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会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四会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民企发展) 要是问究竟是什么支撑四会的经济发展的话,我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可以归结到工业园区的发展(民企发展)。 记得大概8年前或者更长的时间(2001年之前),四会已经拥有了工业园,可是规模不大。主要原因是,广东沿海的工业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机遇还没有轮到位于广东中北部的县城。所以,四会的经济那时还是相当落后,街头连辆像样的车都没有,没有肯德基一类的快餐店。 大概6年前(2003年前后),情况有些改善了。一些沿海的城镇的赋税开始加重,一些企业开始向广东内陆转移。不过还是属于个别行为,更常见的现象是设置一些污染大的分厂到内陆的县城。于是,四会终于尝到了改革开放的小甜头了。 大概4年前(2005年前后),随着过来四会设厂的企业数量增多,四会的税收逐年增加,但是这并不直接惠及普通老百姓。但市区已经出现一些山寨版的肯德基了。虽然汽车保有量增长还是很缓慢,但马路上的车的确多了起来。 从2006年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四会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汽车保有量虽然还是不高,但是日均入牌数还是相当可观,一些时尚的小车充斥街道。那时我已外出读书,每次回到四会,都会发现许多新车。完全感觉到市民的购车热情是多么高涨,这种情况还维持到今。四会经济总量的累计还是处于低水平,但经济增幅是相当迅猛。终于到了2008年左右,四会县城有了肯德基,交通也已经处于异常堵塞的情况了,一些拓宽公路的措施相继出台,例如原来交通混乱的路口建立红绿灯;一些主干道,把人行道缩小,拓宽车道。不过现象背后,一些市民买车可能是由于炒股赚了。 整体来看,四会的发展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惠及到内陆县城。09年前是企业转移,09年后变成产业转移,不知道四会是否把握住了这个机遇呢?写到这里,我的确有些疑惑,究竟工业园区的发展所带动的财政收入的增加,到最后怎么惠及一般老百姓呢?经济发展又如何惠及老百姓的?老百姓的购车行为背后,是靠工资的上升,还是靠抄股票一类的资产性收入的增长?后来,我得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会直接惠及当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一般打工仔还是不能直接惠及。 总之,四会市的发展是许多中国小县城发展的一个缩影。
②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10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1.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3. 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4.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
5. 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6.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7. 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产业发展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发区产业发展模式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开发区本身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关乎开发区所在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开发区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以及引进外资、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内容
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由多方面因素集合而成,单一资源、单一优势不能成为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只是开发区一般意义上的优势。核心竞争力和一般优势有天壤之别:一般优势简单易学,是可以克隆的,是短暂的;而核心竞争力难以简单复制,是综合的、持久的。
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开发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它赋予核心竞争力以先天条件,是基础;竞争优势与资源的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的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突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是主导方面。因此,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就是要让进区企业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其他开发区)不可替代的发展环境、要素、服务和文化,从而表现出来的引导国内外企业集聚、资源整合、创造财富、构造高效资源配置方式、孕育新体制的能力。
③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广州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五个园区组成。
2005年6月经国务院重新审核,广州高新区面积被确定为37.34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技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园12.4平方公里、黄花岗科技园1.5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0.7平方公里、南沙资讯园2.5平方公里。
此外,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积1.82平方公里,有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与管理。广州高新区计划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扩区,将生物岛纳入广州高新区规划范围内。
④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抄约程度袭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发展初期,许多高新区在争相发展一般性高技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时,片面追求结构的高度化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没能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机制,加之园区提供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出现“贸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现象,导致园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未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主要精力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上,进行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经营竞争,缺乏现代技术内涵。
⑤ 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取得了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有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通过规划论证正在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达到39个,其中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个。中国各个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县都已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园。
行业研究员指出,目前,各地区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备较好的投资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园建设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在我国工业园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凸现出一些问题。如: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园区定位不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园区投资偏低、特色不明;用地难、融资难等。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地球的有限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则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态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废物的产量。1990年,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会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现代工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及企业形象展示,这既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
生态工业园(Eco-instrial park, EIP)是21世纪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与传统工业区有着重要的区别,它是利用工业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思想来规划和运行的工业园区。它不仅强调园区内的各成员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同时强调成员之间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使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⑥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是保障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环境是基础
1、首先,培养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新基金和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创业环境,在其起步和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形成市场和政府对企业研发机构的“合力干预”,促进园区内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的研
发体系的建立。
3、培育高新企业创业文化氛围,弘扬敢于尝试的创业文化。借鉴学习美国硅谷“竞争、合作、创新、宽容”的独特创业文化,借鉴学习日本“以人为本、激励前进”的文化氛围。
⑦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黄冈来新型建材产业园为例,一个源园区上千亩的土地上,集约化了不少于十数家的绿色建材制造上下游企业,其中既有行业龙头单位,也有高量产企业,也有技术前端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高度互补,市场也交错融合,这种企业间形成的航母式集群,其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一般单个企业不可比拟的,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标准和定价权。黄冈新型建材产业园创建之初,就决定跟着国家改革的大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方能大显身手,这样的建园理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和鼓励。
⑧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1988年批复1家,1991年批复26家,1992年批复26家,1997年批复1家,2007年批复1家,2009年批复2家,2010年批复26家,2011年批复5家,2012年批复17家,2014年批复9家,2015年批复16家 。至此国家高新区由原来的129家增加至145家 。
2、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3、自1997年开始批准部分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4、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5、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数十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⑨ 农业园区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 年。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4年—1996年)示范推广农业科技重点:提高产品产量和进行反季节生产的设施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等农业科技。
代表性园区:北京中以示范农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中以示范农场是我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4年3月中以政府签订合同,1994年10月项目开工建设,到1997年10月已初步建成了23亩以色列连栋温室、10亩日光温室、40平方米蔬菜与花卉加工车间及配套的电力、施肥灌溉等设施。
第二阶段:快速提升阶段(1997年—1998年)
示范推广农业科技重点:提高产品品质和进行反季节生产的优良品种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农业科技。
代表性园区: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阶段——急剧膨胀阶段(1999年至今)
示范推广农业科技重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
代表性园区:中国农科院在河北廊坊建立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该园区计划总投资50.8亿元,规划占地2万亩。
该阶段农业园区发展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而且由于审批和管理非常混乱,我国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出现过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