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产业发展理论研究有那些
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在产业高度方面不断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横向,联系方面不断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演进,这两方面的演进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2 区域分工理论 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等,确定城市在区域中所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进而确定城市产业,避免“就城市论城市”的产业确定方式.
3 发展阶段理论 (1)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剐 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构造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即根据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或称农业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贰』 急求,国内外蚕桑产业发展理论
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要求以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以循环经济的3R为原则
『叁』 产业发展理论的什么是产业发展理论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肆』 论述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弊
利: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是中年人总数居多的时代,社会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含智利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从经济学原理上看,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供过于求,所以价格会下降,即劳动力成本低,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成本便宜,同质产品和服务,价格低者永远占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就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用太高的技术就可以完成生产。我国现在年龄在40岁左右的人群,是主要劳动力组成部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很高的技术修养,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新生的劳动力中虽然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这群人总数少,年龄较小,还不是主要劳动力群体,不具备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条件。
弊:我国现在正在面临着巨大的老龄化压力,新生的劳动力不足,无法继续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新生的劳动力中有一定的技术人才,还有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具备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继续走劳动密集型产业道路的话,很难有所突破,且浪费资源。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较少,没有长远发展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也难有优势。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今后应当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
『伍』 分析幼稚产业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通过选择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有利于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和长期福利,加速工业化的进程,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
虽然从理论上讲,幼稚产业保护论有其合理性,对本国经济有积极的一面,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施。试想,为了成功运用保护政策,政府要确定哪个行业最终是有利的,并权衡保护该行业的利弊,这项任务谈何容易。
通过政治程序来挑选被保护的幼稚产业更加困难,因为这种做法往往是在保护那些在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而且一旦这样的行业得到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暂时性”的保护政策很难取消。
(5)产业发展论扩展阅读
政府要有效实施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期限的确定。保护幼稚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一旦达到目的,就应该撤销保护政策。设定适当的保护期限,可以激励被保护产业充分利用保护期内的优惠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有效避免了 老态龙钟的幼稚产业” 的出现。
2.加强保护过程中的监管。政府需要对处于保护期内的幼稚产业实行必要监管,督促其在政府的帮助下正当利用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生产效率。
3.鼓励国内竞争。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以强化保护政策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陆』 产业发展能力的定义是什么我在写论文,现在急于了解产
有现成的范例你可以看看。
『柒』 经济产业发展论坛是什么意思
讨论经济问题,产业布局问题等
『捌』 中国国际家居产业发展论坛是个什么组织
中国国际家居产业发展论坛是个什么组织?这个应该是一种协会一样的
『玖』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 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
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如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他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
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两种思路:
①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刘易斯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 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②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循环》、《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消费函数》、《日本经济之谜—成长率和增长率》、《产业构成论》、《现代产业论(产业构造)》。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3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Ⅱ)2大部类,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结构均衡理论: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
Ⅰ( v+ m) = Ⅱc ,
并引伸出2个公式,即
Ⅰ( c + v + m) = Ⅰc+Ⅱc
Ⅱ( c + v m) = Ⅰ( v + m) + Ⅱ( v + m)
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Ⅰ( c + v +m) = Ⅰc + Ⅱc + ⅠΔc +ⅡΔc
Ⅱ( c + v + m) = Ⅰ( v +m/ x) + Ⅱ( v +m/ x) + ⅠΔv + ⅡΔv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性不强。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拾』 产业发展理论的介绍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