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航空发展现状
原创.
我觉得我国航空发展现状主要从军用飞机和民用(简单说一下)客机来说.
军用飞机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够独立批量制造第三代战机.(歼10就是一个例子,
已建制服役。枭龙就不说了。歼10水平已可以算三代或三代半了,有良好的气动布局,电传
操作,单发,多外挂点(能同时挂四枚反舰导弹)等.其综合性能达到了美国的F16 C/D的水平(
但还不如),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第三代战机的国家才几个,美俄英法等),但其发动机
还没有完全用上自己的第三代战机的发动机,虽然我们的"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已经研制成
功.但其还不能很好地和歼10搭配.所以还要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如果俄罗斯不许可,我
们就不能向其他国家出售歼10).但现在正在向这方面努力,不久的将来,歼10就可以完全用
上自己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战机的心脏(发动机始终都是我们国家战机发展中的大问题
,我们只是有了第三代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但还不是很成熟,我们还得加大这方面的投
入与研发,不然第四代战机的发动机的研发又要出现和歼10一样的问题,而拖慢整个战机的
研发进程.)一般发动机要比战机先研究出来.另外,我们在发动机的矢量喷口技术还较缺乏.
这项技术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突破,那么歼14的机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那就不叫第四代
战机了.另外在雷达,航电技术,和隐身技术(如珠海航展上亮上的无人战机模型'暗箭'虽然
只是模型,既然展出了,就有一定的实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
差距.(F-22的雷达搜索范围可达400公里,它就能先人发现)
我们国家在无人战机方面投入在不久的将来会大大增加,看到'翔龙'(很像全球鹰)就知道了
.
预警机(如空警-2000和空警-200)有了,但是其雷达搜索能力和相关技术还是不足,在战场上
指挥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电子对抗机,还很少听到说.电战机电子对抗,抗干扰能力还有待大大提升.
轰炸机(包括战略轰炸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想买俄罗斯的"图23"逆火式轰炸
机.)
随着前不久大飞机的立项,(军用大飞机的研发在西安,民用在上海)到2020年中国的大飞机
在继‘运10’下马后将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能否制造出大型飞机,还需要整合中国的技术
,我相信中国的大型客机,战略轰炸机(远程)都会在2020年出来。来和别国竟争,来保
卫我们的国家。
ARJ-21支线飞机正在总装,马上就要试飞了。
另外那些想说的,参考楼上和其它的就行了。我在上面所说的,是我近来通过看一些新闻
与报纸和杂志总结出来的,但还有很多缺限和不足。但因为时间有限,有的东西我就不说
了。希望大家多交流。谢谢。
『贰』 中国的航空业发展情况
90年代后中国军用航空业发展情况揭密
(秉正声明:此文章意在重新认识我国军用飞机的发展现状,绝无泄密之处,索引资料皆有明确出处并且皆为国家公开发行出版书刊,如有疑问,欢迎发贴讨论和质询)
随着第三代战机的陆续装备,在各大军事网站掀起了广大军友对我国军用航空工业现状的热潮。这些讨论和分析主要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结论,一者认为我们的军用航空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经过几十年的知识沉淀、工业基础的积累与体制改革的变迁,军用航空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与之相反的另一派则认为,尽管我们取得了成绩,但这些成绩来的太晚了些,从基础理论到工艺流程我们还都差的远,军用航空工业的体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前途虚无缥缈。笔者作为热心关注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希望以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去廓清我们对国家航空业发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冀愿广大军友继续以自己的热忱和理性去支持我们航空工业发展。下面我将以自己的角度,对军用航空业的发展思路做出分析,希望各位军友狠狠地拍砖。
抓住一个重点(分析思路)
我们国家军用飞机的发展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重点规划型号必定要有与之配套的发动机,新型号上马,那发动机新型号的立项也是必然;抓住这一不成文的传统,以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思路和突破,去理解我们重点型号的发展现状和突破可谓是条捷径。军用飞机的完整发展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试验、试飞、定性、小批量生产、全面装备军队。接下来我将结合飞机研制的流程,从发动机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开始,对我们的军用航空业发展做如下探讨。
理清两条主线(发动机现状)
对我们航空工业比较熟悉的军友都知道我们有两家重要的军用发动机研究基地,这两家基地就是以606所为核心的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和以624所为核心的江油发动机制造基地(关于直升机发动机发展情况我将在另文中做出交代)。这两家自80年代以来,经过无数次的波折,克服了体制带来的重重困难,可谓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主要有:ws10、ws10a,中推,正在全力冲刺的两型高推[〉10]。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些人士所说得依靠嘴巴吹出来的,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
(一)关于ws10ws10a(606所): ws10是和“十号工程”同时上马的,ws10研制借鉴了美国cfm-56的核心机,使用了中推得预先研制成果,于2000年后正式定型。10和10a一开始就是分开高的两型发动机,Ws10ws10a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大区别是核心机的不同,ws10的全加力推比比ws10a要小一些,只有ws10a是为歼十配套的。在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606是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之成绩,在九十年代初ws10攻坚阶段,突破了对流冷却技术,采用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先进材料,无余切精铸和数控激光打孔等工艺,以及对流、前缘撞击加气膜三合一的多孔回流复合冷却先进技术,使涡轮叶片冷却效果提升了两倍,涡轮前温度以大约每十年提高150度的速度温度上升,压气总压比从最初的4.5跃升到30以上,单位推力从最初的62增大到110。Ws10的总体性能大概指标如下:3结构,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8kn,加力推力132kn,采用了新一代的由杭州所开发的数字电控系统。
(二)关于中推、中推发展型(624): 中推于80年代中期进入预先研制阶段,围绕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研究,开题120个,均顺利完成,1992年中推核心机地面台驾试车达到换算转速101.03%,36结构,当时的《航空报》在“十年预研之花结成核心机丰硕果实”一文中作了详细报道。目前624搞得高性能中推预研制项目已发展出中等偏大型推力型号,并且进入试飞阶段,其技术比ws10先进,推比达8.7左右,是轻型单发和中型双发动机动力的理想选择。
(三)关于推比十、推比十二(航空界的争气机): 目前关于高推的报道很少见,她的工程代号是cj2000,于十五期间进入工程发展阶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新机试飞,同时定型。推比十以上应该有两个并存的子项目,一者的推比为十,另一个在十以上(有人说是12),性能也有质的飞跃,因此在研究进度上也有大的差异。高推项目,因为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大的宏观政策的支持,我们的进步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关于高推我们可以在90年代中期我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汇编中了解一些它的情况:我国从1984年就开始进行推比10发动机的技术论证,1988年四月召开了预研选题论证会,1990年正式立项开题,1991-1994年又完成了6个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完成了项目指南和综合论证,1993-996开展了对俄合作;经多次反复协调,目前已基本确定了我国推重比10发动机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分解了关键技术,已陆续开题进入实施阶段,有些课题,如平均级压比达1.62的三级压奇迹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试验结果接近设计指标(注: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推比十又取得了那些成绩那,十年呀,我们不会在九零年中期的水准上徘徊的)。进入21世纪,我们的高推保持了稳步前进的姿态,在00年度的中科院高科技发展报告里面,进一步证实推重比十一级涡山发动机和功重比九一级涡轴发动机三大高压部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一代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完成试飞验证,矢量品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又一个五年过去了,我们的高推又取得了那些成绩那)。
分析三地三型(军用战机的发展情况)
我们的军用战机处在全面更新换代的时期,三地三所(601、603、611)同时又面临着第四代主流话语营造的超视距作战的语境之中。因此以我们发动机发展情况为依据,着眼于正在全力推进的第三代,结合三个军用机研究基地的重点型号,去理解下一个十年的军用航空业发展情况,是顺理成章的。1998年度的《空气动力学学报》发表了关于几型机气动布局的分析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指出“某a型飞机正常布局,机头进气;某b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某c型飞机正常布局,两侧进气,带翼尖弹;某d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双发双尾垂”。2000年度的《中国航空报》报道了三地三所的重点型号进展,601完成了11号的重大节点任务,611到了10号的装备部队的冲刺阶段,603的某型进入了样机协调阶段。其后的《中国航空报》上又有了“打好六个重点型号攻坚,开展六项技改,确保航空产品按期交付”、“以重点型号研制为背景,以第四代战斗机战斗机和十五预研为主线,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跨越式发展”的报道。这些公开报道和论文基本上体现了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军用飞机的发展架构。
(一)、歼十一、歼十一改和歼十、歼十改:
A、2001年的《中国航空报》报道了歼十一的最新发展情况,报道指出,装国产新型发动机的某型飞机科研试飞成功,标志着601所新机研制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1995年601所开始着手部署换发动机的研究任务,1998年完成两个进气道更改方案的设计工作,2000年五月完成了飞机改装设计发图。在缺乏原始设计资料、原始图及地面模拟试验台、没有安排大量模拟誓言的情况下,601严格管理飞机发动机接口技术状态,确保了收费开车状态下有关系统测试一次过关。这些消息和航空报中关于新重点型号被装上两台不同型号的发动机进行试飞的报道(2000年)是完全吻合的。根据这些公开的报道,进步证实了歼十一改型用的是WS10,更加可靠的消息也说明J11大改型所用的电子设备和操控系统也被全面更新,大量的仪表讲在新改中消失。新的歼十一的性能及作战用途及发展方向我已经做过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B、歼十双发改进型在广大军友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争论主要体现在对双发改型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有的认为双改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有的则认为双改在九十年代就已经成功试飞。在我看来,对验证机型和成飞新机型认识上存在混淆是造成这一争论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同这么一个观点,CRYSTLA也持有这个观点:歼十双发改型是存在的,她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完成了首飞,但它只是D型机的验证机,正因为歼十双发的存在给我们认识D型机造成了混淆。事实上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被平倒爷转载的那张大改的图片并不是我们真正要装备的,严格意义上讲,她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二)、关于轰X和中四d型十二号工程:
A、目前624搞得高性能中推预研制项目已发展出中等偏大型推力型号,并且进入试飞阶段,其技术比ws10先进,推比达8.7左右,是轻型单发和中型双发动机动力的理想选择。根据中推的进度及其改型的发展现状,她所匹配的是那型飞机哪,这是个值得分析的重要问题。在2001年《中国航空报》“构筑型号节点的钢铁防线”一文中报道,“603研究所在承担飞豹系列飞机研制的同时,又承担了国家某重点工程和又一国家重点工程空中测控平台及新支线研制等国家重点型号项目,还自筹资金与国内其他厂商合作研制发展了小鹰500情形民用飞机”。报道中的国家某重点工程是和飞豹系列之外并行存在的项目,根据讨论,联系到2000年五月八日《中国航空报》里三地三所的重点工程之一的西安HX已经到了样机协调阶段的报道,这一重点型号就是我们将要换装H6的某中型新式轰炸机,所使用的发动机很有可能就是中推的某型发展型的发动机。这一报道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报道里提到的DOME工程已经被验证是正确的,在杭州漫天飞舞的圆顶就是证据了,她所谓的和飞豹系列并行存在的重点型号什么时候恢复出水面哪,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期待着我们的高空高速轰炸机(注:仿大运76工程,在02年才全力冲刺并且是由陕飞负责的)
B、中四d型十二号工程:根据1999年5月份航空季刊的文章,624所研究下一代战斗机的性能和相匹配的发动机技术要求,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总体性能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有人推测12号工程用的是推重比9一级的发动机(中推03年定型,推比9可能是中推发展型),最终换装的就是这型发动机。在八五期间,国防科工委和中航总公司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到国外技术的特点,提出了我国下一代战机的要求:新飞机要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正前方rcs0.5平方米,机动性能优于苏27,不要求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这就是我国的三代半。但d性机是三代半,还是及格的第四代这存在争议,因为超音速巡航能力我们在第三代机上就已经实现了,又根据《空气动力学学报》d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双发双尾垂的报道,那么基本可以推定d型机是611的四代机。这一重点型号已经到了什么阶段那,李文政所长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某型机中央军委下了死命令,必须在05-06年上天。可以推断d是10完成任务后,借鉴大量10的成熟技术,新开发的全新战机;根据相关文献,我国军用的战斗机电子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雷达单元于1997年由14所完成,在2007年左右可进入实用阶段,以次推论在08年以前装备是有可能的。关于d,还有种观点认为d就是21世纪的飞豹,有点生不逢时,能否装备,要看具体的国际形势。
(四)、重四歼13:根据工程院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汇编,我们606的推比十已全面进入工程制造阶段,三大高压部件在九五期间就已经按时完成。有人曾经预测推比10将在十五计划期间进入工程发展阶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新机试飞,推比10分两个项目,一前一后,性能也有大的差距。对比四代发动机的发展,四代机也按部就班的在稳步中前行,根据各种资料显示,我们重型第四代战机亚音速去最大阻比达到10,超音速区最大阻比达到5,低音速最大升力系数大于1.8;超大迎角(a>60)启动特性可接受;超音速最小阻力系数小于0.044。重型第四代已经过方案论证阶段(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试验、试飞、定性、小批量生产、全面装备军队),最终确定了2000方案,进入了全面设计阶段。
『叁』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和现状都有哪些呢
“通用航空规模快速扩大”已列入民航“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回,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答设,扩大服务领域和规模,促进通用航空快速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新兴增长点”,通用航空在未来十年或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迅猛发展 。
在中国目前通用飞机数量加起来不到1千辆,在美国大概23万辆,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所以,中国通用航空基本上刚才也说了还没有起步,国际上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所以,我们经常做出一个结论和判断,中国通用航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唯一没有开放发展的产业,这是成立的。因为,这个空间还很大。转载自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肆』 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航空业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大型机场都先后推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计划,并且,在整体规划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辐射广的态势。 1959年,爱尔兰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它包括紧靠香农国际机场的香农自由工业区和香农镇,自由贸易区利用国外资金和原材料,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这是临空经济区的早期形式。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先后提出了在东京、大阪建设三大国际空港的课题,新东京国际空港(成田)、东京国际空港(羽田)、关西国际空港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航空港。日本采用了研究—建设—再研究—再建设的方针,使得航空运输在日本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典型的是日本长崎县,依托长崎空港,在滨海区域规划兴建了一个临空经济区,建设一条商务办公街,建立系列航空关联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区、高级文化娱乐区、高级住宅区和高精尖端技术产业区。
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持续保持在欧洲机场客运量第四,货运量第三的位置。机场不仅仅作为航空旅客的集散点,而是作为航空城来综合管理,即构建高效枢纽,由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形式互为补充。从航空港到航空港都市城的发展,丹史基浦机场将建立和发展机场城市来为利益相关者创建可持续发展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国内发展典型
北京临空经济区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
天津临空产业区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
『伍』 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我觉得现阶段的航空工业有进步,但是还是很落后。
体制永远是改版革的首要。
军工还稍微权好一点,民用航空方面我个人认为实在是有愧于国民。
发动机的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别谈。太行和秦岭至今无法实现批量生产。航电稍好一点,与西方差距不算太大;材料和气动研究是基础,感觉中国飞机总是有点看不顺眼,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做好。总之,中国航空工业确实需要老骥伏枥,任重而道远。
『陆』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9月23—24日,我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航空高科技”技术科学论坛,听取了4位院士和7位航空科技专家关于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考察调研了西安地区的航空企业和研究院所。
在考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尽管“高新工程”取得了成绩,但在先进作战飞机、航空发动机和大型飞机研制及其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急需国家加大投入,解决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和国际新军事变革。由于航空工业军用产品的对抗性极为明显,技术上的差距会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危。我们对现在航空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甚为担忧。现在航空工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标尺,近十年来几次局部战争的结果表明,即使在信息化十分发达的今天,制空权仍是现代化局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谁的航空能力落后,谁就会被动挨打,谁就没有发言权。中国作为有能力的和负责任的大国,应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航空工业。
航空工业是综合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的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支柱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可能将航空工业近几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折损,将“高新工程”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这势必影响国防安危、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怀着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1)以当年支持“两弹一星”的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类规划中,要明确将航空工业技术与产业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给予长期稳定的投入以及各项政策支持。支持的重点放在新一代战斗机和大型飞机等领域。航空工业可带动机械制造、电子、冶金、化工、材料、能源等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在航空战略高科技发展中,要特别加强对航空动力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国外一直对我严格封锁高性能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落后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将航空发动机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从“十一五”开始,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倾全国之力将发动机搞上去,以尽快解决制约航空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瓶颈”问题。
(3)为了航空工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要加强航空基础科研力量,加大航空科技投入,重点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研究,以突破航空工业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
(4)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跨越发展之路。发挥航空工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对国家综合实力带动性强等特点,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将“寓军于民、军民两用”的思想贯彻于始终,将航空工业作为开放式国防工业的发展试点。
(5)航空、航天的技术有相当多的共性,而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的发展,两者的界限更为模糊。为了更好地发挥航空、航天两方面的力量,建议对任务的安排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发挥各自优势,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柒』 中国航空业现状
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喔,我国航空目前发展算比较缓慢的了,且周围全是星光联盟等大内型联盟,而中国本容身航空并没有最大限度的进行发展,所以就光亚洲来说,中国的航空算弱的了。目前各地都向省委提交要在本地造机场的申请,但按中国的国情和物流、客流情况来统计,到处造机场只会造成资源浪费,且某些机场造好后一直处于困难境地,因为航班少,货邮少,旅客少。
所以国家一面再加大枢扭机场的扩建,一面要求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机场
『捌』 如何给县的通用航空产业项目编制发展规划
以灵丘县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为例,简单说一下如何编制县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
园区遵循“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原则,围绕 “两体(运营之体:以运营为主体;服务肢体:以服务配套为保障)、三步(通过三个时期的发展,使园区分三步走,最终实现通航产业繁荣)、八区(通航运营服务区、物流区、生产制造区、公务机综合区、直升机运营区、教育培训区、综合服务区、综合会展区、文化旅游与商务度假区)”的发展战略定位,规划为“一核两翼”的园区整体布局。一核:产业园核心服务体——“公务机综合运营中心”;两翼:产业之翼——南北两翼产业分区。
园区重点业务发展为通航运营服务与配套保障、教育培训与商务会展、通航主题文化社区与综合旅游体验,通航工程试验与配药科研重点项目、通航制造等五个重点发展领域,从而使灵丘通航产业园成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公务机综合运营中心,最终达到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全县经济再上台阶的目的。
『玖』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航天工业,起步晚于前苏联和美国,属于第二梯队。但在后来数版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权取得最大发展,正迈向第一梯队。载人航天的实现,探月计划的有序推行,以及规划中的空间站。都有利地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下数十年的最大成就。二,航空飞机业,发展相对滞后,打飞机的进程缓慢,还有航空发动机的瓶颈都是中国飞机制造业要克服的巨大问题。这些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总体而言,中国航空航天处于世界前列,但与现在的俄罗斯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比日本欧洲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