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年级毕业季》芒果台是如何布局娱乐产业链的
《一年级毕业季》是湖南卫视原创节目《一年级》的第三季,相比前两季单一的节目个体而言,第三季节目动用了湖南卫视“快本”、“天天”等热门综艺资源,并将李安的新片、获金鹰奖的胡歌这些实时热点元素注入到了节目当中。而在这一季节目结束之后,这些培养出的新人还将在湖南卫视的安排下拍摄影视剧并与华谊等经纪公司和剧组签约。与其说《一年级毕业季》是一档校园纪实节目,不如说是湖南卫视布局自己娱乐产业链的一次试水。
口碑(15%):13分
借湖南卫视综艺矩阵“吸粉”
《一年级毕业季》受到了一大批演艺圈明星大咖的热捧,并且还受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点名表扬,同时这也完成了湖南卫视布局娱乐产业链的一次试水,因此我们给出了13分。
《一年级毕业季》被业内普遍称赞最大的原因,是湖南卫视很好地利用上了自身的资源矩阵。例如,金鹰节颁奖礼上,就让节目中的学生参加了颁奖礼演出,并拉来胡歌、李雪健、赵丽颖等获奖大咖进行采访,还把正在宣传新片的李安导演拉过来,让陈建斌带着学生们做了专访。此外,《一年级毕业季》还利用湖南卫视两档王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进行模拟拍摄,打造了“一年级版”的特别节目,讨巧地利用上了湖南卫视自身的超强传媒矩阵传播力的优势为《一年级毕业季》吸粉。
收视(15%):12分
难让高年龄层观众共鸣
节目播出至今,一直蝉联CSM全国网同时段收视冠军。虽然圈住了不少年轻受众,但这档节目在30岁以上年龄层受众当中热议度却并不高,因此我们只能给出12分。
最新一期节目中,《一年级毕业季》以CSM全国网收拾率0.8、份额5.54%的成绩蝉联同时段第一,同时这也是当晚全国网市场份额最高的综艺节目。但节目因为主要刻画大学生生活,很难让高年龄层受众产生共鸣,因此在这个群体中的热议度不高,这也是节目需要做出努力改进的地方。
亮点&槽点
起评分10分,两个亮点各加5分,一个槽点减5分,最终给出15分。
亮点1:《一年级毕业季》很好地蹭了娱乐圈各种突发事件的热点,例如奥斯卡李安获奖、金鹰节颁奖等等,这些都让星味并不算重的节目产生了话题度。
亮点2:节目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并未“玩票”,而是在请来了各自领域的专家来指导,倪萍、蔡明、刘畅等人的加盟,也让节目的专业性更强。
槽点1:相比气坏了袁咏仪的孟子义、“无作不欢”的虞书欣等人,很多学生至今性格标签依然较弱,存在感不强,节目未来可以其他人的性格刻画上做出平衡。
❷ 什么叫文化产业链
现代文化产业链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 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新型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总的普遍应用。
作为新型产业链,由于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加上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得内容产业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出现新的变化,产业链不再仅仅表现为垂直型,而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莫不如此。
目前,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研究单位,都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积极探索打造中国现代文化产业链之路,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产业化建设的重点、热点。
文化产业链结构图
二、 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趋势
(一)、基本现状
1、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运作模式
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通过掌握需求、控制营销渠道,实现文化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例如“纳西木雕炒热上海”现象。
2、以资产增值为导向的依靠资产运作形成核心产业链模式
以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为主。通过坐实中盘、资产运作打通上、下游,策划、设计、制造产品,并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以实现资产增值。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少林雄风》、以及与上海九久读书人的战略合作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3、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依托核心产业链打造新型文化产业链模式
以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主。通过创意、制造、营销形成核心产业链,再继续以资本运作方式,充分开发围绕“内容为王”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特质,探索开拓包括影视剧制作、系列后产品及高科技衍生产品开发等领域,构造高科技+高文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链,达到利润最大化。北京儿艺正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二)、发展趋势
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的供需矛盾、市场体系改革的加快,文化产业链以超常速度在变化、发展。
1、以技术为主导文化产业链升级运动加速。20世纪至21世纪,随着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近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内容产业浮出水面,标志着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信息技术带动内部结构调整,就有可能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超越传统文化企业,迅速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水平。
2、新型产业链不断出现。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有利于引导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和其它产业资本融合,从而为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本力量,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打造具备活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新兴文化企业集团。同时,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对产业进行整合、形成新型产业链、获得产业整合超额价值的良好发展机遇。
❸ 从当下文化娱乐产业的现状来看,「泛娱乐」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想了解娱乐的本质,我们就应该知道娱乐的定义是什么。娱乐现代的娱乐可被看做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放松,并带有一定的启发性活动。不过,很显然,这个定义是广泛的,它其实包含了各种丰富的活动。
而所谓的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户喜爱的事物。这一概念最早由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于2011年提出,并在2015年发展成为业界公认的“互联网发展八大趋势之一”。
其中文学、动漫提供丰富的原创IP资源;影视则作为这一链条中的放大器,将粉丝数量成倍放大;同时影视和游戏也是目前IP的最佳变现渠道,可以反哺其他几个环节,当然其中环节上下游关系可相互改变。
有利于就业和发展配套的新兴产业链,也能制造一个更大的资源制造池来出产各种非物质资源和吸收过剩资本的蓄水池
❺ 为什么娱乐圈这个产业链待遇这么高,这是暴利
他们带动的利益链也高啊,明星的税收也是非常高的
❻ 中国的娱乐业发不发达世界上的那个国家得娱乐事业是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娱抄乐业规模很袭大,但质量比不上欧美,甚至日韩(日韩是因为国家原因,大力发展娱乐业)。但也是比较发达的了!要知道世界上很多国家娱乐圈是非常不发达的。比如:不丹,刚果,外蒙古等等。也有很多大国娱乐业也不发达。这些小国家明星只能称的上艺人,出不了国界。。就如外蒙古吧,大部分歌手都是草原歌手,基本出了国因为文化不一样,没有商业价值。自然挣不到钱,挣不到钱就就发展不了娱乐业。中国不一样,有完整的娱乐业产业链,有电影,音乐,话剧,歌剧,交响乐等等都是娱乐业完备发达的体现。。
❼ 国内娱乐行业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从团队层面说,当下创业者面临的是比以往复杂无数倍的环境,单打独斗不再奏效。要求团队组建复合型人才梯队,吸纳金融、电商等领域专业选手,让团队练就产业链内部整合和产业之间协同的多重能力。此外,企业除了在自己的赛道里埋头,还需要关注其他行业随时可能造成的倾覆,在低头和抬头之找到自洽的节奏。
❽ 娱乐经济的产业
(一)人类娱乐行为
“娱乐,即使人快乐或消遣,亦指快乐有趣的活动。”娱乐是人的本性,是一种身心联动的体验,结果应该达到某种惬意和满足感,“就是美国学者提出的‘高峰体验’或‘高潮体验’,感觉是‘flom’,译成汉语就是‘畅’或‘爽’一就是让你觉得爽!越爽,体验的质量越高。”根据不同娱乐方式的主要功能,人类娱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文化娱乐,人们为了“心灵的愉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文化产品来消费的行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娱乐;
(2)体育娱乐,人们为了获得“身体的愉悦”,根据自身条件所进行的内容简便易行、富有情趣的各种身体练习,如各种体育游戏等,运动就是“以愉悦为目的而从事的一种消遣或一种身体活动。”体育娱乐又可分离为文化性体育娱乐和休闲性体育娱乐;
(3)休闲娱乐,人们为了驱逐紧张、单调、寂寞和无聊,选择各种“消费闲暇时间”的行为。当代最普及的娱乐是通过影视、音乐、演出与出版(看电视、电影、报刊、VCD、DVD 和文艺晚会,听CD、MP3、MP4和音乐会等),玩游戏(网络、手机、游戏机等)与网上虚拟生活,参加歌舞厅、夜总会、健康休闲和趣味体育活动等来实现。这些“为社会提供娱乐产品的同一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构成娱乐产业。
(二)娱乐产业是服务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一部分
1、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费雪于1935年发表的《文明和安全的冲突》一书中首先出现。第三产业就是各种提供服务的活动一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矿产业)和第二产业(“将自然资源以各种方式转型”的产业即加工业)而言的,其划分依据是“阶段性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经济领域长期使用“第三产业”这一概念,2001年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曾在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实施方案中,将以下经济活动的部门列为第三产业:
(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2)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3)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从制订“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官方正式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服务业”。
2、服务产业。早在1965年富克斯就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一概念,1968年他又发表专著《服务经济》,服务经济的划分依据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丰裕社会、后工业社会、服务化社会。 20世纪70年代,尼尔·贝尔用“服务业”代替了 “第三产业”,他说:“如果工业社会是以商品数量来定义社会质量的话,后工业社会就是以服务和舒适一健康、教育、休闲和艺术一来定义社会质量。”。也就是说,在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都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为: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一交通通讯及公共设施一商业、金融和保险业一休闲性服务业和“集体服务业”。
(三)娱乐产业主要生长在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结合部
1、文化产业。“文化包括公益文化、亚市场文化和市场文化,文化事业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产业是其必不可少的补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分为知识型文化产业、休闲型文化产业和娱乐型文化产业。目前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营、民间工艺、广告以及其他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名词最早传入中国是起源于对日本文献的翻译,而不是直接源于英文文献。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
2、休闲产业。现代休闲产业是指与服务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消费、休闲需求 (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形成以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管,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娱乐、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服务产业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文化和休闲产业不是强调那个“业域”,而是体现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型产业。
(四)娱乐产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服务产业(或第三产业)娱乐的产业化过程,主要从四个层次来展开:一是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娱乐成分;二是娱乐与传媒联姻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三是娱乐与教育融合迎来“娱乐性教育时代”;四是纯娱乐作为一种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1、娱乐元素注入产品。娱乐同空气、水一样,无孔不入,成为人类基本的调适元素,正如美国娱乐界大亨米切尔·.J.沃尔夫指出,消费者不管买什么,都要在其中寻求娱乐。娱乐不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换个角度或者方式来做,为人们提供娱乐、让人们过得更轻松愉快。当今“社会已从‘我要更多的家当’过渡到‘我渴望更好的感觉、更加感性、更多信息,我希望吃得更精致、活得更轻松”’的时代。娱乐元素注入产品的常见方式是:
(1)物质产品有了精美的包装,消费者不仅需要好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好的产品包装,人们愿意也能够为令人愉悦的包装付费;
(2)服务产品的趣味性增强,许多服务性产品功能多元化,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和原始需求,还要满足附属的派生需求,使人在消费时更感身心愉快;
(3)产品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广告与娱乐营销成为一种时尚,以大众都能接受的娱乐因素来引起注意和推销商品。萨缪尔森有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满足/欲望,它所揭示的正是饥饿营销的重要法则一吊胃口”。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处处洋溢着娱乐性功能的优质服务,经常是以娱乐经济和“吊胃口”为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服装商场有模特表演、酒楼有文娱节目、购物中心可以摸彩票,柯达和富士的摄影大赛、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频繁的抽奖活动,各种世界性品牌赞助的体育赛事、文艺演出,麦当劳声称 “我们不属于餐饮业,我们是娱乐业”⋯⋯这一切就是利用娱乐功能来吸引消费者。
2、娱乐与传媒联姻。“传媒理论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地球村”、“凉传媒”与 “热传媒”等著名概念,提出传媒是“人的延伸”, “媒介(体)即讯息”等著名论点,还提出“媒介 (体)即按摩”,他认为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在传媒那里,而不是在传统的学校和教会,媒介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教育人,甚至改变人,媒介的力量首先是与人耳目,给人以快感、刺激,形成自觉接触习惯,这是对传媒本质的深刻揭示。目前,电视正恢复娱乐的核心功能,以至于国外把媒介视为娱乐性经济。认为媒介消费是一个自觉享受过程,而不是接受宣传灌输的过程。
传播产业是影响力经济,娱乐是发挥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娱乐因素使消费者成为愉悦的过程,是产生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们读报首先看愉悦程度,看电视追求收视的快感。在市场中消费为中心、传播领域里受众主权条件下,传媒与消费是双赢交易,娱乐是其主打内容。近几年,欧美经济衰退,技术操作、资讯对人们价值判断意义减少,替代性满足上升,娱乐需求激增,新闻节目惨淡经营,退出黄金时段,真人秀、百万富翁等娱乐、游戏、影视剧风靡世界,因此,传媒内容业20%的产值在新闻,80%的产值在娱乐。在美国洛杉矶,“娱乐”就是一切,从电视频道到百万巨制的好莱坞电影,就连新闻也出现“娱乐化”的倾向,陷于“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式,用娱乐节目托起新闻节目,打造黄金平台,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60分钟》之所以常盛不衰,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娱乐节目部门制作的新闻节目。
娱乐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最大多数人的欢迎。“湖南经济电视台就是打娱乐牌成就电视经济,湖南卫枧也于2003年取消原来的湖南 ‘宣传频道’定位,关闭一些卫生及其他行业节目,锁定‘娱乐、年轻、全国’,2004年6月,正式确定‘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的目标,秉持 陕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结果一鸣惊人、二鸣上市、三鸣整合娱乐传媒业。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是大众的,不是精英的;是平民的,不是贵族的,作为电视娱乐节目更是如此,诸如《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星光大道》、《非常6+1》、《开心词典》、《银河之星大擂台》、《莱卡我型我show))、《同一首歌》、《艺术人生》、《真情对对碰》、《快乐大本营》等等,均赢得了广大受众的“眼球”,“作为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先行者湖南卫视,其娱乐节目《超级女声》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排名全国第二名。”“为中国内地的电视娱乐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超女势必要在中国内地的娱乐史上留下一笔。”
3、娱乐与教育融合。大众化的教育,已结束了板着面孔“传道、授业、解惑”和政治教化的时代,娱乐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出现“娱乐性教育时代”,这种现象记录了教育事业和娱乐产业一起来临,既是教育的又是娱乐的。从大学课堂里的多媒体教学,到现代远程教育方式的实施,再到大众媒体文化艺术和科教板块新面孔的出现,无不渗透着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思想。同时,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纯娱乐也逐步溶入了教育的成分,一些传统的、自发的大众娱乐活动开始转化为现代的、有组织的群众文艺活动,娱乐越来越需要知识。由于人类娱乐创造了新的需求,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娱乐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者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又一动力源泉。“对于才智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过对商业方面的追求,科技会给教育带来娱乐性,以至很难分辨是在工作还是在游戏,智力资本的开发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商业目标,因而雇员实际上要用全部学习时间学习新技术。换句话说,娱乐性教育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纯娱乐产业迅速成长。在我国,整个娱乐产业很难从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中准确分离出来,在国家产业管理和公安部门的管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娱乐产业包括纯娱乐产业与准娱乐产业,我国纯娱乐产业应大致划分为五大类:1)歌厅、迪厅、舞厅、酒吧、卡拉OK 和夜总会产业;2)演艺产业;3)游戏产业;(4) 博弈产业,我国仅开放了公益性博弈(如体育彩票、社会福利彩票等),民间博弈、商业化博弈和赛马尚不合法;(5)陪侍业,在我国基本上属于不合法职业和产业。当前,我国前三类纯娱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二、娱乐经济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成果
(一)“后工业社会”的提出
“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概念,用不同的方式概括这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
1996年,经合组织重提“知识经济”概念,并明确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7年 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采用了“知识经济”的说法。1998年,美国学者提出,20世纪90年代,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要满足人的‘体验需求’,它的核心是消费与生产的合一,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酷’、爽’等等体验”。我国著名学者吴季松、卢继传、朱泽厚、乌家培都对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形态进行过具体的界说,其中,“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这一概念影响较大。从经济形态和“技术革命”的角度,我们赞成采用“新经济”或知识经济概念;从社会形态和 “产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我们赞成采用“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因为全球不少国家工业化中期即将完成,新经济尚未普及,当我们无法准确概括某个时代或运动的内涵和外延时,往往加上 “新”或“后”的字样。
(二)后工业社会与娱乐经济的形成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或欲望,而“幸福和快乐是满足人欲望最好的药剂” (孟德斯鸠),娱乐产品的特性更是符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目的。由于后工业社会显现出的基本经济特征,决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劳动者自身的幸福与快乐,与此同时,社会也有可能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产品,娱乐经济便应运而生。
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形成娱乐经济。可以说。娱乐经济包括纯娱乐经济和准娱乐经济(娱乐带动的经济)。娱乐经济建筑于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其产生与发展拥有“三大基石”一许多人有闲和有钱构成其“物质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诚信关系是其“文化基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其高速发展的“科技基础”。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娱乐经济具备这样几个条件和特点:
(1)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信息化;
(2)娱乐经济产值将占GDP500/6以上;
(3)人们对购买物品的态度、观点和行动方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4)提供奇遇和冒险的行业将尤为繁荣兴盛;
(5)娱乐经济的核心是创造内在体验。
娱乐经济起始于近十几年来美国人对娱乐休闲的需求,娱乐经济作为大众商业文化的产物,也是一个十分大众化的娱乐体验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现实条件:
(1)人的社会属性是娱乐经济产生的内在因素,需求上升规律是娱乐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2)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娱乐经济提供了日益充分的物质和时间条件;
(3) 消费者收入和素质的提高,为娱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购买条件与发展空间;
(4)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娱乐经济的发展。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人们从追求物质效用、精神效用到追求“幸福”的体验,欲望与满足成为娱乐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事实上,旅游、娱乐、传媒、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产业排行榜的前四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财富 500强中许多企业的利润增长点相当比重来自下属的娱乐公司和传媒公司业务,如通用、索尼、松下、百事可乐、西屋、三星、美国在线等。由于后工业社会的知识信息成为资本,数字娱乐产业来势更为凶猛,“1999年美国的游戏产业已超过电影和录音带工业,成为其第一大娱乐产品,2000年全球数字娱乐业已超过传统娱乐业,日本经济的1/5由数字娱乐业创造,韩国数字娱乐业增长率达40%,成为韩国支柱型产业。”当代社会,娱乐经济已成为新的“世界通货”,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和社会文明的尺度,它能促进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化,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拉动内需,带动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❾ 什么是艺术产业链
文化艺术史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交叉门类,这种特殊性使其既有别于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注重自身的文化品位,又使其不同于纯粹的文化部门而追求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作为经营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其最终目的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消费。就其内涵而言,文化产业通常是指依托高科技和现代传播、流通渠道,以生产和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和服务为特征,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以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企业为主体,通过大规模投入和产出,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门类。一般来说,文化产业不是局限于孤立的某个产业,而是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具有“同心圆”或延伸产业链条的一个集群。通常“文化产业经营中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包括三个要素的全部或部分,要提供信息传播功能、满足体闲娱乐功能,还要具备文化艺术内涵。其核心要素即内容部分是信息提供和娱乐功能,而文化艺术内涵则是内容实现的特点和方式,也就是文化艺术内涵使得娱乐的层次和境界能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