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服务业当前社会的发展前景
服务业的前景:
1.必须要要做好服务,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的在追求高品位回和高档次的东西,答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由“服务”来最终完成。
2.服务的一贯性,创新性,主动性。其实服务的本质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或者是被服务者的需求。
3.只有找准了这个点,对症下药,才有好的效果。
4.服务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大,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② 简述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
1、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信用等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建设得到一定程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互联网管理的一些条例,在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部分行业和地方颁布了电子商务交易的管理办法。网络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区和行业先后建立了数字证书认证机构,大多数银行已开展在线支付业务,物流信息化与系统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电子商务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效果逐步凸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调整后,步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电子商务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初见成效
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网上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零售总额2%。
我国大部分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开展了网络营销,部分骨干企业在内部信息化基础上实现了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局部集成应用,少数骨干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应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营销获取新的商业机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数字化商品和网上消费服务日新月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央及省市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基本实现了网上发布,为电子商务推广应用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面对全球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态势迎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电子商务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资金周转、物流效率普遍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成一定规模,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向网络化、数字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创造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电子商务在促进传统产业组织方式和管理变革的同时,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网络消费文化趋于成熟,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个性化日趋明显,数字化商品和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信息网络不断为传统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线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移动商务应用模式日趋活跃,开始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趋于协调发展
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初具规模,呈现出支撑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应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近20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中开展了电子认证及数字签名应用服务。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不断涌现,在线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第三方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得到重视,部分地区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区域性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全国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各类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及在职培训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三、电子商务服务业应运而生,模式创新亮点突出
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模式和产品不断创新,服务规模逐渐扩大,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纷纷涉足电子商务,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法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将电子商务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为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纷纷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对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③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养老抄服务产业发袭展存在四大问题:
( 一) 政府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 二) 养老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规模小
( 三) 养老服务人员较少, 培训制度不完善
( 四) 缺乏有效的养老服务体制管理机制和配套设施
④ 服务经济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争,一个国家的服务水平也反映了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下表是一些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国家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净增加值的贡献(%) 服务行业国民就业率(%) 1992 2002 1993 2003 澳大利亚 68.3 71.2 71.1 74.8 法国 67.5 72.1 67.8 73 德国 62 69.2 57.6 65.6 日本 59.9 68 59.8 66.6 韩国 47.6 53.4 52.5 63.6 英国 66.3 72.1 68.6 75.2 美国 72 75.6 73.2 78.3 加拿大 68.1 63.8 74 74.7 意大利 64.1 69 58.2 62.9 中国 27.2 35 21.2 29.3 资料来源:OECD in figures,2004 edition.statistics on member Country,OECD,Paris ,原表位于第九页,中国的数字为编译者后加,原书中没有。《服务营销与管理—基于战略的视角》P6-7
附:服务经济重要学术人员
郑吉昌教授 国内服务经济学主要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CCSE)主任,同时被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特聘为服务经济的首席专家,兼任国务院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及国家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在国内服务业经济研究界享有盛誉。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从产业的投入要素看,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具有整体上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西奥多·舒尔茨(1961年)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费用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具有同物质资本一样的可积累性。卢卡斯(1998年)和罗默(1990年)的研究均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笔者认为,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从本质上看是人力资本逐步取代物质资本主导经济增长的集中表现,这种升级受经济发展、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驱动。
经济发展使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作用日益凸现,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2004年在其“经济增长性质的变革”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一革命性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渴望,驱动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动机。无论从人们个体还是国家整体来看,都迫切感觉到投资于自身素质和国民素质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竞争力是一项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任务。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贷款方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随着这一变革进行了相应调整,由早期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转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分工深化带动了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服务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有关的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等需求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分工深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的逐渐强化和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研发、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驱动了一些现代新兴服务业如管理、咨询、广告服务的发展。这些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愈来愈以承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信息为己任,也就是说“服务”产品本身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 “知识化”和“信息化”,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了服务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化经营,如沃尔玛、家乐福都是全球连锁经营的杰出代表。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西方国家在经历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现象的窘境后,利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有研究表明,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升级趋势的国家,其国民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也会得到增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实际是 “知识化”或“信息化”。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1/3。
(二)服务业的全球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各国服务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服务业全球竞争的格局基本形成。其次,跨国服务企业的迅速崛起,加剧了全球服务业的竞争。以发达国家跨国服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代表,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跨国零售巨头的海外销售额几乎占到其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上,其全球化可见一斑。另外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也有诸多在全球范围经营的杰出代表,这些领域也成为跨国服务企业的重点拓展领域。
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服务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全球跨国服务性企业都将目标瞄准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服务业市场。2004年底,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UPS)承诺在2005年追加6亿美元到中国的快递业;2005年3月,荷兰国际集团和德意志银行入股北京银行,分别持有该银行20%和5%的股份;2005年3月19日,德勤会计事务所签署协议收购中国本土最大会计事务所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并准备在未来4年里投资1亿美元;2005年4月6 日,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毕博的董事长麦克吉瑞?罗德拜访中国建设银行,为进入中国金融业咨询服务领域展开公关活动。
(三)全球制造业的逐步服务化
一方面,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美国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把企业的专业服务进行全球外包,这一成功的运作,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服务经济中的制造业对服务的关注热情也是空前高涨,诸如汽车、家电、计算机等许多制造商同服务企业一样注重管理他们的服务,这些制造商已认识到进行全球竞争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正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和提供形成巨大竞争优势的关键潜力。
从通用电气、施乐、惠普、IBM到海尔,这些利润大都来自产品销售的企业正迅速转变为服务提供商。通用电器公司打算通过服务来创造75%的利润。IBM 从它为硬件业务所做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太多的制造商正在迅速的卷入到服务当中,加入到基础生产商品的服务越来越多,延期付款和租赁系统、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以通过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工作的65%和76%的员工也正在从事服务工作,如研发、维修、设计等。可见,当今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如果世界上的竞争模仿日益增加,那么服务就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服务经济中的制造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制造业也会逐步服务化,服务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主导要素。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及实践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已经成为“服务经济体”,而中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被视为中国向服务经济全面转型的最佳突破领域。 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多已超过70%,发展中国家这两大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5%。也就是说,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则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是大势所趋。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又一轮周期性调整,这预示着新一轮生产性服务发展契机的出现。历史证明,经济周期与生产性服务市场发展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极有可能导致又一次经济触底,并带来新的生产性服务市场发展机会。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正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对比发现,中国在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都偏低。
200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服务消费水平也偏低。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28.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同类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是商品贸易出口大国,但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6.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9%的一半。过去20年,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为总量的20%?3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
以上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数据同时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过去数年内中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发展,但传统的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现状,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城镇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随之带来污染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资源消耗少,是节能产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度比服务业高六倍之多。不仅如此,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减排产业。据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南京市服务业每创造万元人民币增加值所造成的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制造业的4.8% 和3.2%。服务业在减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增加工作岗位,缓解就业难题:据统计,2003?2007年间中国城镇新增岗位数有超过8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历来是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2007年美国大学生有超过80%进入服务行业就业。在欧盟国家,2008年的毕业生有至少75%进入服务行业就业。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带动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很低,97.8%的中国企业都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致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的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服务经济的世界趋势,并着手引导中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方向。2006年,中国政府即确定了中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
进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急剧下降,国外需求大幅减弱。面对相对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当前的经济工作要围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 这个大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城市政府目标指向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经济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专业化和迅速发展。基于这一相关性,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具体到各级城市,政府部门可以分三个步骤引导和推进本地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步:聚焦生产性服务业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顾名思义,生产性服务是与消费性服务相对的概念。从服务对象来讲,它不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还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等对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从服务目标来讲,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伴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活动,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性投入,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更高,而且生产性服务占服务业全部产出的比重连续多年在不断提高。例如,银行业和信息传输业的平均利润率超过10%,而制造业的利润率却低于4%。
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改变了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步:选择重点服务行业
确定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方向之后,城市政府接下来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基于本地独特位势,选择2~3个重点行业,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切忌“一窝蜂”和“原样照搬”的想法和做法。决策部门首先要对本地位势有客观中立的认识。
城市的总体位势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等衡量因素。在这五大影响因素中,前三者对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
一个城市的总体位势优越,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越大。城市的总体位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具体应用时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总体位势较优的城市,它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当地政府需要仔细甄别唯我独有的优势,以便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战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总体位势欠佳的城市,它们发展服务业起点相对较低,当地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敦促城市各机构共同提升某一位势,如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增添发展某类服务业的信心和后劲。对于总体位势明显优越,服务业超前发展的城市,当地政府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时则需着眼未来,通过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选择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时,城市还应当考虑到所处城市群的产业集群效应。现代的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与周边的城市组成高密度、关联紧密的城市群体,群内的人力资源聚集度和产业聚焦度相当高。在这样的城市群内,由众多企业个体组成的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的节约、协同效应以及学习和创新的效应等集群效应。从产业集群的视角选择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可以帮助城市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总体位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潜在服务业投资,而这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先发制人的城市政府会首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总体位势。同时,城市政府需要改变思维定势,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进教育环境、人才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扩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优势,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第三步:弥补差距,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如前文所述,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各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很不均衡。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普遍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阻碍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结构性人才短缺。虽然是人口大国,中国的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管理的全方位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例如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服务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缺乏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近50%的高端服务行业职位招不到足够、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近15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空缺。
2.指导和鼓励政策缺乏。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现有政策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够;政府继续 “偏爱”制造业,以致制造业企业为了享受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产性服务剥离出来,比如生产物流;已有的针对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够,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3.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数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应用平台,不能完全满足(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的需要。北京的宽带覆盖率为55%,远远低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平均覆盖率80%,中国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4.政府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差,供给效率低下。中国城市的人均政府财政支出普遍较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工作较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没有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例如,上海企业的平均清关时间为8.7天,而韩国为5.3天,比中国快1/3。
5.生态协作系统不健全: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及客户尚未完全认可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市民之间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6.城市环境缺乏吸引力。许多城市在商业环境(如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生活环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态等)存在某种欠缺,降低了吸引资金和人才能力。 发展服务经济的新趋势,对中国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从体制与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创建、生态协作系统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推进城市服务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有所减缓,但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并未动摇,相反,经济放缓给中国政府和企业一个深挖潜力、追赶先进的机会。中国各级政府在服务经济的转型及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城市政府需要首先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然后构建并完善城市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城市服务经济的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⑤ 我想找一篇关于我国的服务业管理现状的文章!
我国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近30 年间, 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恢复、调整和粗放发展为主, 主要以发展农业、奠定工业基础和加大工业投入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总量。在其间的各个发展时期,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政策, 服务业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甚至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到1978 年, 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只有2317% , 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只有1211%。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认识上的进步, 尤其是导入市场经济体制, 服务业在20 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
以不变价增长分析, 在80 年代, 三大产业增长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且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的差距不大; 而在90 年代, 三大产业增长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和第一产业, 而且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的差距很大, 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是第三产业的近两倍。从产业的增长对GDP 的贡献看,80 年代在GDP 年均10% 的增长中, 服务业的贡献份额为23%; 而到90 年代在GDP 年均12% 的增长中, 服务业的贡献份额仅为116%。90 年代出现的比重下降是对80 年代快速增长的校正, 因为在80 年代只有第三产业快速上升, 80 年代快速上升本身又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第三产业比重严重过低的校正。总体来说, 第三产业的比重是稳定增长的。从1978 年以来, 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相比于第一、二产业增长最快。1978~ 1996 年第三产业劳动力平均增长716% , 第一、二产业分别为116% 和510%; 进入90 年代, 在第一产业劳动力出现负增长(—118% )、第二产业劳动力增长缓慢(310% ) 的情况下, 第三产业劳动力增长依然保持稳定(716% )。这充分说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再从增长份额看, 80 年代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712%、4318% 和2814% ,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长份额相近, 为第二产业的65%; 90 年代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8411%、5510% 和13714% , 第二产业仅为第三产业的40%。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994 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到1998 年三大产业的就业之比为4918: 2315: 2617。
2.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我国整体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在80 年代变化不是很大, 其内部各产业占GDP 的比重也变化不大, 比重显著增加的是金融服务业, 包括科教文卫和政府团体在内的其他行业略有增加。90 年代第三产业发展显著加快, 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2 年, 交通通讯、商贸餐饮和金融保险三大内部产业已占整个第三产业的6513%; 到1997 年底, 上述三大内部产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6219% , 虽然在整个GDP 中的比重比较稳定, 但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的种类在增加, 一些新兴服务业正在崛起。在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中, 占比重较大的分别有商业、交通通讯、教育、商贸餐饮、社会服务和政府团体; 金融业和科技行业所占就业比重较小。金融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其他行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分别为卫生、政府、教育和科技等部门。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是体制转型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上述部门都是属于“吃皇粮”的行业,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这些部门的人员精简已见成效。但教育和科技两个部门就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则说明我国科教事业的落后, 同时也意味着科教事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从劳动力增长方面看,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增长最快的部门属于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而科教文卫劳动力增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低的年增长率, 90 年代始更为负值。总之, 劳动力结构及其变化仍留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业内部畸形结构的痕迹。
3. 我国服务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在进行服务业的国际比较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低收入国家, 基本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幅员辽阔且发展不均衡; 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人口流动性差;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经济的许多趋向与国际接轨。从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有较大的增长, 从1980 年的2114% 上升到1997 年的3211%。这个比重不仅低于65% 左右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60% 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历史资料相对照,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对偏低约7%~ 8%; 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也严重偏低, 比如美国在1960 年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6218% , 而我国1997 年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3211%。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 我国差距最大的依次为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和金融服务业。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整体上我国还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 改革开放虽然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水平, 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依然贫穷落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我国服务业滞后于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 我国现在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就业比重相差无几, 但仔细分析内部就业结构就会发现, 我国的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从就业比重来看, 在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1996 年服务业就业比重比发展中国家1991 年的平均水平还低近20% , 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程度明显不足。再者, 我国城市化水平比一般发展中国家低也是造成服务业就业比重不高的原因之一。总体看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一个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在整个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 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以及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 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经济的商业化程度低和市场化程度低, 无论服务业的总量和比重还是劳动力的就业量和就业比重, 不仅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 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的服务业,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摘自: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吴宗杰(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91)
《经济问题》2002 年第7 期
美国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
美国的服务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官办或受政府管理的。据统计,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县市政府为其服务业提供的服务,约占全美服务业总值的20% 左右。所以美国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较之于其他产业更直接、更具体。
美国政府对服务业管理的范围包括公用事业、运输业、通信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等。管理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创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管理的办法是政府限制服务业的收费标准,限制企业准入和退出市场,限制商家的投资收益以及限制各类服务企业可以使用的业务协定。具体实施办法是通过法规、法律文件和行政命令来强制实行。美国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法制国家,依赖各类法律、法规,通过“打官司”解决服务纠纷是十分正常而又普遍的事情。
政府对收费标准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主要适用于运输业和金融业;对投资收益的限制适用于垄断性的电信、电力和煤气等大公司。这样做有利于打破垄断,倡导有序竞争的局面。美国政府在加强服务业管理的同时,至少还推行了20 项计划以帮助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计划包括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提供的服务业全面出口计划,运输部提供的远洋航运和航空计划以及出面为服务企业签定有关双边协议,政府多家机构为促进服务业发展所提供的信贷计划等。服务企业也可获得政府专业性的、具体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如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财政部获得与外国企业同等的竞争机会,旅游公司可以通过国家旅游管理局的协助,吸引国外旅游者到美国旅行观光,小型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小企业管理局获得直接贷款和贷款保护等等。
政府还通过制定政策和贸易法规为美国的服务业创造便利的条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负责协调
美国政府内的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并与其它的机构一起谈判有关服务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国际贸易管理局和专利及商标办公室在国务院、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版权办公室等机构的配合下,负责保护知识产权和改进国际市场商业执照的条件。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很多服务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例如计算机软件行业、电影业和音像录制业等。
此外,基于按不同的运输方式实施分别管理的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美国政府正在酝酿筹建“大运输部”以期各运输部门之间的统一融合,以统一的规则、较少的行政机关和较少的工作人员,依靠信息化实施更高效的管理。将来,大运输部很可能成为美国较为集中统一管理物流主要环节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美国东部第二大城市, 全美第五大城市,人口500余万。在美国独立初期,费城曾经是联邦的临时首都和政治、经济中心。50 年前,费城是美国工厂最集中的城市,钢产量占全美1/4,煤产量位于全美第二位,服装制造业更是发达。世界著名的杜邦公司就座落在费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现在从事纺织、服装制造的工厂企业一家也没有了,都转到了国外和美国中南部地区,因此也失去了20 万个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是把街道建成步行街,把部分工厂厂房改造为展览馆,让人旅游观光。二是把老的办公楼和部分厂房改造为餐馆和居民楼,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全市餐馆因此由5000 多家,骤增至12000 多家。这样改造后,既保留了费城传统旧貌,又避免了老办公楼和工厂厂房的废弃,且形成了居民社区便于管理和集中服务。三是大力发展商贸和娱乐业,并吸引高素质的服务业人才加盟费城服务业以提升费城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四是改善交通条件,把火车和汽车引进市区,让周边地区600 万人能方便快捷地到达市区,提升了市区的人气和消费水平,促进了市区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费城市政府正致力于教育(这里教育很发达,是美国大学、医院较为集中的城市,大学在校生有25万人)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拟在税收上作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吸引更多的商家到费城来创办服务业,以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摘自: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黄国胜
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2期
⑥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中国服务业状况服务业指提供劳务为居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
旅店、理发、浴池、摄影、洗染、日用品修理、租赁和誊写等各种经济类型的
服务行业,不包括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和缝纫业。新中国建立初期,服务业
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8年以前,服务业的发展比较健康。1958年
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忽视生活,不仅对消费
服务业的投资很少,在资金、人力和物力方面缺乏补充妨碍了服务业的正
常发展,而且原有的服务事业,也由于机构的合并、调整、撤销和转业,致
使服务网点减少,人员不足。1957年和1978年相比,平均每一从业人员
服务的人口数,从840人上升到1711人。以上海为例,1980年和1957年
相比,服务业网点减少了62%。农村问题更严重,如广东的陆丰县,1980
年,人口达110万,而全县理发馆只有30个,理发座位才210个。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执行了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国的服务业得到一定
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在国家投资发展国营服务业的同时,还发展了一批集
体服务业和个体服务业,方便了人民生活。平均每个网点和从业人员所服
务的人口数有了明显的下降。1988年,服务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的人口
数为621人,平均每一人员服务的人口数下降到260人。从80年代后半
期以来,在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上,加强了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的建设,
各种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从业人员都有明显的扩大和发展。
⑦ 如何改变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第16届党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十六届三,四,五,六中全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个清醒的认识全面加强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直是制约我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有不到400万人,提前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压力,资源,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风险的现实的复杂局面。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半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在未来十年中,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仍将800-1000人每年的净增长,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综合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生性别比偏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流动性和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并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差结构趋于多元化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之,人口众多,人均少的国情,人口沉重的压力情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问题,无一例外,面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会有对经济的影响,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协调的人的全面发展,以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战略选择国家。全党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为公众利益服务,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未来的中国国家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时代。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路与
30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我们必须继续长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并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把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国家指导与自愿,宣传和教育群众的利益为导向的管理工作,结合整体推进的分类指导,加强和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持续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根据法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人口与发展,树立形象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人口。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合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已经证明了自己多年来,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保障安全的人口,促进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地区。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基层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的手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诸多困难,人口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农村地区,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总体部署,进一步开放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 “期间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间,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小于13.6万人,预计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4.5万人左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之下。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定不移地稳定的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工作团队,机制,手段和方法,以感动。全面的基层工作,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益导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的法制化管理,自治村(居委会),优质的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一个长期的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主要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利益,社会补体系统。在全国计划生育作出贡献的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规划免费的基础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的一个孩子伤残死亡家庭奖励扶助的农村家庭和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家庭奖励制度的全面实施,长期的回报节育措施,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一次性奖励制度。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的条件下,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家庭的五保户支持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帮助他们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和卫生设施,沼气应用,新技术的推广,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农村规划,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的优惠政策,按照资格的原则,财务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职责划分,以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收到奖??励扶助,并能享受优惠的政策。
⑧ 我国现代服务产业的当前现状是怎样的
当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7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以上,服务领回域跨国答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近2/3。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但是,中国服务业的落后,已经使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由于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以及分配格局的严重失衡,中国的收入结构和健康的橄榄型社会相去甚远,中产群体有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2002年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为41.5%,到2012年9月,10年的时间,服务业的比重只是提高到43.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于最低之列,而印度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0%左右,包括软件外包、金融等领域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⑨ 什么是“产业现状”
产业现状是根据所要了解的国家、地区、集团还是工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贸易交流开放度以及政治气候。
你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角度参考:
1、当前产业规模;
2、有没有利用自然气候地理、人文优势;
3、是否有特色品牌;
4、产业科技水平在什么位置;
5、设施及其生产技术还能改善多少;
6、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新产品;
7、生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怎么样;
8、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
9、有没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标准,与国外相比在什么程度;
10、有没有进出口,如有管理制度规范怎样;
11、人才队伍、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