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江苏省鼓励发展的产业

江苏省鼓励发展的产业

发布时间:2021-02-23 10:16:06

❶ 江苏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全省地勘单位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稳步发展,地勘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行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质勘查资质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0304人(统计数据不含石油天然气,下同),地质勘查从业人员63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57人,占从业人员的73.6%,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1195人,占25.6%,中级技术人员1697人,占36.4%。全省地勘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3.17万元,比2005年增加19%,离退休人员共有8831人,人均费用2.58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除石油天然气外,全省有48家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核定了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甲级资质162个(2005年底为158个),其中甲级46个,占28.4%,乙级42个,占25.9%,丙级74个,占45.7%;资质专业分布情况:区域地质调查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32个、固体矿产勘查39个、液体矿产勘查12个、气体矿产勘查2个、地球物理勘查19个、地球化学勘查8个、遥感地质勘查3个、勘查工程施工29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2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1)目前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共41家,地质勘查从业人员61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34人(高级技术人员1151人,中级技术人员1657人)。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平均年收入3.19万元,比2005年增加20.8%,离退休人员共有8831人,人均费用2.58万元。

(2)在全省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有地勘单位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升。2006年度总资产279055万元,比2005年增长11.68%.其中:生产性资产162400万元,专用仪器设备426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7%和9.8%;总负债152324万元、总收入205110万元、总支出1804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4.3%、0.6%。

(3)2006年共争取地质勘查费5433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262万万元,地方财政50071.6万元。争取各类地质专项拨款6892万元,其中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经费2938万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2135万元,省财政安排地质勘查补助项目15个,经费1819万元。

(4)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全省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是矿山生产勘探,在服务的地域和领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时还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查项目和地球化学找矿项目。全年投入资金约0.83亿元。

(5)矿产开发情况。矿产开发实现年收入1.83亿元。海外地质找矿工作起动,地质六队在老挝华潘省取得南奥村铁矿勘探权;江苏地质工程公司获得莫桑比克马尼卡、固洛两个区块金矿勘探权。

(6)工程勘察施工情况。全年实现工程勘察收入7.47亿元。其中省内6.07亿元、省外1.2亿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场2000万元。

(7)其他产业收基本情况。主要从事服务业、贸易、加工业等其他多种经营产业,全年共完成经营收入6.21亿元。比2005年增长42.6%。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地勘队伍改革

在地勘队伍改革中,按照产业分离和主辅分离的原则,坚持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改革,并把队伍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产业分离,组建地质勘查队伍,推进基础地质施工业与建筑业分开运行。二是坚持主业与辅业分离,推进地勘队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主要产业,放开辅业。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因自身的年龄、性别、知识、专业等实际问题而无法适应转企的富余人员剥离出来,纳入基地管理。四是坚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推进地勘队伍改革。主要是将经营性资产按产业相对集中,适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法人财产,负责保值和增值。将非经营性资产分别交给相关物业管理基地,并在经营开发上做文章,努力将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提高资产运行效益。

(二)以改革为动力,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地勘经济发展

在地勘队伍改革中,坚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发挥了地勘队伍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两大产业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地方经济与矿业开发,加快了地勘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加强管理工作和稳定地勘队伍

在地勘队伍改革与地勘经济发展中,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稳定职工队伍已成为地勘单位的共识。各基层地勘单位普遍出现了地质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较快的双增长态势,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勘单位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听取职工意见,切实关心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队伍的总体稳定。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间,我省地勘单位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采取引进、培养、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取得较好效果。对新引进的人才在住房补贴,岗位津贴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担学杂费,取得学位后还给予适当奖励。每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互促互进,激发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热情。2006年,省地调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国省级地调院中率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为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科研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加大装备投入,完善规章制度

为保证高效开展地质工作,“十五”期间我省地勘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改造实验室,购入先进的物探仪器设备,为东部地区攻深找盲做好准备;加强内部机构调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质调查工作性质和特点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制度;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使得报酬与职责、收入与成果直接挂钩,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建立和实施省级地质勘查基金

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以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价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筹集的相关资金,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专项用于全省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统筹规划江苏地质工作

根据江苏省的资源情况,主要安排省内紧缺和优势矿种的工作思路,以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增长的需求,保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地质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质勘查力争提交能源矿产地2~3处,金属矿产地5处,非金属矿产地8处,可供利用的矿产地15处;取得境外矿产资源使用权的矿产地5~8处。为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抓住机遇,理清思路,确保地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地勘队伍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两大产业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地方经济与矿业开发,以地质科学为指导,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挖掘省内矿产资源潜力,全方位开展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服务,加快地勘经济的发展。

(四)努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用市场化理念扩大地质勘查服务的能力和范围。我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努力统筹全省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深厚基础和技术优势,做好重要城市地质工作。做大做强工程勘察和施工业,扩大勘察工作的区域范围,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技术投入和先进勘查技术方法应用,为城乡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地质资料和设计依据,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服务于经济都市群建设。

(五)积极拓展省外境外地质勘查市场

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通过独资、投资参股或并购等形式,在资源富集、投资环境好的省区或国外去勘查开发国内短缺矿产资源,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缓解江苏资源保障的压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到境外承包地质工程,勘查利用矿产资源,以获较好的勘查效益,激发地勘单位改革的积极性。

(六)加大地质勘查力度的同时,加快矿业开发工作

除省内矿业权的市场运作之外,积极推进与省外国外的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战略合作伙伴的资金,进行省外国外矿业交流合作范围,不断开拓矿业开发的新资源、新优势。

五、对策建议

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地勘单位的发展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期,地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物质基础薄弱。地勘队伍家底薄,人均净资产不足2万元,与其他系统事业单位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且地勘经费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支出。历史欠账多,住房货币化补贴还没有到位。

二是职工收入低。目前国家投入少,许多地方性的工资补贴、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严重影响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事地质工作的技术人员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人才的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困难很大。人才断层明显,中青年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是地勘单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但没有足够的费用,也没有企业单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勘单位的发展。

四是外部环境制约。政策落实不能完全到位、江苏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矿业权市场不发育的现实都是制约地勘改革发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单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进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术力量较薄弱,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单位技术装备落后,设备更新每年资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国家投入只能应付简单的再生产,特别是在专业性较强的物化探设备和资金需求较大的深孔勘探设备投入上,更显得无能为力,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地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市场、投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同时地质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基础产业,加强地质工作,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强地质工作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或建议:

(1)加快地质队伍建设,建立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地勘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的高层次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毕业大学生,充实壮大地勘队伍。建立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

(2)依靠科技,增强地质工作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省教育、科研优势,优化整合地质科技资源,建立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地勘单位联合研究攻关的新机制。突出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成矿类型的地质勘查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地质找矿基础理论、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技术的研究,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研综合水平。

(3)加速改革调整,为地勘工作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组建矿产(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走矿产勘查与开发一体化之路,允许国有地勘单位直接从事矿产开发,并通过法规建设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条件的国有地勘单位,培育成集矿产勘查和开发于一体的矿业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质勘查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适当扩大国家政策性投资额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经济可采资源储量。建议尽快制订“关于加快地质勘查、开采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和吸纳中外资金投入商业地质勘查工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出台地勘队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政策,出台促进海外矿产勘查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国外矿产勘查投资动态和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引导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外竞争。

(6)实施产业分离、主辅分离。按照社会协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进离退休服务、基地服务、社区服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还能使我省地勘单位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每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7)继续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开展科技协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❷ 江苏省推进文旅事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包括哪些

一是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包括抓好文旅专项扶持政策落实和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

二是引导和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包括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和推动政银企合作。

三是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包括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潜力、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文旅消费新模式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四是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加强文旅融合载体建设和打造数字文旅产业。

五是助力文旅市场恢复。包括加强“水韵江苏”品牌市场推广、策划推介文旅精品线路、放大会展平台推广效应、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和逐步恢复入境旅游市场。

六是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包括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和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2)江苏省鼓励发展的产业扩展阅读:

《措施》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档升级,支持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持续做大做强。

在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消费潜力方面,《措施》提出,要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

《措施》还明确,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到2022年,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3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❸ 2005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 “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

江苏沿海面对黄海,海岸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大陆岸线全长954公里。沿海经济带由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市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14个县(市)组成核心区域,人口1728.5万人、土地面积2.84万平方公里。2005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正式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四沿”开发。沿海开发,是江苏继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之后,又一次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三年来,沿海开发建设,为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新添了强劲引擎。
一、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状况

(一)2007年发展状况

在江苏省强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强劲。沿海经济带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0亿元,其中南通区域1895亿元,占沿海经济带的52.2%;盐城区域1110亿元,占30.5%;连云港区域615亿元,占17.0%。按可比价计算,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当年增长15.6%。其中南通区域增长16.2%;连云港区域增长15.2%;盐城区域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70元,比上年增加了3147元;经济密度1275万元/平方公里,比上年提高196万元/平方公里。2007年沿海经济带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增长19.1%。制造业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占据了重要地位,占GDP比重达到4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2亿元,增长21.4%。其中,南通区域909.6亿元,增长22.5%;连云港区域191.2亿元,增长20.0%;盐城区域341.7亿元,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利税524亿元,增长48.9%。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需拉动稳步加强。沿海经济带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5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887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16.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4.3:51.3:34.4,转变为12.7∶52.1∶35.2。南通区域三次产业比重为7.8:57.0:35.2;连云港区域为16.6:47.0:36.4;盐城区域为18.8:46.7:34.5。2007年沿海经济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93亿元,增长27%。其中,连云港区域584.6亿元,增长37.9%;盐城区域694.2亿元,增长29.4%;南通区域1113.8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9亿元,增长18.3%。其中,南通区域637.9亿元,增长18.6%;盐城区域351.8亿元,增长18.2%;连云港区域249.0亿元,增长17.7%。

3、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储蓄稳步上升。2007年,沿海经济带财力大幅度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9亿元,增长37.6%。其中,连云港区域48.8亿元,增长43.7%;南通区域116.2亿元,增长36.7%;盐城区域54.5亿元,增长34.8%。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7年末沿海经济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5亿元,增长9.9%。其中,盐城区域895亿元,增长14.1%;连云港区域318亿元,增长11.3%;南通区域1301亿元,增长6.8%。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569元,比上年增加了3003元。

4、对外贸易有所扩大,利用外投资大幅增长。2007年沿海经济带外贸依存度为34.9%;进出口总额173亿美元,增长24.9%。其中,盐城区域21.18亿美元,增长30.2%;南通区域119.42亿美元,增长25.6%;连云港区域32.53亿美元,增长19.3%。出口115.42亿美元,增长26.2%。其中,盐城区域12.49亿美元,增长33.6%;连云港区域18.47亿美元,增长26.7%;南通区域84.47亿美元,增长25.0%。2007年沿海经济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增长32.2%。其中,盐城区域6.65亿美元,增长143.6%;连云港区域7.38亿美元,增长113.5%;南通区域24.19亿美元,增长6.4%。

(二)与全省发展水平比较

1、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全省。由于基础薄弱,2007年沿海经济带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主要经济指标绝对数存在差距。沿海经济带人口占全省22.7%,土地面积占全省27.7%,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4.2%。经济密度比全省低1221万元/平方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低1271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2.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6.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3.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3.3%。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7:55.9:37.4,沿海经济带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高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偏低。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的19.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19.3%;主要指标在全省占比均低于人口和土地面积所占比重。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只是全省的17.4%;进出口总额是主要指标中占全省份额最低的,仅为5%;其中出口仅占全省的5.7%。外贸依存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9个百分点,作为开放前沿,沿海经济带外向度比全省明显偏低,值得关注。

2、发展速度己经快于全省。2007年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

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6%,比全省快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1%,比全省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8.1%,比全省快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6.3%,比全省快0.4个百分点。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9.1%,比全省快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比全省快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利税增长48.9%,比全省快12.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6%,比全省快2.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9.9%,比全省快3.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0%,比全省快5.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与比全省持平。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2.2%,比全省快6.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24.9%,比全省快1.8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6.2%,比全省慢0.8个百分点。

(三)近三年发展态势回顾

2005-2007年,沿海经济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总量增长中实现了质量的不断提升。

1、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带2007年实现GDP3620亿元,是2004年的1.6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6%。第一产业增加值由三年前374.6亿元,扩大到45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103.3亿元,扩大到188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55.4亿元,扩大到127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70元,比2004年增加了7927元。每平方公里产出地区生产总值1275万元,比2004年提高430万元。沿海经济带工业经济规模明显扩大,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三年前的944.3亿元,增加到16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比2004年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三年前的655.7亿元,增加到1443.5亿元。规模以上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90.2%,比2004年提高2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由三年前的188.8亿元,增加到524.1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消费投资关系趋于改善。近三年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总体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2.7∶52.1∶35.2,与200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升高了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升高了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沿海经济带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并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三年前的1077.9亿元,扩大到2392.4亿元,增长了1.22倍;近三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761亿元。消费零售市场渐趋活跃。市场流通领域明显呈现向商业中心区、新型流通业态、流通骨干企业等三个方面集中趋势,一批国内知名贸易业企业加盟地方市场,市场建设格局又提升到新的发展层次。2007年沿海经济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8亿元,在2004年688.7亿元基础上,增长了79.9%,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步加强。

3、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储蓄显著增加。经济发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财政收入连续几年高增长,不断实现突破。沿海经济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三年前的92亿元,提高到219.4亿元,增长了1.39倍。财力大幅度增强,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6.1%,比2004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显著增加,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由“量”的满足,明显转向“质”的提高,向“全面小康型”过渡。2007年末沿海经济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4.8亿元,是2004年的1.67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569元,比2004年增加了5765元。

4、地方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向纵深推进。这一时期是加入WTO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沿海经济带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进出口总额173.1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91.5%;其中出口115.4亿美元,增长1.13倍。外贸依存度34.9%,比2004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近三年,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利用外资实现大幅度增长,2007年沿海经济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2亿美元,是2004年13.7亿美元的2.79倍;三年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9亿美元。

二、沿海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江苏沿海经济带由于基础薄弱、起步晚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发展差距较大

江苏沿海地区近几年追赶发达地区步伐加快,目前基本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的112%。但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滞后,海洋经济规模偏小。与其他省沿海地区、乃至本省其他地区比较,发展差距仍很明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的62.2%,与江苏经济强省的身份不相称。南通、连云港在全国15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经济发展排位靠后,大致为第9、第14位。

如同全省情况一样,江苏沿海各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平衡,自南到北,梯度落差较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南通区域30245元,盐城区域17930元,连云港区域12795元。南部县(市)经济相对发达,通州、海门当年GDP都超过300亿元;北部县经济较为落后,有三个县GDP还不到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相比,相差0.9倍。南部有的县(市)己经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而北部还存在省级扶贫县。

(二)长期投入不足

多年来,江苏沿海地区投入规模一直偏小,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投资增长较快,但仍属于在经济薄弱基础上的补缺式增长,是在填补长期投入不足的欠账,因此投资的作用主要还是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较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尚未更多体现在促进跨越式发展方面。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江苏沿海地区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来资金的功能不强,难以适应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要求。

(三)开发层次偏低

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海洋资源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比重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海洋产业内部,基本还是依靠传统的水产业及滩涂开发,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工具落后,精深加工比例低。海洋经济发展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型的渔业占比重大,油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还不发达,海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开放意识不够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内陆化倾向明显,缺乏开放积淀。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历史上就没有将它当作海上枢纽,大到海上贸易、小到海外谋生等都很鲜见,是中国沿海对外交流最少的地区之一。江苏沿海经济的关联度更多地是向内陆,没能利用海洋,形成经济、文化的纽带。海洋反而成了一种隔断,阻碍了与先进生产力接轨。虽地处沿海,与全省数据上的最大差距竟是外向化指标,开放没有成为江苏沿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海洋科教落后

以南通为首的江苏沿海地区传统教育与科技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涉海技术教育十分不足,海洋经济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教育等有待加强。海洋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专门从事海洋教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几乎空白。海洋经济发展缺乏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亟待提高。不仅当前缺乏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总量大的项目拉动支撑,长远看更缺乏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储备。

(六)城市化水平低

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都属中小城市,市区规模普遍较小。建市只有25年的盐城,近二年区划调整后,市区人口达到160万人。南通、连云港两市不仅市区人口没有超过100万,在省内十三市中居后三位之列,而且市区面积也居后三位之列。2007年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45%,比全省水平低8个百分点左右。过低的城市化水平,过小的城市规模,造成城市集聚功能弱化,要素吸引力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加快沿海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丰富的海洋资源,致力发展海洋经济,尽快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抢抓发展机遇

1、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抢抓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是实现快速崛起的现实途径。沿海经济带要抓住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行主体功能区建设带来的机遇,积极贯彻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紧密与长三角及环渤海的经济关联度,积极参与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融入经济一体化大格局。努力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中国经济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2、抓住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契机。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连云港和南通港,各县也拥有小港,构筑了较为便利的海上通道,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前景广阔;新长铁路、苏北铁路的建成,加上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干线东陇海段,为该区域构筑了便捷的铁路交通网;随着盐通、盐连等高速公路通车,沿海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通榆河工程建成,不仅为沿海开发提供了稳定的淡水资源,而且也成为沿海的内河水运通道;空中交通也越来越方便。特别是苏通大桥即将建成运营,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将不断凸显,与上海、苏南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将显著扩大,承接产业转移、辐射和扩散的功能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二)充分利用优势

1、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世界来看,江苏沿海经济带处于正在崛起的环太平洋经济圈中,是东北亚经济圈和大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从中国来看,江苏沿海经济带南端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伸入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北端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相望,是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中转站。江苏沿海经济带又是三条首级开发轴的交汇带,本身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间,南北端又分别与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相交,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江苏来看,培育沿海经济带这条唯一的纵向的经济增长轴线,可以使横向的"三沿"经济带进行有机联系,既可以形成苏南和苏北互动发展,又可以形成内陆与沿海互相融合的经济循环体和"三横一纵"的生产力布局。

2、富集的海洋资源。江苏沿海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土地资源相对丰富,50多万公顷的沿海滩涂,为人多地少的江苏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沿海渔场面积达15多万平方公里,盛产多种鱼、虾、蟹、贝和藻类,还有大量的品种可以开发利用。海水资源丰富,淡水供应较稳定;风力发电潜力大,核电工程进展顺利;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较低廉;为临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南黄海石油资源,将会带动石化工业的飞跃发展。独特的沿海自然风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环境优势,是开发滨海旅游业特别是生态、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大量的海域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仍然处于自然状态,海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

1、进一步提升沿海开发层次。江苏沿海新一轮开发建设重点,要从单纯依赖海洋滩涂资源的农业开发向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主导的全面综合开发转变,重点在构建战略性的经济增长极上求突破;要从传统开发向科技开发、生态式开发转变,加快实现集约型增长和规模化经营;要从单个产品、单个企业的发展向产业集聚、产业群转变,提高开发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要从国内市场开发向国际市场开拓转变,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

2、高起点选择规划主导产业。作为连接省内从高到低三条横向产业带的纵向纽带,江苏沿海经济带应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提升主导产业定位层次。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必完全遵循从低到高的顺序化原则,在稳定海洋渔业、海盐业、滩涂种植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现代产业,还要加快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3、着力引进培育重点大项目。江苏沿海经济带应着力抓好促进和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的落地。突出沿海比较优势,培育海洋生物制药、船舶修造、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培育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抓住造船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具有深水良港、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等条件,推动国内外企业合作建设石化、钢铁大项目。

4、加快港口物流中心的建立。江苏深水港资源没有兄弟省丰富,更要加大深水港开发力度,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畅通与省外连接的海陆空要道,拓展港口腹地。积极整合海运业,构建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体系,形成江苏海洋经济的一条主动脉。努力加快物流体系建设,在沿海城市建立现代物流园区和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动口岸的高效优质服务,提高货物集散能力。

5、以科技创新推动海洋开发。现代海洋开发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没有海洋高新技术就没有现代海洋产业,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沿海经济带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开发,振兴海洋经济。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人才与项目的引进,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应用,促进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6、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主要是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绝不能有短期的功利行为,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尽快完善和健全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海洋资源管理力度,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要从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出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❹ 江苏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的投资产业向导

1、纺织
张家港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棉毛纺专业生产基地,依托现有规模型纺织企业产品的纵向延伸,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通过纺织行业相关产业的纵向发展,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从而促进棉纺、毛纺、针织、服装、面料、化纤、丝绸、色织、染整、纺织机械、服装辅料等相关产业基地的形成,全市现有纺织企业700多家,纱锭总量达400万锭。去年被中国纺织工业总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
纺织行业是张家港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各企业科技含量高,拥有各种纺织生产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拥有精良的检测设备和测试手段,产品包括精梳毛条,高档平绒,棉纱,毛纱,高档西服面料,驼绒,人造纤维等。产品市场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产品批量出口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张家港市培养了一支集科研开发设计为一体的高精尖技术队伍和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纺织厂家的需求。
张家港市拥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纺织企业。华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200万锭棉纺总锭规模全国第一,2003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澳洋实业集团现有10多家相关纺织企业,主要产品从毛条、毛纱、粘胶、粗纺呢绒、精纺呢绒到服装,形成配套产业链。新投产的港资企业——互益染整实现了电脑分析和染色。东渡服装集团是国内流行款式服装的主要生产商。2003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纺织企业有24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36.4%。一条产供销的完整的产业链已悄然形成。
张家港的纺织行业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2003年,各类纺织企业生产羊毛衫2.1亿件,服装8000万件,袜子5000万双。全市去年生产各类棉纱线35万吨,布1.2亿米,印染布2.5亿米,帘子布1.7万吨,化学纤维35吨,呢绒3500万米,丝织品750万米。全市纺织企业装备基本达到上世纪国际90年代水平,全市12000台布机中,无梭织机占35%。又如羊毛衫加工企业中,自动电脑横机700多台,微电脑针织机3000多台。
张家港市已把纺织产业作为今后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一,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方式,推动纺织产业的扩展。同时,张家港积极引进外资,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海外纺织企业到本地投资。现在,已有多家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兴业,其中属全球著名的德国南方毛业公司总投资额达到1.2亿美元的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年产高质量毛纱1.2万吨;法国霞日集团投资2950万美元的张家港扬子精梳毛条有限公司,年产优质毛条9000吨;德国格玛斯公司投资2500万美元的格玛斯特种织物(张家港)有限公司,年产高档平绒350万米;德国维弗拉士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的维弗拉士(张家港)纺织有限公司,年产高档织物面料170万米等,外资项目总投资额达3亿美元。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而且带动原有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基地。
在张家港市投资建办生产工厂,原材料采购及产品外销极其方便,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纺织业从业人员超过十万人),生产成本较低。在张家港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本地纺织行业完善的配套能力支持下,外商投资的纺织公司必将迅速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展露优势,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从而创造更高更好的业绩。
2、化工
张家港市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1]82号文批准设立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是张家港市化工企业的生产基地,是江苏省化工企业的聚集区,经过近几年开发建设,已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精细化工和石化产品集散地。去年张家港口岸液体化工进口量为14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亚洲最大、国际一流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正在抓紧建设,必将对长江流域区域石化工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市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进一步开拓国内外石化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园区紧靠的张家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也是江苏唯一的保税区。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作为保税区的配套开发区,可享受保税区的部分优惠政策,是世界化工企业理想的投资福地。园区现有100万立方米储存能力的罐区。现有碳钢罐、不锈钢罐180个,单个储罐容量从500M—5000M3不等。
园区目前已建成投产以及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有:①东海粮油工业公司,总投资2.4亿美元,占地50公顷;②美国雪佛龙菲利普斯聚苯乙烯生产厂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3亿美元,占地20.2公顷;③东华优尼科能源有限公司,总投资5500万美元,占地40公顷;④美国陶氏化工基地,规划总投资6亿美元,占地150公顷;⑤永旺钢铁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美元,占地31公顷;⑥美国杜邦—旭化成POM项目,总投资6900万美元;⑦大日本油墨基地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⑧日本触媒项目,总投资4600万美元。
3、机械
机械制造业是张家港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张家港市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一。张家港市有多项机械制造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洗涤机械企业,主要产品有:全自动干洗、水洗、烘干、熨平、整形、半自动洗涤等六大系列、十六个品种、三十六种规格的多品种格局。国内营销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江苏海陆锅炉有限公司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联营企业,并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确定为“特定振兴企业”。公司持有国家劳动部、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工业锅炉和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及设计资格证,持有中国船舶检验局和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工厂认可证书。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五金工具企业之一。江苏金鹿集团公司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中国长江润发集团公司中国500家最大规模乡镇企业。
4、汽配
张家港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各种汽配的专业生产基地,拥有汽车生产相关企业130多家,其中整车生产厂家3家,汽配生产企业12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3家,汽车交易市场2家。
汽车行业是张家港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汽配、整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销售的一条龙加工的产业群,年销售产值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拥有各种汽配生产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拥有精良的检测设备和测试手段,产品包括汽车仪表、汽车电器开关、离合器、三滤、内饰件、保险杠、车灯、电动摇窗机、座椅、减震器等。产品市场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产品批量出口台湾、韩国、日本、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张家港市培养了一支年轻的集科研开发设计为一体的高精尖技术队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汽车厂家的需求。
张家港市已把汽车产业作为今后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一,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方式,推动汽车产业的扩展,形成从零配件的生产及科研开发—整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交易市场的产业链,从而不仅带动原有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华东乃至全国最大的汽配生产基地。
5、冶金
在张家港市投资建办冶金行业,主要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铜)有一定的市场优势。随着钢结构技术的推广、发展,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目前国内钢结构领域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估计未来数年,在电力、石化、海洋、桥梁、机场、民用建筑、物流基地等方面将是钢材大展身手的重要领域,这将大大增大国内钢材的需求量,因此我国钢材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
6、食品加工
张家港市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县),2003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6.98亿元,食品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11.3%,主要产品有:精炼食用油、食用油脂、乳制品、调味品系列、氨基酸系列、酒类、大米、面粉、淀粉、饲料、豆粕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规模经济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食品工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超70亿元的食品企业1家,超5亿元的2家,超亿元的1家,超5000万元的3家。“亚洲最大粮油加工基地”——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江苏菊花味精集团公司、江苏梁丰食品集团公司等企业的产、销规模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东海粮油连续5年跻身于中国最大的100家外商投资企业行列,2001~2002年度名列第70位。在2003年度“中国企业500强”中,东海粮油名列第264位。
食品工业企业在不断壮大规模的同时,十分重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开发新品,注重质量管理,各类产品屡获殊荣:“菊花”牌味精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菊花”味精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福临门”精炼食用油、“福临门”面粉荣获中国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全国免检产品;“梁丰”牌系列食品、“沙洲”优黄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四海”饲料商标由省工商局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粮油食品产业是张家港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且是我市今后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一。通过张家港市政府的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方式,推动了粮油食品行业的扩展。在张家港市投资建办生产工厂,原材料采购及产品外销极其方便,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相信外商投资的食品企业必将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会创造骄人的业绩。

❺ 国家对企业入驻产业园有哪些优惠政策,需要具体的 江苏省对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有什么优惠政策

宿迁有个产业园区,园区提供 以下优惠政策: 1、免费办公: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拎包入驻,租金“一免两减半”。 2、免费注册:工商登记、税务报道、银行开户全部免费,代理记账 300 元/月(小规 模,含税盘、刻章)。 3、绿色通道:企业入驻京东商城,降低注册时间 1-2 年和资质门槛,取证即可入驻。 4、资源扶持:每年 100 万京东免费流量支持入驻企业,龙观免代运营服务费。 5、人才服务:免费电商培训,提供低价招聘服务,500 人以内需求,2 周内到岗。 6、金融服务:引进京东平台的企业金融、千树资本等资源,并结合当地政府产业引导 基金,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风险投资,FA 等全方位的金融信贷、投资融资等服务。 7、知识产权:提供知识产权检索查询、管理、布局、挖掘、保护到商业化全方位的服 务。宿迁窗口商标注册当日获取受理通知书,7 日可入驻京东商城。 8、税收奖励:政府面向基地小微企业采取超低税率及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 ①个独公司:可办理核定征收,所得税从 20%-45%直降为 1%-2%,可开普票/专票, 为企业节省逾 95%税负; ②个体户:默认核定征收,所得税 0.3%-1.1%不等,默认开具专票; ③基金类有限合伙:增值税、所得税奖励市级留存 100%; ④有限公司: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奖励区级留存 100%。可以搜索龙观集团了解更多

❻ 江苏拿出1个亿鼓励生猪生产,你看好养猪行业吗

俗话说,养猪如打仗,猪场如战场,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在现在的养猪业来看,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养猪同样需要有战略和战术。战略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我们养猪少得病,多赚钱,但从战术上,我们要时刻把握好我们养猪的需求和改进措施,以让我们更有利于赚钱。以下同样是一位养猪多年的朋友总结出来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四点,养猪人要学会炒股。现在猪价忽高忽低,话语权更多掌控在屠宰场手里,我们只讲究适时出栏已经不够了,如何理性压栏才是养猪赚钱的前提。再有就是要看准时机,比如之前,仔猪价格很低,很多猪场资金链断裂,某老板赶紧收购了一个猪场,近期出栏,大赚了一比。这样的低买高卖,就好像炒股一样,需要沉得住气,看准猪价波动,别盲目跟风。尤其是别把屠宰企业当仇视的敌人,如果能当成朋友套点一手资料何乐不为。
最后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优先养好母猪!因为评价一个猪场养猪效益和养猪水平怎么样,不用说太多,直接去他的产房看看,母猪养的不好,整体效益不可能高。除非你要当专业育肥户。想养好母猪需要花的心思可就多了,这不是光投钱就能解决的,更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比如,今年阳光助农举办的养殖大学培训班,通过学习饲养与营养管理、查情与配种、人工受精、繁殖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成功提高母猪产能,提高了养殖的收益,值得大家借鉴。

❼ 满分 求国家近5年来的农业政策 和江苏省近年来的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

1.建立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2006年、2007年省财政两年发放粮食直补和粮食综合直补资金.09亿元。2008年继续稳定粮食直补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全省共计划安排粮食直补资金6.9亿元,农资直补资金32.3亿元,两项合计39.2亿元,粮食(水稻)直补每亩补贴20元,与2007年相同;农资综合直补每亩补贴62元,比2007年增加32元,补贴资金5月底前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

2.以土地治理为重点,打造农民增收平台。2008年国家立项土地治理项目省财政计划投入6.9亿元(其中省以上资金6.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着力土地治理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民增收提供最基本的生产条件。

3.着力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2008年国家立项产业化项目省财政投入3.3亿元(其中省以上资金3亿元),着力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扶持项目60个左右,以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4.以专项开发为突破口,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1.6亿元,扶持我省26县丘陵山区开发,充分发挥丘陵山区的发展优势,通过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实施产业化综合开发,把丘陵山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

二是实施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65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改善黄河故道沿线的13个县(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基本生产条件。

三是支持沿海滩涂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投资7250万元,推进沿海滩涂开发,计划围垦5万亩,实施垦区配套5万亩。

四是支持高沙土项目农业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3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五是支持煤矿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1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

5.鼓励引导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2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对各地有一定规模扶持、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以奖代补。在坚持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我省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我省现代高效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6.推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模式。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设施(高效)资金3.5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分别安排1亿元、5000万元对新增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大、消化农产品能力强、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大力支持。

7.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150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安排农业三项工程资金2.15亿元,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支持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现代农业技术集成、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8.促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政策,按照中央、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全面落实动物防疫疫苗经费,2008年中央及省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3000万元),用于经济薄弱地区动物防疫注射费补贴;安排专项资金2995万元,用于动物免疫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

9.治理里下河、淮河流域内涝问题。2008年省财政计划专项安排1.5亿元,根据里下河等地区相关市、县财力情况,对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建设实行差别补助。

10.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圩区治理和西南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1)丘陵山区水源工程:省财政补助额度按照工程新增蓄水量核定,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2008年省财政补助标准为:塘坝0.5元/立方米、大口井2.0元/立方米。

(2)圩区治理:重点支持里下河腹部地区、沂南沂北地区圩区治理。2008年里下河腹部地区新建、拆建圩口闸省财政补助标准为:新建圩口闸按闸口宽度每米补助1.5万元,改造圩口闸每米补助0.5万元。省对沂南沂北地区(灌云县、灌南县、新沂市、沭阳县、宿豫区、淮阴区、涟水县)圩口闸、排涝站更新改造补助工程造价的70%。

11.加强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行竞争立项,2008年省财政对立项的县(市、区)实行“以奖代补”,每县(市、区)计划安排资金25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统一政府采购泵站机电设备(变压器以下,含变压器)。

12.支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桥项目建设。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小农桥建设资金3.84亿元,支持建设乡、村非等级公路的农用机耕桥及农民生产、生活用桥5500座以上,单项桥梁总投资不得低于4万元。省财政对苏南(苏、锡、常)、苏中(通、泰、扬、宁、镇)、苏北(徐、淮、盐、连)、宿迁分别补助投资总额的30%、50%、70%、80%,单项桥梁省财政最高补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

13.贯彻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及省财政计划安排水稻良种补贴资金5.1855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1650万元),实现全省3457万亩水稻良种全覆盖。同时,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小麦、生猪、奶牛、油菜、棉花等良种补贴政策。

14.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2008年中央及省财政计划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7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1.2亿元),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施财政补贴,扩大补贴范围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地方开展现代高效特色农机具补贴进行引导。

15.提高能繁母猪补贴标准。2008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能繁母猪实施补贴,补贴标准在2007年每头补贴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头补贴100元,对苏北、苏中补助比例为60%、40%,苏南地区全部由市、县财政负担。

16.增加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继续坚持培训券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对高技术工种的补助标准。同时,将对初次取得选定高技术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实行“以奖代补”,省财政计划安排资金6000万元,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制度,支持和鼓励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就业、转业、创业”,丰富农民增收来源渠道。

17.继续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制度。2008年省财政安排放贷计划7亿元,贷款对象以苏北地区及黄、茅部分地区的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

18.积极支持贫困人口较多地区扶贫攻坚。2008年,省财政将在扶贫力度不减、扶贫资金不少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并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建立促进经济薄弱县脱贫攻坚激励机制,在扩大县级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及奖惩机制,确保三至五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19.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2008年继续实施1011个经济薄弱村分年度的整体帮扶计划,省财政计划安排扶贫资金1.5亿元,支持剩余373个村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重点用于经济薄弱村道路、桥梁、电灌站、防渗渠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在农桥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一池三改”、河塘整治及扶贫小额贷款等项目上,向1011个经济薄弱村倾斜。

20.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6.62亿元,解决350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1.支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县乡河道疏浚补助资金2.8亿元,河塘整治资金2.25亿元,用以支持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

22.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湿地保护。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1.5亿元,主要用于沿海、沿湖、沿江及沿高速公路的绿化带建设;全面开展农村村庄绿化建设;以太湖等湖泊湿地为重点,支持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23.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机制。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3682万元,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用于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

24.支持利用农村清洁能源。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建设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建设内容的户用沼气8万处,支持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80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0处。

❽ 江苏地区 新能源发展现状

沿江苏南通海岸线一路走去,从小洋口到东凌的上百千米路程中,随处可见海面上缓缓运转的巨大风机。风机高有80米,叶轮直径亦有70余米,虽远但不显渺小。

海上风电场成为江苏沿海新风光,与亘古存在的滩涂、沙洲比邻而居。该风电场始建于2006年年底,当年,龙源公司投资的15万千瓦风电场正式建成,结束了江苏无风电的历史。

以此为显著标志,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江苏迅速兴起。新能源产业成为助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1

能耗大省欲增加能源供应

江苏一直以来就戴着两顶帽子:能源消耗大省、能源资源小省。江苏省传统能源资源匮乏,原煤、石油、天然气的产量都不大。因此,历史上隶属山东的徐州,因生产原煤,在1953年被划归江苏。

但是,一个徐州摘不掉江苏头上的帽子。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量则只有2406万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只有11%。

江苏省统计局专家王当龄表示,江苏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能源供需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江苏经济的发展。但是,从近些年能源供需形势看,江苏省的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解决能源供需难题,方法有二:一为节能降耗,二为增加供应。根据新华社在2008年年初所作调查,早在2005年,江苏省每万元GDP的能耗就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再加上江苏省支柱产业化纤、纺织、有色金属等均为能耗大户,江苏进一步节能的空间并不大。

“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决定了江苏节能降耗的难度很大。”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卫东表示。

增加供应因此成为必然之路。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江苏摘掉“能源资源小省”的帽子提供了可能。

2

新能源发展取得初步成果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透露,未来3到5年内,江苏核能、风电等新能源将形成18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堪比三峡水电站。

给予毛伟明信心的,是江苏全省广泛开展的新能源项目建设。

从苏西的南京到苏北的徐州,一项项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不断诞生——南京江宁区20多家企业加大投入,全区风电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徐州市引进维斯塔斯项目、罗特艾德—力士项目、凯迪环保节能项目,形成产值15亿元。

从苏南的无锡到苏东的盐城,一家家太阳能光伏企业拔地而起——无锡尚德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十强,其产能占全国太阳能电池总产能的60%;南通强生光电引进世界最先进的2.5万千瓦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并建成全国首座普及型光伏电站。

此外,苏中宿迁的生物质能发电、如皋的跨区域垃圾发电,也展示了江苏新能源发展项目的多样性与广泛性。

江苏发展新能源产业,具备充足的物质基础。资料显示,江苏每年有1500万吨秸秆可作为能源利用,折合标煤700万吨;年均日照1800小时~2600 小时,年均辐射总量3.3亿焦/平方米,太阳能利用条件良好;风能资源得天独厚,954千米海岸线加上2000多千米沙洲,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38万千瓦。

2008年江苏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近9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规模和风电设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3

发展新能源需政府进行科学引导

摆在江苏面前的是一条前景光明的大路,但是路途仍然是曲折的。

就总量而言,虽然新能源发展快速,但新能源在全省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微不足道。

具体到各个产业,也仍有诸多问题待解。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的专家表示,江苏发展新能源产业,主要面临产能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科学规划等问题。以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产业作为江苏新能源阵营的“王牌”,其两头在外(原料供应在外、产品销售在外)的产业特征对本土能源供应只起到“画饼充饥”的作用,且加剧了用电紧张和环境污染。

“新能源发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已有显现,值得警惕。”江苏省发改委的一位专家表示。

解决新能源发展中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在研发、布局方面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部门科学引导。

今年出台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这份规划提出要在江苏沿海地区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在以后推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时,将建立竞争机制,加快海上风电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和技术进步。

江苏省的政策同样体现推动与引导的结合。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说:“在产业政策上,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此外,在金融、企业兼并重组、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也将加大扶持力度。”

江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虽然短期内不会对江苏省能源供应现状产生大的影响,但改变毕竟在发生。江苏沿海的开发,将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最薄弱的环节带动起来;江苏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则使我国东部能源输入典型地区迈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所说:“之前的劣势已经成为现在的优势。”加快开发新能源,受益的将是整个江苏,乃至长三角、淮河流域。

❾ 为什么江苏省发展这么好

去年前个月,苏粤差距仅1500亿元人民币,2018全年落差4700亿元人民币;而今年1-6月,粤苏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000亿元人民币,这么推算,2019全年江苏很有可能被广东狂甩6000多亿!江苏追赶广东,到2016年达到最接近的时候,突然又开始反转了,两个宇宙大省的PK,又出现了大逆转,江苏大有被广东甩开的态势,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反转呢?这是我们很值得深思的。江苏明明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遥遥领先广东,却为何越追越难,颇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小编以为,江苏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制度上的问题,第一,国企占比过高,第二,外企占比过高,这两种产业制度过度发展,导致江苏转型十分艰难,以为这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导致转型的成本极为昂贵,而广东是转型最成功的,以为广东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发达,商业环境和商业制度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经济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制度的比拼,江苏如果无法扭转这种局面,估计还会进一步扩大!那么,又该如何转型呢?
小编认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江苏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各方配合协同,综合精准施策,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从而真正跨越“攻关期”,大踏步地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第一,从“速度情结”转向“质量情缘”,在质量变革上取得新突破。增长不等于发展,分量不等于质量。没有一定的增速,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质量。因此,牢固树立“质量情缘”追求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第二,从“GDP至上”转向“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特征,包括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江苏经济的“转向发展”,还必须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重要内容,而且是衡量标准。

第三,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提升”,在效率变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苏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制造业见长,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产值约占全国的12%、全球的3%,居全国第一位。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国第一,并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一大批行业排头兵。品牌的形成,是人们对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的结合,因此,品牌既是附着于高质量商品载体之上的、能够带来大量消费者从而使商品价格得以放大的标识,又是可以与国家(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进行高度集聚、科学配置和合理整合从而带来溢价超额利润的载体。如此,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基础。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离开质量谈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规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会有规模。因此,第一,必须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第二,必须增强全民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崇敬;第三,必须坚持质量文化引领,把文化传承融入产品创新之中;

第四,从“依赖技术引进”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在动力变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苏对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掌控不够,科技支撑力不强,不少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从而受制于人,如40%的大型石化装备、65%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以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目前依然严重依赖进口。
当前科技自主创新最硬的“硬骨头”有两块,一是原始创新,二是成果转化。江苏必须改变一遇到技术难题就“引进”的状况(真正高难度的好技术仍要引进),破除迷信,敢闯敢试,消化这两块“硬骨头”:

第一,以全球视野冲刺原创目标。江苏作为中国的科教人才大省,应当树立“舍我其谁”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科技创新,首要的是科学发现。现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体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知识更新的密切衔接和融合,是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革命性变化。建议设立“创新家奖”,努力为科教人员创造宽松环境,把他们从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同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走出书斋、实验室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齐头并进;

第二,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发展血脉,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两个关键。鼓励“创新家”与“企业家”抱团创新、联袂创新,发挥其“创新源”“主力军”作用,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使创新活动普遍化、常态化、社会化。

❿ 2018年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是什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江苏省产业发展版整体水平权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工程中心管理办法》,智为铭略小编将2018年江苏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整理如下:
1、国家和江苏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家和江苏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3、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产业;
4、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前景的地方特色产业等领域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

阅读全文

与江苏省鼓励发展的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