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发展文化产业做到

发展文化产业做到

发布时间:2020-11-24 23:10:10

㈠ 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在中国的放映,也是我们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情。新时期,各国、各地区对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来弘扬本国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坚定。在中美关于恢复中国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中,美国就要求中国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电影,此外还要求中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批发、零售业务等逐步开放市场。据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国内票房前十名中,美国片和国产片数量各为五个,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限制其音像光盘等文化制品进口,这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也纷纷抢滩中国大陆。这都反映出各国注重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扬了他们本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外国公众对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俗艺术品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藏、购买的意愿强烈,这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等,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上几方面意义和作用。肯定还不乏更多种的、更深入的积极意义。明确了其意义和作用,我们各有关方面的行动,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新媒体更是直接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从质量到数量均处于弱势地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㈡ 对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你有何好的建议

一、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发挥文化产业对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枢纽作用“十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速度并没有提高,这种情况在“十一五”期间有望扭转。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大大提前,2015年提前实现小康,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我国人均消费到2020年将可能实现年均10.8%的增长,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文化消费将真正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这两年来已经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下一轮消费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等。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得到解除,消费升级的速度将会更快。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充分说明,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枢纽性作用。我们应该加快改革步伐,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的重大举措尽早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增长周期。建议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制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描绘出蓝图。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体制改革的效应将开始全面释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3年以来,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可以预见,存量领域国有文化资产之间兼并、重组、整合的速度将加快,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产业格局将有利于政府对文化产业实施基于市场的内容监管,推动“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形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将融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框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统一市场。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谐发展,走向现代国家的一场革命。建议吸取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组成多部门参与的文化体制改革指导机构,开展全面调研,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三、统一和规范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经过“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比较丰富,人民群众自主消费文化产品的权利基本得到落实,但是自主生产文化产品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具体表现为:产品市场已经形成,要素市场还没有统一(投融资体制改革还在破题阶段);不同所有制之间,增量领域和存量领域之间还存在壁垒。随着“十一五”规划对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明确,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正在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正在逐渐建立,股份化过程将逐步实现,投融资市场将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将真正建立起来。国有和民营文化资本在统一市场体系中并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特点。在国有文化机构不能迅速松绑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挟技术与资金双重优势异军突起是不可避免的。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看,“增量改革”在体制转型的特定阶段必不可免。就目前而言,开放市场、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在文化领域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的重点,具有明显的促进改革的积极作用。活跃民间投资将提高体制内闲置资源要素的价值,并提高延迟改革的“机会成本”,使得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产生“内生动力”,并使加快改革以“盘活存量资源”更为容易。“十五”以来我们一直实行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市场开放的战略,“十一五”期间应该转变为以全面开放和构建文化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四、关注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结构重组中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2006年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由技术和资本唱主角。由于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历史性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资本市场再度活跃,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打破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的重组,对文化体制改革产生巨大压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的建议具有重大意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历史包袱较少,将成为新型的传媒监管体制的试验场所,从而与体制内文化体制改革遥相呼应。我们应该抓住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历史性契机,最大限度地放开市场准入,统一体制性环境和政策性环境,将发展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建议有关部门抓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的历史机遇,革除束缚国有文化资本发展壮大的体制性障碍,主导终端消费市场的整合,抓住这一契机,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五、加强区域协调,寻求产业发展新机遇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2005年以来,各地都在积极制订“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呈现一种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的分梯度非均衡发展态势。处在经济、文化发展历史逻辑的不同阶段上的各个地区,应该在差别竞争的基础上,加强整合与合作。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程度较高,已经处在与全球化最前沿领域“接轨”状态,可以制定“外向型发展战略”,着眼于尽快成为全球性文化产业竞争的“一极”,并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如果进一步对近年来两岸四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互动的新态势在战略和政策层面予以关注和鼓励,将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东亚以至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理文化资源,找造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从全局着眼,我国文化产业东部实力强大而西部资源丰富,因此,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东部,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西部。无论在东部还是中西部,文化产业都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心。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到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应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战略,作为“新兴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选择。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区,文化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如果成功替代传统产业,将改写中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路径。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将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转折时期。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既有所发展又极为不足;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极不平衡,既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又有基本文化权益不能保障的问题。对此,我们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克服市场失灵,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又需要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将文化建设转移到新的体制基础上来。

㈢ 如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一、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㈣ 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则要求有哪些

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专好、维护属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提升产业效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㈤ 为什么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说,是由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即上层建筑必须积极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其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范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创作出更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如果违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渲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迷信,鼓吹错误甚至是反动的思想观念,制造低级庸俗的精神垃圾,势必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可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把社会效益放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首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经济效益的合理追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还较小,经济效益也不十分理想。目前,我国文化和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10%左右。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㈥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提升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运用文化元素来聚集资金、发展经济,再用聚集来的资金、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文化产业规模超过了农业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为这些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例如,日本大力发展动漫行业,其动漫行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了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收入。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不但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为该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方式,从而提升了该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二是开发国际市场、传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化传播能力与一个地方文化的影响力直接相关,一个地方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这个地方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文化产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三是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文化产业提供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而大多数的文化产品又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起到凝聚和感召作用。例如,我们依据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进行决策和行动;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调节身心;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来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而提供这些文化产品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就成为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增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载体。

㈦ 为什么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为什么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决定的,是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意识形态特殊性,是指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不仅仅具有与一般物质产品一样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而且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物质产品有使用周期,精神产品没有使用周期。好的文化产品,即使作为物质形态的产品已经消失,但其所承载的思想观念等精神价值会永远留存下去,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因此,要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决不能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主要是指大多数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要进入市场,经过市场交换才能为更多的人所购买和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都必须和市场紧密结合,发生等价交换行为,都要以盈利为目的,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保证文化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这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
文化产品具有的这两种属性,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种效益的关系。
第一,要认识到文化产品的这两种效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实现有机统一。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时也会发生冲突,要求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要鼓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者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㈧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已被提上重要议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的繁荣发展,通过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多出优秀作品、发展先进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但它是市场价值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经济价值规律与属于其自身特有规定性的文化规律的统一。这 个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和把握其特殊性、复杂性。鉴于文化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这里重点讨论中义与狭义文化范畴的文化产品,即主 要指作用于人类精神生活、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说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范畴的文化产品。同时,从哲学层面重点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特殊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

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它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 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但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具有交换价 值。按一般经济规律,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外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4页,人 民出版社1975年版)。但是文化产品的个性化精神创造及其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使计量创作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物质产品复杂得多。作为文化价值的 存在形式和载体——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这种劳动的投入量很难加以标准化。

正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特殊性,给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交换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难以准确地体现。文化产品 的价格更容易受供求、竞争因素的影响,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上都普遍存在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这是文化产品市场容易出现投机、哄抬、杀价现象的重要原因。在文 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一般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赢利最大化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影响到文 化产品品质、效益和文化生产者的行为选择。价值规律作用的自发性及其所带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文化产品供求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市场调节手段的有限性。传 统经济学中的价值交换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物质的经济价值的市场交换问题的,文化产品价值不同于物质价值的生产,在市场交换中也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如何根据这种特点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而又体现等价交换原则的理论和运作方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

文化产品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但文化产品价值内涵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文化产品作为一种 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它内在地规定:文化产品不仅仅对于个人、群体具有经济的意义和作用,更多的是对于整个社会存在意义和作用;文化产品的生产 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也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它有着广泛的外部性、社会性。

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就是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意义。这些作用、影响、意义的性质和大小就是其文化社会价值的性 质与大小。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包括积累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能。这是文 化产品的根本性价值。但这种价值很难在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进行等价计量。由此带来市场机制调节文化生产的局限性。其突出表现是,它主要反映和调节产品的经 济价值,难以反映和调节其中的文化社会价值。文化社会价值是一种超经济的价值诉求,它是对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根本提升和相对规束,并为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 现设置社会空间。显然,现有通行的价格机制对于这些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调节是失灵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特殊的文化市场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寻求 市场之外的调节手段就显得十分迫切。

文化产品价值实现与增值是生产过程创造和消费过程再创造的辩证统一

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来自生产主体的创造,更有赖于消费者的认知与再创造。与物质产品消费过程损耗或消灭产品实体不同,文化产品比如艺术品的消费过 程,是在观赏、聆听、阅读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的过程,是消费主体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于“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精神陶冶的过 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消费者对审美对象文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消费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通过消费实现了价值增值。而这个过程 的实现,对消费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包括要有相应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心境。

马克思认为,享受精神产品、欣赏艺术,你必须是有相应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6页)。由此,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与增值,有赖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提高消费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产生和拉动需求的前提。于是产生了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要以培养大众审美情趣与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亦不能简单地以其消费量作为质量标准。

文化产品生产取决于市场需求,市场上的供给也是在需求的刺激和推动下出现的。在利润的推动下,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趋势,会不断地推动人们去开发可以 带来利润的文化产品。由于利润最大化是推动大多数经营者经营活动的主要动机,这就加剧了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背离。因此,市场调节有 长处也有短处,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调节能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的信号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可以推动优化文化资 源,去开发文化价值高又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从消极的方面看,它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背离,扭曲文化需求结构和文化产品结构。如 何建立健全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合理的竞争和调节机制,是实践提出的理论课题。

文化产品价值取向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品,应当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不能只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忽视 文化产品深层次的本质性的审美价值和影响深广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不相容,认为今天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可 以而且必须远离市场。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承载于其可以进行市场交换的物化载体,这个物化的载体有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产业制作进行市场交易。文化产 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为文学艺术走向大众,为文学艺术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创设了良好机制。

应当看到,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文化的经济手段开发还很不充分,文化产品与文化发展和满足人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唯利是图、功 利化、庸俗化,损害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行为。因此,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除了以其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衡量外,还要设立与它的文化社会价值相匹配的评估 体系,这个标准也要“三个有利于”: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 化,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占主导

㈨ 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版经没有权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文化经济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进行大解构、大变革、大融合、大转型、大升级的历史机遇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增长比例至少每年要达到15%以上。由此可以见,未来文化产业的增长空间及发展潜力巨大。实现文化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既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也需要大的发展战略的创新。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应该及时地校正目标、更新思维,首先要重视县域文化发展,进而要进行县域文化发展的创新战略研究。

㈩ 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在中国的放映,也是我们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情。新时期,各国、各地区对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来弘扬本国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坚定。在中美关于恢复中国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中,美国就要求中国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电影,此外还要求中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批发、零售业务等逐步开放市场。据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国内票房前十名中,美国片和国产片数量各为五个,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限制其音像光盘等文化制品进口,这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也纷纷抢滩中国大陆。这都反映出各国注重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扬了他们本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外国公众对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俗艺术品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藏、购买的意愿强烈,这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等,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发展文化产业做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