接受了文化的产业化运作的冲击。因此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行业的重组、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重组、产业重组过程中资本的介入、文化产业向资本市场挖掘资金孵化产品与竞争力等等,都将以空前的速度进入我们观念的视野,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绝决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非加强政策性保护。
关于全面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一)全面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
要全面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首先是要建立以文化资源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战略,始终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作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础与核心进行统筹规划,其中主要针对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规划,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可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次是现实文化生态资源的规划利用。对现实文化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从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归纳为: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数字化转换,现实人类社会的虚拟化模拟,当代文化行为的网络化再造以及人类精神领域的计算机空间再现等等。对这种种新兴的文化资源必须转变观念,科学认识,全面把握。
另外,还有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规划,政府管理规划,以及建立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战略规划。
(二)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结合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要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与新科技结合的高新文化产业,将我国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促使各类国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的运作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产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以资本和业务的纽带组建产业集团,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积极吸纳和壮大社会资本力量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是壮大文化产业的积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包括个体私有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是未来的大趋势。但据统计,全国约有10万多亿的社会资本没有合适投向。想方设法把闲置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文化产业中来,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四)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资本增值的幅度就越大;而在无形资产中,创意、知识、品牌、管理、科技等组合得越好,它对资本增值的贡献力就越大,产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5]而在这之中,人力资本尤其是整个产业资本增值的枢纽和核心。
(五)跨越性发展高新技术,谋求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
我们要充分发展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加强技术促进和自主开发。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与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善于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方式,促进艺术产品的流通。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六)深度介入创意经营,建立价值链条,为产业运作奠定基础
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创意,创意的商业价值是难以穷尽的。因此,美国文化产业很早就明确了其创意经济(CreativeEconomy)的定位。文化产业善于开发创意。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没有什么文化积淀的国家,它实际上是典型的文化先天不足者。但移民国家的特质和民主的成熟使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尝试,无拘无束地思考,一往无前地创造。

Ⅶ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Ⅷ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意”二字。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Ⅸ 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精神文化成果,离开了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新、创造。

阅读全文

与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