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萧山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萧山未来的发展怎么样?无疑,“一心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将托起萧山新梦想,而萧山最终的目标是“走在全省最前列”。
“一心“指的是萧山中心城区,萧山要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杭州绕城线内面积达256平方公里的萧山中心城区,将成为是否能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重要衡量标准。
1.首先是拥江发展。萧山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步,是杭萧一体化。从杭州市的发展格局来说,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的大方向始终未变,但对其内涵不同时期的表述,正悄悄发生变化。从以往的“跨江发展”到如今的“沿江开发、拥江发展”,从以往的单向发展改为双向布局,体现出钱塘江两岸要有互动,规划建设要一体化,这对紧贴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中心城区形成了极大利好。
2.其次是推进城区国际化。作为杭州城市“拥江发展”战略的主阵地、主战场,位于萧山北部的钱江世纪城,正全力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在G20峰会之后,各地游客、投资者、企业家、海外客商纷纷踏足杭州,国际高端元素加速汇聚,一座国际化新城正在崛起。实际上,坐落于钱江世纪城的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已经是萧山国际城市形象的新地标,未来随着杭州第一高楼“城市之门”的落成,类似的国际地标还将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成为萧山靓丽的风景线。
3.然后是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当下萧山正大力发展都市经济,尤其是以信息、金融、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七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千亿级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撑萧山未来发展的大产业。这些重任,无疑都将落在中心城区的肩上。
总的来说,萧山享受到了峰会以及亚运会的整体利好,也有相关政策倾斜,未来的发展是比较值得期待的。
Ⅱ 萧山经济那么强,为什么会划入杭州管辖呢
清朝是省道府县四级架构 到了民国先废成省道县,又废成省县结构。
回到回新中国又在道答级和府级之间摇摆了十多年。道级大约如今2~3个地级市水平,最后府级基本是还原了 也就是现在的省地县(区)结构事实上就是省府县(其实县和县级市仍旧是省辖的)。这个过程中个别县就没有成功归位。
萧山县被代管(划入)杭州是因为宁波专区(大致等于现在宁波+绍兴)不要了,太远了管不过来。
严三县被代管(划入)是因为新安江水库之后严州单独建立一个地级市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杭州也有一个雄县海宁被划出了,当初经济实力高于萧山,在嘉兴手里没落了。
萧山市(县级)变成杭州萧山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萧山主导的,县级市变市辖区流程是需要当地同意的。地级市提出,省里同意,咨询当地意见,上报国务院批复。所以萧山人也不用觉得好像怎么了,萧山市当初要是不同意,萧山区是不会有的。
Ⅲ 如何提升浙江的产业结构
如何利用FDI提升浙江产业结构
2008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经济在持续6年的13%以上增速后,出现明显的高位回调态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这预示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浙江现有的产业结构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必须适应新的宏观环境与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从浙江工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情况看,大致是从三个方面路径发展起来的,一是源于原有的产业基础。如浙江的服装、皮鞋等行业。二是承接外来的产业转移。如浙江的制革行业、打火机行业等。三是现有行业的转型升级。如化学行业、电气及电子元器件行业等。总之,温州产业路径依赖比较明显,大多源于原有的产业基础,承接外来优势产业转移不多,产业结构比较传统,产业升级相对比较缓慢。
浙江产业经济现在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一) 浙江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机制优势。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增加科技投入,自觉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二)外部资源价格下降带来的良好机遇,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国外经济受到重创,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降,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频临破产,这正是利用这次危机的机会,兼并国外企业,收购知名品牌,引进国外设备技术与人才的良机,这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外部助力。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总体方向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向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演变升级论。就是说浙江的产业升级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有传统产业逐步升级论--就是说在温州现有的传统产业范围内,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价值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价值发展,目前只能通过提升服装、皮鞋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前,温州经济发展面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趋缓、本地资源要素制约加大、省内先进城市竞争实力提升等多重压力下,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也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
FDI吸引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集聚,集中区域对高素质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要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产业结构高级化,又要顺应要素市场要求,注意利用好劳动力丰裕的优势,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外资企业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打破外资企业技术封闭壁垒,鼓励外资企业向国内企业转移技术。真正地将浙江企业由原先的劳动力密集型改变为技术密集型。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不仅在与改善环境喜迎FDI,更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含量,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持续地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Ⅳ 萧山的地位是什么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萧山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近几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首位,连续五年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列第七位。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达到74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00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超过10500元,分别增长12.5%和11.5%。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65:30。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亿元,增长8%,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基础上,蔬菜、花木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5.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销售值达157.1亿元,外向型农业位列全省首位;现有境外农副产品基地213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工业利润124.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21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09亿,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城市十强。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一是开发建设了“一港四区”。“一港”,就是围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建设,打造空港经济圈。“四区”,就是规划和建设包括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江东工业区)、省级的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70平方公里。二是启动建设“一中心五基地”,成立了国际创业中心和信息软件、汽车电子、数控装备、精密模具和生物工程等五大产业基地。三是整合提升了镇街功能区块,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趋势,对镇街工业功能区进行全面的整合提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块状经济。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城市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8.1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2.5%。过江隧道、钱江九桥、地铁交通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动工兴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域统一供水,城区绿地率34.1%,绿化覆盖率3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荣获中国首家园林绿化新兴产业基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所辖22个镇创建成省级教育强镇,科技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列全省第一,通过了首批省体育强区验收,成功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区)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被授予全省首批平安县区;信访工作被浙江省推荐为受全国表彰的先进集体。
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88.66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3平方米和71.8平方米。汽车保有量达到11.72万台。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25.64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率达到96.8%;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全面推进,新型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文化:萧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的“ 跨湖桥文化”有8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天,在萧山形成了三种民众文化心态。其一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有一种不安现状、不甘落后的生存文化。其二是宽容失败,自立自强,有一种不计较、不依赖的人文文化。其三是敢于竞争,锲而不舍,彰显出萧山人“喜奔竞、善商贸”的创业文化。行动的基础是观念,观念的基础是文化,决定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最决定的因素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这一点,和发达地区相比,萧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其实萧山发展进步的现象,既是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萧山文化值得很好研究、很好挖掘、很好发扬光大。
政治:适应杭州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布局,顺应由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转变的要求,萧山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提出了“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些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的定位都是十分准确的,它有力地推动了萧山更好更快发展。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萧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一港四区”为主平台,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强区建设;按照“新域优化功能,组团加快发展,沿江定点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现代城区建设;挖掘钱塘江、湘湖、跨湖桥、围垦和越文化的内涵,加快文化名区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环境立区建设;合理调节社会利益,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加快幸福之区建设。这些战略举措,效果非常明显。战略目标的定位、战略重点的确定、战略措施的选择符合实际,这也是萧山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
历史:萧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在这里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磨砺心智、以成大业,具有历史,形成传统,人们以吃苦为乐,以勤劳为荣。萧山围垦,地处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地段,上乘洪水,下接强潮,施工不易,保堤亦艰。建国初期,就拉开了序幕,历经几十年,靠着肩挑手提,造田50余万亩,围垦面积之广袤、工程之艰巨、气势之恢宏、效益之显著,都令人瞩目。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历时几十年,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围垦精神,影响了萧山的几代人,成为萧山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农民就以辛苦劳作而著名,不辞千辛万苦,长途贩运,培育了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观念,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比较起来,这种最初培育起来的市场经济意识,这种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喜悦与冲动,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显得珍贵。可以说,这种历史沉积奠定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
有点儿长啊
Ⅳ 萧山是以什么产业为主
化纤纺织、机械汽配、羽绒服装、钢构网架、精细化工等五大制造业主导产业
Ⅵ 请问:杭州萧山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
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26公里,总面积56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和3.1%。自来水供水干管总长度达到745公里,增长4.2%;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年完成一户一表改造0.44万户,累计达4.81万户。全区农村变压线路4711公里,增长9.5%;变压器容量累计达790.65万千伏安,增长14.9%。
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年末,城区已开通44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2270公里;公交营运车辆556辆,公交客运量6458万人次;年末有678辆出租车。自来水供水人口达到117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2230万吨,增9.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7680万吨,增长2.1%。全社会用电量110.9亿千瓦时,增长16.8%,其中居民生活用电5.66亿千瓦时,增长19.9%。使用家庭液化气人数115万人,全社会气化率100%。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4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4.2%;工业废水排放量16561万吨、排放达标量808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9670吨、去除量3441吨,分别增长26.7%和12.7%;工业烟尘排放量11831吨、去除量321638吨,排放达标率9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3%,提高5.3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86.2万元,增长9.9%;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1.51平方公里,增长6.7%;烟尘控制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增长165.6%;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32.1平方公里,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71.03%;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30.76%;城区下水道总长度277公里,增长23.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工412.5万工,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34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3080公顷,有效灌溉率为100%;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89万千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区相继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底在园幼儿数44823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2%;94所小学在校生105393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45所初中在校生46277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458人,5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5134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6.01%,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萧山电大在校生7982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534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2%;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电大、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成效显著;通过公办学校和规范的民办学校,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然解决;年末专任教师达到12911人,其中小学4666人、中学5576人。2006年底,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1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3个
萧山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29.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43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2152场,观众9.6万人次。建有1.4万多个座席的体育场和能接纳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歌剧院、萧山图书馆新馆、萧山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663家,其中医院20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700张,比上年增长8.3%,每万人拥有病床31.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200人,其中医生220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36‰,其中婴儿死亡率3.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96.8%,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26%,提高2.55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97.49万人,比上年增长2.8%;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1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浙江萧山医院已对外开放;农村改厕工作有力推进,三格式户厕进一步普及;积极防控麻疹和禽流感疫情,疫情监测、应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47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60万余人,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12054家、人数45.57万人;工伤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3.14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12677家、人数27.5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5.64万人、27.94万人和27.5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发放率为100%。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巩固。年末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1个,床位3218张,收养1884人。全区26个镇、街道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811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支付保障金2321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助,总计10830人次;全区110家社会福利工业企业安置“四残”职工7082人,残疾人保障事业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8元,增长12.5%,超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131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0.2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8元,增长11.5%,超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383元,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0.34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含外币)388.66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增长23.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2791元,比年初增长24.3%。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4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4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平方米。(
Ⅶ 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是怎样的
浙江省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
1.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第二产业部门,但是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相对变化较为缓慢。七八十年代,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业。但由于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缓慢,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纺织、机械(包括电机)和化工这三大工业部门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
2.在产业发展上,一般的规律是过去的路径制约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的资源优势是拥有众多的企业家资源,但多数企业家还是缺乏学习过程磨练的原始企业家;与此相适应,浙江的企业组织结构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角,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样的经济结构将导致投资决策的分散化,这对企业适应需求多样化的下游产品的市场竞争是有利的,但是要形成以规模效益为主要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就有不利的一面。
3.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有的已日趋萎缩。由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紧缺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纷纷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并有较多优惠政策的地区迁移。产业空心化会破坏一、二、三产业的合理比例,造成供求结构失衡,贸易收支恶化或逆差加剧。所以在浙江省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还不严重的时候就应该加以调整。
Ⅷ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建设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数控装备、新能源三大重点战略产业迅速崛起。
2011年,新能源产业集聚通用电气能源(杭州)有限公司、绿华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等项目,总投资34.27亿元。其中总投资3.2亿元的杭州海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LED项目等新能源项目相继投产。 2009年,萧山开发区加快平台建设,创建先进装备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方案上报至工信部,杭州湾信息港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及一期10万平方米开工准备。中国化纤网、雅库城市网等十大电子网络发展迅速,珍诚医药网成为全国率先获批并投入运营的B2B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并成功承办全国第三届药品博览会。
2009年7月20日,萧山开发区向科技部正式申报杭州江东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根据《关于认定2009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的通知》,科技部正式认定全国77个基地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杭州江东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名列其中。该基地面积24.7平方千米,重点培育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LED产业。这一国家级称号对萧山开发区(江东新城)做大新能源产业和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市北区块,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完成开发面积6.5平方公里。位于萧山新区北侧,并与之接壤,紧靠钱江三桥及机场路,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需10分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各类基础设施及公建服务配套完备,环境优美,并通过ISO9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是开发区管委会和驻区服务部门的所在地。
据官网显示,区内企业云集,已有200多家中外投资企业落户生产,成功建设了日本静冈工业团地、台湾机械工业城及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按照规划,该区块尚有2.7平方公里三产服务区可开发投资,并可为科研、金融、商贸企业提供高档办公场地。 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1999年9月经省科委批准创建,2003年7月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园区位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块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综合区块规划面积0.6平方公里。经过6年来的开发建设,目前,园区道路、供电、供热、通讯、给水、排水、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及市政工程配套完善,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近10亿元,初步成为功能完备、生态环保的现代化高科技工业园。
1999年至2006年,来自美、日、欧、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如美国GE、日本日华化学、法国ECL等高科技项目相继进驻园区。2006年10月底,园区累计投产企业53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企业有14家),从业人员13124人,1-10月产品销售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59.2 工业总产值63.26亿元,增长53.6%,远远高于萧山全区的平均增幅;利润总额3亿元,增长52.9%;税金总额21258万元,增长32%;出口创汇16587万美元,增长70.6%,其中高新产品出口额达4543万美元,同比增长51%。
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园区设有7500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现有孵化企业30家,涉及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据官网显示,创业中心已被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列为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萧山拓展区块,有5家企业进入首批杭州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创业中心正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杭州(中国)女装产业园位于开发区桥南区块,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园区以发展服装业为主,分生产加工区、综合展示区和配套服务区。园区致力于引进国内外知名女装品牌企业,建成中国女装设计、制造、销售的生要基地。
杭州(中国)女装产业园享受开发区的相关政策。据官网显示,已有来自美、英、法、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知名女装企业进园。 市北区、桥南区和江东区三个区块设有三产服务功能区,其规划面积分别为2.7、2.3和3平方公里。交通方便,距杭州市中心、机场均只有20分钟左右车程。区内规划有居住、教育、科研、金融、商贸、宾馆等三产服务业。
Ⅸ 萧山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1、制自作业
。
1、制作业
萧山拥有众多制作业大牛企业
传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