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工程地质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工程地质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今天已成为一门研究内涵丰富、理论体系严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是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一员。
纵览中国工程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阔的。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岩体工程特性研究和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创立
大量的岩体工程实践遇到的是地基、边坡和地下工程围岩的变形破坏问题,促使工程地质学家与岩石力学家、土木工程师们关注对岩体介质特性的研究,认识到岩体与岩石是既有着本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介质。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系列岩体工程勘察中,发现岩体的力学性质和行为主要受控于软弱结构面的展布,包括层面、断裂面、节理、片理等,使岩体成为非连续、非均质、各向异性的介质。他们首先从地质建造着手,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研究结构面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而研究岩体结构特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再按不同结构类型和工程建筑要求进行岩体力学试验及测试,最后再根据岩体结构特征和力学属性,建立力学模型作数学模拟和稳定性分析。将工程地质学与地质力学、岩石力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它的理论体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设立了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吸收国内学者共同协作,开展工程地质前沿课题和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工作,每次学术委员会上都要讨论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趋势和应制定的科研方向。无形中成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中心,推动着我国工程地质学的不断发展。
二、区域工程地质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受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区域工程地质研究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布置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意义重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老一辈工程地质学家刘国昌、张咸恭、姜达权等就开展了此项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和编制全国工程地质分区图。几十年来,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区和西南、西北山区都开展了较系统的区域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过数年的努力,于1990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国林主编的1∶400万《中国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并附有全国工程地质分区图;199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编1∶600万《中国环境地质图系》,图系以工程地质内容为主。标志着我国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术语是由原苏联工程地质学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说明和专门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者谷德振和刘国昌倡导此项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即地壳现代活动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地质构造研究为基础,以断裂活动性、现代地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进行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和评价。在该研究领域,胡海涛等依据李四光的“安全岛”思想,指导重大工程场址的选择,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滩水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选址即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对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
三、环境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的研究
环境工程地质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区域性和危害人类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质作用。这些有害的工程地质作用是诱发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们常导致地质灾害。环境工程地质就是研究这些作用(或问题)产生的机制和条件,进行预测和防治,其目的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我国正式研究环境工程地质始自20世纪60年代的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和上海的地面沉降。80年代初以来,共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术讨论会,涉及的内容丰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区域性滑坡预测模型。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刘传正著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导论》,全面论述了环境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基本研究内容以及各类环境工程地质作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展示了环境工程地质的前景。
与环境工程地质相关的地质灾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质界承担的。近十多年来,对危及人类和工程安全的各种地质灾害,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1989年1月召开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期间,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质学家参加的全国地质灾害研究会,次年又创办了《中国地质灾害及防治学报》,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形成机制、分布规律,预测方法及防治对策与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报上开展交流。90年代还编制了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出版了段永侯等的专著《中国地质灾害》。众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还有具体防治工程的成功,确立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
四、特殊土结构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于测试技术的现代化,我国在特殊土的微观结构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所谓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结构特殊,其工程(地质)性质也特殊的土类。我国几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诸如淤泥土、黄土类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它们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称之为区域性土。由于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质,对当地工程建设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意义重大,因而促使学者们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宗祜、高国瑞、黄熙龄、孔德坊、李生林等学者长期以来对黄土类土、膨胀土和淤泥类土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关它们的微结构特征和分类、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标,建筑稳定性评价以及处理措施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勘察工作来实现的。工程建筑与其所在的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要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才能搞清楚。50年来,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各类工程建筑通过勘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总地说,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1966年以前,勘察工作体制由全盘学习苏联到自主独立发展,勘察工作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为国家基本建设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地质依据。当时在工程选址和场地评价中,着重于工程地质条件的阐明和定性评价为主。第二阶段是1966年到1978年,“文革”期间工程地质勘察受到严重干扰而很不正常,破坏了基本建设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方针,盲目简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实际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严重损失。如葛洲坝水利枢纽、焦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工程即是。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年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体制,制定新的勘察规范,与国际接轨,勘察质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进欧美国家的岩土工程技术体制,两种技术体制并存。一些重大工程采取国际招标方式,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勘察技术和资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经过数十年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论体系,即“以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为核心,以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方法为手段,以工程地质评价决策为目的。”这一理论体系在由张咸恭、王思敬和张倬元主编的《中国工程地质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无愧地说,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事业在上述勘察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嘱目。例如,三峡、小浪底、二滩、刘家峡、龙羊峡等一批巨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工程;大亚湾、秦山核电站;宝成、兰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铁路干线;还有许多新兴的城市、矿山等等。所取得的优质勘察成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设计、施工和运行,也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赞许。在勘察基础上,形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铁路工程地质”、“矿山工程地质”和“城市及房屋建筑工程地质”等专门工程地质系列。
当前,新技术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探中被推广应用,已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遥感图像(航卫片)在工程地质测绘填图中的应用;大口径钻进和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在水电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采用,砂卵石层钻探与取样新技术,套钻和岩芯定向钻进技术;声波探测、地质雷达、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钻孔彩色电视录像及图像处理系统等物探技术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普遍采用,各种专用软件的开发等。
50年来我国的工程地质教育一直兴旺不衰。至今全国有十余所高等学校设置有培养工程地质专业人才的院系,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机构专门培养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质专业队伍。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质专业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承担了一些重大的生产和科研课题,既完成了生产、科研任务,又培养了优秀专业人才。
中国工程地质界与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的联系密切,在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建立中国国家小组,随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一起活动。中国工程地质界积极参加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自1983年起我国组团参加了历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所提交的论文数都位居前列。现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是我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199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8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上被推选担任此职的,这是中国工程地质界的骄傲!
⑵ 核电板块股票有哪些
核电概念股一览: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核电建设包括了燃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电力辅业集团、发电企业核输配电企业等几个环节,具体主要分为:一是核燃料、原材料生产;二是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及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三是核电站建设及运营维护。同时在其他辅助设备领域,由于核电产品属于高端产品,毛利率也普遍较高。综合来看,核电设备制造业受益核电建设最大,如从事核岛和常规岛制造的上海电气(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1727)、东方电气(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875),以及从事其他设备制造的中核科技(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777),其次是从事核电厂运营的申能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642)和皖能电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543),而为核电建设提供原材料的方大炭素(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516)和嘉宝集团(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622)也将受益核电建设。
(一)、锆材料:
锆:应用领域广泛,核能领域特殊材料作为稀有的钛族元素,稀有金属“锆”还具有突出核性能,是发展原子能工业不可缺少材料,我国大型核电站普遍都用锆材。氧氯化锆被广泛用在核反应堆中做涂层材料。一般而言,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每年要消耗35吨锆合金,按国内现有4个核电站,11个核电机组,共 870万千瓦的核电总装机容量计算,每年要消耗304吨左右锆合金。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再建28座核电站,新增核电3000万千瓦。仅就此而言,对锆合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1]、升华拜克(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226):子公司“升华锆谷”,中国最大的锆系列产品制造与销售企业,在日本锆产品市场上拥有了90%的客户,在美国锆产品的市场上也拥有了50%的客户。公司于 2003年收购了占全球金属锆产量30%的锆谷科技后,成为中国最大的锆生产企业,并具有“锆金属霸主之称”!锆谷科技的销售收入继2004年增长4倍后,2005年的销售增长率又达到了55%,目前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0%,净利润贡献达到24%,已成为升华拜克的支柱产品之一。
[2]、东方锆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167):是全球品种最齐全锆制品专业制造商之一。广东东方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广东工业大学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从锆英砂制取电子级二氧化锆的新方法”,从而成功开发生产了高纯二氧化锆等一系列锆化学制品。随后,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组建年产1000吨高纯氧化锆开发项目。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子和新材料工业对电子级氧化锆的需求靠进口解决的历史。针对部分电子行业客户对产品粒度方面的特殊要求,又研制开发了高纯超细二氧化锆,并于1997年投入了工业化生产。
[3]、宝钛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456):核级锆材控股股东宝钛集团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核级锆材主要用作核燃料包壳管,是核电站不可或缺的重要金属材料,双方合作,旨在整合国内现有锆材生产资源,受让美国西屋公司的全套核级锆材生产加工技术,实现核级锆材的国产化、自主化,并最终实现我国核级锆材完全自主供应。
[4]、韶能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601):氯氧化锆公司原独资建设的乐昌锆制品厂,拥有年产氯氧化锆2万吨的生产能力,为中国内地最大的氯氧化锆生产企业之一,是锆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心。 2008年上半年,公司对乐昌锆制品厂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子公司乐昌兆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以货币资金以及原锆制品厂的部分实物资产共计7385万元出资,公司占股92.31%。目前,该公司仍然从事锆系列产品生产、销售。可以预计,随着我国核电项目的加速建设,乐昌兆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必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锆合金:
纯锆就其强度和抗蚀性能来说,都不能满足核燃料包壳和压力管的要求。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为了探索锆在水冷反应堆中的应用,着手研究锆基合金。到 50年代中期,研制成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Zr-2合金(Zirca-loy-2),并用作世界第一艘核潜艇“舡鱼”号的核燃料包壳材料,后来又制成Zr- 4,Zr-1Nb和Zr-2.5Nb合金。二十多年来,各国也研究了许多其他锆合金,但因综合性能不如上述合金,因而应用不多。
[1]、嘉宝集团(600622):参股上海高泰稀贵金属,生产核燃料锆合金管、钛、铌及其他稀贵金属及合金等系列产品。公司旗下的高泰公司是一家主要研制、生产核燃料锆合金管、钛、铌及其他稀贵金属及合金等系列产品,公司年产核电用锆管65万米,而每100万千瓦发电能力一年要消耗掉20到25万吨金属锆,这就使锆合金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西部材料(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149):经营范围:稀有金属材料钽及钽合金、铌及铌合金、钛及钛合金、锆及锆合金板、带材及深加工制品;锆及锆合金管件及焊接管道、钛及钛合金管件及焊接管道、镍及镍合金管件及焊接管道、钛及钛合金无缝管;第三类低、中压容器。公司已经完成对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97.78%股权的收购,自2009年5月起西部钛业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三)、核级钠:
未来反应堆的必需冷却剂。快中子反应堆是核反应堆的发展方向。快中子反应堆可以把目前热中子反应堆中核燃料利用率由1%提高到70%,因此《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制定了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加快快堆核电站的商用化步伐关系到我国核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核级钠是快中子反应堆的必需冷却剂。核级钠具有高于多数金属的比热和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适应反应堆的特殊条件,同时价格较低,所以是理想的冷却剂;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运行的快堆如法国的凤凰堆、超凤凰快堆、俄罗斯的BH一600快堆,都是用核级钠做冷却剂;我国实验快堆也采用核级钠作为冷却剂。
[1]、兰太实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328):兰太实业是国内唯一核级钠生产企业,公司拥有垄断资源,盐产品经营业绩稳定增长。公司拥有矿藏储量l.l4亿吨的吉兰泰盐湖,按公司成品盐产能150万吨 /年,公司的盐湖资源至少还可以开采70年;公司的食盐业务属于国家垄断经营;氯酸钠产品可降低造纸业污染至原来的1/10,其应用市场正在不断增长。因此公司盐产品经营业绩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公司是世界最大金属钠生产企业,金属钠产能4.5万吨,金属钠的生产能力位居全球第三和亚洲第一,这是由于公司拥有以下优势:1、原料优势;2、电力资源优势;3、技术优势。
(四)、核石墨碳棒、石墨安全层:
高温气冷堆是一种先进堆型,安全性好、核燃料利用率高,有可能成为核能利用的主要堆型之一,核石墨是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材料,用作它的慢化、反射和结构材料,高温气冷堆的工业化将创造一个巨大的核石墨市场。目前各国正在开发的最新第四代核电技术,其高温气冷堆要大量应用核石墨,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国家计划在威海规划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化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对核石墨企业是特大利好。据了解,一个中等模块需核石墨以千吨计,单价在数十万元/吨的级别,因此一个模块所需核石墨价值亿元以上。
[1]、方大炭素(600516):石墨公司生产的反应堆用核石墨是核反应堆不可缺少的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以及军工领域,其中公司生产的整体炭毡是制作我国东风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喉衬的重要基材。公司有着悠久的特种石墨生产历史,是国家核工业和宇航工业特种石墨重点试验和生产企业。1967年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反应堆用核石墨,并为原二机部821、816两座反应堆提供了全套核石墨制品,1978年该研制项目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80年代中期至今又先后研制生产出国防工业急需的延迟焦石墨套管、205石墨舵毛坯、喷管用热解石墨管片等高技术产品,分别通过了省部级鉴定,1985年延迟焦石墨套管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九十年代末期,为国家“863”重点项目清华大学核能院10MW高气冷实验堆配套研制、生产的含硼炭砖,一次通过了项目验收,产品各项指标优于合同规定。
[2]、中钢吉炭(000928):石墨公司多年来从事炭/石墨材料的研究与生产,拥有国家级炭素技术中心,储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与生产石墨材料的实践经验。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石墨制品生产企业,研制成功的700mm大型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打破了国外对大规格超高功率市场的垄断地位。中钢集团公司已与中国核能建设总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建高气冷堆,由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核石墨材料。目前,吉炭已立项研制高气冷核反应堆堆芯支柱石墨材料,正着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核电设备:
核电行业景气对不同的核电设备商影响不一,对核电细分领域有竞争优势或核电设备比重高的企业利好更大,例如生产核承压设备的海陆重工(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255)、生产变压器的天威保变(600550)、生产核电空调设备的哈空调(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202)等。相反,对业务结构比较多元的东方电气来说,利好因素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核电的主要设备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电站辅助设备等。一般来说,核岛设备约占设备投资的45%,常规岛设备占比为30%,另外辅助设备占比约为 25%。因此,根据2009~2020年设备投资约为4000亿元计算,预计在此期间,核岛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800亿元,常规岛设备市场容量约为 1200亿元,而其他辅助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元。
[1]、东方电气(600875):核电产品:核岛、常规岛主设备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核发电设备,是目前国内唯一已经具备制造百万级核岛和常规岛设备能力的企业。常规岛部分技术基本成熟。东方锅炉主要生产核反应设备。已成功岭澳一期2*100万千瓦核电站8台核岛主设备的分包制作。1996年获得国家核承压设备制造资格许可证,依托岭澳一期,作为法国两家跨国公司的分包商,参与了蒸汽发生器等8台核岛核承压关键设备、汽轮发电机组静止及辅助系统设备的制造。2004年,东方电气投资13亿元在广州南沙建设了以核电重型设备制造和总装为主的生产制造基地——东方电气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2]、上海电气(601727):核电产品:核岛、常规岛主设备
上海电气涉及的核电项目有秦山一期扩建、岭澳二期、清华低温堆等7个项目,涉及产品范围包括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汽轮机等在内的14类设备。有着集团专业分工协作优势的上海电气,虽然在百万千瓦级核电产业中起步较晚,但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已经拥有了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在第三代核电AP1000国产化方面具有优势。
[3]、SST合金(000633):
公司参股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拥有41.00%股权。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系原国营五二三厂经改制重组后成立的企业,隶属于辽宁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核认证的企业之一,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在核设备制造领域里隔乏燃料格架、人员闸门的制造是全国唯一的。
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万余台件的优质成套设备及各类专用设备,国内经过六年之久的研制,唯一的乏(新)燃料格架研制、生产厂家,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电气贯穿件、乏燃料运输容器、人员(设备)闸门、堆心中子通量测量系统、元件剪切机、堆支撑等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经过多年实践,企业成为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研制和生产基地,为国内外核电站提供了几百台套的非标设备。
[4]、海陆重工(002255):具有制造核反应堆"心脏"设备堆内构件吊篮筒体能力
主要产品为余热锅炉系列产品、大型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和金属加工。公司从1998年起开始核电设备的制造,已先后生产制造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实验快堆的支承和堆内构件吊篮筒体等核电设备及部件。但目前核电产品收入比重不高,08年占总收入的1%左右。
[5]、上海机电(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835):核电成套起重设备
从事新型焊接材料、冷冻空调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印刷包装机、液压气、控股上海三菱电梯的机电一体化,主要生产核电成套起重设备,独立中标秦山核电三期70万千瓦的核电项目。
[6]、太原重工(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169):核岛起重设备和核电铸锻件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起重设备、挖掘设备生产基地,也是唯一的火车轮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发射塔用于“神5,神6”的发射,科技实力可见一斑;所生产的挖掘设备广泛应用于矿山。
[7]、盾安环境(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011):冷水机组
盾安环境2008年成功中标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福建福清核电两个核电项目,成为中国第一家为核电站配套生产核级冷水机组的厂家。该公司正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建立核电质保体系、强化市场开拓等手段,实现其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总包商转型的目标,以最大限度抢占未来核电空调市场份额。
[8]、中核科技(000777):核级阀门
我国阀门行业和核工业系统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核工业集团唯一的上市公司。公司核心产品为核电阀门,能够生产核一、二级快速启闭隔离阀等关键阀门。具有强大的股东背景优势。
[9]、烟台冰轮(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811):
作为核能领域的后起之秀,烟台冰轮公司控股的烟台三信冰轮阀门有限公司是继中核科技之后最正宗和最有科技实力的核电阀门企业,有望领军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成为未来核电建设的绝对主力。
[10]、哈空调(600202)
国内最大的工业空冷设备供应商。在核电领域,自1991年为秦山一期提供常规岛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以来,先后为巴基斯坦恰希玛一期(1996年)、秦山核电二期(2004年)、巴基斯坦恰希玛二期(2005年)、田湾核电站(2006年)和秦山二期扩建提供核电空冷设备。
[11]、上风高科(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967)
国内商用空调竞争日趋白热化,政策对核电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使得更多的市场分食者涌入核空调市场,如上风高科介入了核空调设备。
[12]、特变电工(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089):核电厂变压器(核电变压器占比较小)
在辽宁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输变电设备招标中,特变电工沈变公司承担该工程四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部13台500千伏主变压器研制任务,与主业方中广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价值超过2.44亿元的合同。这是特变电工继承担1000千瓦特高压交、直流关键设备国产化,百万千瓦大型水电、火电机组主变国产化后,再次在核电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至此,特变电工已全面掌握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电主机变压器产品的研制技术。成为行业自主创新主导企业。
[13]、奥特迅(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227):电源设备
国内第一个产品应用于核电站辅助设施和核电站常规岛改造与新建项目的国内电源设备制造商,奥特迅则在核电安全级和数字化电站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相关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通过核电站1E级技术鉴定。08年中标阳江、宁德、红沿河核电站常规直流及不间断电源系统。
[14]、湘电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416):核级泵
子公司长沙水泵厂引进美国福斯公司核电站用泵制造等技术,“湘电长泵”以常规岛泵、核二三级泵、核主泵为主要产品。2005年公司外贸部签订了巴基斯坦恰西玛C2项目循环泵的供货合同,产品首次打入核电领域。2007年,中标红沿河核电项目。
[15]、自仪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848):核电仪控系统
公司将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核电仪控系统工程的合资企业,共同承担第三代核电AP1000仪控系统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全面开展第三代核电仪表和控制系统的自主化工作,为第三代核电仪控产品的制造做准备。
[16]、沃尔核材(002130):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材料
公司专注于辐射化工产业化发展,运用绿色环保的核辐射技术,专业从事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材料相关产品、辐射化工热缩/冷缩材料开发、应用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业务。公司具备比较突出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其中热缩套管产销量居国内第一,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
[17]、中科英华(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110):生产核能热缩材料
中科英华公司投资5.05亿建设“中科英华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核能热缩材料产业基地,主导产品广泛用于机车、核电站用电线电缆等特种线缆领域,中科英华还是我国民用核能领域龙头企业。中科英华公司前身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其主业就是开发热缩材料,其主导产品中,包括无卤耐辐射热缩套管、1E级 K1、K2、K3类耐辐射电缆附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核电站的建设之中。
[18]、攀钢钒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629):核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等核燃料及材料钒钛资源富集的攀钢集团公司,已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成都正式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共同出资成立生产核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等核燃料及材料的公司,以打破目前我国核电用管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19]、威尔泰(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058):民企:压力变送器、温度仪表公司主要产品为压力变送器和电磁流量计,属于工业自动化仪表领域,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2006年9月公司研制成功的核安全级WT3000N差压/压力变送器及SEM6600交流励磁电磁流量计新产品,对公司未来发展起到较好的行业发展空间。2008年,公司承接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订单,其中核级产品101台,实现了核级压力变送器批量销售的突破。
[20]、南风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300004):核岛HVAC系统设备 2004年至2009年6月30日,公司在国内核电站核岛HVAC系统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为72.44%。
[21]、科新机电(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300092):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销售。公司关于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许可证的申请已获得国家民用核安全局的受理,现已进入取证审核阶段。2010 年3月 10 日,公司的模拟活动方案已提交国家核安全局审查,2010 年4 月 1 日模拟件制作方案已获批准。目前公司取证工作已进入模拟件试制阶段。核级设备产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22]、江苏神通(002438):公司核电阀门占收入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初步预计核电阀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将由2009年的26%提升至2012年的60%,由于核电阀门毛利率水平较高,产品结构调整将逐步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随着核电站建设和招标的持续展开,公司将不断获得核电球阀和蝶阀的合同,而且公司也致力于打造成为国际优秀的核电设备供应商,巴基斯坦核电站是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公司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订单。
[23]、宝胜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973):募资不超过8.5亿,投向风电、核电与太阳能新能源用特种电缆项目;未来几年,随着铁路、风电、核电、石化、冶金、钢铁、船舶、航天、通信等需要特种电缆的市场领域快速发展,以及环保、安全、节能和可再生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贯彻,我国特种电缆行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六)、参与核电厂运营的公司:
[1]、申能股份(600642):参股秦山核电公司为上海能源(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508)龙头。2004年公司通过收购申能集团的部分资产开始进入核能领域,其中投资33601万元收购核电秦山联营公司12%股权,该公司08年上半年净利润 5.3亿元;以及投资10559万元收购秦山第三核电公司10%的股权,该公司08年上半年净利润4.4亿元。08年9月,公司拟出资4000万元参股安徽芜湖核电有限公司。
[2]、皖能电力(000543):参股吉阳核电皖能电力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项目公司安徽芜湖核电有限公司进行安徽芜湖核电站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与中核集团签署安徽吉阳核电项目合作投资协议,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参与安徽省内两大核电项目芜湖核电和吉阳核电的开发工作,参股比例分别达到15%和49%。
[3]、闽东电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993):核能概念股闽东电力携手国内核电领域实力最强的中广核,在宁德市境内开展与核电项目相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将按中广核能占60%股份、公司占 40%股份比例。目前国内获得核电开发资质的仅有中电投、中广核及中核集团三家。其中,中广核能公司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4]、华银电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744):携手国际核能巨头打造大唐核电2007年8月1日我国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中国大唐集团旗下的湖南省最大的发电企业华银电力(600744)与国际核电巨头 EDF签署了《湖南大唐华银核电项目谅解备忘录》,EDF可在大唐核电项目建设和运营之前后,向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华银电力(600744)与大唐集团持有大唐核电公司的控股权。
[5]、九龙电力(600292):要正式组建山东核电环保有限公司由九龙电力参与的涪陵核电基地项目已经迈入较为实质性的阶段。此外,控股股东中电投于2002年12月成立的时候承接了原国家电力公司持有的全部核电资产,包括在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田湾及中广核的股权,以及在即将开工的山东海阳核电项目40%的控股权。(七)、铀矿股::公司国内矿山均处于江西省境内,江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配套齐全,富有特色。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铜、金、银、钽、铀等13种;居全国第2 位的有钨、钪等8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硅灰石、海泡石粘土等5种。注:A股中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有涉及到铀矿开发的,如中钢天源(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057)、中钢吉炭(000928)的母公司中钢,长江电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900)、中核科技(000777)的母公司中核等。
⑶ 我国哪些省有核技术产业园
目前国内已建核电产业园的有深圳、武汉、南京、(山东)海阳、(浙江)海盐、上海、大连、北京、广东等地
⑷ 美,俄,日三国能源政策差异及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猛增,我国能源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能源安全的形态也正在发生质变,这给我国政治、外交、军事、科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还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探讨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提出法律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
(一)能源安全的含义
1998年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了保罗·斯代尔斯主编的《新安全议程——全球纵览》一书,对“非传统安全”的缘起和主要国家与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作了探讨。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的地位相对下降。许多国家开始关注非军事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其防范措施,如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能源短缺、毒品交易、跨国犯罪、人口增长和非法移民,等等。这些问题与传统的外部军事威胁相对应,被笼统地称为“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
关于能源安全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所谓能源供应安全,即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要的能源供应保障的连续与稳定程度;而所谓能源使用安全,即生态环境安全性,是指能源的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其中,前者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标,是“量”的概念;而后者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更高追求,是“质”的概念。可见,能源安全是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
能源安全的概念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它是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短缺和油价暴涨,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4年11月,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宣告成立,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以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国家能源安全”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能源安全已不再是单纯的能源供应问题,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的关注,正成为各国新的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了能源使用安全的概念。
(二)不同类型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模式
由于自然资源赋存的不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所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不完全一样,各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也相应地有所差异。
1.美国式的能源安全战略。以美国为代表的这类国家,一方面是本土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又是进口数量巨大的能源净进口国。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点是,减少能源供应中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和防止能源供应的中断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能源的安全供应。这类国家所采取的对策是:(1)通过立法维持和加强国内的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2)加强国际合作,包括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并在国际上采取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多种综合手段以保证获得安全的石油供应;(3)限制国内资源开发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坚持石油进口来源的分散化;(4)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的多样化;(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源节流;(6)以尊重健康和环境的价值观促进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2.日本式的能源安全战略。以日本和法国为代表的这类国家,一方面是本土资源有限,矿物燃料资源比较贫乏,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耗大,能源资源严重依赖海外供应。因此,这些国家一直特别重视能源的稳定、安全供给。它们制定的能源安全对策主要有:
(1)建立一整套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例如,日本的石油储备可供160多天的消费;而法国规定,法国本土储备必须达到相当于95天的石油消费量,海外省为73天。
(2)开发核电、太阳能等替代能源,走能源多元化之路,从而尽量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例如,日本的核电已达到该国电力供应总量的35%,成为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大国;而法国核电站的数量和核电在电力构成中的比重都居世界第二。
(3)进行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耗能小、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
(4)减少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格局。
3.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能源储量锐减,有些已接近枯竭,因而东南亚国家的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东南亚国家纷纷制定和推行新的能源安全战略,主要包括:
(1)加快对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一些声称对南沙海域拥有主权的东南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手伸向了南沙海域,希望南沙海域丰富的油气资源能够帮助它们减轻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
(2)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即尽量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加快开发其他替代能源,包括核电、水电、火电、煤等。例如,菲律宾和泰国等石油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都在积极地开发其他替代性能源,尽量减少从国外进口石油。
通过透视不同类型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可以看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存在一些共性:
(1)注重国内、国外两种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配置,实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并运用市场手段转嫁和规避风险;
(2)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减少对能源的浪费;
(3)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托,高度关注国家能源使用安全。
二、我国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措施
(一)能源安全的一般保障措施
一般来讲,当前一些大国维护能源供应安全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军事手段、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外交手段以及法律方法等。这些方法对于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也有借鉴意义。
1.军事手段。
美国坎布里奇能源研究会主席丹尼尔·耶金在《奖赏:一部追求石油、金钱和权力的史诗》一书中曾经指出:“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与国家策略和世界政治与强权密不可分。在一战战场上,凭着内燃机优于马匹和燃煤的火车头,石油奠定了成为国力重心的地位……冷战期间,一些跨国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油权之战,乃是殖民地独立和民族主义兴起之际的重头戏……(20世纪)90年代第一场冷战后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其问题核心仍是石油。”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
告中也强调,美国是否出兵海湾,是关系到“世界上庞大的石油储量的控制权”的问题,“美国不容许如此重要的一种资源为伊拉克所控制”,保卫石油供应的安全就是保卫美国的国家安全。海湾战争后,能源因素在美国全球战略中仍占据着空前重要的地位。例如,近年来美国加大对委内瑞拉等拉美产油国家内政的干预。2003年布什政府不顾德、法、俄等国的强烈反对,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了这个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美国石油的供应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日本小泉内阁置国民生命危险于不顾,首次向海外派兵,进驻伊拉克,也是为了力争在伊拉克重建中的能源商机。另外,为了谋求在里海地区扩大影响和攫取该地区的油气资源,一些区域外大国纷纷以军力为后盾来提升其地位。
不过,中国目前还缺乏控制国际海上通道或开辟水上要道的海空军事力量,也不具备采取远距离军事干涉行动保护国际能源供应安全的能力。
2.政治或外交手段。
21世纪,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仍是各国政治与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能源进出口国都将增强能源在其对外政策和外交手段上的分量。对主要出口国而言,能源因素已经成为它们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决定因素。发达国家则主要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来取得对资源国资源不同形式的占有,并采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手段来确保能源来源的畅通。例如,美国政府强调能源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个外交问题”。美国一直把保持对中东和中东石油的控制作为它对外政策和活动的一个重点。在中东地区,区域性的安全结构及能源供应态势都深刻地烙上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印迹。而对于里海盆地的油气资源,美国的政策既有削弱、排挤俄罗斯并防止后者东山再起的一手,又有遏制伊朗和其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考虑,尤其反对拟议的油气管线穿过伊朗境内。
无独有偶,为了获取中亚的石油资源,早在1997年日本首相就针对中亚国家提出了以推进政治对话和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丝绸之路外交”。
2004年8月,在日本一中亚国家外长会议上,日本又开启了同中亚五国的新对话框架。日本也想在石油资源丰富并同中、俄两个大国毗邻的中亚国家扶植“亲回国家”,从而确保日本在中亚的发言权。
另外,2004年下半年韩国总统卢武铉在跑遍五大洲的首脑外交活动中,能源购买和合作占据着重要的分量。
3.经济手段。
1992年末,美国同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便于从后两国尤其是墨西哥获得丰富的石油供应。而出于对“资源小国”这一现实国情的考虑,日本历届政府均将获取海外资源、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和海外市场纳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核心内容,不惜动用巨额政府发展援助基金,资助“资源富国”和海上通道关键国家。近年来,日本又以金钱为诱饵介入远东能源合作。例如,2002年下半年日本政府主动提出与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修建远东石油管道作为俄、日经济合作的重点;2003年1月,日本向俄罗斯提出了一项十分诱人的建议:日打算同俄进行石油领域的合作,每天向俄购买100万桶石油,并表示将为修建从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到远东纳霍德卡港3 80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提供金融援助;10月,在APEC会议上小泉还提出一个70亿美元的最新扶助计划。
(二)我国能源安全的双边合作法律制度
1.与能源出口国的合作——以中、哈两国能源合作为例。
1997年,中国、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签署了油气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中国承包哈境内的阿克纠宾斯克油田和乌津油田,同时修建从乌津到中、哈两国边境阿拉山口的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道。这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而且标志着中国在刚刚从一个石油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之后,在石油蕴藏丰富的中亚里海地区推行长期石油战略。
2003年,中、哈两国签署了分阶段建设阿特劳一阿拉山口输油管道的协议。
2004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签订了《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塔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山口原油管道建设基本原则协议》。
中、哈两国联袂启动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种与能源出口国的合作项目,首先需要国家政府间达成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油气供需正式协议,明确规定双方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然后,再交有关部门、公司之间协商,方可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2.与能源进口国的合作
——以中、日两国能源合作为例。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能源问题上竞争激烈。其实,中、日两国能源合作的范围很广。
首先是在获取能源供应方面的合作:中、日两国都处在作为需求方的共同立场上,需要进行相互协调与对话;在共同维护石油运输线的安全方面,加强中、日两国合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可能出现的动荡,中、日两国在石油储备方面加强合作也很重要。
其次是在如何使用能源方面的合作。
如何使用能源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资料表明,与日本相比,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为日本的1.7倍,而GDP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28%,这意味着中国每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仅相当于日本的1/6左右。如果中国注意引进日本先进的节能技术,将其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接近日本的水平,其效果不亚于开发若干个超级大油田,将起到缓和竞争的作用。最后是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合作。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整体能源消耗的增长。
因此,中、日两国在太阳能发电技术、天然气基础设施、核电技术(包括核电开发、核电安全、核燃料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在能源竞争与合作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坚持一个原则——寻求双赢,避免陷入“竞争过度症”,即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他国的利益,避免进行只考虑本国利益而将他国利益置之度外的过度竞争,更不应以能源问题作为牵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两国应采取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如建立定期的对话与协调机制;签订有关如何使用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为进一步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三)我国能源安全的多边合作法律制度——以“国际能源机构”为例
国际能源机构是石油消费国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1996年10月,中国政府与国际能源机构签署了《关于在能源领域里进行合作的政策性谅解备忘录》。其规定,加强双方在能源节约与效率、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行业的外围投资和贸易、能源供应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1.多边合作的宗旨与原则。国际能源机构的宗旨是各成员国间在能源问题上开展合作,包括:协调各成员国的能源政策,发展石油供应方面的自给能力,共同采取节约石油消耗的措施,加强长期合作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建立在石油供应危机时分享石油消费的制度,提供市场情报以及促进与石油生产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关系,等等。
2.多边合作的法律机制。国际能源机构设立了三大组织机构: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和秘书处。其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以各成员国政府的能源部长或高级官员为代表的一名以上代表组成,同时由煤炭工业顾问委员会和石油工业顾问委员会协助工作,这两个委员会均由该工业的经理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由各成员国的主要代表一人以上组成;秘书处包括五个办公室:长期合作办公室、非会员国家办公室、石油市场和紧急防备办公室、经济、统计和情报系统办公室、能源技术、研究与发展办公室。
国际能源机构的主要活动有:
(1)在出现石油短缺时,该机构在成员国间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即当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的石油供应短缺7%或以上时,该机构理事会可作出决定,是否执行“石油分享计划”。该机构各成员国根据相互协议分享石油库存、限制原油消耗、向市场抛售库存等。
(2)该机构还要求各成员国保持一定数量的石油库存,即不低于其90天石油进口量的石油存量。
(3)该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加强能源供应的安全、促进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在能源保存上合作、加速代替能源的发展、建立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消除各国在能源供应方面立法和行政上的障碍等。
(4)开展石油市场情报和协商制度以便使石油市场贸易稳定和对石油市场未来发展有较好的信心,加强与产油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关系,考察非会员国的石油情况。
(5)对能源与环境的关系采取应有的行动,如限制汽车、工厂和燃煤的火力发电厂的排放物,对较干净的燃料进行研究。
(6)该机构定期对世界能源前景作出预测,供全世界参考。
此外,我国能源安全的多边合作还包括中国与欧佩克、海湾合作组织、东盟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与这些组织的多边合作法律制度,可以借鉴上述国际能源机构的运作机制,谋求解决这样一些法律问题:怎样通过多边国际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如何制定有助于协调发展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如何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国家行动纲领以及如何提供关键性新技术的示范等。
(四)我国能源安全的区域合作法律制度——“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舒曼计划”的基础上,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正式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西欧各国又建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两个共同体的建立及其成功经验,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在能源共同开发的基础上,可以参考《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和《欧洲能源宪章》,签订类似的《东北亚能源宪章》,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Northeast Asian Energy Community)。《东北亚能源宪章》作为“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组织法,可以具体规定该组织的宗旨与原则、组织结构、职权、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活动程序以及决议的履行方式等问题。
“东北亚能源共同体”可以设立四个机构:
(1)大会,由所有成员国组成,负责作出决议和提出建议;(2)部长理事会,每一成员派一政府部长组成部长理事会,其任务在于协调大会和各成员国的行动;
(3)秘书处,负责共同体的日常事务;
(4)法院,负责裁决成员国有关能源的争端。
“东北亚能源共同体”合作的内容可以包括:区域石油储备和应急反应机制、石油期货、石油过境运输、共同研究制定税收以及节能和提高效率的措施、区域天然气贸易和发展液化天然气计划、合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保护国际海洋航线策略以及环境领域的合作、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论坛”和东北亚石油信息共享网络,等等。
当然,“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尚处于探索阶段。况且,在当今国际关系的背景下,要想建立这样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还面临不少困难:冷战阴影依然存在、“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内涵尚待进一步细化、以何种方式推进机制化建设还存在争议、“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成立后的竞争因素也不容忽视,等等。因此,“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酝酿和形成可能尚需时日。尽管如此,有关国家应转变观念,本着相互尊重、循序渐进、开放包容的精神,增进相互信任,扩大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现地区多样性特征、与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相协调并为各方都能接受的地区能源安全合作法律框架。
三、能源安全与我国国内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有关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
1.缺乏有效的能源安全的政府管理体制。
近20年来,我国能源管理机构几经变迁: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煤炭部、石油部、水利电力部,成立能源部;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能源部,重组煤炭部、电力部;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煤炭部、电力部。目前我国石油管理权分散在数个部委、十余家司局级单位,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有七个司局级单位分别管理石油投资、运输、价格、炼油、进出口、成品油和勘探开发。其中勘探开发又分散在两个部委的三个司局级单位管理,而成品油管理则分散在三个部委,分别分管成品油进出口、市场流通和储备问题。在地域上,石油产业又被分割成西北与东南、陆地与海洋。世界有哪个国家将石油领域的管理权分割得如此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统领能源事务的机关,我国即使出台了良好的宏观能源政策,也无专门机构贯彻实施,更无法实现长远的政策目标。因此,当前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外部威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领导缺位、管理混乱。
2.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非常滞后,已经影响到能源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以及石油工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和海上石油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体系,如《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等等。然而上述大部分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的,历时已久,已不符合形势的要求,应该根据形势变化加以修订和完善。况且,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
(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的步骤
1.实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我国应结合本国国情,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质言之,我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我国应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行能源国际化战略;优先满足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有效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生产、转换与利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了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我国还应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如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通过政府驱动、公众参与、总量控制、排污交易实施环境友好的能源战略,等等。
2.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能源产业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政府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安全的国家能源管理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要改组相关部委与企事业单位,将必要的权限收归能源管理机构;应该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以能源战略管理为核心的能源监管体系;还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方法措施,实施超部门、权威性管理与协调。同时,政府应着重在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实施综合能源战略管理、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国际实践表明,要实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必须要有健全的能源管理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抓紧制定和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
首先,应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角度出发,制定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法》,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能源的类别(一次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保护一次能源的资源、限制一次能源的利用、加强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的研究、促进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倡和奖励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对破坏和浪费能源及其资源的惩处、实施和监督实施《能源法》的机构,等等。
另外,虽然我国早在1997年11月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还制定了《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但是到目前为止与其配套的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的法律和相应的煤炭、石油和电力等各行业的能源政策或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尚未公布和确定。因此,为促进节能,应根据需要完善《节能法》,并加快制定《节能法》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用能行为,其重点是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
其次,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气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储备法》和《紧急状态下能源管理办法》等行业法律、法规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
这将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供给,保证石油工业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维护行业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起到重要作用。有关石油立法的内容可以包括:石油能源的战略地位、资源供应协调管理规定、价格与税费规定、油品流通指导规定、国内合资合作政策、海外投资政策、外交外贸政策、国家战略油田储备政策、国家石油储备政策、危机处理应急保障措施,等等。
最后,抓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目前我国能源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行业内的垄断经营和区域市场分割等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整顿和规范能源市场经济秩序。
4.建立我国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体系。能源战略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为建立我国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体系,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的战略性工作,必须有法可依,通过立法,对石油生产、加工、储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制规范,促进石油安全战略的建立和实施。其次要确定适当的石油储备规模。根据我国国情,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我国石油储备宜制定阶段性目标,2005年可制定30天的储备目标,2010年可制定60天的储备目标,然后逐步向国际能源机构的目标靠拢,即达到90大的储备目标。最后还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即应当采取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并举的方式。政府储备品种应以原油为主并主要储存进口原油;企业储备品种要坚持与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只规定储备量,而不规定品种。另外,具体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和布局,应遵循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的原则。
⑸ 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一举完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的夙愿。就在国人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历史成就之时,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人将工业与血汗工厂相挂钩;一些人甚至将工业视为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搞“去工业化”。
那么,工业真的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么?
一、列强崛起,皆因强大之工业
1、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英国的贵族都以会说几句法语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英语在欧洲大陆更被视为下等人的语言。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却给原本被边缘化的英国一个咸鱼翻身的机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
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178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之后,蒸汽机又被应用于冶金工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到1825年,英国已有蒸汽机1.5万台(37.5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陆地到海洋,到处是机器在轰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
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当英国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业基础,而这正是19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2、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力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比英国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占比仅为不足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加上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德意志人成为欧洲的三等公民备受欺凌,以至于19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感慨,“陆地属于法国人和俄国人,海洋属于英国人,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学者的呼吁下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德意志国家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至1846年,关税同盟各德意志诸侯国已有 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拥有蒸汽机1139台(2.17万马力)。至1848年,德意志诸国铁路线总长达2500公里。
随后,德意志国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钢铁工业蓬勃而起,涌现出鲁尔工业区、萨尔工业区等工业重镇。至1870年,德国蒸汽机动力达248万马力,煤产量达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139万吨,钢产量达17万吨,铁路线长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而这也为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法国、中国等国家的战争赔款,德国工业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至一战前夕,德国城市化率达到60%,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5.7%,钢产量是英国的2.26倍,发电量是英国的3.2倍,铁路里程达60521公里,是英国的90%,煤炭产量为英国的95%,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成为德国敢于挑战英国霸权的底气所在。
3、美苏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北方的工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同时也出产木材、矿产等原材料;南方则是种植园经济,农场蓄奴,种植棉花、茶叶、粮食。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同德国一样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美国拥有比德国更好的发展潜力——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美国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从1868年到1880年,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而这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两个月建成一艘舰队航母,每年产4万架飞机,2万辆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战前夕,俄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8.2%,虽然貌似工业实力不俗,但工业产值中很大一部来自外国投资的轻工业,本国重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1/5,也正是因此,俄国被称为“泥足巨人”。
在一战中,俄军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大林的钢铁工业化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至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1、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
回溯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联。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用二战前夕的数据做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7%;
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2%;
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0.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实力无比孱弱,有限的工厂大多数纺织工业,而重工业几乎为零,从小到铁钉,大到飞机、坦克、战舰基本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又无法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法则下,自然饱受欺凌,即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被列强视为可以随意处分的对象。
正是因为自1840年以来,因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备受欺凌的百年国耻,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重工业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即便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1949年,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弱后的农业国,1976年,中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中国借此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了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际强权平等对话的地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近几十年来西方大张旗鼓的“去工业化”,以及东亚国家竭尽所能发展工业,使全球出现了“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工业中心,这导致过去白人独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东亚国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从冷战期间的“两极对抗”,到后冷战时代的“一超多强”,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时代——各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说到底还是由工业实力所决定的。
2、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经济的持续繁荣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异军突起,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根本就在于中国高速增长的工业实力。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欧洲的领导权,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后,掌握了处分他国国家主权的权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尽全功的事业,也是源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若没有强大的工业,虽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资源,可风光一时,但却无法风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国资源,阿根廷在20世纪初就是比较富裕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又得益于日本经济崛起,对原材料的大规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铁矿石、石油、大豆的价格飞涨,支撑起了阿根廷的经济繁荣,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发达国家门槛,但随着日本对原材料需求的饱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经济随之遭受重创,加上民粹主义和国内政客的短视,使阿根廷成为全球唯二的,从发达国家“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笑柄(另一个是南非)。
巴西对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难兄难弟,一方面因为资源出口受日本经济发展形势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化改革,使本国工业受到国外产品的严重冲击,制造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9%,萎缩至现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远的丧失了搭载工业化末班车的机遇。
3、西方衰弱在于“去工业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淘汰产能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一方面铸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同时降低了本国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失业人口则向服务业转移,并大力发展“钱生钱”的金融业,创造了近乎于天文数字的虚拟经济。
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甚至是很多国内经济学者所无比推崇的,有的学者还献计献策要求中国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危害尽显。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曾经的全球霸主给予子孙们留下了异常雄厚的家底,虽然在数次败家之后,依旧有罗尔斯罗伊斯等一批技术底蕴深厚的老牌企业。
但在伦敦金融城的灯红酒绿之下,难掩英国工业衰败的现实——作为建设全世界第一条铁路的国家,居然无力更新自己的铁路网络,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帮助建设高铁;作为老牌工业强国,本国相当一部分通信网络建设居然由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包办,甚至连英国议会都采购华为的产品;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电技术方面缺乏建树,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和法国的技术支持......
当英国遭受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影响之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悠悠地回答:“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美国也饱尝“去工业化”的苦果,国民经济在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在低端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匮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权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业在支撑。
从工业从转移出来的人口则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也是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岗位,收入较高,门槛也高,而且就业岗位较少;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而社会的中间阶层——蓝领工人则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这一方面加速了美国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筑起藩篱,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导致美国精神沦丧。
曾几何时,勤劳、勇敢、自信、自强等中国人拥有的优异品质,美国人同样拥有——今天西方人感慨于中国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100年前欧洲人感慨美国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帝国大厦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精神使原本落后的美国成为世纪头号工业强国。
而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阶级失业,而美国金融业者、会计师、律师、医师的教育成本和门槛异常高昂,这些岗位的稀缺性和专业性造成子承父业内循环的情况异常普遍,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教育不再能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对家庭而言也成为负投资,这直接导致反智主义盛行,人口素质下滑,犯罪率飙升(美国人口占全世界5%,监狱中囚犯数量却占全球囚犯总量的25% ),进而又激化了国内种族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等潜藏的矛盾......
在勤劳无法致富,在教育无法改变人生命运的情况下,原本充满正能量的美国精神,必然被奢靡主义、享乐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国的精英阶层可以世袭罔替,永远高高在上,而平民阶层只能随波逐流,逐渐沉沦。
正是“去工业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挽救美国的颓势,奥巴马着手大张旗鼓的搞“再工业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鼓励制造业回流,其目的就在于力争用强大的工业振兴美国。
三、以史为鉴,坚定发展强大工业不动摇
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0%,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让西方政客更加心惊胆颤的是,2007年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才仅仅是美国工业产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国哪怕不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也要坚定不移的重返亚太,在经济上试图和美国在亚太的马仔达成TPP,力图孤立中国;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与中国制造摩擦;在军事上将F22、F35、萨德系统等先进装备和精锐部队部署到亚太,并频频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举行军演......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对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的说,中国的工业潜力远胜于美国!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被做成“白菜价”,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谓将实至名归,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造血能力会日益贫乏。
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则直指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美元霸权——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完全瞄准了美国的软肋,一旦美国的政治影响力被削弱、高端制造业被中国冲击、美元霸权被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回缩将不可避免。而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与美国争一时之长短,只需发展工业,苦练内功,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将美国势力逐出亚太的可能性。
如果国人在某些经济学家的忽悠下,搞“去工业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则完全是自废武功——当年南非的工业不可谓不强,不仅一只脚跨进核门槛,还能生产号角mk2坦克、蜜獾战车、石茶隼、G5等先进装备,但在曼德拉上台后,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工业化”,使南非从发达国家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而苏联的教训则更为深刻,苏联解体后,原本完备的工业体系支离破碎,在解体后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已从昔日苏联时期的工业帝国,沦落为以出售石油、天然气和苏联时期遗留的家底为生的资源型国家,被誉为“拥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乌克兰、叙利亚这种低烈度的冲突,俄罗斯的干涉和介入不仅造成了本国经济的严重内伤,实际干涉、介入能力相较于苏联时期可谓天上地下。
纵览列强兴衰成败,可谓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国人引以为鉴,坚定工业化道路不动摇~
⑹ 核电产业园有什么用
近期,核电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一定程度上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中核科技
连云港
中国船舶
中国重工
源于有关核电重启的利好消息。此前的2012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核电中长期规划》和《核电安全规划》,伴随着这两个规划,各地的核电建设步伐呈现加快之势。
2012年11月,广东阳江四号核电机组和福建福清四号核电机组开工。2012年12月18日,世界首个第三代核电反应堆CAP1400主管道用超低碳控氮不锈钢电渣锭在浙江海盐中国核电城顺利出炉。
2012年12月21日,山东石岛湾核电厂低调开工。按照规划,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建成后的发电产能,石岛湾核电基地都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核电规划项目。六天后的12月27日,中核集团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工建设。
1月5日,全球首套AP1000核电站柴油发电机组在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下线,填补了三代核电柴油发电机组国产化的空白。
接连的利好不仅让核电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更让包括核电产业园建设在内的诸多核电关联产业搭上了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核电产业园实际上是以核电装备制造为主打的工业园区,依托核电站建设而成,辅以娱乐、旅游、休闲等项目,凸显核电关联产业的集群效应。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到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再到中西部的湖北、江西、四川,很多省市都把发展核电装备纳入当地“十二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规划。
如此大规模的核电产业园建设,让不少专家表示出了相当的忧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显露出产能过剩,将来有可能能量放空。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核电产业园、核电基地的大规模上马已有“大跃进”之势,地方政府、核电企业不顾核电行业长期发展而盲目上马项目的做法值得商榷,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问题将接踵而至。
⑺ 板桥镇的二、 发展纵览
近年来,板桥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镇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力争打造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和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镇。在发展重点上依托凤阳优质的石英砂资源,全力打造中国绿色硅都和硅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坐落在镇域内,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为实施振兴皖北、加速崛起战略而建设的四个县域现代产业园之一。2012年3月,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建设,园区以原有的凤阳硅工业园为基础,由凤阳与宁国市合作共建。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7、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1平方公里。
凤宁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工委与板桥镇推行了“两园一镇”的工作机制,明确产业园工委、管委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硅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板桥镇党委书记兼任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镇区共管的公安、城管执法等机构人员进一步整合。按照“南城北园,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现已完成凤宁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与板桥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板桥镇总体规划修编;板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三个美好乡村(山许新村、板桥社区街道和二铺社区街道)建设规划。
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完成道路建设19公里,在建道路14公里;完成安置房工程5万平方米,在建安置房工程4万平方米;35千伏变电站及开关站、70万立方米/日天然气管网、1万吨/日取水泵站、0.7万吨/日生活用水及1.5万吨/日工业用水管网,先后建成投入使用;220千伏洪武变电站工程、园区综合服务大楼工程即将竣工;启动建设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园区产业特色鲜明。按照“大定位、大项目、大招商”产业发展思路,预计2015年,立足储量达100亿吨的优质石英砂资源,争取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园区在狠抓玻璃、现代物流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引进产业关联高的中小企业。现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70家,其中在建及投产项目20个,总投资135.1亿元;签约项目50个,协议总投资253.48亿元。同时把临淮关至总铺公路沿线确定为板桥镇的中小企业园区,将形成以糯稻初加工、深加工的产业群,现有4家稻谷加工企业落户。
2013年,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级合作共建示范园区。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7.1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8亿元,同比增长24.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