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青海省锂电产业发展情况

青海省锂电产业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1-02-22 23:18:45

⑴ 青海省发展现状论文5000字

您好,可以的哦,你需要+

⑵ 五,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光伏产业链的发展规划有哪些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光伏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如下:
亚洲硅业多晶硅三期项目建成投产,黄河水电、亚洲硅业、日晶光电切片项目预计年底前建成试投产;
汉能公司300 MW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科技公司200MW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项目将建成投产;
光伏逆变器、支架、边框等相关配套产业也得到快速成长;
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项目建成投产

⑶ 青海省的资源优势是什么

从地形看,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境为昆仑山系所蟠踞。北部有阿尔金山和祁连

山,由西北向东南迂回环抱,为青海与甘肃的界山;南部由唐古拉山雄峙,为青海与西藏的

界山;中部为巴颜喀拉山,横贯全省,至东部边境隐而复起,成为西倾山脉。在几大山脉之

间,分别形成柴达木、可可西里、共和、民和等几个盆地。青海全境,东部较为低缓,西北、

西南部高山连绵,偏西部为柴达木盆地。全省海拔超过3千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80%

以上。

由于青海省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深居内陆,山岭环抱,使得该省绝大部分地区属干燥寒冷、

气温剧变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日照时数长,辐射量大;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

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降水地区差异大,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多霜冻,多风沙,加

上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气,纬度偏北等诸多因素,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条件。

从水文资料可见,青海省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1)全省

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两个系统。外流河主要有黄河、长江、澜沧江、湟水等,内陆河

主要有格尔木河、哈吉尔河和布哈河等。全省内陆河、外流河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

的干支流共217条,河流总长度约1.9万多千米。(2)全省共有大小湖泊230个。
其中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鄂陵湖和扎陵湖等淡水湖以及察尔汉和茶卡等盐
湖。(3)青海地势高峻,冰川分布广,储量大,它们是一座座天然的巨型固体蓄水库。(4)
青海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仅柴达木盆地的地下水总储量为3500亿立方米,为青海湖
湖水的4倍多,大部分为极具化工价值的矿泉水,淡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7亿立方
米,可开采量每年为1.2亿立方米。这对于地处高原、干旱少雨的青海来说是一种十分宝
贵的资源。
正是因为青海幅员辽阔、地势高峻、气候干寒、地质成矿条件特异,大自然赋予它丰富的宝
藏,这是青海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首先,青海的能源资源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
容量为2000万千瓦,而且开发条件优越,仅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从龙羊峡到寺沟峡,
可建6座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700万千瓦,是黄河水电资源的“黄金”地带;太阳能和
风能资源,青海得天独厚;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大,这是未来青海经济腾飞最基础
的条件。其次,矿产资源优势明显。(1)盐类矿产。柴达木盆地有大小盐湖和干盐滩20
多处,分布面积广,盐湖资源的储藏量极为丰富,富含钾、硼、锂、镁、溴、碘等多种矿物,
居全国之冠,著称于世界。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就达5800平方千米以上,储量大于40
0亿吨,另外,西宁盆地还有芒硝和石膏。(2)非金属矿产。包括石棉、自然硫、水晶等。
石棉矿质优量大,储量规模名列全国第一位。(3)有色金属矿产,包括铅、锌、铜等。再
者,青海有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如青海牦牛的数量为世界之首,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30%
以上;青海贵重的中药材多,其中冬虫夏草的产量约占全国的70%。

⑷ 求锂电行业的响当当的人物——潘青海 详细个人资料

潘青海:开创锰克锂电动力之梦

潘青海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曾经在海外学有所成,他,曾在某些领域术业有专攻,他,已经有了成功的事业,而现在,他来到了常州,在这块热土上,他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智慧,开创自己的事业。

潘青海,来自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于199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江苏伊思达电池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潘博士毕业后,由于各方面出色表现,工作一年后便担任日本一家大型公司生产部主管。1996年到1999年受聘于日本爱丽思公司,负责中国公司新人员的培训,后任生产部门主管。因为不愿意加入日本国籍,1999年潘青海毅然离开所在的日本知名塑料制品公司爱丽丝雅玛株式会社,移民加拿大,来到能元莫利加拿大公司。在莫利公司,潘青海第一次接触到动力锂电池,很快熟悉并掌握了这种绿色新能源的技术。1999年到2000年就读于加拿大温哥华BCIT学院,获计算机专科文凭。2000年到2007年就职于E-ONE MOLI ENERGY (CANADA) LTD.,曾先后担任实验室管理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及实验室主管,主要负责原料和产品分析,新电池材料的开发及其相关电池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开发,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分析及处理,跟踪世界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

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在外工作的华人倍感自豪。时代在召唤,形势在发展,2007年,在常州市委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人才高地,为常州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大背景下,潘青海来到江南名城常州,常州是一个富有东方神韵,蕴藏巨大潜力,充满发展希望的城市。常州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引进人才、聚集人才,,并多方筹措人才基金,资助人才创新、创业,让人才充分感受到在常州有用武之地,能得到公正使用。作为我市第三批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2007年10月,潘青海回归祖国。从大学本科念的物理化学专业,再到博士读的制药化学,在潘青海的人生轨迹里,似乎从来没想过要自主创业,更别提把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创业的方向。2007年,国内最大的锂电池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请他回国组建中国动力电池公司。“这么多年,你在日本和加拿大都是为别人打工,现在回国了还要为别人打工吗?既然拥有技术,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呢?”朋友的一句话,改变了潘青海对未来的憧憬。2008年,国际油价坐了回“过山车”,让所有汽车厂商都意识到,谁能用绿色新能源代替汽油动力,谁就握住了未来汽车业发展的命脉。潘青海敏锐地意识到,锂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对世界汽车业来说都是热门领域,锂离子动力电池将会搭乘电动汽车业发展的东风,步上云霄。

“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新兴产业,我们拥有最新的技术,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潘青海的声音,与日产雷诺全球CEO卡洛斯观点一致,“如果中国加大对绿色新能源的投入,或许在未来就能成为汽车领域的领头羊。”经朋友介绍,常州伊思达纺织印染公司的老总去莫利公司考察,立即决定和潘青海一起成立新公司开发动力锂电池项目。
2007年10月,带着世界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潘青海从加拿大来到常州,创办了江苏伊思达电池有限公司。没有人员、没有设备,潘青海白手起家,仅用了7个多月就实现了投产。从2007年10月开始组建到2008年5月正式投产,目前公司的生产能力从日产8000个圆柱型锂电池提高到12000个,月底开始日产将达2万个,今年目标达日产5万个。

2008年潘青海被评为“常州市领军型海归创新创业人才”,并获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

2009年潘青海被评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所谓“天道酬勤”,潘青海经常独自留在公司,加班到深夜,废寝忘食的工作。他不仅关心公司同事的工作,也很关心同事的生活,他在公司组织开办了乒乓球室,台球室,篮球场,羽毛球馆,大大丰富了同事们的业余生活。他周末也经常来公司探望加班的同事。潘青海把个人抱负和国家富强结合起来,把自身事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思国家之需,展所学之才,已经把企业越做越强大了。

一年多以来在潘博士的领导下,公司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了企业质量体系,同时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了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全部产品已经通过了UL-1642、CE、RoSH等相关国际标准认证。 公司研发生产的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大功率放电(瞬间可达40A放电)、超低温环境工作(零下40度,可正常工作,达世界顶极水平)、超长寿命(循环工作500次后,容量保持在90%以上)、环保安全(设计了独特的防爆和防漏电池盖,安全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等特点,产品得到国际大型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厂商的认可。其零下40度无需预热,仍能正常工作的特点得到了国内军工企业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拥有专利2项,6项专利受理中,5项专利申报中。2008年底公司已形成日产电池3万节的生产能力。公司下一步的目标在2010年实现日产电池10万节,销售6亿元,在2012年实现日产电池40万节,实现销售20亿。通过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国际技术交流、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使产品在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与国际接轨,并已经把多项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应用到锰克锂电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上。独立研发建成了锂电产品应用的的高仿真测试系统,保证了产品商业化应用的可靠性与量产化。

2009年第105届广交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江苏锰克电池有限公司参加此次展会,展示了锰系圆柱形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最新产品和最新技术,现场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商家.锂电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目前锂电应用于电动工具还不是很广泛,原因是客户对锂电的应用还不太清楚,市场对锂电引导还不够,但是潘青海很有信心把这个市场做好,把锰克锂电创造成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争做做中国的第二个MOLI!”

应BMW公司邀请, 11月4和 5日,潘青海等公司领导亲赴德国BMW集团慕尼黑总部,参加了 “BMW亚洲供应商会议”,并取得了重大收获。BMW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亚洲地区采购总裁Philip.Eller先生单独接待了潘青海等人,双方就BMW公司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就此达成一项重要的合作协议:由BMW公司,江苏伊思达电池以及当地政府共同组建“BMW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研发中心”,共同期待和推进实现锂离子电池在BMW电动汽车上的应用。这次德国之行,潘青海再次坚定了这一发展目标的决心和信心。随着“BMW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研发中心”项目的推进,必然将会大大促进锰克电池朝着目标奋进的进程。

⑸ 青海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组织开展了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及机构情况

我省地质勘查行业主要包括属地化改革中划归我省管理的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测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环境地质局,未属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质局和中国建材工业中心青海总队,具有勘查资质的公司及矿山企业等。本次调查不包括未属地化管理的单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人员5240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329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391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225人,其他产业731人。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19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5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809人。

(二)勘查资质分布情况

全省颁发勘查资质证书共26个,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其中≥1类甲级资质单位有11个,占总数42.3%;≥1类乙级资质单位有7个,占总数26.9%;≥1类丙级资质单位有8个,占总数30.8%。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18个,其资质级别相对较高,全部为乙级以上资质。全省11个甲级单位全部为国有地勘单位,另外7个为乙级单位,分别占全省甲乙级资质级别的100%、87.5%。全省核定颁发的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共112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8个,占总数的7.1%;水工环调查15个,占总数的13.4%;固体矿产勘查25个,占总数的22.3%;液体矿产勘查13个,占总数的11.6%;气体矿产勘查1个,占总数的0.86%;物探14个,占总数的12.5%;化探9个,占总数的6.0%;遥感3个,占总数的2.8%;工程施工13个,占总数的11.6%;岩矿鉴定与测试11个,占总数的9.8%;选冶试验2个,占总数的1.8%。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在职职工4965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的3067人(专业技术人员177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14人,中级技术人员728人);从事工程勘察的职工有369人;从事矿业开发的职工225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719人。全省从事地质勘查业人均年工资2.38万元,退休人员共7640人,人均年工资2.33万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增加了7%。在职职工年工资收入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离退休人员工资略有增加,增资比例为4.6%。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地勘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地质勘查开发主业地位进一步巩固,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6.28亿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25.6%。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增加了38.12%,生产性资产增加了68.3%,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场经营收入达2.4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38%。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地质勘查开发主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在地质勘查方面投资增加较快,全省各国有地勘单位及大型矿山企业所属的勘查资质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有地勘单位的技术装备及野外工作条件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性资产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达2.8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间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项目资金支出为10317.7万元(省财政4683.1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889万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及使用费4745.2万元);争取国家资金4475万元;地勘系统投入资金5442.8万元;重要商业性地勘项目资金7864.5万元。实际完成地勘投入2.35亿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实各类地勘项目137项。其中省地勘项目50项;国家地勘项目32项(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6项,矿产资源补偿费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5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6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项目4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项);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项目42项(其中地矿局21项,有色地勘局8项,煤炭地质局4项,核工业地质局5项,环境地质局2项,建材地质总队2项);重点商业性地勘项目13项。

集中资金,捆绑使用,加大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勘查力度。重点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格尔木市卡而却卡铜矿,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泽库县瓦勒根金矿、都兰县五龙沟金矿区、格尔木市驼路沟钴矿、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区、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区、曲麻莱县加给龙洼金矿、杂多县东莫扎抓铅锌银矿等一批我省重点矿区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1:5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1817万元,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3103万元。由于我省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来,省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资金20%~30%是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的。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以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为主,兼顾重要成矿带地质科研和水工环等基础工作。

(四)商业性勘查工作情况

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日趋活跃,联合勘查及市场项目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完成计划内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市场项目,加大联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市场地勘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含省外招标项目)。其中,曲麻莱县大场金矿勘查和祁连县红川金矿勘查与加拿大有关矿业公司联合勘查,引进外资近3000万元。

(五)矿产开发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国有地勘单位不断开辟新的矿产开发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推动工程勘察、基础测绘、化验测试、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等其他产业发展,各类产业在市场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地勘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一是支柱性产业建设进度加快。依托本省优势资源,以钾肥生产为主的察尔汉盐湖霍布逊钾肥生产线年产6万吨KCl项目已竣工投产,加上原有的格尔木地矿化工总厂,察尔汉盐湖矿山企业钾肥生产能力可达到8万吨/年。

二是以黄金生产为主的五龙沟金矿、果洛龙洼金矿及松树南沟金矿勘查开发项目矿山筹建全面推进。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滩间山岩金矿于2006年11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黄金2.6吨。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场项目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地勘单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项目,合同总价值8000余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与国家和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业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地勘延伸产业及服务业分体运行与分块管理,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地勘主业有了快速发展。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地质找矿成果显著

2006年在基础地质调查中基本查明了调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矿价值的物、化探异常,确定一批成矿远景区,为进一步进行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水工环地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江源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完成4.2万平方千米,为该地区环境保护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柴达木盆地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为该地区查明了一批有开采价值的水源地;贵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项目,结束了4万人吃高氟缺碘水的历史;工程地质提供了大批建设工程资料,保证了全省道路、房地产、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工需要。

(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凸现

提交了多处可供勘查或开发的矿产地。省重点勘查项目均取得较好成果,各矿区资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评价速度明显加快。加大对外引资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开发取得成效。

(三)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收益有所增加

为充分发挥现有探矿权的潜力,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金联合勘查,进一步做大做强了地勘主业,加快了我省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安基地与和谐地矿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是我省地矿局开展“创建平安基地、构建和谐青海地矿”活动五年规划的第一年,按照“服务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为本,亲情服务”,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服务内容,职工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局近几年在加强基地建设中也有突出成绩,职工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队伍安定,单位凝聚力增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和谐的发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一)加强地质勘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以地质勘查开发为主导产业,重点做好勘查工作,实现年均增长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经济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利润年均增长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以青海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面向社会需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国家急需矿种和重点区带,强化找矿意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找大矿、找好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奋斗目标。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拓宽找矿空间,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发展和壮大主业,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重点安排东昆仑成矿带、北祁连成矿带、青藏铁路沿线、柴达木盆地、“三江”成矿带北段的勘查评价工作;兼顾鄂拉山地区;适当安排青海东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矿产勘查评价工作;提交可供开发的矿产地26处。

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地下水(热水)、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等;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特长,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稳步推进对外合作,扩大找矿空间

在做好省内、外已有地勘项目的同时,积极稳步地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有实力的矿业公司进行联合风险勘查,加强境外周边地区的矿产勘查与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国内、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基地,壮大经济实力。

(三)加大矿业开发力度,壮大矿业经济

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3~4个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开发项目。延长矿业开发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矿山要加强管理,通过挖掘潜力,扩大资源,完善工艺技术,保证正常生产,增产增效。

(四)扩展地勘延伸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地勘延伸产业建设,对现有的地勘延伸产业(钻探及工勘、测试、测绘),要积极开拓市场,稳定发展,同时不断拓宽其他业务,积极承揽工程建筑、测绘、土地测量等任务。

五、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时,我省各地勘单位地勘费的预算基数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地勘费计划为基础。而当时原地勘费计划在核定经常性费用、增资以及执行地区性补贴资金方面,未能充分考虑我省实际情况和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等具体情况,未全额下达经常性费用计划和增资等资金计划,导致我省地勘单位地勘费资金缺口巨大、地勘费的预算基数严重偏低,影响地勘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突出,严重困扰着地勘产业经济的发展。地质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野外一线技术力量严重短缺;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高素质能够承担大型综合、重点项目的领军人才;在专业技术队伍学历结构上,高层次高学历比例严重偏低。因此难以满足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离退休人数较多,负担重。我省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1:1.65。离退休人员至今未进社会养老统筹,全部费用均从地勘费用基数中承担,造成国拨地勘费60%以上用于发放离退休人员生活费。

四是内部下岗、待岗人员多,经济负担过重。他们中大多数是原从事野外生产的各类生产工人,技能单一,职工下岗后无技能参加市场竞争。

五是大调查项目中,对青海省困难因素诸如海拔高,交通差,干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虑不充分,造成整个项目费用不足。

六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有地勘单位可继续执行将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政策,但实际办理转增国家资本金手续困难。

六、对策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托优势资源,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总体部署,按照“一业为主、两翼延伸”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勘查开发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其他相关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保持地勘行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

以寻找大中型矿床为主攻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的安排,寻求地质找矿新的突破。加速对资源潜力大、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矿床的勘查评价,做到统筹安排,发挥勘查资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质成果质量。

(二)创新体制,搞活机制,增强地勘单位发展活力

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搞好股份制运作,使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企业经营上,可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行经营方式多元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确的利益分配导向机制,努力向生产一线、野外倾斜。建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多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机制,规范和完善津贴、补贴。

进一步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推行职工、干部竞聘、竞争上岗,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拼搏奔小康。

(三)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改善装备,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培养培训计划。围绕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优势,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研究人才建设规划,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保证地勘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加强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批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制定相应的内部优惠政策,如工资、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进和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加大地质设备更新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积极促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装备精良、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地勘队伍,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

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为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等服务。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

(五)明确权益分配

国家勘查资金项目的权益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物化劳动过程中地勘单位的利益,尽快明确权益比例。

(六)集中资金建设骨干产业项目

通过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资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集中资金培育上规模的骨干产业项目,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经济总量。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⑹ 青海的四大支柱产业与四大优势产业是什么

1.四大支柱产业: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盐化工

2.四大优势产业:水能资源开发、盐湖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金属和非金属资源

⑺ 青海的四大支柱产业与四大优势产业是什么

四大支柱产业:石油,电力,有色金属和盐化工.
四的优势产业:水能资源开专发,盐湖资源开发,石油属天然气资源开发,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农牧业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
目前,青海省确定了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去年,省人民政府还出台了“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鼓励技术创新,以及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搞好项目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承诺,公正、公开、透明,使投资者看得明白,干得放心。一些有远见、有眼光的企业人士看到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几年的创业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青海的投资环境、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⑻ 青海省经济状况怎样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青海省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阅读全文

与青海省锂电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