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那么就要注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使多个产业共同发展。
㈡ 在5g加快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好4/5G协同发展
新兴技术高速发展 相关基建如火如荼
近年来,由于5G、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宽带行业与这些新生事物的融合打下了基础,5G的应用、千兆网络的构建、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建设,这些新生事物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宽带网络发展的热点。
2019年,我国也积极推动这些创新应用加快落地,全面铺开千兆网络与5G商用、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各个场景、《工业互联网网路建设及推广指南》开始发行等等,均是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如今,我国宽带网络相关的基础设施仍在加快推进中。
2019年中国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宽带网络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㈢ 怎么实现双轮驱动协同性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
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不仅仅是一套新的信息化系统或一套互联网应用。上系统、上应用,只能给企业带来“+互联网”的效果,不能给企业带来“互联网+”的效果。
”互联网+“的真正效果应该体现在企业真正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原有研发、生产、服务模式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新型能力”,而且这些新型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所以,“互联网+”解决的不是企业信息化的问题,而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就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新型能力”呢?
在制造业,谈论比较多的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指数化"。总结如下:
特点一:网络化,构建价值网络。微信公众号、企业互联网、制造服务网、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更好的帮助传统制造业优化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完善生产环节和供应链、减少原材料用量和环境负荷、降低工厂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共同创造价值,输送价值,实现价值,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和分享模式。
特点二:数字化,数字驱动的制造与服务。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不仅仅是用数字驱动流程,而是要实现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融合与互动,通过地图数据,位置数据,社交数据,传感器数据、产品数字标签等实现产品全过程的数字化和系统化管理,并最终实现数字驱动的制造与服务。
特点三:智能化,实现组合式创新。互联网+的这个加号,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种组合式创新,原有的基础设施如厂房与智能技术结合,形成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与智能技术组合,形成智能制造;同样还有类似3D打印这样的智能产品,类似飞机上智能机翼这样的智能部件和智能材料,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智能移动能力,还包括智能物流、智能能源的—传统的工业生产能力都在借助数字化的智能技术实现重新组合,实现互联网+时代的爆炸式的创新,这些创新必将在未来十年对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特点四:指数化,企业发展的倍数增长。现在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陷入了低迷,要突破非常困难。而另外一些新型制造企业(像小米)一旦抓住了数字化和智能化之后,企业发展应该可以呈现指数化增长的趋势。在计算机里有个摩尔定律,也是指数化的增长。那么互联网+背景下,把摩尔定律作为技术规律,也同样可以用来总结互联网+企业的经济发展。
㈣ "互联网+工业4.0”协同制造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工业4.0”协同制造更加突出互联网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的推动作用,这项行动围绕“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化”四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基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将给制造业带来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的大幅度缩短,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的大幅度下降。在互联网技术与生产制造全过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具备了发展智能制造带动制造业实现新跃升的良好环境。在当前形势下,应紧紧把握信息通信、互联网产业的技术优势,提升核心软硬件的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鼓励以工业生产需求为引领,促进工业发展模式变革。
二是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传统标准化生产模式下,企业与用户间信息交互不充分、企业内生产组织缺乏柔性,所以同质化生产是最经济合理的选择。随着C2B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市场逐渐由生产导向转为用户需求导向,千篇一律的共性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科工网运用互联网、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收集用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逐步改变原有相对固化的生产线和生产体系,从而打破渠道单一、封闭运行、单向流动的传统供需模式,使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的全环节更加紧密并高效协作,实现“个性化”与“规模化”理念的相辅相成。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成熟,柔性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线将逐步普及,按需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成为常态。
三是提升网络化制造水平。受空间、资源等限制,传统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基本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通过互联网平台开放的协同服务,可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全球各方设计研发者之间的协同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提高企业研发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众包设计研发及云制造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科工网为企业提供云设计、云仿真、云制造等服务。这些新的服务模式和业态将有效改善制造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生产与创新能力低、成本高等问题。
四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供需对接日益便捷等因素作用下,制造本身在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增值性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焦点。科工网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数据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将过去的被动维护或凭借经验开展的定期维护转变为按需提供的主动服务,实现了向服务型制造的有效转型。将有效节约企业运维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大幅拓展产品的价值空间。
㈤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如何推进
据报道,日前中国领导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融入和服务,以产业和项目为支撑,才能真正受益。
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2+4+46”个平台,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承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㈥ 产业升级是仅指传统产业么战略新兴产业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呢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对于战略新兴产业要考虑的并不是怎么样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后续工作,这两种可以在大的角度看成一个问题,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实现。
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广东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结构
从中国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改革的内容。
改革角度
从中国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约束。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居于制度创新之首的,应当是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
具体表现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严格规范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改革的系统设计与专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两年来,财税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推进财税改革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现实而严峻。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既要兼顾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自身更要向纵深推进,需要啃下多个“硬骨头”,如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这些都是十分复杂而牵动全局的改革,但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管住权”“管住钱”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要素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一、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五力”约束
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与东部、城镇地区有着显著差距,且公共服务大部分附着于户籍之上,它已经影响到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使得区域、城乡不平衡产生自我强化的内生机制。这种格局决定了我国虽然进入新常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城乡同步进入新常态。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有非常广阔的财政空间,潜在经济增长能力较为充足。但是,这些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发挥“学习效应”,避免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的负面问题,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主动优化供给侧。
2.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结构竞争力形成抑制作用
我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并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然而,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出现危机,国有行政性垄断较为突出,产业网络化创新程度较低,知识扩散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意愿不强,市场主体对经济的预期由乐观转向观望甚至悲观,严重影响了我国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进一步转向知识文明的进程。一些传统禀赋优势在逐步丧失,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来优化生产方式,让技术创新成本更加“低廉”,实施国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入攻坚期,束缚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结构竞争力亟待提高
和市场、社会的关系仍然得不到正确处理,在对待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时,仍然怀着“管控”的思维,而非树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较为严重。、社会主体在开拓市场、配置资源时,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找市场”“找需求”,而是“找”,通过强大的之手来实现既定目标。
4.改革开放将进入新阶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给侧管理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机融合的方式,构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结构,提高利益结构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之前,出口导向战略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改善了我国资本短缺的状况。然而,这种“大进大出”的对外开放模式,加剧了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引发了我国和资源能源产地的利益矛盾。我国须加快构建新型开放经济格局,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做强制造业和提升服务业,服务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亚投行并不是一个区域、局部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5.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不断丧失,以家族为纽带的传统伦理结构受到剧烈影响,亟待按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完善社会伦理结构,服务于供给侧管理
㈧ 如何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产业协同发展
1、快递业本身就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比如对分拣的速度提升,比专如说配送车辆的调度属,对配送路线的规划,都需要信息化作为前提。
2、电商乃至移动电商发展迅猛,包裹数量剧增,需要电商方面提供一定的透明信息给快递行业,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3、相互促进,协调,达到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