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引领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全生态系统

引领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全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21-02-26 06:30:35

① 如何建立产业链,生态链体系

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学范畴,包括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以及围绕该主导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涵扩其产业上游、下游配套产业体系(郎咸平教授的《产业链阴谋》写的不错,但它忽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就是我国乡镇企业的集群——国外称新产业区)。生态链是产业生态学范畴,它往往是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点内容,即建设生态产业链,说白了也就是废物链,它是基于园区各企业之间副产品、固体废弃物、废水、废能综合循环利用的一个企业共生组合,从丹麦卡伦堡几个企业通过相互利用其废弃物从而形成世界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或者工业共生网络开始,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地区也建立了不少有特色的生态产业链(鲁北、贵港、南海、。。。。多了去了)。

② 我国正在推行的数字经济战略是哪3条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2)引领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全生态系统扩展阅读

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

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③ 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首先得掌握资金吧,没钱什么都干不来,国商商誉有供应链产品

④ 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新理念 引领新发展

践行新理念 引领新发展——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否深刻,行动是否到位。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始终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做到知行合一,引领发展。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方法的改变。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是否深刻,行动是否到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坚持创新发展
注重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和困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关键的创新。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这将对世界经济转型调整产生重大或根本的影响,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所推动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已经开始深刻影响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新排序。从国内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成就斐然,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新旧动能转化的过渡期,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首先,要加快改革,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再次,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短板,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最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中国制造业创新体系,依靠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坚持协调发展
注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要弥补脱贫攻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城乡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就要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要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尽快形成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
注重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从国际看,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深刻。从国内看,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粗放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可以说,如何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事关前途命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加快建设若干个生态环境主体功能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要大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要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和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注重解决好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深深地与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互为机遇、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的开放发展不仅为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世界走向共享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今天的世界,因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快速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加,世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总体上看,中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中国承担的大国责任、义务和压力、面临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大国的责任担当,着眼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深化沿海开放与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打造陆海内外联动、推进双向开放,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拓展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空间,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
注重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各项工作安排和发展计划中,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装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改善等各种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充分保障和发挥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主要着力点包括:要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当作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稳健、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使政策性扶贫助困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合理。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新发展。

⑤ 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

坚持创新发展

注重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和困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关键的创新。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这将对世界经济转型调整产生重大或根本的影响,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所推动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已经开始深刻影响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新排序。从国内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成就斐然,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新旧动能转化的过渡期,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首先,要加快改革,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再次,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短板,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最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中国制造业创新体系,依靠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坚持协调发展

注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要弥补脱贫攻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城乡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就要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要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尽快形成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

注重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从国际看,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深刻。从国内看,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粗放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可以说,如何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事关前途命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加快建设若干个生态环境主体功能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要大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要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和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注重解决好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深深地与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互为机遇、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的开放发展不仅为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世界走向共享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今天的世界,因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快速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加,世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总体上看,中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中国承担的大国责任、义务和压力、面临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大国的责任担当,着眼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深化沿海开放与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打造陆海内外联动、推进双向开放,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拓展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空间,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

注重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各项工作安排和发展计划中,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装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改善等各种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充分保障和发挥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主要着力点包括:要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当作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稳健、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使政策性扶贫助困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合理。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新发展。

⑥ 如何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构建产业体系,加强集群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不是独立的,而是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既有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多层次联合发展,又有三次产业的相互促进。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现县域内各产业的关联、组合发展。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主导产业的导向,积极做好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二是实现各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基本环节,产业集聚区、专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商务中心区是集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各产业园区的协调均衡发展能够加强三次产业的联系,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实现各产业园区低碳环保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设生态宜居郏县”奋斗目标为工作要求和标准,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共识。
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近年来,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由于多年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已接近GDP总额,投资增幅的上行空间变窄,持续增长压力日显。因此,必须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高新产业体系,把新兴高新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工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服务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资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推进各集聚区内项目建设进度,紧抓建成项目的投产达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开工条件,争取尽早动工建设,对久拖不动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坚持实行企业全程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问题,积极支持,促进项目尽早投产、达产,尽早将投资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注重科技发展,强化创新驱动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要素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范机制。积极申报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探索建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培养、引进、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紧扣产城互动,发展惠及群众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应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思路,统筹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和城市建设,强化功能集合构建。推进产业园区内金融、邮政、卫生医疗、生活服务区等功能设施项目的建设;推进城镇与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规划和设施建设的无缝衔接和功能共享,提升产业集聚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二是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是人口集聚,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要及时引导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并且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⑦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方案》的出台,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和需求?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对于推动重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将有怎样的作用?3月7日,市科委主任李殿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方案》是将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具体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传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遭遇较大挫折的情况下,要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就需要转型,寻找经济增长的替代动力。”李殿勋说。
那么,如何转型?他表示,未来五年,搞创新驱动将是我国转型的根本性支撑,也就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要搞创新驱动,就先要认识创新驱动。他认为,要把握创新驱动的关键有四点:
一是创新驱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掌握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要让文化与理论创新发挥基础作用,尽快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三是要进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再平衡。这一条更带有根本性质。
四是要实现全民创新,以及在全民创新引领之下的全民创业。其根本目的是激活微观经济来支撑宏观经济的真正稳定,是盘活人力资源,把以体力消耗为主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以智力贡献为主的人才优势,释放中国新一轮的人口红利。
李殿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级政府推进创新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纲领性文件,为重庆未来五年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绘制了“路线图”。
在他看来,此次《方案》的出台,实际上是将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具体化,是把五年目标任务分解之后,明确今明两年具体要做什么。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重庆的实际,我们应该以建设西部创新中心为统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李殿勋认为。
他表示,此次出台的《方案》强调要在创新突破、创业培育、基地建设、人才改革、投融资等领域抓出成效,总结起来,具体措施大致可以分为抓改革、建平台、搞服务、促转型四个方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有动力来源,抓改革就是为了从体制机制上消除创新的障碍,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动力。”他说,这包括科技体制改革,以及与创新驱动发展直接相关的其他各项改革,如《方案》中提到的科研项目改革、科技平台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改革等。
建平台着眼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系统,围绕我市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包括在液晶面板、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组建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引导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来渝建立分支机构、搭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园区等。
搞服务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推行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依托重庆科技服务云平台和大市场,推动建设以知识产权交易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要素交易市场等。
促转型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和创投资本跟踪“两手并用”,引领新兴产业的培育。比如《方案》提出,要制定并发布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指南,要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投跟踪、招商引资与配套服务等。
加快编制西部创新中心的专项规划
围绕《方案》提出的具体目标,今年我市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有哪些打算?
“在抓改革上,我们将坚持以点带面,通过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改革、传统科研院所管理改革、科技金融服务配套改革4项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制和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李殿勋称,比如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改革将以推行竞争立项、定额资助、第三方验收等为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
在建平台上,将从科技研发环节需求考虑,引进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从成果转化环节需求考虑,引进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众创空间;从产业培育环节需求考虑,加速布局重点科技园区,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年内列入国家审批序列。
在搞服务上,要推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服务,加快建设科技资源大数据中心和线下服务站点,力争年内聚集各类科技机构8000家以上;完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力争实现技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力推科技金融创投支撑服务,建设“市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区域分中心+用户工作站”的服务网络,力争政府引导基金年内实现直接参股基金规模达到170亿元;做好科技人才的协同保障服务,尽快聚集各类科技人才50000名以上,为新兴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开展技术创新协同服务,同时选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深化实施精准扶贫。
他还透露,目前,针对如何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我市正在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好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专项规划,统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对于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有重要意义。”

⑧ 什么是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2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1]
生态产业链概念的4个要素
(1)增大自然资源存量
使自然资源存量增大,是生态产业链设计与开发活动的宗旨,即所设计与开发的生态产业链的最高目标是在求得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良性循环。使生态圈产生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和扩大自然生产力的水平与能力.
(2)提高资源生产率
生态产业链系统是为提高生产率而设计的,但这一生产率要用“资源基本生产率”的概念来评价,即从资源的原始投入对生态圈的作用算起,到产品退出使用、回到生态圈为止,全面和全过程地测度其生产率由于在生产转换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已得到广泛的注意,因此,它更侧重于通过产业链的链接与转换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使生态资源在原始投入和最终消费方面提高效率,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全面持久地提高生产率.
(3)社会性长期需要
生态产业链应该具备社会性,即它建立的是依社会长期需要为主体的商业秩序与环境,它在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建立的秩序既要使商家及产业链上各方获取利润,而且要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着长期的友善与协调.
(4)系统创新活动
生态产业链是一项系统创新工程,它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约束,通过探讨各产业之间”链”的链接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控制和制度创新等,找到产业链上生态经济形成的产业化机理和运行规律,并以此调整链上诸产业的“序”与“流”,建立其“产业链层面”的生态经济系统;再以该系统为牵动,在相关产业内部,调整其“流”与“序”,形成“产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系统;最终,生态产业链应该是这两个层面上系统的交集,它要通过链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

⑨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政府提几点建议

政策建议

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组织规划实施

国务院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重规划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该规划在制定的时候考虑了产业体系 建设的需要,并做了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但是由于选择的产业范围广,又受规划编制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约束,规划并没能就重点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给出更具操作性 的方案。

建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产 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分享框架,编制这些行业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对技术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专有基础设 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消费市场启动,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等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部署,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同时,要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对规划实施情 况、创新绩效、产业发展绩效、政策激励绩效等进行年度的跟踪评估,并根据跟踪评估的结果,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及时调整规划实施方案。

在实施中突出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全面而系统,但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产业发展边界过宽、难以优化资源配置和相关支持措施。课题组建议在规划的实 施过程中,科学判断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从目前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新一代的电子 信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社会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并导致其他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最终将可能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基因育种、干 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将会成为未来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印 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战略和投资重点来看,其重点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因此,课题组建议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聚焦上述三大重点 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着力突破。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在发展的初期,其技术路线和主流产品都还没有形成,不同技术路线的全球竞争,给投资者带来巨大赢利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 风险。正是由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我国大多数投资人和企业会选择在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再进入,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这样做的好处在 于有利于规避风险,并赢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坏处在于一定会形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要想鼓励投资人和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更早进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竞争,需要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生产销售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 这种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重点包括政府对高风险的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持续投入机制,政府对多种技术路线的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保险公司对新产品和新装备试 用的风险担保机制等。通过这种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技术创新前沿积聚,结合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尽快在自主 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创新管理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体系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要想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不但需要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按照产业链发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辅助性技术,包括相关专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技术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课题组建议首先在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领域开展产业链创新的管理。重点是系统分析这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全球分工,在此基础上依托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重大创新发展工程,以及国家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科技创新工程,采用工程化的组织方式,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产业链为目标导向,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攻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尽早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成功突破一批重 大群体性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通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启动市场需求完善产业体系

消费市场的启动和产业体系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兴产业消费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启动市场需求和完善产业体系,在技术上和资源 配置上都不可行。理性的选择是在有基础的省市开展重大应用示范,逐步探索消费启动市场的政策措施,探索能够市场化的、能够大范围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 完善产业体系。课题组建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安排的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选择有基础的省市,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产 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建立健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

阅读全文

与引领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全生态系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