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2016文化产业动态

2016文化产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1-02-28 09:16:45

『壹』 文化产业的当今现状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对其进行大力扶持、深入开掘,逐 渐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近 年来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入,对此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应当 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众多难题亟待厘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从学科建设方面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尚需深入探 讨。 关键词: 关键词: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 21 世纪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一大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却始终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对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建议中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 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11052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了 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国共出版图书 32.8 万种,总印张 604.7 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 制业总产出为 12698 亿元,实现增加值 3503.4 亿元。2010 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 681 万小时、 电视节目 274 万小时, 生产电视剧 14685 集, 国产动画产量超过 22.05 万分钟,电影产量 526 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 2302 亿元,电影综合 效益达到 157.21 亿元。2010 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 1694 亿元,成为世界 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 349 亿元。同时, 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 成为文化产业领 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产、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 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 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 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 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 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在调结 构、促增长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生长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 27 年,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将进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长率计算, 十一五” GDP 总量将超过 26 万亿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 2000 美元;2015 年将达到 3000 美元,提前实现小康; 到 2020 年将达到 5000 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消费 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近两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居民消费已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下一轮消费 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等等。 “十一 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 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减少,消费升级的速度将更快,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 大的市场空间。 (二)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经验开始向方针政 策转化。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 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 将履行入世承诺放开准入和加强规范结合起来,将完善管理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 原则和方式方法,宏观思路更加清晰,方法举措更 加配套,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到有 序推动的阶段。 “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已有大约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区和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有关国家机关 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 力量调配等方面,也在着重加强宏观管理能力 的建设。监管方式不断改进,审批事项和程序得以简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对文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有效探索。 试点地区政府部门的职能转 变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将逐步显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 色的文化资源,这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 家发展思路上看,已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发 展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 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已成为国家超越传统产业更替的重要战略选择, 将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 开始进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消费层 次不断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并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间,文化消费刚刚起步, 这些地区注重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面向全国市场,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 (四)“三网”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与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传 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 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相应的 技术标准即将出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新媒体产业凭借多媒体的综合优势快速 成长。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后,“家庭互动娱乐平台”战略浮出水面,内 容领域涉及电影、音乐、游戏、在线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多方面,昭示着广电业和 电信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传播形态正在酝酿着革命性变革。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媒体信息几乎无 处不在;传受双方主客易位,受众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变单纯接收为双方甚至 多方互动交流,播出内容的安排也将变供给主导为需求主导。这些变化将促使传 播内容向分众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 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已被国家“十一五”规 划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大的政策已经明确,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格局的打破也 将为时不远。这种发展和改革,将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重 组,在促进文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需要。纵观当今发达国 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根据需求结构 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 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构建结构合理、 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创意、 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按照结构优、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 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出版、 移动多媒体、 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 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 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 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 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 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 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 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 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条件,依法加强服务和监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 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 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 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 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 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 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 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 力和感染力,实现式样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 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三是要健全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 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 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一是 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 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 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 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 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 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 费。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 消费增长点。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三是积 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 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 进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两位一体, 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后来的三大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到了四位一体的阶段,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认为把文化摆到“四位一体”的位置已经 很合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及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讲 得很清楚了,关键是要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 年 9 月 (2) 《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2010》 2011 年 中国经济出版社

『贰』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意”二字。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叁』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例如,资金市场、设施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急需建设和发展。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 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但由于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当前,根据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在发展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体制不顺、管理不畅等问题。 只有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尝试中,考虑组建统筹管理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机构或部门,集中力量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既可以考虑对现行的宣传文化部门设置体制进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形成一个整合现有各部门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职权和职能的新的综合性部门。

『肆』 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方面给人们生活的文化性选择提供了观念及路径达成的辅助框架,且有利规制保障文化从业者的酬偿;另一方面若主意偏差易造成文化生活概念化,且固化日常文化追求的不当成本。。。另外得注意的是,即便认可单纯追求产业的规模利润是有利的,也还得注意其产值的社会有机性,及它到底是源求种民众的纯生活耗费,还是为民众提供了适时的帮助,前者与社会经济除为资本有所出口和货币消耗外并不具有实质建设意义。

『伍』 文化产业发展什么时候提出的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里我国第一次在文件上明确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开来,提出发展文化产业。 但是早在2000年就已经提出过要发展文化产业了,有很多当时的期刊杂志上就出现过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表述,如 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李源朝//今日浙江2000-21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曹智//辽宁日报2000-09-22 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胡惠林//学术月刊2000-02 等等

『陆』 文化产业都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内容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6)2016文化产业动态扩展阅读:

趋势:

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

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

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化产业

『柒』 统计局 2016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比2015年增加多少

目前国来家统计局最新只有2015年的数据源。但根据《2016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2.68亿元,同比增长8.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0%,占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比重的6%。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捌』 谈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是属于精神、观念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品不仅仅再局限于物专质层面属,而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让人在精神、观念上感到满足的文化产品。由于生活逐渐富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早在20世纪,当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也随之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其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相当庞大。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逐渐成熟, 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玖』 文化产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02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占全市GDP的5.1%。从1997年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年均递增15.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一、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北京市从1999年开始进行文化产业统计,统计的内容主要由来自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商业和工业4部分的15个行业类别组成。与国家最新标准相比,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对文化产业划分的依据不同。
1. 文博资源
据第叁次文物普查统计,北京文物资源总量为3550处,文物建筑20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
北京地区有注册博物馆121座,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5.7%,馆藏文物226多万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与历史价值,有些属世界级、国宝级藏品。2002年全市博物馆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展览400多项,年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在规模和数量上居全国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 文化产业资源
(1)文化设施资源。北京文化设施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九五”以来,相继兴建了首都图书馆新馆、中华世纪坛等一批现代文化设施。按照《奥运行动规划》,未来几年,北京文化设施投资将达到650亿元以上,超过前50年的投资总和。
(2)文化企业和品牌资源。
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由于目前《文化产业分类》是依据文化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又包括了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因此,无法用其划分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性文化单位)。因此,在《文化产业分类》不敷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我们将北京市现有文化单位按性质分为3类:第一类是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第二类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国有文化企业,如各类剧院、演出团体,报社、电视台、图书音像出版社。第叁类是民营文化企业,如文化娱乐企业、私营图书发行公司等。按照这一分类方法,并考虑到目前的文化管理还主要是传统的行业管理,因此,对现有文化管理的主要政府机构,包括市文化局、市广播影视集团、文物局、市新闻出版局等所属的文化单位进行统计可知,这4家单位共直属文化单位92家,其中文化事业单位19家,文化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43家,其它部门点30家。
一是文化企业品牌。北京歌华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广播影视行业的中国保利华亿传媒。但总体上国有垄断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是演出季品牌。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暨相约北京文化活动、北京国际音乐演出季暨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等叁大标志性品牌已经形成。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电视艺术周等正在成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动。
叁是文化区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琉璃厂文化区。北京古玩城是全国首家文物监管旧货市场,是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琉璃厂是北京一条着名的文化街,主要经营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
(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1. 文化产业整体概况
从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资产和经营收入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9.7%和18.6%,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达到14.5%。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近3年一直在5%左右,与成为首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点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 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1)行业结构。
一是文化服务业占主导地位。2002年,文化服务业资产总额、经营收入、增加值叁项指标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8.8%、62.5%和60.8%。
二是呈现四大主导行业。文化产业中的广播电影电视业、出版业、印刷业、广告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以上4个行业的资产、经营收入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文化产业的75.7%、68.5%、66.9%(见表3)。
(2)所有制结构。
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3.6%、20.3%和5.5%。
(3)布局结构。
北京文化产业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具体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各区主导文化产业类型。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区古玩业和京剧表演业,朝阳区的国际化和发达的经济水平促进了会展业、高雅艺术演出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布局的消费区指向特征明显。如海淀区蓬勃发展的图书销售业依赖于该区庞大的高校消费人群。叁是地域产业聚集初具雏形,如宣武传媒大道、朝阳大环影视制作中心等,但并未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规模效益不明显。

二、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

概括起来讲,北京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四大现有强势行业、叁大特有优势行业、两大新兴增势行业。
(一)现有强势行业
包括出版发行业点、广播电影电视业(含新闻)、广告业,以及新统计口径下纳入的旅游业点四大行业。
1. 出版发行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出版发行业大体包括北京现行统计中的出版业、印刷业、图书报刊批发及零售叁大行业。
书刊出版业是目前北京文化产业中综合发展状况最好的一个行业,经营收入、增加值位居首位,资产总量、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居于第二位。如果再将印刷业、图书报刊批发及零售业记入,叁者资产总量、经营收入、增加值3项指标,将分别占现行文化产业的42.7%、42.3%和48.2%,成为北京文化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
2. 广播影视业
(1)硬体设施居全国前列。
2003年,北京共有2座电视台、电视节目33套;3座广播电台,广播节目25套。现有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中影星美影院建设有限公司两条电院线,共计64家影院。2003年两条院线共放映120329场,观众698万人次,票房收入13619.2万元。
(2)拥有全国最大的影视节目平台。
一是拥有数量最多的影视制作公司。北京是全国影视制作的龙头基地,有20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占国内影视制作公司的40%以上点。
二是电视剧产量最高。2002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698部,其中北京地区生产230多部,占总数的1/3以上,与分列第二、第叁位的广东(37部)、上海(30部)相比,占有明显优势。
(3)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业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2003年底开始,我国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见表5)。据亚洲有线与宽带协会(CASBAA)预测,2010年中国的付费电视及上下游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到2015年将增长到1.5万亿元。北京歌华有线是国内最大的平台运营商,以北京为首的华北地区,拥有最多的付费频道资源,并对东北地区的网络运营商有较强的吸引力,发展数字电视前景十分广阔。
3. 广告业
广告业是与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媒体相伴随产生的,具有跨媒体的性质,它是文化产业中人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之一。2002年,北京广告业人均增加值达到121063元,是全市文化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7倍。
4. 旅游业
虽然北京旅游资源、旅游景点的规模和数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但北京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却不是最高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者人数两项指标,在全国均排广东之后,位居第二位,提升的空间很大(见表6)。
(二)特有优势行业
北京文艺演出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会展业这叁个发展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雄踞全国首位。这些行业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很大,但具有窗口行业性质,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最相符合,积极发展这类行业,对提升城市品牌和整体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1. 演出业
演出业是首都文化产业中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在体现北京文化中心地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北京市艺术业点的总资产为25.11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的2.58%;经营收入4.01亿元,占0.79%;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占2.3%。尽管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演出业发展的优势非常突出。
2. 古玩艺术品交易点
文物经营、旧货市场、文物拍卖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市共举办132场文物拍卖会,总成交额为9.53亿元,总成交率为61%,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北京文物拍卖中年经营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排在前叁位的分别是中国嘉德(2.63亿元)、北京瀚海(2.57亿元)、中贸圣佳(1.78亿元),它们同时也分别位居全国前叁位。
北京文物监管物品市场,2002年总经营额超过5亿元,其中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园旧货市场,在规模、年经营额上均居全国同类首位。
3. 会展业
北京是全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会展业在全国起步最早。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所办展会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年北京市会展业创造增加值将达到72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3%。
目前,北京会展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成熟阶段,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开放型市场体系互为依托,呈现出以经济贸易和科技展览为主,国际会展增幅较大的特征。在2002年北京市接待的916个展览中,排在前叁位的经济贸易展览、科学技术展览、文教卫生展览,分别占接待总数的33.2%、24.9%和21.1%。特别是科学技术展览增幅较大,比2001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按照《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到2008年北京会展总收入将超过70亿元,实现迈向亚洲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
1.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点
从网络资源看,北京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潜力巨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3年,北京上网用户共398万,占全国上网用户总人数的5%,占北京市人口的28%,上网普及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上网计算机数为198万台,占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的比例为6.4%。北京地区共有WWW(包括.CN、.C0M、.NET、.0RG下的网站)站点12.3万个,占全国的21%,其中CN域名8.4万个,占全国的25%。
2. 以动漫游戏为代表的内容产业
北京在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一是动漫游戏产业融合了叁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录音等高新技术,是文化产业中与现代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北京在高新技术方面优势明显。二是动漫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绝佳的创意和一流的制作水平,因此它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而这恰恰是北京的优势。叁是动漫游戏产业是一个带动能力非常强的产业,如玩具、食品、音像制品等,这些产业的发展符合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如文化产业统计变动较乱;也有体制层面的,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企事业还未真正分离;还有操作层面的,如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支持手段等。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认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 技术层面:文化产业统计变动较乱,数据可比性差

由于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年度较短,到目前为止,只有1998年到2003年共6年的数据。加之如上所述统计口径的变化,造成部分主要指标,尤其是增加值年度之间不可比,而且无法进一步准确分析首都文化产业与北京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关系。其结果是,如果采用《统计年鉴》的数据,即15个行业的分类,那么完整的数据只能从1998年到2001年;如果采用市统计局《统计报告》的数据,即12个行业的分类,那么完整的数据是从2000年到2002年。而对各行业中央与北京隶属关系的分析,则只能取到2001年的数据。目前,考虑到时效性,广泛采用的是后一种分类所得出的数据。也就是说,现在使用的“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是12个行业的口径。由此可见,统计数据的变动,给宏观决策和研究工作都带来了困难。
2. 体制层面: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尚未真正分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文化管理体制的理顺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在目前文化单位大多是部门归口管理的格局下,文化企事业的分离依赖于文化管理体制的理顺。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由于没有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职能真正分离。

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在市一级,现行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比如,音像出版物的制作权管理在广电局,发行权管理归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管理在文化局,3家都有音像市场执法权力。在区县一级,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区县文委在组成上,大部分是“四合一”,即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合并而来。在崇文区和宣武区甚至是“五合一”,即已将旅游局并入文委或合署办公。由于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区县文委往往要接受上面4个甚至5个局、1个办(“扫黄打非办”)的指挥,精力不足,影响了工作效率。
叁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的文化管理,实际上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3. 操作层面:缺乏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手段
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从1996年底北京市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发展,虽然仅仅8年左右的时问,但随着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却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人员的分流安置、资产的处置、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的优惠、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认定,等等。
4. 认识层面:处理好首都文化产业和北京文化产业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讲,北京的优势不在于自身,不在于北京的地域和地缘特点,而在于承担了首都的功能。北京文化资源密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都的优势。以出版业为例,2003年,全国共有书刊出版社570家,237家在北京,占总数的41.6%。其中,中央所属220家,北京市属仅17家。而这17家中,8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构成了北京市属出版行业的主体。这种分布状况至少可以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北京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是针对于首都而言的,北京市属可掌控的资源相对少得多。
(二)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使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真正分离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双重属性。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更多地是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因此,尽快理顺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分离现有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新型架构。
2. 制定、整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北京市有关部门应在两个《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北京市现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整合力度,尽快制定统一的《北京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二,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成立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功能区。具体做法有3种:一是在原有科技园区内将文化产业纳入,扩大产业优惠的范围。
3. 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夯实基础工作
把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相关统计数据和翔实的发展情况作支撑。只有情况明、数字准,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相对滞后的情况,建议:一是抓住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参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北京实际,尽快明确北京市新的文化产业统计的范围(行业)、统计对象(所有制)和统计内容(指标)。二是列出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以前年度数据做适当调整,尽可能保持年度数据可比、相对稳定。叁是做好文化产业统计的组织实施工作。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
一是要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二是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叁是要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拾』 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吗

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4.29%。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十八大以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对接“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推动上网服务、游戏游艺等行业转型升级。

阅读全文

与2016文化产业动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