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学本科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都学习什么内容 课程以什么为主
普通文史类的~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
艺考类的我就不清楚了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都是有的~
有 西方经济学(含宏观和微观)
管理学概论
世界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
文化产业概论
企业文化概论
专业英语
这些使我们大一学习的~大二大三的课程目前还不知道~专业课应该比较多了~
会有传媒方面的吧,还有文物啊等等吧
就这么多我知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B. 学习文化产业经济学有哪些收获
(个人观点)文化经济学中涉及到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商品的流通,文化产品的价格制定,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等内容,文化产业现在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都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涉及的问题,能促进对文化产业进一步的认知,及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C.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学习文化产业的着跟点在哪里
文化的内涵,简单说,中华文化的内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官方治政的厚黑学,一个上面说的是中国文化精神,主要反映在中国智识阶层的身上( 胡适、鲁迅、罗素、黑格尔等等人早都进行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劣根也不少)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文化产业的本质:文化的产业化,也就是要包装一个文化,达到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第四行业,属服务业的一种,它无污染,产销高。近年国家GDP的增长很大部分是依靠文化产业。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是其的支柱产业。
桌跟点:爱好,创意,包装。
D. 学文化产业管理的人前途何在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具有专业知识的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鉴于此,教育部于2004年首次批准了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设置本科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始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教育专业的新兴专业,它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结合起来,特别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的交叉性。这一点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兴胜的介绍中就能体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以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国家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文化市场的科学运营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然而,热门专业如今变成“冷门”,着实令人尴尬。
资料一
据一项数据显示, 2006级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次成为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方向的最热门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报名录取比例为5:1,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比例也接近于4:1。此外,在最终录取的近100名硕士研究生当中,初试与复试成绩的最高分数又都集中在这一专业上。与许多传统学科“吃不饱”的招生情况相比,“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仅仅开设两年的新专业无疑是“一枝独秀”,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资料二
据了解,小李是北京一所财经类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但到目前为止,工作的事情还没有着落,还在为找工作左右困惑着,2004年,这一专业才由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校开设。小李和她班上的20多名同学是这一专业第一批毕业的本科生。尽管“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不绝于耳,但落实到小李他们身上,工作特别是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却并没有那么好找。细究个中原因,既有受就业形势紧张大背景影响的因素,更反映了文化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本身的特点。
一个热门专业的诞生
2004年1月,在压缩、整顿、合并现有本科专业的大背景下,在各界“破解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呼声下,教育部破例在全国高校中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当年,首批获准招生的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都招收了这一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班,招生人数在20人至60人不等。此后至今,全国又先后有50多所院校获准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加上虽然没有被批准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设立了这一专业方向的学校,文化产业管理可以说已经是遍地开花。
从宏观上说,这一专业的设立,打破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僵局,突破了以往此类人才多由艺术类院校培养的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产、学、研格局的形成补上了重要的一环。
从微观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人才缺口,也使得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这个专业寄予了很高的热情。“我们招生情况一直不错,第一年招了36个人,2006年达到了60个人,去年是68个人,2008年计划还是60个人。”最早一批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系系主任张胜冰对记者表示。而在2006年,由于受到山东省召开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影响,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法学类、经济学类以及工商管理类一起成为了山大19个文科专业门类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四大热门专业。同样地,在记者采访到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关工作人员也都向记者证实了这一专业的招生情况一直不错,生源质量也一直呈现提高的趋势。
在宽与专之间
“学的课程挺多的,艺术类、管理类、经济类的都学了”小陈告诉记者,“本专业的学生既要必修影视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国电影市场概论等专业性课程,也要学习文化消费学、文化市场学、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学,还包括财务管理、经济学、线性代数等经济类和基础类课程。”
显然,相对于外行对这一专业的“看热闹”来说,对于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校来说,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个更根本的问题。“按照我们的理解,这一专业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的人才,综合素质要很高,实践操作能力要强。”张胜冰表示。据悉其它三家首批设立这一专的业高校采访中,相关负责人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复合型”这一概念,觉得这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
通俗地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和把握,而最难的则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
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既宽且专这一定位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这个专业必须找准定位,因为就名字而言太宽泛了,没有针对性。”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系主任何群对记者表示。与她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系主任包晓光,“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的面有点太宽了,它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特点在哪里,这是搞这个学科建设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大学教授就解决专业面过宽问题,提出一个方法就是在专业下面再设置细分的方向。比如说,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专业下面就开设了出版、网络媒体编辑、传播学三个方向,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开设了文化经纪人的方向。
的确,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一点,从各高校关于该专业五花八门的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看出。而这一新专业挂靠的院系也是各具特色,文学院、传媒学院甚至历史学院都可能是它的“婆家”。简而言之,对于这一年轻的专业而言,学生应该怎么学、学校应该怎么教、企业应该怎么用,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
“缺人”和不要应届生
“我们找工作有点茫然,好多地方不知道这个专业,还有好多地方只要有经验的。” 小陈说道。一位反复强调不要透露学校名字的老师对记者说,“不过现在还没到签约的高峰期,最后的情况怎么样还不好说。”据了解,从目前的情况看,就业形势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乐观。
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就业率几乎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能否生存的“标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是如此。在记者采访到的学校中,今年毕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1/3外,剩下的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而目前签约率并不高。“很多文化企业干脆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感觉上文化产业在国家这个层面上挺热,但是在企业这里似乎还没热起来。”何群老师解释道。
“我知道这个专业,我们也可能会尝试招一些这个专业的学生。”北京保利演艺经纪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她同时还强调,企业找人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实用,而不是专业的名字,也不是学历的高低。“我们很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更看重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敏感度和认知度。”
另一位来自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监徐先生则直言:“我们去年招了不少应届毕业生进公司,但是效果很不好,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问题,学校给他们的就业培训也不足,现在留下的很少。”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这个行业整体就没有做好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准备,因为实际上这个行业还是一个小圈子,它留给新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而且它需要从业者具有大量的行业资源,包括信息、人脉等。”
文化产业用人的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学校意识到了,“我们的学生参加的很多招聘会都不要应届的学生,他们大多也缺乏培养人才的意识。”何群老师说道。是否有从业经验,成了横亘在学生和工作之间的一座大山。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怪圈,“根据我们对江西、安徽、湖南三个省文化企业的问卷调查,他们是缺人才的,而且是很缺人才。”张胜冰老师表示。但显然,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招揽文化产业专有人才的意识并不强烈。
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加强学生实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解决培养和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间应该加强合作。而在业界对这一专业了解不够的情况下,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帮忙架设这个沟通的桥梁。”
可以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学校给他们的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实习机会,现在学生的就业前景还不错,还有好几个自己开公司创业的。
同时,另一个制约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则更为根本,那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并不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多以民营为主,变动性也很大,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去这样的公司工作“不算工作”,他们也大多不会把这个看作是一个稳定的职业。
E. 文化产业管理学什么啊
文化也学,产业也学,管理也学,三者结合起来学,总的而言很广泛,如传播学、公共关系、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文化产业概论、写作、文化品牌、广告学、相关的概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调查、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艺术概论、文化经纪、文化创意、文物鉴赏与拍卖,但是不为一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入手学习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管理经营与创意制作方面,如文化旅游、节事策划、广告、新闻报刊杂志、网络、文化局、影视业、动漫业、博物馆、文化拍卖行等行业方面,也可以较为深入媒体方面的运行。你要看具体的学校是什么,师资资源如何、开设课程怎样,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情况以及在专业方面有何建树而定。
F. 文化产业是一个学科吗
文化产业的学科属性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研究”,在课题答辩过程中,几位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学者做评审专家,他们首先给我们提一个问题:你们首先是假设文化产业是一个学科,但是我们更关心它是不是一个学科?如果你们认为是一个学科,那么它是一个什么学科?我们现在判断文化产业是不是一个学科,可能取决于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它有没有明晰的研究边界。严格来说文化产业是有自己的研究边界的,但这个边界一明确马上会涉及到很多问题,会涉及到在研究关于文化的,研究产业的诸多学科。这样一来就要求文化产业必须有一些确实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殊性。 第二,它有没有相对清晰的研究方法。从现在来讲,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大致跟这个三大主要学科有关系,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管理学,一个是艺术学。当然他们自身的不管是质化的或者量化的研究方法,本身又有一些复杂分区。但是我们想基本上这三种方法是存在的。 第三,它有没有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前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可能构成我们对文化产业是不是一个学科的基本认知,同时它确确实实跟别的学科有重叠,有交叉。但如果这个专业确实能培养出胜任文化产业工作的人才,那么它还是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我们后来要谈到的。文化产业热对学科建设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不是有足够的需求?今天国内呼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热情确实非常高。 首先,是实践热。文化产业热遍布全球,但世界范围内像中国热成这样的国家很少见,虽然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也重视文化产业,但是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企业家到政府官员,都把文化产业挂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而且房地产都以它来推动,这种状况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因此这种产业热本身驱动了这个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其次,是研究热。我们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虽然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有来自文学的,历史学的,艺术学的,完全不同的学科大家都到一起,很快聚集成一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急需有学科建设的规范。 最后,是人才培养热。我们查了一下全国目前跟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本科方向大概有三十六七种之多,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接近上百所。这样的需求也促使我们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我国的文化产业专业演变 我们梳理了一下国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最早是出现于1993年的文化艺术管理,这个比较接近国外,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专业设置,没有文化产业这个专业,他们最多的是艺术管理或者文化管理专业。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就已经开始开设类似专业,有的在艺术学院,但是更多的是在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我们国家是1993年开始设文化艺术管理的本科专业,到了1998年开始有了公共事业管理,这可能涉及到文化,因为当时我们的文化大多数属于事业体制,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中有一部分是文化公共事业。2004年开始有了文化产业管理,比艺术管理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而且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将近60所。在一级学科下面,即在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下面又包含30多种跟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但是现在这些学科都面临一个情况,就是没有学科归属,一方面社会很热,人才培养的需求很热,研究也很热,但是它在本学科当中往往被边缘化,往往找不到准确的学科定位,包括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方面都受到制约。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文化产业是交叉学科 文化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从概念上来讲,它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与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我想强调一下,它是关于产业的学科,因此跟产业链是有关系的。所以可能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和综合管理,这是它的学科范围,它是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可能涉及到跟其他学科的交叉,而主要的交叉是广义的艺术学,当然可能也包含一些文学,或者是创意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三大学科相互交叉。 这三大学科中间交叉的部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体系,而与此相关还跟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系,比如跟历史学、旅游等有关系,而且面对科学技术跟计算机技术科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它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通识性的部分,而核心体系应该是这三个学科中心的交叉点。它不是艺术学加经济学,而是一个新的学科建设体系,它是一个化学融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相加。现在我们出现的情况可能是把这些不同的学科变成简单的物理相加,影响我们学科体系的建设。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有哪些基本的范畴和基本理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产业?文化产业的相对概念就是非产业的文化和非文化的产业,有一部分文化不是从产业视角去做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非文化的产业,它是产业,但是跟文化产品没有关系。这两个是我们的相对概念,这样我们才能清楚什么是文化产业。另外我们也要区别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和传媒产业。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确定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我们讲内容为王,这个内容为王主要是从它的产业属性角度来讲,并不是指经营的角度。另外所谓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版权经济,因为版权经济是整个文化产业的核心,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可能重视得非常不够,这个涉及太多的关联性。其二是技术创新,这个跟它有关系的产业特性。还有就是文化产业的要素,我们可能要对它进行基本的范畴分析。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划分,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另外涉及三个核心产业学科分支,文化产业经济学、创意学和管理学。另外还有两个相关分支机构,文化产业市场学和国际贸易学。这个跟核心学科有关联,因为其特殊性往往作为一些分支性的学科。 文化产业从形态分类上,参照这几年国务院和统计局的分类,大概可以划分成15大类,都有自己的特征,互相有一些交叉。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模式 再说一下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人才可能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人才。一是技术操作人才,这部分人才传统的学科已经在开始培养,职高、普通的专科、本科的学生,这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时候文化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尤其在中国。二是创意创作人才,主要是传统的艺术学科,我们已经在培养,包括艺术专业硕士(MFA)等。对于文化产业学科来讲,我们新的增长点就来自于一些新兴的方向或者交叉的方向,我们一个观点就是文化产业学科不可能替代原有的所有学科。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原有学科的文化产业学,那将是一个庞大的大学。因此,原有的这些已经形成的学科仍然在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而我们新兴的文化产业的专业只能是一些新兴的或者交叉的方向,比如原来没有涉及到的动漫、游戏、新媒体,等等。当然,另外我觉得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文化产业学科重点培养的人才是过去大家都没有做的事情,就是经营管理人才和战略研究人才,这主要是硕博两个阶段。 从学科模式来讲,既然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就不能把所有被交叉的学科都包含进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另外它不是不同学科的物理相加,而是一个化学反应。因此学科设置上,第一要因地制宜,各个学校根据不同的资源整合来形成自己的学科,而不可能是全国的文化产业学科都是一致的,一定是跟你们学校的资源交叉能力有关系,你能交叉进什么东西,你才可能做出这样一个学科,形成各自的特色。这种交叉性,将来可能更多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们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业管理在本科开设其实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很难具有真正的专业性,事实上我们调查过全国已经开设同类学科的专业,大多都在上中文系、历史系的课。他们的文化专业性没有,管理的专业性也没有,这批人才两个专业性没有,工作以后很难适应产业需要。所以我们觉得更多的应该强调开设一些辅修专业或者一些双学位,或者一些新兴的交叉方向。 当然,下一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能要突破的是专业硕士。去年国家新批了很多专业硕士,包括新闻传播、编辑出版,如果在专业硕士上突破,这对文化产业学科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且我们的学科也会有更多的方向性。我们觉得文化产业学科要想活泼地生长出一个完全没有的东西,涵盖过去已经有的所有学科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如果把交叉学科做好,实际上在学校的发展中会有一个先机。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提出支持交叉学科,包括我们清华大学也在985规划中重点支持交叉学科。代表未来学科方向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往往正是这些交叉点。(本文根据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新年年会发言录音整理)
G.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1.文化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产业,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日本政府则规定,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的演出业、展览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的休闲娱乐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业、旅游业等。美国则根本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表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产业分类仍分为提供文化服务的活动和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活动两个大类。
2.文化产业的范畴及分类
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中特别指出,为反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可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个层次。
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显然,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是按照“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基于产业链构建原理,我们可将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上游产业,即内容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通道产业(中游产业,即文化传播与销售服务)、制造产业(下游产业,即文化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制造)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基本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即内容产业(上游产业)附加值最高、竞争力最强,而制造产业(下游产业)附加值最低、竞争力最弱。
H. 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呃,你的日常就是,学习学习,与普通大学生无异;当然肯定是在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课程与实践学习;
当然还有就是读了大学,相对管理严格又封闭的高中初中来说,你自己又有许多的自我选择权,但是不挂科顺利毕业是底线吧;
不然读一读大学也没什么意义了吧,如果你的高考目标就是进入到一所心仪大学就读,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话;
1.学期中上课做好小组作业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I. 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将来可以干什么
文管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简称,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是2004年新兴的高校专业。是针对于高考的一门新兴专业,类似于美术、音乐等专业。但是它的优势是高考过关率与录取率要高于上述两个专业。此专业刚刚诞生,有五六个年头,但是发展趋势很好,现在全国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此专业,前景是很好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就业途径: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
、文化部(局)、
广电局
、
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
职位概述: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3.应聘文化企业文员职位
附河北部分文化企业:河北中天德山、
河北泰康、
河北炟梦等
J. 文化产业管理的就业方向
你现在所学的专业方向比较宽泛,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北师大、人大,其它学校如果开了这些专业建议不要去了,应该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专业,学科体系很不完善。至于具体选什么专业,应该看你自己的知识基础,如果你喜欢电脑制作(像平面、动画、视频编辑什么的),那就学一个技术类的专业,像传媒大学的动画学院;如果偏重节目创作、文化市场分析,那就选一所社会学研究基础比较好的综合性院校,像北大、人大。当然,家里要是有条件,出国留学是最佳选择。
考研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是各学校自己出题。你应该先定下来要考那所学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复习。
如果现在学的专业自己不喜欢,那就自己学习一技之长,像网页制作、视频编辑什么的,现在学习资源很丰富,只要你想学,资源大把的。别听那些专业描述瞎忽悠,自己有薄技在身才能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