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蚕桑行业的产业链到底是怎样的
种桑养蚕、剥茧抽丝、缫丝织绸——农业社会的这一传统产业,大力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推广“桑—菇—肥,桑—炭—能源,桑—蚕—蚕沙—叶绿素—果胶—残渣—肥,桑—桑枝—纤维板”等循环经济模式,
② 我国养蚕业最早始于哪一年
相传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伏羲氏发明乐器,以桑制瑟,以蚕丝为弦。5000多年前,黄帝打败 尤,有人来献丝,黄帝命织成绸、制成衣帽,穿戴起来,即舒适,又华贵。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把野生的原始蚕移入室内饲养,以防止风雨虫灾和鸟兽之害影响蚕茧收成,人们纷纷仿效,养蚕取就逐步推广开来,从此嫘祖便被尊称为冷却剂蚕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先蚕。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成就证实,在渔猎时代进入家业时代之后,蚕已开始家养。1975~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4887+96)中,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5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丝织品中,有绸片、丝线、丝带等,经C14测定经过树轮校正为公元前3310+135年,即距今5209年之前的遗物。1984年,从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用于裹尸的大量丝织品,其中有平纹织物和浅色罗等,说明在距今5500年前已有大量丝绸织物。从传说、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采集野蚕茧食蛹、茧层拉丝绵御寒,丝线制作渔猎工具等在先,缫丝、养蚕在后,而大量丝织品的出现,证明蚕已进入室内人工饲养阶段。据此,可以认为到少在距今5500年以前,中国己发明了养蚕。
养蚕业的兴起,大约是在公无前1388~公元前1135年的商代。
首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大呈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其中最完整的有祖庚(公元前1265年)、祖甲(公元前1258~公元前1250年)时的卜辞,问神“用五头牛祭祖宗,用三头牛祭蚕神,行吗?”把祭祀蚕神与祭祀祖先并列,仪式非常隆重。还有一块武丁的卜辞“戊子卜,乎省于蚕”,意即“蚕怎么样了?快去看看蚕。”此外,从甲骨文字还呆看到,当时国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女蚕”。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在近代发掘出来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呆以分辨出,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和菱花纹绢等。说明商代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养蚕业已是当代家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 养蚕业的发展历史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远在秦汉时代,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和发育,可以缩短蚕龄。所以历代都很注意控制养蚕环境湿度温度的调节。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已在蚕室四周置火加温,以调节蚕室温度。元代《士农必用》指出:幼蚕的时候,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还冷;而到大眠之后,就要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经过长期养蚕实践,古代蚕农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要用清水浴洗卵面,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它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溶洗消毒卵面。这对防止蚕病发生非常重要。
在14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齐民要术》提出要选取“居簇中”的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蛾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深知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体弱有病的蚕种,从而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微粒子病原体通过胚传染给后代。
为发展蚕丝生产,古代除了饲养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养多批蚕。《周礼》中有“原蚕”记载,“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再养的蚕,即夏蚕,据刘宋郑辑之《永嘉郡记》的记载,公元4世纪时,永嘉(现在浙江温州)地方,一年可养八批蚕。大家知道蚕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的区别。在热带(如广东)地区,可以利用多化性蚕,在一年中自然多次孵化来养多批蚕,也可以利用二化性蚕所产的卵,放在适当的低温中催青,这样所产的卵,在当年内就又能继续卵化。继续维持低温催青,就又能继续孵化,实现一年养多批蚕。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明代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还发现家蚕的杂种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雄蚕杂交,其结果产生了“嘉种”,即产生了优良的蚕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④ 养蚕市场前景
算算养蚕有多少赚头 2002-3-14 08:17:56
养蚕业是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一个传统骨干项目,具有突出优势。
根据经验和时下行情,新栽一亩桑园,第一年需苗木费200元(1000株,每株0.20元),肥料、农药、蚕种款150,人工款160元。
当年可养蚕1.2盒,产茧40公斤,茧款收入520元(按每公斤13元计)。第一年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第二年,亩桑养蚕2盒,产茧70公斤,毛收入910元。从第三年起桑树成林,以后亩桑可养蚕5盒,产茧175公斤,茧款收入2275元,相当于3亩棉花或水稻的产值。
桑树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不与粮棉争地。山坡、河套、沟谷地角均可栽植。且桑树为多年生植物,受益期长达20年以上。
现代蚕业已由传统的单一经营向立体复合经营转变,冬春季在桑树休眠期合理搞好桑园间作,一般每亩地可增收250-300元。按亩桑年产桑叶2500公斤计,养蚕后可出蚕沙1400公斤,蚕沙可养鱼165公斤、产值500元以上。而一亩鱼塘每年可挖起塘泥20吨肥桑,相当于150公斤化肥。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了鱼桑共生的良性循环。
(来源;安徽科技报 肖建中)
参考:http://www.ahnw.gov.cn/2006schq/html/200203/{002E7A73-DCEC-4DDA-90A0-7C4D9888D140}.shtml
蚕桑生产是洞桥镇的农业主导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养蚕户的规模扩大,生产用房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增收受到制约。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解决这一难题,聘请了浙农大教授,杭州、富阳市农业局蚕桑技术专家,引进了大棚养蚕技术。今年新建养蚕大棚26只,计3100平方米,全年棚内养蚕种117张,总产茧5104公斤,平均张产44.1公斤,比上年常规养蚕张产增3.6公斤,茧质提高1个等级。上车茧率、解舒率分别比常规养蚕提高3.2和6.3个百分点。为提高大棚综合利用率,有3只标准大棚内开展了非养蚕期种植蔬菜、饲养鸡等模式探索。
大棚养蚕这一技术的攻关,大大激发了该镇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下半年预计新发展蚕桑800亩以上
参考:http://..com/question/1531212.html
http://www.hnnyzz.com/hnnynews.asp?id=2667
⑤ 古代蚕桑丝织业是怎样发展的
自从古人发明了植桑养蚕之后,我国古代丝织业开始出现并有了最初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蚕桑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蚕桑业和丝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考古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蚕桑和丝织的发展状况,黄河中下游地区蚕桑业已相当普遍。同时,长江流域的蜀国、楚国和吴国、越国都有蚕桑和丝织之业。
至秦汉时期,全国各地蚕桑和丝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形成了齐鲁地区、河南地区、楚国旧地和成都平原等几个主要丝绸产区。
自魏晋开始,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驱动桑树种植地域的扩大。东晋末年,平州刺史慕容嵬向朝廷要求种桑,于是在辽河流域开始种植桑树。北魏时期,在延水河谷和银川平原的黄河沙洲上都有桑林分布。延水就是后来的洋河,是桑乾河上游的两大支流之一,属于海河流域。
东汉以后种植桑树除养蚕外,还有解决饥困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曾以桑椹为军粮,但主要还是育蚕。例如河北地区种植大批桑树,蚕丝业也十分发达。
唐代丝织品主要产区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大体上为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淮河流域苏、皖地区。另外,定州以产绫为主,越州临城以产纩为主。扬州以锦袍、锦被为贡品,越州以产绫、纱等丝织物著称。
唐代后期南方丝织业的逐渐兴起,与北方的先进技术南传有关。先秦以来蚕桑业一直比较发达的关中、河东地区,从唐代开始渐趋衰落。宋代以后,长江流域蚕桑业逐渐兴起。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河北、河南、山东养蚕业仍很发达。但就整个黄河流域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了元代,黄河流域缫丝业和织造业已分化,农家多以育蚕缫丝为限。从元初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元代农学家王祯的《王祯农书》记载来看,元代南方的育蚕、栽桑的饲养、培植技术都比北方先进,所产丝的质量也高。
至明代,明洪武年间朝廷规定,黄河流域数省的夏税绢数共7.4万余匹,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21.4万余匹少了很多,这正是反映了元末北方蚕桑和丝织业衰落的情况。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一带,植桑育蚕几乎是所有农户的副业。蚕桑业以浙江湖州为全国之首。各地商人均来湖州收购蚕丝,获利甚高,甚至当地农村出现以蚕桑为主的现象。在苏州、杭州、嘉兴等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城镇居民皆习机业,并出现了一批以丝织业为主的集镇。如吴江震泽、盛泽及桐乡濮院等。长江上游成都蜀锦的地位渐被下游地区的产品所替代。
明清时期,就黄河流域丝织业总体水平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产地。如山西潞安府所产的潞绸,名闻海内。其他如河北饶阳的饶绸、关中的秦缎、河南的汴绸和汴绫,均曾享誉一时。
明清及其以后,对蚕桑业、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是棉植业和棉织业的兴起。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所以一部分丝绵为棉花所替代,一部分丝织品为棉布所替代。
⑥ 世界桑蚕业的发展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蚕业技术均由中国传去。早在秦汉之前,中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就传到朝鲜。日本的蚕桑技术除间接从朝鲜传去外,也直接从中国传去,史书上就有日本派人到中国学习蚕桑缫织技术的记载。近代日本的蚕桑技术比中国进步,离不开中国的蚕桑资源和缫织技术的传播。据日本史籍记载,公元3世纪时,有一个叫功满王的人,自称是秦始皇第11世孙,从朝鲜半岛的百济东渡日本,并带去了蚕种,日本之有蚕业就从这时开始。在公元283年功满王的儿子融通王带大批部属迁居日本,并定居下来缫丝织绸,使日本蚕桑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的丝织品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时,沿丝绸之路经中亚西亚传至希腊、罗马等国,蚕种和蚕桑技术也随之由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据记载,7世纪时养蚕技术从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到西班牙,12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由意大利传到法国。向南传入越南、印度、缅甸、泰国、老挝。1936年,阮朝以中国蚕种分发越南北宁等地饲育,从而推进了越南蚕桑技术的发展。至今日本、印度、保加利亚仍保存有中国的桑树种质资源。所以世界蚕桑业的发展都源于中国桑蚕和丝绸技术的发明和传播。
⑦ 养蚕前景如何
这得跟着产业和市场走,看你当地丝绸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市场的形势
⑧ 唐朝的养蚕、种桑、种棉业的发展情况
首先,你犯了一个错误,唐朝时期中国还没有种植棉花,直到元朝统一后才从西域中亚把棉花引进到内地。那就说养蚕业和种桑业。
中国古代各朝一直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朝前期的丝织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浙一带还比较落后。《国史补》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初年有一个叫薛兼训的江东节度使,看到越洲人不善于缫织,就从军队中招募了一批单身汉,发给他们很多钱,密令他们到北方选择善于缫织的妇女结婚,一年中有数百妇女被娶回越州。从此越州缫织技术迅速提高,所产绫纱妙称江左。
开元年间,唐朝丝织业高度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样式品类繁多,争奇斗艳,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绫是以斜纹组织的丝织品,绢是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显著特点是质轻。《太平广记》记载一种轻绢,一匹长四丈,重仅半两。纱是一种表面布满纱眼的丝织物,毫州轻纱非常精薄,入手如无重量,做成衣服,有如身披轻雾。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物。益州、扬州的锦最负有盛名,蜀锦绚丽多彩、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