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运用新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引领行动,思想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几乎都是先有思想革新,后有重大的变革行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特别对于大理州而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大理州的产业竞争力,走出比较优势陷阱,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培育竞争优势谋求新的发展;要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国际国内的联合与协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做到优势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并重、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并重,科技进步与人才支撑并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实施创新发展,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上,政府与企业要共同发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推进大理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政府要努力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公平、改善金融支持、深化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作为,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自主创新体系。在产品创新上,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树立“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生产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在营销创新上,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品牌运作思维,以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管理创新上,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更加重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最大限度向管理要效益。在人才创新上,要加强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顺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鼓励引导工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工业上下游服务环节外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比重。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远程技术支持等服务业新兴业态。着力推动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与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与二产融合,重点是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三产融合,重点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形成“批发市场+农户”“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定制农业”等新型产业化组织方式。特别要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展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提升消费对大理州经济的拉动。
四、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与周边国家高层次、宽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边境贸易经济合作机制,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共享。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开通道、完善网络、提升功能、构建重要枢纽。着力产业培植发展,加大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建设,加大培育开放型经济。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及中部地区经济对接,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大理州各类企业到境外开拓周边国家参与市场竞争。着力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实力。促进人文交流,广泛开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
着力构建科学、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生态建设新格局,着力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经济体系,致力推广理性、节俭、文明的大众消费模式,倾力建设山青、水秀、天蓝的生态环境系统。以环境竞争力创造产业竞争力,以生态文明率先突破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以洱海流域的保护与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苍山洱海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同时要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试点为抓手,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让“绿色化”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指南。
六、切实推进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保障
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只能也必须依靠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优化结构本身就是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真正收到成效。要把简政放权、财税金融、科技体制、投融资等改革推向纵深,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真正做到不该操心的不操心、该操心的操好心,才能充分激发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②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创新转型
参考范例1:
一、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成绩更要看到不足
2013年,面对不利的外部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国资委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帮助下,集团上下团结一心,采取措施,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新高、三个突破、两个改善”。
三个新高,是指实物量指标、销售收入和安全管理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集团完成原煤产量1.28亿吨,化工产品1114万吨,钢铁800万吨,发电283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3%、22.2%、20.3%和38.7%;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全集团发生一起1人死亡事故,同比减少3起,创集团历史最好水平。
三个突破,是指项目建设与投资、权益电力装机容量和物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两个改善,是指职工居住环境和企业弱势群体生活困境均得到改善。截至2013年底,集团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投资65.4亿元,基本建成200万平方米的保障住房,累计有7315户职工乔迁新居。为进一步关心弱势群体,在持续开展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大病兜底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在前年三季度启动了“三项”救助帮扶行动,截至去年底,集团累计发放三项救助金3000万元,使贫困职工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要直面那些潜在风险和深层次矛盾。
一是资产负债率持续攀高。二是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三是产业共生互补能力不强。四是内部协作有待加强和规范。
二、把握宏观形势,科学设定全年目标任务
从全球看,今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从我省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随着新型城镇化、西咸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近,娄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提升能源化工产业支柱地位,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新格局。要以煤制油、煤制烯烃为主要转化方向,加快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完整产业链。这对我们集团而言,既是工作要求,更是发展机遇。
从我们自身看,虽然我们从事的主要行业大多是过剩行业,但怎样看待过剩?可以说,“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过剩才能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今后各个行业的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发挥作用。我们要学会在大海里游泳,要学会在风浪里强身健体,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升级。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做实做强做优的发展导向;二是坚持对在建项目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各企业都应自负盈亏的业绩导向。
基于以上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基于对转型升级的现实考虑,我们科学规划和设定了今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于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设定,我们坚持了底线思维,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不切实际的行政命令,不搞层层加码的数字游戏。目标任务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
三、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释放企业改革红利
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修订《管理纲要》。进一步厘清集团总部、板块公司和三级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权责界限,实现纵向管控权责科学、横向管控协同有效、层级衔接严密顺畅的管控目标。推进信息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搭建盘活资产新平台,强化抓落实机制。
四、优化资金结构,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我们必须把盘活资金、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视为企业后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持续加大资本性融资力度。在今后的融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板块和优秀企业上市、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增加资本性融资比重,优化资金结构。科学控制资金投入。坚持“扶优扶强和效益优先”投资原则,积极支持主业发展,兼顾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逐步实施有进有退的投资政策。采取适度偏紧的资金政策,优化负债期限和结构。
五、转变发展观念,规范推进项目建设
我们在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上,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战略规划管理。规划编制,要围绕产业布局,切实做到园区化、体系化,更加注重有概念、有循环、有减排、有产业链等关键点。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规范项目审批和建设,加快推进合规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进度考核上,要变“年度工期决定项目工期”为“年度工期服从项目工期”。在项目投资控制和考核上,要建立动态投资管控机制,彻底扭转估算、概算、决算依次递增现象。
六、坚持分类指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对于拥有多个产业板块的集团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板块发展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煤炭板块要在产品结构调整、采掘接续调整和关中劣质煤退出机制上下功夫。煤化工板块要在达产达效上做文章。钢铁板块要在降本增效、规范关联交易上求突破。电力产业要围绕“融合、提高、创新”方针积极推进。其他板块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另外,各板块企业在提升效益过程中,更应该注重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七、重贸易轻资产,稳步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近几年,我们在发展物流产业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资源配置分散,注重资产规模建设,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阻碍集团物流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我们必须首先对物流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其次创新物流发展商业模式。一是按照重贸易、轻资产的原则建立“1+N”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即建立一个物资采购交易系统和多个产品销售交易系统;二是形成供应链管理平台;三是通过招标、拍卖、结算、交割、第三方支付、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开展商品贸易与物流服务。
八、注重产融结合,培育壮大金融产业板块
对我们集团而言,注重产融结合发展,是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一个支点。加快推进融资担保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这三个机构的组建。特别是,要尽快获批成立融资租赁公司。按照“由内起步、向外拓展”的路径,快速做大业务规模。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并购基金。稳妥推进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这三个金融机构组建方案的完善。慎重跟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的组建工作。力争使金融板块在“十三五”成为第三大利润板块。
九、夯基础解难题,推动安全环保迈上新台阶
关于今年的安全工作,集团已经召开了专门会议,做出了科学部署,要不折不扣地做好落实工作。特别是,煤炭企业要把防治瓦斯和水、火、强矿压灾害治理作为主攻方向,把预防重大事故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不能动摇。
对于环保工作,集团已经在各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将环保工作和安全工作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了一票否决制。各单位要进一步从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
十、调存量优增量,全面盘活人力资本
我们必须坚持实施激活优化现有人力资本、科学引入优质人力资本的“双轮驱动”战略。
刚性定编定员,盘活存量人力资本。要以先进科学的定编定员为基准,合理控制用工总量。各级机关定编定员,力求精干高效。各化工企业和关中各矿区要在三年内分
别按照每年5%和10%的递减力度,有效控制机关工作人员总量。新单位机关管理人员要优先从现有单位中调动、选拔和培养。在建项目单位的人员配置,以满足项目建设管理需要为原则,新增人员要以集团内部调整为主渠道。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化解存量分流和增量需求的矛盾。用好薪酬激励杠杆,实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最佳组合。
十一、利当前谋长远,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在这一轮企业转型升级中,如果说柔性的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标”,那么,刚性的技术创新,则是“本”,我们必须刚柔并济,标本兼治。
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遵循“科技资源有偿配置、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创新价值市场量化、创新收益共享激励”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和推行科研项目单项核算、考评和激励机制,持之以恒地强化“资金、平台、人才、技术、机制”等科技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效率,快速提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把握创新方向,注重长短结合,着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十二、搞好内部协作,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我们集团产业布局广,涉及行业多。相关行业之间加强配套,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可为提升整个集团的资产运营效率创造空间,也可为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奠定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仍未缓解、社会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注重抱团取暖。
加强内部协作制度体系建设。继续按照“合法合规、公平交易、内部优先、互利互惠”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内部协作管理体系,突出内部协作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协作过程管控,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检查与考核,确保集团全年内部协作计划目标顺利完成。
十三、惠民生讲奉献,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要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在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好整改措施,切实开展好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关注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好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大病兜底、三项救助帮扶措施。加快收尾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做好住房分配方案,确保各单位把好事办好、办实。强化廉政建设和审计监察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操作、有序运行。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继续抓好企业文化“三统一”的基础上,以板块公司文化融合、创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品牌传播推广为重点,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企业文化落地深植,以文化力提升集团竞争力。加强舆情管理,做好舆情信息上报和处置等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持续加强离退休职工和老干部工作、统战和信访工作,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范例2:
创新生动力 转型出活力
——写在我省扎实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之际
冬日的吉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载着2700万吉林人民的梦想与希望,一幅新的壮丽画卷,正在这无限的北国风光中全景描绘。
审视全省,中部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大,人口多,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一个现实不容忽视:中部虽有优势,但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改革任务依然繁重。
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吉林省怎么办?
聚焦中部,作为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之要。
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中部地区认真贯彻省委部署,积极研究谋划,拉开了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幕。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转型发展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省会长春在全省创新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落实全省战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向全市发出总动员:“全力落实好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任务,发挥引领作用,主动作为,率先突破。”
曾经,一业独大的长春有过这样的症结:“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仅以汽车为支柱,让这个中部发展的领头羊吃尽了产业波动带来的苦头。
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让长春一步步走出“东北现象”。通过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做大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长春逐步形成了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良好格局。
调整之中,长春的整车产能稳步扩增,零部件配套产业快速跟进;大成、皓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享誉全国,走进海外市场;轨道客车走出国门,驶向世界。告别“一业独大”的长春,成为汽车制造、轨道装备制造两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产值更是撑起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作为我省的第二大城市,北国江城吉林市同样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吉化等大企业的原料优势和市场空间,加快老旧生产装置和产品升级改造,让一批老工业企业焕发了生机。
走进吉林市金珠工业区晨鸣纸业抄纸车间,轻涂纸欢快地在卷轴上“飞舞”。总经理助理郭钦彦告诉记者:“企业重组初期没有一分钱赢利,是哈达湾老工业区的整体搬迁改造给企业带来了生机。新厂今年4月份正式生产,每月有1000万元的利润。”郭钦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哈达湾搬到金珠工业新区,企业得到22亿元的置换土地和搬迁费用,解决了50%的新厂建设资金,短短三年新厂便投产了。新厂工艺设计先进,流程简约,大大降低了成本。
晨鸣纸业只是吉林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同步推进的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也大大拉长了这座化工城的产业链。
谈起转型发展,四平市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华颇有感触。“当年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差点关门。转型重组后,我们成为全国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平市走出一条新的装备制造业崛起之路,全市170户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年产值上升到400亿元左右。
辽源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他们围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产业优势再造。培育生成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软件8大产业集群,占全部工业比重60.5%。
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政企携手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吉林省科技资源丰富,但却很少在本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此,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处在振兴发展爬坡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社会建设转型期的吉林,加快转型升级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
担当全省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重任,长春市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在今年7月举行的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本土企业“天火”公司展出的一款造型新颖的三轮机车引来了众多目光。
就在一年前,这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的企业遇到了资金难题。危难之时,长春新兴产业投资公司伸出了援助之手。借助500万元的债券投资,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顺利实施,逐步走出困境。
正是长春市政府设立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了一批像“天火”公司这样企业的融资难题,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
协同创新机制为长春培育出一大批和“天火”一样的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仅有130人的长春希迈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年便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截至2013年底,全市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已经达到282户。
依托特有的科教文化优势,长春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难以与市场对接、金融机构难以与需求企业对接的问题。东北师大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成药基因、蛋白和中药成分筛选,同时还有一个身份——长春市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筛选平台,常年为本地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长春,类似的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都对外开放,成为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为加快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吉林市设立了1.2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仅今年一季度,便有首批666个项目获得2746.1万元支持。
正是因为有专项支持,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全国规模最大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的跨越。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得到了国家、省、市科技发展基金3000多万元的支持。”
目前,吉林市已扶植起精细化工等9个产业集群,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
四平市从2010年开始着手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年辛苦不寻常,四平装备制造“示范基地”终于实至名归。通过科技创新,一批企业成为全国行业的佼佼者。巨元换热器公司董事长赵国宏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把24项专利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公司自主研发的80余种换热器,已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宝钢、中石化、LG等国内外大客户的热门产品。”
辽源市通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为产业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了给落户辽源的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今年年初,辽源科技智慧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在产业化、集群化效益的吸引下,园区已有13家实体入驻企业,以及10家虚拟入园企业。这些企业的项目多数涉及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和智慧社区服务等领域,为市民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
把投资拉动作为重要手段,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发展,最终还要靠项目支撑。
谋划推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长春紧盯国家“一带一路”、振兴东北等大的政策导向,把招商目光放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上。截至目前,长春今年已谋划重大项目1149个,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在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部署下,长春市以加快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着力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点燃了全民创业热情。目前,全市已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5053户,新登记私营企业19873户,仅今年上半年增量就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四平市把投资拉动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从2009年项目建设“节点式”起步到现在,全市已有298个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总投资达1299亿元。目前已有19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为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强势隆起奠定了基础。
辽源市围绕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农业农村这五大领域,近年来共谋划了219个应用项目,计划投资184亿元。截至目前,已有60个项目启动实施。
把开发开放作为重要途径,提高经济外向度,让中部走向全国,接轨世界
纵贯东西,通达南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搭建起广阔舞台。
11月15日、21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先后下发文件,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获批国际小包集中收寄点和长春出口俄罗斯航空函件总包直封邮路的资质,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开展对俄罗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业务的基础条件。11月28日,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货物入库,顺利实现货物通关。
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长春、为全省搭建起对外开放的又一大平台。
在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长春全力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加快兴隆保税区、空港开发区、东北亚国际物流集散枢纽中心建设,全省开发开放平台不断完善提升。
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链合作同样是有效途径。吉林市通过支持本地企业与德国巴斯夫、林德、美国杜邦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拉长了化工产业链。
把城市做大、规划做大、产业做大、人口做多、商贸流通做活,四平市努力打造吉林、黑龙江的南大门,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连接沈阳和长春两大都市圈的桥梁和纽带,扩大开放。
创新生动力,转型出活力。新一轮振兴号角已经吹响,向着东、中、西三大板块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美好图景,吉林再出发!
③ 如何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建议
产业结抄构调整和转型升袭级的方向和途径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
因为不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以及土地、环
境容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应有较大差异。
具体到我们
**
镇,
我前面讲过,
虽然相比较
**
市的其它镇,
我们的工业要薄弱一
些,但放到全国来比较,我们的工业基础还是不错的。
④ 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版、改进权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具体步骤如下: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
五、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⑤ 旬阳六大转型升级内容
“到十三五末旬阳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0%、25%、30%以上,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全省20强,实现县改市。” 这是旬阳县在刚刚召开的县委十四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关于“十三五”的高点定位,撑托这一宏伟愿景的坚强柱石,是“六个转型升级”。
着眼发展四大产业,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型材料产业瞄准行业最新发展方向,致力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规模化生产实力、产业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以陕汽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产品。生物制品产业突出养生保健产品开发,着力发展生物制药、富硒食品和生物化工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依托境内汉江、旬河、羊山等水能和风能资源,抓住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孵化产业项目。
深挖地域文化潜力,带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旬阳汉水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潜力,学习借鉴省内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依托富集的山水农林资源,重点建设太极城、羊山、蜀河古镇、红军纪念馆,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休憩地。
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用工业化、企业化、商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推进烟草、畜牧等传统产业向深、精、高效方向发展。林果、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引导本县能人回乡创业和工商资本注资特色农业产业。
破解城建交通难题,实现城乡面貌转型升级。以解决城市建设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明确、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为导向,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统筹资源、加快推进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让以城市建设和交通改善为重点的城乡面貌有更大改观。
争创教育卫生名县,力推民生保障转型升级。从强队伍、优服务、破难题三个方面入手。采取聘任制、竞争上岗等措施,锻造一支名校长、名院长队伍,培育一支名师、好医生和好护士队伍,造就一批省市有名的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深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和服务为民理念,不断提升优化服务水平。统筹资源、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薄弱、布局不合理、技术不过硬、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打造法治德治强县,实现县域治理转型升级。以解决社会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黄赌毒、违法乱纪、不讲公德、要挟党委政府、恶意耍蛮撒泼等突出问题为着力点,采取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讲规矩、守良俗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加快发展扫清障碍。
⑥ 如何推进我区全域旅游和绿色转型发展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开始进入全域旅游的时代。近年来,安庆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安庆建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提出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了“三个注重、四个支撑、五个结合”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并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庆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全力打造安庆旅游升级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一、着力“三个注重”
(一)注重时空拓展。过去,安庆旅游基本只关注单个景区景点,忽视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使得旅游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不够强,旅游服务要素、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旅游”的局面。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安庆推出“一城一核两翼”空间布局。“一城”即宜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区;“一核”即大别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两翼”即桐怀文化体验区、宿望湿地休闲区。推动建立城、镇、景、村“四位一体”,点、线、面“三维立体”全域化空间格局。把旅游业建成为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另外一方面,在旅游时间节点上力求均衡化,不分白天夜晚,不论春夏秋冬,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季节和时间上起伏波动趋于最佳均衡状态,时时在旅游,常年皆可游。
(二)注重产业融合。安庆选择以旅游为核心,把一产、二产、三产和城镇化导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注重农旅结合,在建和已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家庭农场、特色种养殖基地等都把旅游要素融入进去,让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加强工业产品与旅游高度契合。加快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绿色轻工基地等,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2.5工业,如:商贸物流、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做大“绿色GDP”。强调金融、餐饮、宾馆等都要围绕旅游业来布局。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推进索道、轻轨交通、低空飞行、温泉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水疗、野外拓展、户外露营、山地运动、婚纱拍摄等一批高山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疗娱乐等提供深度体验条件。在城镇化方面,围绕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将怀宁及望江的漳湖、赛口镇划入市区。加快推进老城区古街区旧城改造、康熙河景观打造、国际动漫乐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网路、垃圾污水处理、城市公交公厕等功能配套设施及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和一批上档次的影视娱乐场所、购物中心,不断提升旅游城市品位。
(三)注重全民参与。安庆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不只是要领导干部认可,还要得到广大群众、投资者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全市上下发展的共识,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强大合力。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到2020年把安庆建成大别山旅游度假示范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及集禅宗文化、生态度假、红色文化及黄梅戏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总量达8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 亿元;实现境内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28家以上。
二、打造“四个支撑”
任何一项战略的形成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把根基打好,战略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安庆实现全域旅游有以下“四个支撑”。
(一)交通的支撑。外快内优的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强大助力。目前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望江长江公路大桥、岳武高速陆续建成开通。正在推动的合安九客运专线(大京九高铁一部分)穿境而过。天柱山—九华山—黄山旅游轻轨已列入计划。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运,将形成“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岳武、北沿江、合黄、济广、沪渝、济祁、南沿江、合安)、“三横二纵”(宁安、合九、南京—江北集中区—安庆、阜景、合安九客专)区域铁路快速干线,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和安庆机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1.5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杭州、武汉,与长三角和中四角(合肥、武汉、南昌、长沙)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内优方面,目前城区新增19条公交线路,开通了城区至海口镇与皖河农场公交线、至枞阳公交线及城区文化旅游公交东线、西线,同时开通了城区到天柱山、五千年文博园旅游直通车。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通景区之间的联络线、断头路,形成全域旅游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实现旅游景区游览无缝对接。
(二)金融的支撑。安庆有岳西、太湖、望江、潜山、宿松5个县地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属欠发达地区,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取得财力支持,目前,安庆正在同中信证券、财富中国、工商银行、国开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借助现代金融手段支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强旅游服务配套。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融建一体化等模式,巧借外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安庆旅游企业上市挂牌,助推全市旅游大发展。
(三)大项目的支撑。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旅游项目146个,其中5亿元以上38个。实施68个景区品质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38.98亿元,完成投资21.01亿元。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30个,总投资123.44亿元,争取项目资金5.87亿元。天柱山入口服务区和博物馆、天悦湾温泉、大别山彩虹谷、孔城老街、小孤山、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迎江寺振风塔修缮工程、花亭湖旅游码头配套工程相继竣工。司空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成功签约,“宜游宜秀”建设取得突破,花溪茶谷、余湾农家乐美食一条街建成,岳西大别山滑雪乐园建成开业。
(四)人才的支撑。安庆启动“人才高地建设工程”行动计划,实施企业家、金融专家、营销大师、创业功臣、知名工匠“五大人才工程”,培养储备后备人才,并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鼓励和促进在外安庆人回乡创业的政策措施等。对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绿卡”服务和津贴制度,帮助解决在住房、落户、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安庆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新形势、新常态开辟互联网+等专业,培养创客、电商等专业人才,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三、深化“五个结合”
为更好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安庆重视做好“五个结合”。
(一)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安庆坚守生态保护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针对安庆广大乡村的特殊性,制定了生态旅游保护措施,进一步健全保障制度。市旅游部门就安庆乡村区域制订生态旅游专项实施标准,规范经营者在农村的旅游经营行为,防止其在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标准。与此同时,设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测算机制,在旅游景区测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承载力,更加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与文化相结合。安庆历史文化厚重,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等交相辉映,素有“文化之帮”、“戏剧之乡”的美称,境内奇山秀水遍布、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各方面的互补性较好。景区建设注重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启动黄梅戏大观园建设,兴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岳西国际养生文化产业园、太湖五千年文博园、天柱山地质博物馆、司空山世界级禅文化中心等景点,形成了文化产业园区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打造“千年古宜城、百景新安庆”,推进老城区文化旅游景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建设。举办“十一”黄梅戏展演周,突出“黄金周•黄梅戏”主题,加大“黄金周到哪里去,来安庆看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宣传,举办旅游主题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打造全域旅游注入文化活力。
(三)与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中产阶级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其特点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各种产品,包括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和高服务水平有着大量的需求。安庆把大众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在积极稳妥地发展中高端旅游产品的同时,重视发展大众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面向老龄人口的旅游产品,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改造景区景点、住宿设施,积极完善相关旅游服务,为老年出游提供便利以及优惠。不断发展青少年旅游市场,依托现有的设施,抓紧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高度重视家庭旅游产品,把家庭出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为全域旅游培育超前市场。
(四)与良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不管是企业成长,还是项目实施,都得依靠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方能在业界竞争的浪潮中站得住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保障项目顺利营运。针对当前旅游景区发展水平良莠不齐,提升空间很大的实际,安庆通过景区托管模式、引入外来资本等方式重新提升传统景区。借鉴“金色宝藏”公司专门做寺庙高端佛教用品的思路,推动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的服务外包,通过专业化的公司来提升旅游购物的设计和营销水平。在目前的旅游演艺之外,大力开发夜间旅游娱乐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如,潜山白马潭景区推出了“白天漂流打水仗,晚间篝火闹花灯”旅游产品,在第四届漂流泼水节中参加篝火晚会的游客达3万人次。
(五)与“互联网+”相结合。把“互联网+”深度结合到旅游中,实现智慧旅游,使得全域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在互联网支撑下很好地串联起来,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需求各异的游客,使其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安庆,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今年初,“安徽太湖旅游”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运行。该微信平台包括“多彩太湖”、“乐游太湖”、“微服务”三大栏目十二个子栏目。将全县的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囊括在内,为游客提供最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最新旅游服务信息。又如,大别山彩虹村度假酒店继与同程旅游深度合作以来,今年又与途牛旅游、安徽翠兰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打造智慧旅游营销,辐射范围更广阔的省内外游客。
⑦ 浅谈如何加快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资料:
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市抢抓发展机遇,以货运产业起步,全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扬优成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优化。我市历来被誉为“好口子”,是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四省铁路主要枢纽。公路交通被国家交通部列为公路运输二级枢纽,水路可经鄱阳湖直达长江,与九江港口对接,通京杭大运河。铁路鹰东编组站是全国15个路网特等编组站之一,日解编能力1万余辆。鹰潭南站属一等货运站,有9条货运线、1条集装箱线,涵盖零担、整车、集装箱等各类业务,年办理货物能力330万吨。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南站货场、粮油储运仓储群、邮政大型仓储群为主的仓储体系。近年来,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进口原料试行国内首创的“上海—九江—鹰潭”水陆联运转关通关模式。鹰潭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2010年初建成并投入运营。鹰潭海关、检验检疫局正加速建设,至宁波的“五定班列”正式开通运行,进出口业务日益活跃。
(二)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大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明确提出依托鹰潭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大物流,打造赣东北乃至华东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并重新调整了全市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和专业市场规划布局,确定在鹰西片区建设以生活资料专业市场为主的国际商贸物流园,在鹰南片区建设以生产资料大宗货物运输和仓储为主的现代物流园,在鹰东片区建设规模适度、数量适宜的高端生活资料市场。目前,规划用地12000亩的鹰西片区国际商贸园,正按照“一核四城五中心六区”的规划加速推进,国际眼镜城、建材家居城等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规划占地面积约10080亩鹰南现代物流园区,现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100万元,征收土地约1300亩,江西广甸集团8个品牌4S店项目、香港铜锣湾国际数字MALL城等一批项目相继动工建设。
(三)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充分整合物流业资源,对物流行业统一进行规划和调度,我市成立了现代物流业委员会,负责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规划管理、行业服务以及全市各类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的规划布局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同时,成立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市现代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市交警、运管、工商、税务等单位均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办事人员,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货运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全市的统筹和推动下,2011年全市物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达71.07亿元,上缴税收3.0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03%和28.38%。整体来看,营收和税收月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增长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今年1-9月份,全市物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7.41亿元,同比增长65.74%;上缴税收3.83亿元,同比增长51.26%。新增货运企业26家,全市物流企业总数达266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31家,税收超百万元的30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综合体系尚不健全。我市虽然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较大,但大都较为陈旧,功能不全,加上我市综合物流平台尚未成型,物流中介、货运代理散落在南站路、320国道和各批发市场门口,货运车辆无处停靠,企业大都为自由无序经营,难成规模和体系。同时,随着商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仓储周转速度的逐渐加快,而我市没有形成配送网络,企业各显神通揽业务,时常出现揽货积极、发货拖拉、货物缺损、丢失、误时等现象,以致造成物流时间过长、物流成本过高、城市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行业总体竞争力和信用度。
(二)行业发展不够充分。我市物流企业总体处于小、散、弱的状态,缺乏整体联动,缺少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是“小”。上规模、上档次具有一定知名度、辐射力强的物流企业较少。二是“散”。我市货运类企业基本是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产业聚集联动发展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弱”。服务能力薄弱,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不能提供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更没有实现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整合。
(三)企业专业化分工发展的意识淡薄。从生产企业来看,较多企业已认识到物流业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但仍有不少企业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排斥物流社会化,至今仍是“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自成体系,自己设立车队和仓库,自行组织物流活动。从物流企业来看,企业总体上对现代物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配送、仓储等传统领域,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增值服务所占比例偏低,物流业利润空间狭小。
(四)物流企业管理方式滞后。一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滞后。我市大部分物流业主体经营管理体制依然不够灵活,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和技术缺乏全面的了解,先进技术装备使用率偏低,大多数还是传统的人力服务模式,信息化水平不高是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现状。二是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全市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只有个别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但大都拘于各自企业的壁垒,独自营造自己企业的信息平台。这些原因导致了物流信息不能共享,物流资源难以整合,物流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离现代物流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还存在较大距离。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物流产业体系培育,促进商贸物流聚集发展。集中力量打造现代物流园和鹰西商贸园,快速推进国际眼镜城、建材家居城、江西手拉手国际汽车城、赣东北盐业物流储备配送中心、机电五金商贸城、粮食(钢材)市场等项目,提升鹰潭南大门、西大门形象,将该两大片区打造成我市商贸物流发展的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仓储和站场进行优化配置,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作用,按计划、分步骤改造提升鹰潭战备材料总厂、铁路木材防腐厂和赣东商城、干鲜果市场、五金批发市场、眼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使其转型成为专业性物流中心。
(二)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依托现有物流龙头企业,建立并完善鹰潭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并充分发挥平台的信息发布、车货源智能匹配、运输跟踪、电子商务认证、金融服务、数据交换、第三方信息系统服务、企政交流等功能,努力提高物流的智能化水平,并最终实现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铁路和公路网的高效衔接。
(三)培育龙头企业,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一是实施扶强扶优工程。鼓励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使其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市物流业的领航者。二是强化示范效应。对物流示范(龙头)企业进行行业评定、奖励和宣传,积极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引导物流业整体结构调整升级。三是引导企业物流创新。推进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向物流园区集中。积极引导这类企业联合建立专业物流公司,实现生产制造企业“零库存”,提高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逐步实现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分工。
(四)强化招商引资,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一是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挖掘潜在优势。立足本市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编制我市物流业招商手册,科学编制物流业招商项目库,合理绘制物流业招商地图,广泛吸引国内外实力雄厚的资本创建物流服务平台、物流企业。二是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不断强化网络招商、以情招商、窗口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招商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扩大招商成果。三是瞄准知名企业集团,提升招商层次。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与我市企业共同组建现代物流集团公司。利用外地优秀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带动和促进我市物流业集聚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⑧ 南宁六个提升主要是什么提升
根据南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会议精神,南宁市的六个提升主要是指: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支撑能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产业聚集力和综合竞争力,牢牢占据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主要措施有:推进产业优化提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新动能;狠抓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提升投资有效性和企业竞争力。
2、推动“南宁渠道”升级,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开放是南宁的根本出路。要按照自治区“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开放合作布局要求,大力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战略,突出平台支撑、交通支撑、产业支撑,提升“南宁渠道”影响力,在广西落实“三大定位”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主要措施有:以面向东盟为重点,建好用好开放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互联互通枢纽;立足区域优势,打造产业合作基地;落实“双核驱动”战略,增强核心引擎作用。
3、推动绿城品质升级,建设生态宜居南宁。
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做到“五个坚持”,处理好“七大关系”,走出一条具有首府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打造“中国绿城”升级版。主要措施有:坚持治水、建城、为民主线,打造高品位的现代宜居都市;加快五象新区开发建设,打造广西最具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新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4、推动深化改革升级,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大胆探索,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在全区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主要措施有:结合自身实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关键环节,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遵循“三个坚持”,以发展成果检验改革成效。
5、推动法治南宁升级,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依法治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深化法治南宁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首府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主要措施有:推动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6、推动民生福祉升级,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主要措施有: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⑨ 如何进一步激发转型跨越发展新动力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着眼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当前,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是制约我省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必须加以解决。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必然之选。
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前提是发展观念创新。四川地处西部内陆,解放思想尤为重要。要进一步破除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观念,推进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要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观念,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趋势,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社会和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以加快转变促进加快发展,努力赢得竞争优势。要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观念,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高端切入谋跨越,努力实现后发赶超。要树立“危机也是发展契机”的观念,顺应大势抓发展,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主动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上寻找新出路,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创新驱动发展,主攻方向是结构调整升级。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要靠创新加以突破,通过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进行化解。要坚持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坚持产业链技术创新和价值链高端融入并举,针对七大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高端引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改革创新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加快推动我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⑩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在思想领域实现新转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武装头脑、鼓舞人心,把十八大的一些新提法、新概念、新观点不折不扣地充实到思想领域,推动发展。
二是在破解发展瓶颈上实现新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破解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建成方便实用的农村水电路网络,有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
三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上探索新路子。提升“果、菜、畜、油”四大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庆阳苹果第一乡和茹河川区蔬菜基地。以华北石油大会战实现企地双赢,建成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屯字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技术更新,创新思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群众增收方式。
四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追求新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健全功能齐全的城乡民生保障网络体系,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五是在基层党建工作上再上新水平。加强镇村两级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支书“万元年薪”和村干部创业、村干部竞争上岗和述职述廉等机制,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共产党员,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