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和发展途径
a、优势项目来,首先农产品源属于第一产业,其次项目优势是创造更大效益的前提,项目优势就包括了资源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等等所有比其他同类产品更突出的地方都是优势。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现在所有地方的经济产业结构,都是以优势项目为突破口下发展相关的产业。
Ⅱ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
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是提高农业竞争自力的重要举措。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创出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全面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Ⅲ 国内农业产业发展是什么样的现状
1、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发展,农业产品极大丰富,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时代,进入了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的过剩的发展阶段。
2、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3、发展现代化农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重点。新时期,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4、开发农业旅游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
Ⅳ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务部、财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2011 年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陕西等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通知明确工作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地方在规划、用地、用水、用电、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纳入试点的项目,中央财政将提供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50%的资金支持。
据统计,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间,其复合增速分别为10.1%、11.8%。《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为,截止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在7%以上。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10年中国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不计木材),较2005年增长29.6%,高出同期总产量增速12.3个百分点。而2010年中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78%;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672个,成交总额1.61万亿元,其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979个,成交额1.39万亿元;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693个,成交额0.22万亿元。同年,中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超市连锁总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568家,门店数量4.0113万家,商品销售总额5893.96亿元。
不过,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高,农业和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地区出现买难、卖难交替的情况,价格的暴涨暴跌也时有发生,应尽快推进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
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将下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05亿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财政部的举措无疑为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导作用。
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动农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不能仅限于引导农民积极种植,更应当通过各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农民增产和增收的渠道,并在适当的时候,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食品产业园区,提升县域农业的竞争力,从而真正确立“一县一特”产业政策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民扶贫致富工作提供长久可持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