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能够加强在金融行业发展实力
金融科技是继互联网金融后金融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金融科技企业数量、融资总额和交易规模的迅速增长,金融科技对金融生态的深远影响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对金融科技有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和认识,科学探查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应该看到,随着科技日益进步、金融领域持续创新,金融的外延、边界和运行模式都在不断变化,但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应顺应当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从创新的视角深刻理解金融科技的内涵,更好把握金融科技的本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银行业IT投资额为83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2%,其中硬件方面的投资占到投资总量的54.7%,预计到2020年银行业IT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
近年来,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但目前,国内外对金融科技内涵的理解尚不统一,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科技就是金融,是新技术条件下金融的一种类型,或者认为它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这是在我国新兴互联网企业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一些研究也直接提出金融科技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高级阶段。
第二类观点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新产业,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服务业。国外有研究将金融科技定义为应用新技术改善金融活动的新型金融产业,包括在金融服务业的新应用、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国内也有观点认为,狭义的金融科技就是指非金融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项能够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来重塑传统金融产品、服务于机构组织的创新金融活动。
第三类观点认为金融科技就是指以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例如,美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就认为,金融科技是涉及支付、投资管理、融资、存贷款、保险和监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也认为,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以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对金融科技的不同理解,各方对金融科技涵盖的领域或涉及的主要内容的认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在金融科技的不同定义或理解中,其核心要素都离不开“金融”“科技”和“创新”等关键词,离不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科技,数字支付、众筹、智能投顾等都是与这些新技术相关的新模式、新产品。如果离开上述信息通信技术,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移动支付、P2P、网络征信等金融服务手段和交易模式的创新。但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金融领域,还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科技的实质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虽然人们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异,但对金融科技的不同认识基本上都可以分为金融技术手段和金融服务模式两部分。前者是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安全技术等技术手段,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构建的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后者则是上述技术应用带来的支付模式、资金筹集、使用、管理等金融资产交易模式的创新。这些创新有些与传统金融密切相关,有些则形成了新的金融交易模式,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形成新的经济活动,具有新产业特征。但这些都是因新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共同特征,因此金融科技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新兴产业。严格意义上说,正如同农业科技不是农业,更没有创造新产业,交通科技不是交通运输业,也没有创造新产业一样,金融科技既不是金融业,也不是“互联网+金融”形成的新兴产业,它只是当前信息技术创新背景下金融技术创新的一种表现。
从创新的角度看,金融科技就是信息科技创新应用于金融服务业形成的金融技术创新,首先是金融科技创新,其次是金融服务创新。上述技术手段和金融服务模式实际上分别就是这两类创新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这两类创新的规模效应必然带来金融组织创新。相应地,也将逐步改变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的形态与外延,引起金融监管模式甚至是金融制度的变革。
应该看到,金融科技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体现了金融部门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新兴互联网企业为规避现行金融行业许可管制而从事金融活动的现实需求,现实中,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一些企业从事金融业务、进入金融部门的“敲门砖”。
在金融科技发展推动下,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开始逐步面向“信息技术+信息服务”转型,未来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成为金融业必不可少且影响竞争力的关键生产要素。短期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金融业运行和管理效率,创造了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生态,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虽然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整个金融技术经济范式都可能因为金融科技的应用而被改变。
㈡ 金融专业研究方向符合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金融专业研究方抄向主袭要有三个: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
以后进入的是不同的金融机构,今后中国要融入金融全球化,就要金融改革和发展,这会涉及到金融各个机构,选择金融方向要看你对哪种更有兴趣,不是用你说的那种方法判定 呵呵
㈢ 了解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论文怎么写
估计你是在校生。这个标题太大了,国内金融业发展现状可以写一篇完整的论文,互金行业发展趋势又可以写一篇完整的论文,两个合在一起资深从业者都未必能写得漂亮。
如果拆开选择,相对来说后者好写一些,因为参考资料很好找。
结论也容易得出,在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形态创新的环境下,提高监管跟进速度,防范结构性风险,完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加强普通民众投资理财教育,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和易用性
㈣ 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9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金融业对风险控制的需求,智能金融应运而生。智能金融对金融业成本控制和效率提高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技术的制约和金融行业特性的制约,现阶段的智能金融行业仍处于缓慢推进阶段。
智能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 内外部同时驱动
智能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大方面,内部驱动包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服务满意度、提高风控能力,而外部驱动则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㈤ 怎样研究一个行业
但凡对金融经济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从基本面的角度出发,行业产业分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习惯了所谓自上而下的分析人士更是如此。细细道来,行业发展历程、行业的现状、行业产业链条、行业内竞争情况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要包含进去的,最后再加上对一些行业内龙头典型公司的分析,就能拿出一篇少则几十页多则数百页,图表众多,逻辑推理十分严密,结构非常完整的宏图大作出来。细心的行业研究家是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明通过经上百年西方世界实践和经济学家不断锤炼留下来的经济学经典作为依据分析研究出来的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硬生生地在中国不会按照这样的趋势运行,或者只是在表面上应付一下而在实践中拖拖拉拉,要是照着这样的行业研究去做产业投资,十个里面有八个恐怕是要出问题的。就其原因,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行业产业研究经验,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西方的行业产业研究范式更多的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假设之上,它强调的是市场通过构成市场自身的各参与主体在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等不断创新下优胜劣汰,最后使得优质资源自动地与优质主体进行匹配,从而总体上不断地将经济蛋糕做大做实,增加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但这样的逻辑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与政府政策紧密相关的,而其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很大程度上是为“权力过大”的权贵与富商阶层服务的。说到这里提一句旁的,前些天说到杭州的富家子弟飚车撞人事件,听到一句很是记忆深刻的话:政府是为穷人说话,富人办事的机关。这种经济发展的利益格局是与政治政策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盘剥多数人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利益格局,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是一种边把蛋糕做大,边更重于把蛋糕的大部分分到极少数人手中的经济模式,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不同。搞清楚了影响中国行业产业发展方向的核心源动力,自然而然,我们的问题就回到了文本的题目:“在中国,行业产业该如何研究?”方法有二:一、各地市在省会设立办事处,各省市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就连跨国公司和规模大一些的民营企业也纷纷在省城京城安营扎寨,使得这些地方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总部经济”,实则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处、公关处”,主要目的就是先人一步掌握政府政策,甚至影响政策的制定。因此,第一种方法也就很明白了,想尽办法靠近“政策中心”,获取政策先机优势。这种方法适合有钱有势的阶层,他们是极少数,与政策中心的关系非一般,普通老百姓不容易应用。二、接下来要说的方法是一种利益分析法,笔者觉得给这种方法起一个“稳定江山”法可能比较妥当,当然看完本文有更好创意的读者也请不吝赐教。笔者的“稳定江山”法,就是要行业产业研究分析家站在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的角度,从当前社会矛盾的焦点出发,去分析判断当权的政府政策制定者为了国家稳定而不得不去做的一些事情,由此形成对一些相关行业产业的趋势判断。这其中的分析逻辑较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条主线是:政治稳定取决于就业稳定(还有一个是通货膨胀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就业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取决于所谓的三驾马车。各位分析家把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两匹马盯好了,现在可以说通过提高保障、改善分配机制(雷声大、雨点小,经济要是快速好转就别指望了)等方法来拉动内需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至于发消费券、搞金融消费贷款等都只是当权者极不情愿吐出利益而要老百姓自己拉动内需以达到稳定江山的赤裸用心而已。秉承这种分析思路,各位读者认为房价还会像前十年那样疯涨吗?医疗体系能不改革吗?汽油能说涨就涨吗?分配制度也该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吧?写着写着可能带有一些情绪了,但是笔者终归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在中国做行业产业研究,你得找准社会矛盾的焦点。
㈥ 如何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抄业领航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由中咨领航资深专家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撰写,主要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行业协会、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报告首先分析政策、经济等环境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响;接着从国内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热点、市场规模把握行业整体现状;然后从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供需、细分市场及时发现机会点和增长点;进一步从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重点企业搜集竞争情报,进行竞争定位;最后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进行战略预判;而且综合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风险和投资机会制定投资战略规划。
㈦ 如何通过金融业创新来发展我国的制造业
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近一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工业是 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 而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 部门的发展。在全球最大的 100 家跨国公司中,80%是制造业领域。而同时,金 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金融业是经济的心脏,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自然, 体现国民经济发达程度的金融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也有 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 关于金融业发展与制造业的关系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其一,制造业的 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制造业的水平,制造 业的水平越高,金融业也将越繁荣;其二,金融业的发展是制造业提高生产力的 前提,没有发达的金融业,制造业就不可能发展的快和好;其三,金融业与制造 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制造业扩大了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带 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制 造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是从近代开始的,巧合的是,制造业也是 在近代才进行了空前的飞速发展。184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 后, 中国以手工作坊为主体的传统手工业遭受冲击,文化的冲击引进了外国的工 业技术,中国逐步进行了工业化,制造业在中国兴起。中国的一家银行是英商丽 如银行,在银行出现之前,中国执行金融功能的是传统洋行。中国国门的打开, 引进了高效率生产的设备,且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 降低了成本同时降低了商品价格,在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下,商品急剧增加。同 时制造业发达的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猛烈增加商品输出,大批洋货涌入,倾销商品 使得贸易量增加,入侵者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洋行已经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 于是便进行了外资银行的侵入,至 1936 年,仅英国、美国、日本在中国开设的 银行就有一百多家。在外资银行不断侵略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高额利润促进了 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 有识之士开始研究中国自己的银行之路。中国第一家商 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7 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银行体系。银 行业的发展是金融业的很大一部份。 上海大学 另一方面, 兴办制造业等民营企业需要资金,这就需要金融行业向想要开办 工厂却缺少资金的企业伸出橄榄枝提供资金融通的业务, 扩大了对资金和金融产 品的需求,金融业的发展炙手可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于是民营企业的资金短 缺便成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导火索。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国门打开后制造业 的发展带来了金融业的崛起与发展。 1998 年, Neusser 和 Kugler 以 13 个国家的金融业和制造业数据资料为研究, 用时间序列模型实证研究这些国家近 30 年来两者发展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果显 示金融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进一步模型研究表明, 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但与制造业产出有关, 而且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相关关 系。这就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金融业的发展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反过来, 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 纵观世界, 金融业繁荣的国家中, 其制造业也是相当成熟与发达。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政策的放开,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崛起。发达国家 看中中国的的市场及廉价劳动力,外资制造业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又是 一番新景象,特别是在 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截止到 2009 年,我国制造 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 68.8%,占全国 GDP 产值的比重接近 1/3,制造业增 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78.2%,我国制造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近 90%[3]。而与此 同时,金融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其高速发展及重要意义有目共睹。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已逐步国际化、系统化、成熟化。至 2011 年 11 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 119 万亿元,比 2006 年末增长 149%。 出于减少成本与扩大市场,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其中, 中国以其各种优势倍受青睐。 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制造业的外移使得他们的金融 业与制造业的服务需要相互远离, 发达国家自身的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服务比例减 少,金融业与服务业关系相互疏远 。而对于中国来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 为中国金融业带来契机, 外资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导致对中国金融业的服务需求 增加,于是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中国本土制造业以此为契机,吸取外 资制造业的经验高速发展着, 但是制造业的本质使他无法避免廉价劳动力与附加 值低下的问题, 中国本土制造业竞争力低下,在与外资制造业的竞争中迫使它们 不断进行企业优化。所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是必然的,在提高竞争力 [4] 上海大学 的过程中, 这就需要金融业为新技术提供融资业务,这个过程进一步促进中国金 融业不断发展,遵循了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基础的论断。 在金融业和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而制造业对 金融业起推动作用。另外,在中国,金融业发达程度与制造业发达程度的空间分 布有很大重合之处,即金融业发达的地方制造业也发达,典型的如长三角、珠三 角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已趋于成熟,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同时 这两地的金融业发达程度更不容置疑, 而金融业低沉的西北地区制造业也不容乐 观。 这也说明了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它们两者之间存在 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
㈧ 金融深化理论是怎样阐述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
一、金融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业包括一切与货币有关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孕育了货币的产生,其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让社会财富能够在区际、代际间的一传播、延续和继承,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区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此,金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原先在同一过程中买卖紧密结合的物物交换,分割成买和卖两个阶段。如果卖者在出卖以后暂不去购买,或者给予购买的人自己的产品还没有卖出,便产生了赊销,预付和接待,这就出现了信用活动。中世纪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重商主义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借贷活动以及借贷工具的发展。同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信用活动,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样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资金转移和生产者资金规模限制的问题,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从此金融市场就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一起成为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于人们经济活动区域狭小、分裂和不统一,导致货币不统一,为了适应商品跨区域流通的要求,货币兑换业产生了。随着自信规模的扩大,又逐渐开办保管现款业务,进而办理借贷,最后发展成为私人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旨在为顺畅流通而健全通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见,金融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保证了货币流通的正常进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顺畅发展。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正式确立,金融业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在金融业产生的最初阶段,在高利贷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没有把吸收货币当作真正的业务来经营,这时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资本家的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他们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汇集社会闲置资本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从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银行业在17世纪逐步建立起来。到19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央银行并辅之以商业银行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信用机构的金融体系。
英格兰银行把银行券的发行扩展到用于为新兴工商业提供贷款支持,并以经营获利为目标,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最初的“适应性”作用转变为“主动性作用”,金融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后,各国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银行作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数目急剧减少,而银行资本却急剧增加,银行所支配的资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银行垄断组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和加强;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外扩张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跨国银行。银行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种对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施加影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由于信用的发展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信用活动监督企业的活动,有的还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参与企业的活动。而垄断的工业资本也用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参与银行的活动,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以银行为中心不仅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银行券的产生为部队换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更多地是关心货币是否能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或实体的价值量。流通中磨损的铸币依然被人们在流通中运用,说明货币可以用象征性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其职能。
银行券最初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后来,和银行以自己拥有的金银货币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从开始在一张空白的字句上临时填写金额,到后来发展成为事先印制好的具有不同面额的钞票。这样,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时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前的30多年间,金本位体制解体,金铸币流通中介,部队换信用货币广泛流通,使经济不再受各国黄金储备数量的制约,信用货币可以在生产潜力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生产而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主动性”转变为“先导性”。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与经济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表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黄金和美元的彻底脱钩,完全意义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在此制度下,货币供给在技术上以无限制,也为金融最大幅度地为经济服务解除了最后的障碍。
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 ,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虽然现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基本明确,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争论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几种理论作一个简要说明。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与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和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山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基础中的作用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对经济既不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货币中性论观点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的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作出合理解释。
2.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反向变动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中性论的怀疑。瑞典学派的先驱纳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在肯定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来实现的。根据维克塞尔的定义,货币利率即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储蓄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利率相对偏低使企业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然而,随着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出现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经济紧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维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绝对的,只要两者有差距存在,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均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货币为非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经济理论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1963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结束了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将传统实物经济分析全部纳入货币分析体系。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边际递减规律,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是由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比来决定的。对投资企业来说,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分别代表其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投资就显得有利可图,会扩大投资;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无利可图,会消减投资。
他认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银行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利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通过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通过建立以个比较完整的关于货币、站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他们提出单位之间的储蓄——投资差异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强调了离开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是难以理解的基本论断。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通过相关比率指标对一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结合和数量分析。在异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相关率的基本变动趋势是上升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稳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机构发行的间接金融工具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上层结构能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落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政府对金融实行管制、汇率高估等金融压抑的现象。金融压抑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形成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后,在20实际90年代后出现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等,都从金融到底该如何去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何能够合理的进行金融改革来促进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与经济大致有以下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的创新、监管机构的完善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于整体经济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是为整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2.金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㈨ 金融行业职业规划,如何在行业深入发展
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十年规划)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2、管理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
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 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三.行业环境分析和企业分析
1、行业分析:
本人所在××公司为跨国性会计事务所。属管理咨询类企业。由于中国加入WTO,商务运作逐渐全球化,国内企业经营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这类企业在近年来引进中国后得到迅猛的发展。
2、企业分析:
××公司是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属股份制企业,企业领导层风格稳健,公司以“诚信、稳健、服务、创新”为核心价值观,十年来稳步在全球推广业务,目前在全球10余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公司2000年进入中国,同年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经营中稳健拓展业务的同时重点推行公司运作理念,力求与发展中的共同进步。本人十分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但公司事务性工作太过繁忙,无暇进行个人自我培训,而且提升空间有限。但总体而言,作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触到行业顶尖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十分幸运的,本人可能在本企业实现部分职业生涯目标。
四.个人分析与角色建议
1.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
英语水平出众,能流利沟通;法律专业扎实,精通经贸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流畅;在大学期间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能力。
(2)测评结果(略)
2.角色建议:
父亲:“要不断学习,能力要强”;“工作要努力,有发展,要在大城市,方便我们退休后搬来一起居住生活。”
母亲:工作要上进 ,婚姻不要误。
老师:“聪明、有上进心、单纯、乖巧”,缺乏社会经验”
同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适合做白领”。
……
五.职业目标分解与组合
职业目标:著名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1.2005-2008年:
成果目标;通过实践学习,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
学历目标: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取得律师从业资格、通过GRE和英语高级口译考试
职务目标:外企企业商务助理
能力目标:具备在经济领域从事具体法律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接触了解涉外商务活动;英语应用能力具备权威资格认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发表5篇以上论文。
经济目标:在校期间兼职,年收入1万元;商务助理年薪5万
2.2005年-2010年:
学历目标: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职务目标:外资企业部门经理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
经济目标:年薪10万
3.2005年-2010年:
学历目标: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
职务目标:著名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大学的外聘讲师
能力目标:科研能力突出,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公司决策层有直接流畅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25万
六.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
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
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在28岁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七.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
差距:1、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2、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技能、创新能力;3、快速适应能力欠缺;4、身体适应能力有差距。5、社交圈太窄。
八、缩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时间:2008年7月以前。
(2)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时间:长期
(3)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时间:五年以内
2.讨论交流方法
(1)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
3.实践锻炼方法
(1)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2)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本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1、职业规划肯定要有,但是我觉得职业规划不可能现在就定下来,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而且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的东西,也会变。我以前想当官,后来想当外企白领,现在想创业,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就定下来,更何况是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阅历,谈这个就似乎有点纸上谈兵。
2、但是,虽然可能没有成型的职业规划,但是我觉得每个阶段的前进方向和短期目标要有,比如这段时间我要练好英语听力到什么水平,我要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没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标,那容易虚度光阴。
3、如果我是学生,我可能想听一些别人成功的案例,和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虽然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点是相同的,那我作为一个学生,就可以从中学到一辈子受益的美德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