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形势下设施蔬菜产业如何转型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设施农业作为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如何顺应形势,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是龙湾区农业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一、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得到很好发展。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区已建立蔬菜基地种植面积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6.6万亩,产量13.61万吨,产值1.7亿元。其中以钢管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大棚共620个,面积达580亩,12连栋大棚面积50亩,普通竹棚面积2500亩,季节性拱棚面积1600亩。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共2.7万亩,推广大棚管理机械45台,喷滴灌设备及其他配套设备200多台套。设施农业已经成为龙湾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已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政府推动,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设施农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区、镇(街道)两级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为发展设施农业开启绿灯,逐步形成全社会齐抓设施农业的良好氛围。
2、资金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龙湾区加大财政支持,强化项目扶持,相继出台《蔬菜产业化项目扶持补贴资金实施办法》,每年在产业化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设施农业发展基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钢管大棚、铺设喷滴灌等配套设施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进行补助投入。截止2009年底,全区全年共投入扶持建设资金350多万元。同时,加强与工商企业合作,鼓励工商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的开发。
3、典型引导,发展蔬菜基地。通过几年努力,我区已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蔬菜基地,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亮点。初步建成以永兴五溪村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灵昆九村蔬菜基地、天河千亩蔬菜基地、永中蔬菜园区等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先进、科学管理水平档次较高的基地,同时,建成以海城、永兴的榨菜、海滨的甘蓝类蔬菜、灵昆的甜瓜等一些特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区已建成天河蔬菜园区、海滨三周示范场及永中蔬菜园区等3家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灵昆九村蔬菜基地、永兴五溪村蔬菜园区等2家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的振农牌日本大葱、爱尔牌蒲瓜、蕃茄均获得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并辐射和带动全区蔬菜基地创立产地品牌。通过创建绿色品牌,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我区已有瑶溪经济发展中心生产的黄瓜、番茄、灵昆灵农瓜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甜瓜、南瓜等12个农产品荣获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09年,我们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抓好灵昆九村蔬菜基地三期工程以及永兴五溪村蔬菜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了灵昆镇周宅村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并申报省级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建成后又将成为我区无公害、放心菜生产重点产区。
4、依靠科技,提高装备水平。随着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发展,设施大棚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应用范围逐步从单一的设施蔬菜向设施瓜、果、花卉等多元化领域拓展。一方面是加强了简易毛竹棚向钢管大棚、连栋温室大棚的技术改造,提高大棚的技术含量。全面推广与应用蔬菜生产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生物防病技术。几年来共推广高效节水喷滴灌系统设备19.3万m2,遮阳网纱18万m2,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1500盏、防虫网纱20.5万m2,性诱剂诱捕器3886个、诱芯4550个;先后引进了蕃茄、黄瓜、芹菜、茄子、四季豆等系列优新品种50个,对改善蔬菜品种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转化镇(街道)、村干部和农户产业发展思维,通过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总结经验,形成共识,坚定发展决心。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到温州市农科院及各县(市、区)先进的设施农业园区参观学习、交流经验,通过现身说法、效益对比,使干部群众认识到“只有规模化,才有高效化”的道理,引导全区设施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❷ 贺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味精7克,酱油8勺,白糖2克,白醋2克,苏打1克,鸡蛋5个,料酒8克,凉水3克,精盐0克,贺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❸ 蔬菜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对农业增长的制约作用凸显,农产品质量也成为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蔬菜供需平衡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的研究对于我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论文试图对我国蔬菜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借助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立足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实证分析中注重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图形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供给、需求及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等进行定量描述;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加入WTO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挑战,以及我国蔬菜出口所面临的技术壁垒等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新时期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若干对策建议和政策取向.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新的探索:(1)运用产业积聚理论对中国蔬菜生产空间转移的规律与动因进行探讨.本研究在深入探讨我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演变历程及地区蔬菜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积聚理论,以山东为例,探讨我国蔬菜产业积聚的动因.目前国内外对产业积聚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对农业积聚的研究几乎没有涉足,本文以蔬菜产业积聚为例进行的理论分析以期在该领域有所突破.(2)借助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价格因素对蔬菜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期价格是决定本期蔬菜产量的重要因素,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缺乏价格弹性,存在着时滞的价格在引导生产时,很容易远离市场均衡,呈现发散的蛛网.(3)利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理论对蔬菜市场中的柠檬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政策建议.(4)利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对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和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和分析.本论文立足于中国蔬菜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综合考虑影响蔬菜消费的各种因素,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和蔬菜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并对不同预测模型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力求为我国蔬菜产业实现供求大体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有关蔬菜产业积聚的理论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❹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哪五大新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资源市场的制约。
他说,提高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中国蔬菜的总产量超过了8亿吨,种植面积达到3.3亿亩,单产达到3280斤,人均占有量达到1140斤。中国是世界上蔬菜生产的大国,蔬菜总产量占据世界的第一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❺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如前所说,中国丰富的蔬菜种质资源,包含了蔬菜的种、变种、类型和适合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繁衍的品种、名优蔬菜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蔬菜产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城乡市场供应的繁荣、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增收致富、产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蔬菜种质资源改良和创新、良种选育、种子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丰富多样的蔬菜种质资源也是蔬菜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近数十年来,通过各种途径育成各种蔬菜新品种2000余个,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国家或省级鉴(认)定的蔬菜新品种1000余个,它们之中通过杂种优势育种育成一代杂种的蔬菜作物有27种。大白菜、甘蓝、辣(甜)椒、黄瓜、番茄、西瓜、甜瓜等主要蔬菜和瓜类的主栽品种大部分已为一代杂种,一代杂种覆盖率达30%~90%,其中大白菜、甘蓝、西瓜达80%~90%。在一代杂种制种技术方面,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日益完善,各种类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尤其是甘蓝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使中国十字花科蔬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蔬菜抗病育种成绩显著,质量育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育种技术上,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育成了一批优良甜椒品种,大白菜、花椰菜、青花菜等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也获得成功,并已育成了大白菜新品种;利用基因工程育成了耐贮藏、抗病毒的番茄品种(《蔬菜学》,2004)。上述蔬菜育种成果的取得,育种技术的进步,是与蔬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改良和创新的发展密不可分,也是与国外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分不开的。
❻ 蔬菜产业区布局综合区划
以全省蔬菜产业现状为基础,结合富硒土壤和富硒蔬菜的区域分布特征,专综合考虑蔬菜属种植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和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性,以及富硒蔬菜瓜果种植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开展蔬菜产业布局区划。
1.蔬菜产业区划分
1)绿色蔬菜重点产业区: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蔬菜品质和安全具有保障,并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
2)富硒蔬菜开发区:具备天然富硒蔬菜生长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产地环境满足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相关质量标准要求,并具有生产、加工能力及开发前景的区块。
3)高山蔬菜产区:具备高山蔬菜生长自然环境条件,产地不存在原生重金属地球化学异常和其他污染,具有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区域。
2.蔬菜产业分布区划
根据上述产区划分原则,全省可设立嘉兴、萧山-慈溪、台州、平阳4处蔬菜重点产业区和6处富硒蔬菜开发区,并圈定了高山蔬菜产区分布区。蔬菜重点产业区主要分布杭州湾沿岸地区和浙东沿海地区,富硒蔬菜开发区分布于浙北平原区边缘山前地带和诸暨、金华、江山等地,而高山蔬菜产区分散分布于丘陵低山区(图版Ⅸ-3;表9-4)。
表9-4 浙江省富硒蔬菜产业区划
❼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的确,对于农村,就得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开拓对路的产业,包括衍生产业。
而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既可以盘活有效且有效的资源,又可以带动村民致富,还可以解决蔬菜供应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当然,种植蔬菜必须要找准方向,分析市场,科学种植,精准发力。
如果盲目种植,不仅不会带来效益,而且会赔本。最近几年好的种植大户都赔了本,就是这个问题。所以要大力发展还必须科学发展。
❽ 蔬菜产业体系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EXP: 广东省具有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四季均适宜种植蔬菜。广东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已成为我国蔬菜生产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目前,广东的蔬菜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品种结构也不断更新优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推广,区域化生产已初具雏形,产业化经营也初具规模,出口量逐年增加。然而,存在的广东特色瓜类和叶菜类品种不够丰富、栽培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产品的质量仍然不高、采后贮运加工滞后等问题,制约着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广东优势和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解决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为目标,通过构建广东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在承接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其他成果展示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特色的瓜类和叶菜类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集成、组装和再创新,在各综合试验培训站进行相关的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服务,辐射带动产区的发展,提升蔬菜产业的效益。
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成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收集的基础信息,制定的广东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也为社会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这将为蔬菜产业的全面和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广东省特色蔬菜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岗位设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11名、9个综合试验培训站。
❾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对世界蔬菜产业发展有什么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蔬菜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中国起源中心是许多温带和亚热带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有大豆、笋用竹、山药、甘露子、东亚大型萝卜、根芥菜、牛蒡、荸荠、莲、茭白、蒲菜、慈姑、菱、芋、百合、白菜、大白菜、芥蓝、乌塌菜、黄花菜、苋菜、韭、葱、蕹菜、莴芛、茼蒿、食用菊花、紫苏等。同时还是豇豆、甜瓜、南瓜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有如此多的起源于中国的蔬菜,大大丰富了世界蔬菜种质资源宝库中的蔬菜种类及其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中国丰富多样的蔬菜种质资源对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贡献。正如德国人柏勒启奈德(Bretschneider,1892)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所种蔬菜及豆类,种类之多,未有逾于中国农民者。中国蔬菜业者不仅发掘、驯化和改进了起源于中国的蔬菜植物,也先后把其他起源中心传入中国的蔬菜植物进行了驯化和改良(刘红,1990)。
中国蔬菜中的芸薹属白菜类蔬菜对丰富世界蔬菜种类的贡献尤为明显。芸薹是榨油和菜食两用植物,自汉代已传到日本,16世纪传到欧洲。由它演化的白菜和大白菜,现今已为世界很多国家引种栽培,日本和韩国所培育和栽培的不同类型大白菜都源自中国。欧美栽培大白菜的记录见于1800年。据日本学者研究,自唐代开始,陆续传入日本的蔬菜种类有16种之多,除白菜类蔬菜外,还有芜菁、大蒜、苦瓜、大豆、黄瓜、茄子等蔬菜。中国对东南亚蔬菜的开发,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开始从中国传入韭菜、芹菜等蔬菜(蒋先明,1987)。
自新中国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的蔬菜科技交流大大加强。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1986—1998年向国外124个单位提供或交换种质就有722份次,为生产和科研的需要,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李锡香,2002)。
近年,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少国外种子公司进入中国,除开展种子营销业务外,还在中国购置土地,招聘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就地开展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客观上也起到推动和加速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