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产业潜力

文化产业潜力

发布时间:2021-02-26 01:42:49

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效益日渐明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1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18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多达500家之上,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分布于全国各地。

但是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园区太多、资源分散;建设模式雷同,房地产色彩浓厚;园区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园区之间相互分离而自成体系,缺少必要的分工与合作;园区耗费巨资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难以吸引创意阶层,文化气息淡薄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园建设行业研究小组表示,尽管目前创意产业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但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创意产业仍有广阔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暂停审批创意产业园,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整改善过程,未来即将继续加大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政府管理将从严,向着适合社会产业需求的方向引导。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称,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深圳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文化产品。在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创意产业园区也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② 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还是非常有前景的

③ 中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有众多的传统文化,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流失,所以当前将文化和创意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内地,文化内容同质化严重,而此时结合现代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创意产业上,他们都想要通过更前沿的科学技术,将文化商业化,并不断的传承下去。

其实不单单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只要转换一下思维,给大众呈现一个新鲜的事物,这就会让有猎奇心理的人为其买单,所以一个文化想要流传,还是需要大力去创新的,要敢于为传统文化动手术,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④ 为什么文化传媒产业具有比较好的发展潜力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

首先,在文化产业中能持续盈利的中国公司比例很低这个事实要确认。
再者,要探究文化产业有回潜力的原因答,必然离不开一下几点:
1、国家大环境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政策倾斜。
2、公民和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持续增长。
3、文化公司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持续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性和知识性。

⑤ 什么是文化产业与文艺传播以及这个专业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富于生成力的概念,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概念。产业与工业在英语中是一个词即instry,按照英国人的理解,产业一词含义十分宽泛,它已经失去了与工厂和制造的联系(虽然它总是保留了与“熟练的”紧密联系的含意,但决不仅仅限于制造),并且现在可以适用于任何产生或多或少相似性产品的系列活动。作为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影响广泛的关键词,文化产业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在历史中拓展变易的概念,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综合概念,同时它也是一个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开放的创新理念。
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可区分为作为哲学政治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作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操作性应用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主要关注观念形态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研究;而社会经济实践操作者和研究者则更关注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应用文化产业的探索。

与学院派倾向于对文化产业所产生出来的产品内容进行分析不同,西方应用文化产业的理论和研究是直接从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总结和生发出来的,倾向于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传播过程的探讨;学院派理论侧重于意识形态,而后者则侧重于经济运作;前者所使用的概念多为哲学、政治学、文学话语,而后者所用的概念多为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名词,如产业、版权、节目、就业、管理、生产、传播、贸易、市场、份额等等。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参与拟定政策的那些人的推动,西方有关这个题目的早期的学术论著,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大都倾向于追随阿多诺,把议题集中于文化商品的大众消费所带来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英国学者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Connor)认为,是学术界之外在政府或其他艺术机构任职的那些所谓“知识掮客”(knowledge intermediaries)促进了这一概念的发展。这些“文化掮客”包括界限不很清楚、各式各样的“顾问”以及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领域之外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的那些人。比如许多企业顾问中的专家;介于文化管理和文化生产之间的“艺术顾问”,从事于制定政策、新闻采访偶尔也写些学术文章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人士;被排除在正规的学术研究之外的那些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的学者...

“Culture Instry”这个术语,现在通常翻译成“文化产业”,但也可以翻译成“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特奥多尔•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创造的术语。他们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47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两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文化工业”(Kulturinstrie)这个术语。

在这部著作的草稿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enkultur)这个术语。但是,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仿佛是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为了区别于这种解释,他们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大众文化”这个术语。他们指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论述文化工业的文章标题《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化工业的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文化产品的商品化

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而被生产出来的。阿多诺1963年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指出:“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文化工业带来的新东西是在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乔装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的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简单地说,文化工业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

早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提出“文化工业”这个概念之前一百年,巴尔扎克已经看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在书店老板的眼里,书不过是低价收进,高价售出的商品,同头巾店老板看待头巾一样。”(《幻灭》)

(2)机械复制

“文化工业的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扩散的技术,机械复制的技术”(《文化工业再思考》)。文化工业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大批量地复制文化产品,生产出来的是标准化的文化产品。

音乐作品的每一次现场演奏都是不同的,即便由同一个人指挥、由同一个乐队演奏也是如此,但每张录音唱片都是相同的。不仅如此,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特征还表现在内容的类型化、名目不同的作品的雷同,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3)单一化

文化工业采用机械复制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结果就是文化产品的单一化。霍克海默、阿多诺曾经这样描述文化工业的结果:“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个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联系的……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的新模式:即普遍的东西特殊的东西之间的虚假的一致性。在垄断下的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具有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经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113页)

文化工业体系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复制机器,由这种体系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模样一致,内容雷同的特点,艺术的唯一性、独特性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文化工业需要艺术家,但艺术家在文化工业中必须服从资本的需要,必须服从赚钱的需要。

(4)平庸化

文化工业是面向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工业把娱乐消遣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便造成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文化推向单调平庸,而且把大众也推向单调平庸。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商品使这种商品的消费者也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平庸的文化把人也推向单调平庸,成为“单面人”。

(5)强迫性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在《启蒙的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最集中的批判就是它对预期接受者的强迫性,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大批生产和‘大众文化’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的,令人尊敬的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职能。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抱着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他们不承认文化工业对传播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他们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确实也揭示了文化工业的一些基本特征。

⑥ 文化产业前景如何

还好

⑦ 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纵观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一是数字化内容产业引领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创造出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二是以经营娱乐元素为主的产业形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力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娱乐业,如电影、演艺、游戏、旅游等。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中的电脑动画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娱乐内容市场高速增长。全球电脑游戏行业已成为与电影、电视、音乐等并驾齐驱的最为重要的娱乐业之一。据专家预测,中国娱乐产业潜在的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由此可见,文化娱乐业已成为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三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运营的文化传播集团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文化产业内容与其他行业之间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整合。国际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基本模式主要是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其他行业在文化产业上建立分支三种。这些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主体。四是文化产业的风险性特征更加突出。因为对文化产业来说,经济价值依赖于文化价值,文化新产品的开发需要直觉和创意,这种直觉性知识是非常冒险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需要在充满风险、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应对各种风险。五是长期以来,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基本由美国所有或以美国为依托的超级跨国企业控制着,全球文化产业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民族国家出现传统文化边缘化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美国化为代表的一极与世界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的加剧,文化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入侵更是极为敏感,对国内许多文化产业均实行保护补贴。文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和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是当前的焦点问题。如何平衡文化产业中的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关系,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⑧ 文化产业前景如何~~

中央力推,创投看好,忙于改制的中国文化产业似乎正在走向“春天”。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三网融合的推进也将打造新的发展热点。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安排,我国出版社将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同时,报刊的转企改制工作也将于今年全面启动。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的突破,将会有更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繁荣,同时也将带来新一轮的投资机会。

中国出版传媒筹谋IPO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于4月份成立,初步计划公司资本金将达到15亿到18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正在与三家战略投资者进行相关准备。事实上,这只是改制后的中国出版集团上市计划的第一步。

据介绍,旗下拥有70多家子公司的中国出版集团其上市计划将分两步走:首先是成立中国传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出版主业包括内容发行一起整体打包上市,接下来则是将集团旗下拥有百年历史荣宝斋推向资本市场。据了解,目前负责荣宝斋上市的中介机构已经进场。

聂震宁表示,即将成立的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争取今年登陆A股主板市场,18亿的公司资本金有望将该公司打造成国内传媒板块的第一大股。而在上市之后,将会进行主业方面的兼并重组。“今年肯定会比去年多。”聂震宁说。

不过作为国有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会更为谨慎。“中国出版集团将占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90%以上的股份。”聂震宁表示,有兴趣的战略投资者很多,因此在选择时,更多会考虑到集团以后的发展目标。据了解,这三家投资者包括一家数字通信类出版企业,一家影视企业以及一家投资基金。“像选择数字通信类的企业就是因为集团将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终端。”聂震宁说。

“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后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同时也将带来新的管理机制。”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对本报记者表示,改革是契机,由于传媒企业的规模效益比较显著,所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将更有利于传媒资源的整合,有助于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据记者采访了解,不少改制后的出版企业都透露出了上市的想法。

文化产权要素市场建设加速

就在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也在加强。据了解,继上海、深圳相继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之后,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项目已经上报国务院审批,年内有望落户北京。专家表示,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将加速文化产业与各类资本的有效对接。

此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在该市发展改革会议上曾明确指出,2010年要着力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支持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落户北京市。而作为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打造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为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提供产权流转平台,打通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

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委会负责人、北京产权交易所业务总监张大为表示,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筹办工作已进入快车道,即将确定包括北京产权交易所在内的数家股东单位。

“行政资源的参与和推动,将会带来更多的资源。”魏鹏举表示,如果能够建立一些规则,做一些示范,将有助于推动民企、社会机构的参与。

据悉,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后将着手推进文化产权评估体系的建设,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过程中版权评估难的问题。

创投看好文化产业前景

“我们非常看好今年文化产业的投资前景。”风投业资深人士、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相对开放的政策和逐渐清晰的规则为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而市场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则意味着成倍数增长的市场空间。

“现在有一些文化企业自身发展也很不错,我们已经投了一批文化相关的企业。”刘纲表示,文化产业将成为其重点关注的领域。“首先,传统的文化企业必须要结合新兴业态进行发展,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其次,我们也会考虑到在改制过程中,企业相关机制的转化是否到位,比如说员工的j激励机制。”刘纲表示,经营团队以及规范化运作仍是关键因素。

德勤中国全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领导人周锦昌则表示,近年来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国内外投资者明显增多,“从项目数量,到投资人都是在以倍数增长。”周锦昌说。另外,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和中小板的扩容,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文化产业投资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记者获悉,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筹措资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悉,作为北京市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将采取“FOF”(Fund of Fund)的运作方式,直接投资创投而非企业。“相较于直接投资项目而言,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刘纲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在三网融合等新兴投资领域,政府的相关监管政策仍需重点关注。“我们认为三网融合、IPTV将是未来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一,不过现在经营牌照并没有完全放开。”刘纲表示。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专家认为政府的监管重点将更为关注内容方面,运营资格上有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放开。

⑨ 文化的实力就是经济的潜力为什么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离不开文化因素起作用,比如科技、人才和教育。
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⑩ 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前景在哪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三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框架结构,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从渠道的角度来讲,主要有四条:一是出版物的发行,包括图书和报刊;二是广电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三是电影院线;四是剧场连锁。从内容生产来讲,有电影生产、图书和报刊出版、舞台艺术表演、广电节目生产,还有音乐等等。总之,文化产业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渠道优先、内容强势”。
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内部分工与协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的必然趋势。为此,会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育、配套设施建设、新兴业态培育和运行机制创新,突出主导产业,加强企业集聚,强化分工配套,使各地园区成为吸纳投资的主要土壤和产业扩张的主要增长点。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集聚区,形成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区域文化产业孵化器和发展极,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未来的骨干企业,是战略投资者,既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创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的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激烈竞争,加快民族文化产业振兴的迫切需要。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目前渠道方面,如出版物的发行,下一步要建区域性的中心,要实现全国的互联互通,建立中国出版物发行的高速公路;广电的网络也将变小网为大网,还要加快电影院线的建设,剧场连锁下一步也要重点发展。内容生产方面,要综合性和专门化并举,打造实力雄厚、多种业态、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文化企业集团,希望能够培育出市值过千亿的文化企业“巨无霸”。
在产业融合方面,广电的两张网,即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移动网,随着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出现电视图书馆、电视互联网、电视报刊、电视剧场以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手机图书等新业态。所以,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未来将会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让自主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发动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活力与竞争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对原创性强、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鼓励和支持原创,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文化和旅游、制造业的结合也将成为一大趋势。比如,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将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相结合,把文化的内涵或者文化的元素植入到产品中去,如新型陶瓷产品等建筑装修材料,势必将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与附加值,又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是拉动对外文化贸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的必然要求。现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主要讲述的还是西方的故事,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理应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文化。争取在未来几年使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快速的发展,基本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例如,文化品牌的塑造,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业,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才能真正从“中国制作”走向“中国创作”、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从自发走向自觉,体现在国家层面加紧制定全国性文化产业规划,既要做好宏观布局,更会加强调控引导。

与文化产业潜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