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站在资本视角看文化产业,影视如何投资
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电影季度票房达到了202亿元,同比增长39.8%,同时这也是我国首次拿下全球电影票房季度冠军,也是首次超越北美同期的2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1.7亿元)票房。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影视行业具有退出期短、收益性高等特点。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方面的需求满足了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影视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娱乐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影视文化市场才会发展的愈发的迅速。在科技的加持下,不管是国产良作还是外国大片,制作水平都越来越高,因此影视产业是个非常有潜力的行业。
B. 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
有促进作用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强调“有进有退”,要抓住“进”的机遇,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首先,要营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投资环境。要发挥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和文化市场的作用,就必须营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投资环境,必须坚持法治的原则,坚持法律的前提下让市场对投资者进行选择、淘汰和激励。当前,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国有文化企业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打破垄断和壁垒,对新组建的文化企业一开始就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合理的股权体系。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的文化企业来说,由原事业单位转型而来的要尽快完成体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三会制度”,以后新成立的所有文化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设立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场,便于融资工作的开展。
其次,要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要创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除股份制外还可以采取合伙制、个体私营等,与国有资本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然,非公有制资本在投资文化产业时,要充分了解文化产业的属性和特点,审慎选择投资方向和目标,把握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走向,在捕捉投资商机的同时实现稳健发展。
再次,要促进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不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修改和完善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逐渐降低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以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吸收外资,国家已出台了一些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应当及时研究跟进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在引进外资时坚持适度开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引进国外资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C. 资金会流向文化产业吗
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很广泛,一些非专业的资金来源可能会一窝蜂地上,疯狂抢夺,对产业热点推波助澜,反而误导行业趋势。以VR技术为例,由于这个行业过于热门,导致许多项目价格高得离谱。
资本的涌入催生了泡沫,这在影视行业尤为明显。在2010年全国票房突破100亿元之后,2015年,全国票房突破440亿元。票房高达24亿元的《捉妖记》、约16亿元的《港囧》、紧随其后的《夏洛特烦恼》……高票房国产电影不再是凤毛麟角,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市场也点燃了金融资本的热情。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年初遭热议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事件背后是“脑洞大开”的资本运作游戏:《叶问3》的投资方利用关联公司造假为其票房保底,从资本市场圈钱套利。这是典型的资本炒作的案例,通过营造虚假票房来炒作二级资本市场。
过多的资本进入使“挣快钱”成为趋势,“热钱、快钱涌入,一些理性的投资者反而没有项目可投。对明星、IP的追捧不再停留于荧屏。不少有明星入股的影视公司,一成立就被上市公司高价收购,明星作价入股十分随意。这种“你情我愿”式的高溢价收购频频上演,将损害产业生态,不利于持续发展。
担忧不止于此。投融资过程可能使一些企业丧失优势,文化的价值也可能因为资本的炒作而下降。
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高、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被视作朝阳产业。嗅觉灵敏的资本闻风而动,使其成为竞相追逐的宠儿。“
虽有弊端,但资本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政策、技术和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资本被视作文化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关键,从内部看,资本能够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从外部看,跨界和海外并购能够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纵观全球,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贝塔斯曼、时代华纳等,都是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手段完善产业链布局,成为业内巨头。资本的介入为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供给,既有利于吸纳新技术、团队和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尝试、产业规模的扩张也有帮助。毕竟资本的灵敏度高,能够产生推力。
形式多元、热点频出,市场利好是主要推力。
近些年来,相关政策频频出炉。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2009年9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公布,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2016年,财政部下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4.2亿元,支持944个项目。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热度不减,进入形式也很多元,包括股权投资、债券融资、战略性投资等。资金供给充分、投资热点频出。前几年是影视行业,后来是游戏、微电影、网络电视剧等,到今年,之前相对冷门的动漫、音乐也吸引了资本关注。”
有数据显示,这两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势头迅猛,2015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近4000亿元。一路小跑当中,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继2014年以62.44亿元港币入股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后,2015年阿里巴巴以56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腾讯布局游戏、文学、音乐等细分领域……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海外投资成为香饽饽,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共有52起海外文化产业投资,总额达76亿美元,高于2013年和2014年的总和。此外,国有传媒改制上市,艺术金融、互联网文化众筹、债券投资等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也成为新特点。
规避问题、改善环境,文化资本走出去是大趋势
得益于充足的资金供给,文化产业的池子越来越大。在享受红利的同时,如何规避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文化产业与资本健康互动,同样很必要。
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获表决通过。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加强对票房收入的监管、让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承担相应罚责等内容被写入其中,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D. 资本喜欢什么样的“文化产业”
2014年的文化产业并购将去年的产业热潮继续推高,据新生代文化产业交易数据库统计显示,上半年国内文化传媒产业共发生约125起并购重组与战略性入股事件,总交易金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美元交易均已折算),通过对这一系列产融互动事件的剖析,可以让我们窥视到资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文化产业”。
Who:究竟是谁在买“文化”?
从并购方的公司性质来看,主要以A股上市公司与BAT等互联网巨头为主;美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事件仅有15起,这其中还包括腾讯、网络、360实施的4起并购;而非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事件有18起,且以财团和大集团为主,其中阿里巴巴及马云通过个人或者基金发起的并购事件就占据了7起;非上市公司反向收购上市公司的事件有5起,包括当代资产受让上市公司国旅联合(600358)17%的股份成为起控股股东、阿里并购文化中国(HK.01060)、马云和史玉柱的云溪投资入主华数传媒(000156)、印纪传媒(DMG)借壳高金食品(002143)、阿里巴巴及云峰基金战略性入股美股上市公司优酷土豆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宗国企重组,即上海文广的大改革,涉及到东方明珠和百视通两家上市公司。
从并购方所处行业来看,有超过1/3并购事件(45起)买方为非TMT行业,最近有句流行的玩笑话“中国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开餐馆的、做金属管材的、卖五金的、放烟花的企业有什么共同点?答案:都变成了影视公司”,从中可看出文化产业并购事件的买方涵盖了包括汽车零部件、地产园林、餐饮酒店、工程机械、IT通信、家居建材、煤炭有色、纺织服装、仪表设备、新能源、金融投资等在内形形色色的行业,大部分可以归类为具有典型周期性特征的传统低利润行业;另外2/3并购事件的买方中,出版传媒公司占据16起、影视动漫公司占据16起、游戏公司发起的并购占据9起、互联网公司发起的并购有18起、广告公司(基本上就是蓝色光标一家)完成6起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与跨文化领域的并购成为主流,单纯行业内整合的并购事件较少。
What:这个时间点什么样的文化企业更具市场价值?哪些文化领域更受青睐?
从被并购方或卖方所处行业来看,游戏相关公司占据了1/3(包括手游、网游等36起)、影视公司占20%(包括影视剧、电视节目、动漫等26起)、广告营销相关公司占15%(18起)、传媒与新媒体公司占11%(14起)、旅游相关公司占10%(12起)、彩票公司占5%(6起)。可以发现,具有题材性概念、有跃迁效应的文化领域是资本追逐的热点,不论是影视还是游戏,都具备市场高增长、投资回收期短、回报率高、风险高但如果有稳定的发行渠道收益也有保证的特点,且这些领域均有足够的商业模式想象空间与细分市场空白。另外,一些以往非常偏僻的行业也都开始进入了并购的视野,比如博彩、体育等。
从文化产业不同细分领域的属性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内容、媒介、产品、服务四大类,而上半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中,对内容公司的并购占到近6成(70起),还有近1/3为被并购主体为服务型公司,剩余的少数几个是媒介公司。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中最核心的价值仍然是创意、内容与有创意的人才,轻资产文化公司的价值正在被资本市场所认可与接受,这种局面已经与两三年前发生本质性和普遍性的变化,非常令人鼓舞。
E. 文化如何变产业,财富,资本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能使人的创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
主要指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让人们放松身心、活动肌体、交流情感;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大众在消费、使用、享受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时,受到主流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好与坏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化创意产业还具有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优秀的文化产品能激发出巨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又能不断扩大和增强本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兴办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长,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有一技之长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再次,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加技术的产业,一旦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就会产生较高的经济回报。另外,文化产业具有一次投入、一次研发而成果却可以多次转化的特点。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使成本不断分摊,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
F.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部做了哪些事
文化部将主导权交给了资本,文化部与资本联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