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由于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化石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氢燃料电池具有燃料能量转化率高、噪音低以及零排放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列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固定电站等方面。近年来,燃料电池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其研发、示范和商业化应用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发展氢燃料电池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燃料电池性能较优
燃料电池用途广泛,既可应用于军事、发电厂等领域,也可应用于机动车、移动设备等领域,目前电动车领域是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方向。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Vehicle,FCV)是以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为驱动力的新型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FCV具有对环境零污染、续航里程长和能源补给时间短等优点。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㈡ 上海印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11月13日,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实施期限为2020-2023年)。
图片来源: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官网
根据《实施计划》,到2023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掌握,创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氢能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推广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实施计划》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环境创新四个方面提出14条具体任务,总结起来为:
(一)技术创新,自主可控:1、突破燃料电池整车技术;2、攻克系统核心部件技术;3、掌握氢气制储运加技术;
(二)产品创新,打响品牌:4、推出自主品牌产品;5、培育头部创新企业;6、研发智能专用装备;
(三)应用创新,扩大规模:7、扩大示范应用规模;8、创新应用商业模式;9、加强长三角应用联动;
(四)环境创新,构建生态:10、提速加氢站建设;11、完善氢气供应保障;12、强化服务平台建设;13、健全标准规范体系;14、创建特色产业园区。
在培育头部创新企业任务中,《实施计划》重点提到,加快培育10家以上国际知名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总部机构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支持企业通过开展兼并收购等活动,重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壮大;重点支持上汽集团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制造龙头企业。
近期,北京、广州等地接连出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新政。同时近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也提到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若各地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未来3年有望迈上新台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氢能源的中国氢能行业发展分析
氢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人类对氢能源应用自200年前就产生了兴趣,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广泛开展了氢能源研究。
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等企业、高校,也一直在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汽车燃油消耗也达到8000万吨,约占中国石油总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迫在眉睫。用氢能作为汽车的燃料无疑是最佳选择。
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基本已经被突破,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对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进行改进、提升,使产业化技术成熟。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加大研发力度的投入,以保证中国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方面的水平和领先优势。这包括对掌握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企业在资金、融资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快对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支持,不断整合燃料电池各方面优势,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延伸。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相关的示范应用配套设施,并且支持对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营相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载客示范运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氢能汽车一定能成为朝阳产业。
㈣ 再迎政策利好 | 广东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方案
随着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氢能已成为国家新能源发展的战略产业。得益于国家层面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除广东外,国内各地争相出台了氢燃料电池及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
据智库君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天津、广州、佛山、济南、武汉、如皋、苏州、成都等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7月,国内氢燃料汽车累计保有量已达7200台,基本都是商用车,氢燃料商用车应用空间尤为广阔。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业基础设施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诸多原因,氢燃料电池汽车一直未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发布同样引发关注。《规划》分两个阶段确立发展目标:到2023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产值85亿元;到2025年,培育5~10家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1万辆,建成加氢站74座,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㈤ 储氢仍是氢燃料汽车发展难题,低压储氢技术还能解决吗
其实氢能面临的挑战比燃料电池本身的挑战要大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多次在采访中反复指出当前发展燃料电池汽车面临的一大困境——储氢技术仍面临重大挑战。
魏蔚指出,低压车载储氢系统的重量是现在高压储氢方式的三倍以上,因此低压储氢系统当下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对重量不敏感的车型。毕竟,车辆重量的增加,意味着终端用户使用成本的增加,再加上系统成本偏贵,因此该技术目前更适合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以政府采购为主、成本相对不很敏感的公交领域,而向其他领域拓展应用的难度较大。同时,公交车作为大量载人的交通工具,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相比之下也更适合低压储氢技术路线。
对于成本问题,该技术的研发方之一——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蒋利军表示,低压合金储氢技术目前确实存在重量偏重的问题,百公里耗氢量比高压储氢多0.3公斤,按照目前每公斤50元的价格计算,百公里增加的用氢成本是15元。他同时表示,未来努力方向是通过产品的标准化和批量化,以及改善储氢材料等方式降低成本。
㈥ 为什么氢燃料汽车将会成下一个投资热点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新风潮,“氢”作为一个热词,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从甲醇汽车到水氢发动机,从政策鼓励到资本热捧,在纯电动车补贴逐渐退坡的情形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却一路疾驰。
明年上半年将有投资热潮
事实上,曹鹤的乐观态度并非毫无根据。今年上半年,在A股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氢能源及燃料电池板块却几次出现逆势上涨,成为上半年A股市场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㈦ 国外的氢燃料电池市场,发展得热火朝天,国内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提到氢燃料电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只不过我们国内所有厂商,都在全身心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这种环境之下的氢燃料电池仿佛就被遗忘了,可是在国际上,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消息却一直被传出。
而且更加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据了解,我们中国目前只有四座加氢站!它们分别位于北京,上海,郑州,深圳四个不同的城市……无论是数量还是投放规模来说,都不能够支撑起我们国家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
㈧ 氢能的行业发展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人类对氢能应用自200年前就产生了兴趣,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广泛开展了氢能研究。
早在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氢经济”的概念。1976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就开展了氢经济的可行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种因素的汇合增加了氢能经济的吸引力。这些因素包括:持久的城市空气污染、对较低或零废气排放的交通工具的需求、减少对外国石油进口的需要、CO2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储存可再生电能供应的需求等。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人类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如冰岛、中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氢能交通工具的商业化的方面已经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虽然其它利用形式是可能的(例如取暖、烹饪、发电、航行器、机车),但氢能在小汽车、卡车、公共汽车、出租车、摩托车和商业船上的应用已经成为焦点。
中国对氢能的研究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为发展本国的航天事业,对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的生产、H2/O2燃料电池的研制与开发进行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将氢作为能源载体和新的能源系统进行开发,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现在,为进一步开发氢能,推动氢能利用的发展,氢能技术已被列入《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领域)》。
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等企业、高校,也一直在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汽车燃油消耗也达到8000万吨,约占中国石油总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迫在眉睫。用氢能作为汽车的燃料无疑是最佳选择。
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基本已经被突破,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对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进行改进、提升,使产业化技术成熟。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加大研发力度的投入,以保证中国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方面的水平和领先优势。这包括对掌握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企业在资金、融资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快对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支持,不断整合燃料电池各方面优势,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延伸。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相关的示范应用配套设施,并且支持对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营相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载客示范运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氢能汽车一定能成为朝阳产业。
㈨ 北京市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汽车之家行业]??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其中提到要把北京市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科技创新中心、关键零部件制造中心和高端应用推广中心,并着力打造“全球领先、国内尖端、区域协同、辐射发展”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高地。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在2023年前,做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保障,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85亿元。
2025年前,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2家国际一流的氢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落地深度融合,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再新建加氢站37座(共计74座),形成城市公交、旅游客运、重型货运和中型物流相结合的推广结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
从空间布局上看,上述规划将根据北京市内不同的区域特点来规划在发展氢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具体来看,房山区将联合天津和河北地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挥氢能资源优势,形成多渠道一体化环北京供氢链;海淀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发挥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构建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轴;延庆区、昌平区将成为北部重点示范区,大兴区将成为南部重点示范区,并形成市域内多点覆盖、辐射津冀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应用新形态。(信息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辑/汽车之家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