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来企业报告自2014》发布。
报告称,文化产业领域的业态、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将呈现八大趋势:市场化趋势快速增强;数字化技术主导的大平台发展趋势显现;传统媒体和 传统文化产业将继续遭遇较大幅度的冲击;企业并购增多,未来5年都是文化企业并购的高峰期;企业两级分化加速,由于4G大平台带来的巨大收入,若干网络巨 头企业将成为巨无霸文化传媒企业;企业创业和企业上市将互相激励;传统企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上市企业)出现两级分化。报告还发布了 2013~2014年“中国文化企业排行榜与推荐榜”,以2013年营业收入为依据评出腾讯、网络、央视、万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入选“中国文化企业 10强”。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主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在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流趋势下,2014年4G网络将带动文化科技进一步创新。预计今后的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还将突出视频化、语音技术和娱乐产业之间的互动和产业链的关联性。
㈡ 文化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存在许多误区。在文化事业、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三者之间长期徘徊,缺少新时期文化经济理念上的创新,更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但开发利用不够;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现象的产生
2、发展规划不到位
作为一个着力培育、快速发展的新兴重要产业,还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各景区景点已有的规划,多数仅只限于满足于审批项目、争取资金和近期开发建设,在详细程度、操作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提高。更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动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调研和高度的重视。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多有雷同,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性项目少,新、特、大项目则更少。
3、体制机制滞后
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化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现状,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开发主体的事业体制与市场化经营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许多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在这种经营机制下,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资金除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外,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危机感不强。旅游的经营还主要是门票收入。
4、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对高端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三是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我市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节庆活动内容单调,组织不力,几个大型的文化节有下滑的趋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有时又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资源开发粗糙、格调和层次都比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影响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5、促销、包装缺乏创意
我市的文化旅游业在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文化产品联动上还没有摸索出可行的机制,在宣传、包装和促销上还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手段和措施,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
6、景区建设差、规模小
景区周边环境差,是我市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包括了景区周边建筑风格、旅游商品、饮食摊点等方面。与我市旅游深厚的资源内涵相比,我市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偏小、景区内容偏少。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周边省市的文物景区相比,我市景区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区内容中项目同质化的东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
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没有特色且外地品种多于本地品种,致使来运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625元,而运城只有593元。运城市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
8、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导游讲解人员对全市根祖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亟需强化提高。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㈢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1.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渗透。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雄霸全球,得益于它所推行的自由经济和开放战略,更得益于其通过电子媒介向全球输出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2.内容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增长点,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而内容产业中的数字化内容产业引起的对文化产业的振动尤其引人注目,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争相抢夺的对象。数字化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今天日渐走热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甚至QQ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以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3.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并扶持文化产业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其支持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兴盛。
4.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是指经济中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㈣ 21世纪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国内来说就是积极发展健康的文化事业,全球就是大融合,大发展。
㈤ 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产业的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观念全球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历史动态性和全面开发性的特征。
文化民族化和文化全球化是一对矛盾,对于文化民族化,人们比较认同,但对于文化全球化,人们的歧见颇多,因此,有必要在此强调说明。
一、文化全球化的含义
文化全球化亦可简称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经济、政治、观念的交流、交换、交往日益发展的情势下,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观念等诸多领域内不断加强合作,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行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任何民族、地域、国家制度的限制,使人类活动越来越高度社会化的历史过程。
二、文化全球化的内容
文化全球化的内容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动力、主导方面和最主要的内容,它是指各种物质文化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最佳配置,最终形成投资、生产、贸易、市场、金融全球化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生产全球化。从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大规模、全方位地跨国界流动和配置,在全球化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细化和体系化,从而使全球的生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生产活动,仅仅是构成全球生产整体的一部分。第二,金融全球化。“二战”结束以后,受市场需求和投资利益的驱动,大量的货币在发行国之外广泛流通,国际金融资本的巨量积累和高速流动促进了国际金融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并对各国金融形势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第三,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设立总部,而在其他国家广泛地设立分支机构,进行跨国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特大企业。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支配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因此,美国著名学者索罗斯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全球金融市场及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日益加强的支配。第四,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当代世界内市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统一大市场,其重要特征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日益融入国际统一市场之中,各国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统一大市场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国际贸易组织的形成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世界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市场规则的全球统一、市场组织的全球调节、市场结构的全球包容和市场交易的全球发展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世界统一大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政治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力量的结构和国际政治关系的演变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各国政治交往的范围的日益扩大和程度日益加深,出现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相互渗透,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力量起着愈来愈大作用的趋势。各国政治生活也随之遇到了愈来愈多的相关性问题,比如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各国政治生活的共同性。这就是所谓“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实质上是一个全球政治协作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各国政治行为的全球协作。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出现了诸如环境、资源、出口、国际犯罪、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所面临和关注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加,需要政府间协商对话、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更是急剧上升,这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法律国际化和各国政策的全球协调。随着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以及社会制度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障碍。各国法律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交流、沟通,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借签和吸收优秀法律成果,在法律理念、法律价值观、执法标准与原则乃至于法律监督等方面达成了更多的共识,被各国政府普遍承认的国际法内容日益丰富。从国内层面看,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一股以市场为导向的法律改革浪潮,努力使国内立法与国际通行法规接轨,以保证资本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和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在国际层面,以联合国为主干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国际立法和执法活动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的以保障市场准入为核心的《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TRIMS)可以说是法律全球化的典型例证。同时,各国的政治行为和经济政策也必须符合国际条约、协定和规范,从而出现了各国政策全球协调的趋势。第三是政治文化的兼容性日益增强,具体表现为各国在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上的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相互认同的程度逐步加深,其政治文化的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
(三)观念全球化
所谓观念全球化,即精神文化全球化,相对于经济、政治全球化而言,也可以称为狭义的文化全球化。观念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反映,表现为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相互传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的过程和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对精神文化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国际资本的全球流动,统一世界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上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大力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交流、碰撞、吸收、融合,各个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流与共享,从而形成并加速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观念文化整合化。所谓观念文化整合化是指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互补共处与和谐协同,作为文化全球化重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从地域上说,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从民族属性上说,包括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从主体层次上说,包括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整合;从文化性质上说,包括自然科学文化与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的整合;从文化内在结构上说,包括各国和各民族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诸方面的整合等等,所有这些文化整合,构成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内容。
总之,文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观念全球化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政治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保障,观念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灵魂,三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三、文化全球化的特征
文化全球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历史动态性、全面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一)文化全球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从根本上讲,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是生产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作为文化全球化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则是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逐步造成了社会分工的普遍化,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交往的普遍化。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第一次冲破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壁垒,使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出现了国际化趋势,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高度社会化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国际分工与协作。随着经济领域交往的普遍化,必然带来政治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交往的普遍化。有的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并获利这一表象出发,否定文化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不科学的,事实上,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实现正是通过人(包括民族、国家及其政府)的自觉活动而开辟道路的;但决不能因为人的自觉活动而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二)文化全球化具有历史动态性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逐步推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这是全球化的初始阶段或萌芽时期。由于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世界市场的开辟以及以蒸气机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力的质变与扩张,便开始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国际贸易、商业资本的全球化。当时,“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这一时期,文化全球化处于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是全球化的正式形成和缓慢发展阶段。由于以电力、汽车、飞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新兴的资本大国同老牌的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市场,使殖民地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中心环节”。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这一时期,出现了借货资本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显著特点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是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是文化全球化正式形成的主要标志。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是文化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原有的殖民地体系瓦解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建立了若干全球性的经济组织,诸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众多跨国公司开拓了全球性的消费市场,产业资本也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中心,把生产搬到国外,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为世界市场提供商品。由于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了生产经营跨国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科技与产业转移全球化以及商品、资本、外汇市场全球运行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现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这三种资本形态完备的全球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必然影响到政治、法律和伦理、宗教、文艺、教育和科学及哲学等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治全球化和精神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目前,文化全球化呈现出向深度和广度加速发展的趋势。
(三)文化全球化具有全面开放性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社会障碍,逐渐向全球范围辐射扩展,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呈现出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演变。在以农为本的时代,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把人类社会分割成各个狭隘民族区域,闭塞是各国、各民族文化历史的特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封闭状态,西方工业世界凭借对农本经济国家的明显优势,向世界各个地区展开猛烈的扩张,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闭关自守的农本国家的门户,促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被强加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才主动地走出自我封闭和孤立状态,主动地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参与全球化进程。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而且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全面开放的新景观
㈥ 世界文化产业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成长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加以谋划和推动。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从前景来看,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着“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的美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方兴未艾的大趋势。
·2013-2017年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
·“十八大”文化传媒领域投资机会分析特刊
·2013-2017年新疆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3-2017年福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
·2013-2017年长沙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新驱动轮
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今天的文化,已实实在在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
据统计,截至2004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为4.77%、英国为7.70%、加拿大为3.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为5.83%、英国为7.61%、加拿大为3.8%。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也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到2001年,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接近900亿英镑,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截至20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澳大利亚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200亿澳元,是澳大利亚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出口行业。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言,“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战略目光瞄准文化产业
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文化产业同高科技产业一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前景的两个巨大产业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利润核心,低消耗、高回报,并且具有经济波及效应大、对外输出无摩擦、有助于展示国家形象等优点。文化产业所体现的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巨大诱惑力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具有较强的产业牵动性和“波及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纷纷采取积极措施,以期抢占制高点。
比如,美国政府极力帮助本国的文化产业向其他国家扩张,并且利用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极力推广所谓的自由经济,阻碍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产业实施保护性政策,其目的就是为美国文化进入世界各国清除障碍。欧盟对待文化产业采取国家干预主义原则,主要办法是扶持弱小媒体,使之具有与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同等发言的机会,避免过度集中和垄断,同时,注重扶持和资助文化产业,鼓励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艺术门类。日本于1995年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制定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了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紧接着出台了观光立国战略。
随着各国积极推行面向全球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世界文化市场可谓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份额。美国的电影产量仅占全球的6%,而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2002年日本文化产品的市场销售额约为100亿美元,其波及效果甚至高达200亿美元。在“全球化”背景下,投资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独特的文化资源无疑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法宝。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从而更加巩固了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的垄断地位。目前,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索尼等九大巨头成为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的“第一世界”,九巨头中五家是美国公司。美国传媒业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美国片源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高达60%至80%。美国利用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垄断地位,通过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来兜售本国的文化制品,贩卖其生活形态。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文化攻势和意识渗透,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抢占文化产业制高点的深远意义。法国等欧盟国家公开提出“文化例外”,反对全面开放国内文化产业,掀起了抵御好莱坞入侵、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的保卫战。日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大力扶植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到八九十年代,日本依仗自己的财大气粗通过并购吞并等方式加速向美国文化产业进军。以电影业为例,索尼公司一家就收购了美国好莱坞7大片场中的3个。此外像法国的服装设计与表演业、德国的国际会展业等等都在争夺全球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发达国家捷足先登,发展中国家也毫不示弱,也纷纷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韩国在上世纪末遭遇金融危机袭击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并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远景规划,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随后《我的野蛮女友》、《大长今》等韩剧开始横扫东亚各国。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5年前的1%上升到5%,韩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排在世界十强之后,但却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
文化产业“风景无限好”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日臻成熟,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从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广播、电视、出版、视觉艺术等,发展到今天涵盖了最新内容的文化产业,如互联网和相关的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产业链各个环节又相互交融构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片”风行世界,即: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代表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以及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硅谷研发的芯片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电脑配置的不二之选;好莱坞大片已经成为全球院线的主要片源;麦当劳巨大的拱门型“M”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随着新科技浪潮席卷全球,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与广电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使技术操作更加简便,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也使不同行业、不同媒体间的业务可进行相互合作与新的开发,给传媒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今后的5至10年,数字化、网络化将使传媒发展产生更大的变化,成为媒体集团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
另外,文化产业中的数字化内容产业近些年尤为引人注目,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近日逐渐走热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甚至QQ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目前,内容产业正以强有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全球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极具成长性的前景画卷。可以这样说,谁把握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谁就将把握新时代律动的脉搏!
㈦ 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纵观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一是数字化内容产业引领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创造出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二是以经营娱乐元素为主的产业形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力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娱乐业,如电影、演艺、游戏、旅游等。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中的电脑动画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娱乐内容市场高速增长。全球电脑游戏行业已成为与电影、电视、音乐等并驾齐驱的最为重要的娱乐业之一。据专家预测,中国娱乐产业潜在的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由此可见,文化娱乐业已成为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三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运营的文化传播集团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文化产业内容与其他行业之间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整合。国际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基本模式主要是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其他行业在文化产业上建立分支三种。这些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主体。四是文化产业的风险性特征更加突出。因为对文化产业来说,经济价值依赖于文化价值,文化新产品的开发需要直觉和创意,这种直觉性知识是非常冒险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需要在充满风险、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应对各种风险。五是长期以来,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基本由美国所有或以美国为依托的超级跨国企业控制着,全球文化产业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民族国家出现传统文化边缘化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美国化为代表的一极与世界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的加剧,文化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入侵更是极为敏感,对国内许多文化产业均实行保护补贴。文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和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是当前的焦点问题。如何平衡文化产业中的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关系,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㈧ 21世纪文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为我国在21世纪初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产业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文化生存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一切原创性精神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美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版权占GDP的3.7%。据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艺术品经营业在英国的产业规模,与汽车工业并驾齐驱,英国旅游业收入的27%来自艺术,在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的产值一般都超过了一些传统行业,如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这表明,文化产业是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很快的优质产业。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是5500亿元。对此,跨国公司对中国文化市场志在必得,而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有清醒的认识,但对文化的产业属性了解不多,鉴于此,如何充分利用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主场作战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在竞争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占领国内文化市场,是我国文化经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一、文化产业缘何在我国蓬勃发展
1、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50%以下,说明我国居民从总体上告别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到20世纪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开始走进了富裕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将比过去大大增加,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人们退休后的时间也在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将大大增加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
2、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方面,新技术的创新是遵循“摩尔法则”,每隔18个月微处理机的能力就翻一番,而其价格却不变。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快,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20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为产业。现代科技在文化艺术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也对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艺术借助科技的发展才能高飞。现代科技文化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出版为例,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的分析“在所有发达国家里,图书的出版与销售,至少与新的电子业增长得一样快。全球顶尖出版公司的增长,或许比不上顶尖电子公司如英特尔、微软或德国的思爱普。但是以整个产业而言,出版比电子资讯增长得更快,而且可能获利更丰。”科技发展表明,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
3、经济全球化拉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渗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趋势。全球化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既包括经济的全球化,也包括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在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世界性生产、市场的形成,随着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也随着扩散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譬如,当“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的消费市场时,也带来了美国人的快餐文化和饮食观。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直接地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民族性在削弱,世界性在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增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全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文化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文化单一化的局面,这是一种现实的危险。发展文化产业乃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4、体制改革启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制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而启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刻而广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转变势必要扩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放开文化市场,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改善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国家的税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国家已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比之泱泱大国的需要,比起发达国家的水平,比之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今后乃至很长一个时期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有一些不利因素。
1、观念滞后。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部分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多,讲文化的产业性少,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特有的社会经济效应,往往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混为一谈,与此同时,一部分人对加大改革力度,迎接入世后的挑战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识上的混乱会导致运作上的阻力,这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2、规模弱小,质量偏低。我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机构性、功能性缺陷突出,产业各领域关联度低,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企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允许一些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媒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说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压力之下,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当稳步地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在国外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产业规模。
3、缺乏一大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文化产业的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文化教育的经营者。目前,在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中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而缺乏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中最突出的问题。
4、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准入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熟悉运用世贸规则去规范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引导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等,对各级政府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如果管理和引导得好,对广大文化消费者,对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投资者,对国家经济建设,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否则,会带来文化市场的混乱。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我国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累积了难以估计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2、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大。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其消费市场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社会成员人均占有财富逐步增多,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需求。
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要牢牢树立起文化产业新观念。树立起文化产业新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思想认识刻不容缓。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当然,文化行业中有一部分属于公益性文化或准公益性文化,这部分文化必须依靠国家支持和投入。但文化行业中还有一大部分是经营性文化。这种经营性文化应该实行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成为它们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外许多家企业如:索尼、迪斯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等公司都把文化、媒体作为主要经营业务。这些公司控制了全球一些最重要的电视、报刊、出版集团等。因此,有经济学家主张把文化产业列为第四产业,并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占据极大优势的主导产业。
2、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势力和竞争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制定积极的、既与世贸组织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加大文化产业管理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加快研究制定国际竞争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政策,金融机构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基础性和与科技、信息产业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广开发展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行业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组织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实现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创办和经营文化企业,鼓励个人和社会机构对文化企业进行经济投资。国家可以通过各类法规和政策,对民间创办的文化企业进行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规范与调控。健全文化产业的组织,转变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培育强大的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以利于引进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产品,出口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
4、实施人才工程。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制胜因素。因此,人力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流动,将随着这种需求的日益迫切而加速。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等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将成为各类文化产业集团、文化投资集团争夺的热门,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成为国际文化传媒集团的争夺目标。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些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
5、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也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既有浓厚的人伦道德观,也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既有孔子的学、问、思、辨、行结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学民主精神,等等。毋庸置疑,中华文化中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诸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重人治轻法治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等。但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对人进行教育、引导、陶冶和塑造,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真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文化产品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这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在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一个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㈨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