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发布时间:2021-02-23 10:16:10

㈠ 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其有效途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眼光,要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摒弃那种以为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文化“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能指望外国人”的偏见。
为了让中国文学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我觉得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一件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工作。我们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出一批希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书目,向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中译外翻译家招标,中标者不仅要负责翻译,同时还要负责落实译作在各自国家的出版,这样做对促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国外的流通有切实的效果。与此同时,基金也可对主动翻译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品的译者进行资助。尽管这些作品不是我们推荐翻译的作品,但毕竟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作品,而且因为是他们主动选择翻译的,也许更会受到相应国家读者的欢迎。

另一件事是在国内选择适当的地方建立一个中译外的常设基地,这种基地相当于一些国家的翻译工作坊或“翻译夏令营”。邀请国外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来基地小住一、两个月,在他们驻基地期间,我们可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作家与他们见面,共同切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㈡ 在一带一路中,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观需要,是影响和优化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和格局的一个大手笔。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问题作出思考。
a
“一带一路”战略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文件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华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强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长远发展,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消费需要广阔的市场,消费主体越广泛,文化的传播就越广泛,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文化产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进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双核战略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将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一带一路”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化、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显着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撞击与交汇中实现着自身的生长和创新。“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这就要求各相关国家必须加大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这种交融也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布局,又是一种实践推动,需要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关注。
改变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格局。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向从内向外的过程,那种一厢情愿地靠强势推广和单向宣传的传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达,影响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伦理互信。文化是互动的,要打破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并非简单地复制古丝绸之路线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化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以形成发展合力;不是通过一套无差异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经营模式、管理程序来挖掘各自的竞争力,而是承袭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功能,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等各种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配置和结构优化。
改变单纯外宣的非市场方式,形成贸易共享的经济形态。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文化流动的基本形式,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文化创新的“量”与“质”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统计,国际文化市场构成为美国43%、欧盟34%、日本10%,而中国则不足4%。要想推动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经济贸易是比单纯的外宣途径更为有利的渠道。
我们有一些文化项目在少数西方国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认是有人出于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己缺乏“产品竞争意识”。商品生产和消费按照国际市场规则参与竞争,附加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广,不仅会形成共赢的局面,还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两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质量,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经济贸易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改变主体单一的参与方式,形成活跃丰富的交流层次。在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往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间的跨国企业、智库和国际公关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外交资源。中国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对于文化走出去的参与无论从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远远不够,而通过文化贸易和国际传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刚刚起步,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显得过于单一,其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作为企业本身,在对外贸易中所带去的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价值文化也远远不够,在快速推进“走出去”过程中过于粗放,在一些国家留下负面印象。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和发挥政府、企业以及智库、行业协会、对外贸易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的作用。要树立文化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强化企业文化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包括智库、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组织,通过商品、服务、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载体,形成政府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团体组织共同参与的局面。
c
关于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举措的思考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观层面的深层思考,还需要作出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合理运作和科学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表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明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一是要研究沿线各国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文化渊源、审美趣味和时尚潮流。充分考虑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和风俗因素,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名牌,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二是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坚持其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和载体的创新,发挥各国在文化资源、制造、资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各自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一是推动文化企业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备。必须事先熟悉国际商务的各种通行惯例和规则,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风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时,为提高属地化水平,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环境意识等特点特色,善于运用国际语言融入和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业必须适应当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优势。三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品牌,增强走出去的文化竞争力。
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资本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文化类对外投资占比还很小,资本要素在文化贸易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一是要形成以资本走出去带动优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思维,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联合投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为文化产品和产业走出去奠定基础。二是探索设立对外文化产业基金,加强“一带一路”在文化领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筹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工作的推进,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探索设立对外文化艺术产业基金,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当今社会是技术统治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创客、“互联网+”、工业4.0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能够使文化产品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一是要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生活,也逐渐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中,要坚持平台为王和内容为王并举,不断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新兴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发挥贸易平台的带动作用。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要推进各种国际化、外向型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继续办好文博会。在中宣部和相关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累计总成交额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累计超过1100亿元。要继续推进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扩大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优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新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发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不同层面吸纳集聚文化贸易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链和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创新试验区,成为文化企业迈入国际市场的助推器。(作者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㈢ 为什么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明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正越来越引起世界新一轮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为当今世界时尚和文学、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成为热门题材。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切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我国的电视节目、报刊及通讯社的报道在国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后观众、读者也不普遍,特别是在华人圈以外的影响力比较有限。这种状况直接决定了我国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居于劣势,我们的声音往往被西方强大的话语所淹没,我们的主张得不到全面宣示,我们的利益缺少可靠的舆论保障。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甚至一些国家利用强势文化力量诋毁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干涉中国内政外交,渲染中国落后的方面。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真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毫不畏惧、毫不动摇、毫不松懈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我国文化“走出去”,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最根本的基础。要深化文化体制文化改革,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弘扬传统文化魅力,吸收现代文化精髓,融合各国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确立适应时代和国情世情、具有普遍价值的核心文化理念,使中国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性、本质的先进性、强烈的感召力,提供治理全球性问题的不同理念和思路,占领国际文化的制高点。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客观地说,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符合了西方猎奇的心理。我们的戏曲表演在海外引起轰动,更多的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布景及演员的奇特步法和优美动作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而并非他们真正看懂了戏,真正与剧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气功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制定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在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对我国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认同感,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非洲、拉美国家政治上与我互信,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经验有浓厚的兴趣,双向交流日益频繁,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欧美国家目前居于国际文化主流,中国的硬实力尚不具备使其认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我国传媒全球覆盖步伐,提升我国传媒的话语权。要扩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电子图书、动漫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扩大受众范围。要重视文化内容建设,使“走出去”的文化有吸引力、有品牌度、有穿透力,能够引起国外民众的共鸣。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要积极提升“走出去”的企业和个人的素质,在境外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加分。文化活动要为经济活动搭台,经济活动也要助推文化传播。要把在境外举办的经贸活动与文化活动很好地统筹结合起来,架文化之桥,拓经济之路。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统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执行统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外交、商务、旅游、体育等部门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要加大对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提升国民素质,挖掘文化交流渠道,建立文化贸易网络,帮助有关机构、个人和企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要用好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平台,强化中国展示的文化内涵,艺术化地传播核心价值观。要特别重视民间组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发挥对外联系广、工作形式多样化的优势,“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深化,为文化“走出去”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㈣ 李肇星谈如何走出文化特色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观需要,是影响和优化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和格局的一个大手笔。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问题作出思考。
a
“一带一路”战略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文件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华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强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长远发展,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消费需要广阔的市场,消费主体越广泛,文化的传播就越广泛,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文化产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进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双核战略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将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一带一路”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化、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显着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撞击与交汇中实现着自身的生长和创新。“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这就要求各相关国家必须加大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这种交融也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布局,又是一种实践推动,需要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关注。
改变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格局。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向从内向外的过程,那种一厢情愿地靠强势推广和单向宣传的传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达,影响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伦理互信。文化是互动的,要打破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并非简单地复制古丝绸之路线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化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以形成发展合力;不是通过一套无差异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经营模式、管理程序来挖掘各自的竞争力,而是承袭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功能,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等各种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配置和结构优化。
改变单纯外宣的非市场方式,形成贸易共享的经济形态。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文化流动的基本形式,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文化创新的“量”与“质”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统计,国际文化市场构成为美国43%、欧盟34%、日本10%,而中国则不足4%。要想推动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经济贸易是比单纯的外宣途径更为有利的渠道。
我们有一些文化项目在少数西方国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认是有人出于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己缺乏“产品竞争意识”。商品生产和消费按照国际市场规则参与竞争,附加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广,不仅会形成共赢的局面,还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两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质量,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经济贸易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改变主体单一的参与方式,形成活跃丰富的交流层次。在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往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间的跨国企业、智库和国际公关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外交资源。中国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对于文化走出去的参与无论从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远远不够,而通过文化贸易和国际传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刚刚起步,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显得过于单一,其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作为企业本身,在对外贸易中所带去的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价值文化也远远不够,在快速推进“走出去”过程中过于粗放,在一些国家留下负面印象。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和发挥政府、企业以及智库、行业协会、对外贸易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的作用。要树立文化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强化企业文化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包括智库、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组织,通过商品、服务、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载体,形成政府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团体组织共同参与的局面。
c
关于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举措的思考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观层面的深层思考,还需要作出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合理运作和科学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表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明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一是要研究沿线各国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文化渊源、审美趣味和时尚潮流。充分考虑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和风俗因素,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名牌,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二是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坚持其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和载体的创新,发挥各国在文化资源、制造、资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各自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一是推动文化企业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备。必须事先熟悉国际商务的各种通行惯例和规则,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风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时,为提高属地化水平,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环境意识等特点特色,善于运用国际语言融入和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业必须适应当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优势。三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品牌,增强走出去的文化竞争力。
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资本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文化类对外投资占比还很小,资本要素在文化贸易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一是要形成以资本走出去带动优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思维,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联合投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为文化产品和产业走出去奠定基础。二是探索设立对外文化产业基金,加强“一带一路”在文化领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筹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工作的推进,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探索设立对外文化艺术产业基金,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当今社会是技术统治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创客、“互联网+”、工业4.0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能够使文化产品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一是要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生活,也逐渐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中,要坚持平台为王和内容为王并举,不断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新兴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发挥贸易平台的带动作用。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要推进各种国际化、外向型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继续办好文博会。在中宣部和相关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累计总成交额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累计超过1100亿元。要继续推进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扩大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优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新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发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不同层面吸纳集聚文化贸易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链和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创新试验区,成为文化企业迈入国际市场的助推器。

㈤ 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根本基点是什么

好大的题目啊…文化产业要走出去,首先要做到能够使别人接受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回,这就要对答我们的文化进行国际化包装和运作,并且要体现出我们文化的先进性。包装和广告的作用在文化输出中很重要,如把我们过春节,中秋等习俗进行包装,向外面宣传,那么这将对输出传统文化做出一个很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实力,比如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业,如果我们也能拍出好莱坞那种大片,全球都爱看,那么对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助力将会很大。

㈥ 民营文化企业怎样尽快“走出去”

万达文化集团先后成立万达电影院线、万达影视制作公司、万达电影发行公司,形成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万达电影院线目前超过1000块屏幕,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院线。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方面,万达主要做了三点:
并购形成中国电影全球渠道。商业领域里有一句老话叫“渠道为王”,文化产业也是如此。中国文化难以世界传播,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产业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下大力气、花长时间打造传播渠道。
万达电影院线虽然在中国领先,但与世界院线巨头6000多块、7000多块的屏幕数相比,规模仍然偏小,单靠自身发展,很难做到世界领先,更无法形成覆盖全球的网络。
为了做大电影院线规模,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万达积极并购国外电影院线。2012年3月,万达与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正式签署并购协议,成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一起企业并购。此举使万达文化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拥有近7000块电影屏幕,占有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
万达正与欧洲、澳大利亚的领先院线洽谈并购,一旦并购成功,万达将提前实现占领世界电影市场20%份额的目标,形成全球性的中国电影输出渠道。
依靠渠道输出中国电影。为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万达在并购AMC公司协议中,明确要求AMC公司每年必须引进3—5部中国电影在美国放映。万达与AMC公司合作,选择《1942》、《人再冏途之泰冏》等在中国大受欢迎的优秀影片,在美国影院上映。由于文化差异,以及美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比较陌生,这两部影片在美国票房不算理想。
随着AMC公司从2013年起,每年在美国上映3—5部中国影片计划的实施,美国观众将有更多机会看到中国影片,中国电影企业将更了解美国电影市场规律。几年之后,中国电影很有希望在美国市场打开局面,形成影响。
合作制片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在全世界真正产生影响,不仅靠文化传播渠道,更关键是要生产世界观众乐于接受的内容。万达投资10亿元在国内成立影视制作公司,每年投拍十余部影视剧,力争创作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在此基础上,万达文化集团又成立电影投资基金,选择世界电影巨头,合作拍摄全球发行的英语影片。万达目前已与美国索尼电影公司、迪斯尼电影公司达成框架协议,与福克斯电影公司和狮门影业公司的合作协议也在洽谈中。这些世界电影巨头都具有强大的全球发行渠道,借助他们的传播能力,将极大促进中国电影快速走向世界。
坚持不懈的走出去步伐,让万达集团尝到了甜头。万达集团从2005年投资文化产业,2012年成立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历经7年发展,万达文化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资产达310亿元,年收入208亿元。根据世界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发布的2012年全球文化产业50强报告,万达文化集团在世界文化企业中排名38位。万达文化集团的业务涉及9个文化行业,并确立明确发展目标,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收入达到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名,成为世界一流文化企业。

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制造出口贸易和文化服务外包业务。集团已形成了由单一的版权输出到多元的文化产品出口、由单纯的产品贸易到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由文化实物输出到文化资本输出的文化贸易发展“新格局”。
目前,集团主要从事图书贸易,如版权输出、实物出口、期刊落地,以及电子传媒产品、文化装备、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出口业务。外贸业务已发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累计实现近23亿美元交易额,年均增幅80%,成为国际经贸中的文化企业。具体有以下几个做法:
加大投入,孵化培育文化经贸产品。安徽出版集团每年至少拿出300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产品出口,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高新技术文化产品,以及合作出版、海外办厂、服务外包等。产品突出科技创新、突出软实力、突出文化商业开发和商业文化价值提升等特点,提高文化贸易辐射力。
利用终端,带动文化内容产品出口。集团以硬件带软件,以产品带内容,推动文化走出去。自主研发生产组装的各种电子传媒产品、数字终端产品,如出口欧美的多功能数字终端,都配有集团各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图书,确保图书直接进入国外家庭,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主动出击,增强国际合作吸引力。集团积极参加各种专业交易会,如德国和美国电子展、玩具图书展等,拓展国际渠道,在产业链上寻找新伙伴;利用各大文化专业会展,如深圳文博会等,广泛邀请国际客商来集团考察、交流、洽谈合作。
无缝对接,境外建立文化贸易基地。文化走出去要“走进去”,“扎进去”,“融进去”,才能真正提高影响力。在这方面,建立实体尤其是有规模的实体最重要。集团在全国出版行业率先走出国门兴办印刷实体,目前拥有以俄罗斯新时代印务公司为主体的印刷基地,年销售收入达500万美元。在波兰合作建立出版机构,在斯洛伐克、约旦合作建立文化生产型分支机构和分拨基地及产业园,扎根海外市场。同时,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文化国际贸易机构,利用外高桥保税区这个桥头堡发展,打造文化贸易沿海总部经济。
利用新媒体,加快文化贸易模式转型升级。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出版广电业的大融合,推动文化贸易合作的载体逐步由传统纸质出版、实体渠道传播,转为以媒体网络出版和数字渠道传播为主。集团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数据库和文学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电视等新载体,快速适应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文化消费需求,加快文化贸易模式转型升级。

㈦ 如何利用旅游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专长刘思敏认属为,文化和旅游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

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能有效地消除过去两部门之间存在的“肠梗阻”,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协同,实现1+1>2的效果。

㈧ 中国文化产业或动漫企业是怎样走出去、发展的有哪些例子

以前有西游记、宝莲灯,现在有喜洋洋与灰太郎,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发展还是要靠创新,人物创新、技术创新、故事创新、运作创新。

㈨ 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1)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们只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中海油宣布竞购优尼科石油公司,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国企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并购,可以获取海外销售渠道,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可以获取重要原料和能源来源等等,这对于中国企业在某些行业、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我们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经济的举措包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并不断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阅读全文

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