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资源型城市经济该如何转型
陕西省铜川市是一个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先有矿山,后有铜川”。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页岩,其中煤炭矿产地已发现48处,含煤面积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国土面积“脚下都是煤”。 有这么多的矿产,注定了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让人亦喜亦忧:一方面,资源就是财富;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铜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还有,煤炭、水泥等矿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日益显现。“靠山吃山”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铜川人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必须尽快走经济转型之路。 铜川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推进铜川市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深入调研后编制出《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它的内容被铜川人概括为“三、六、九”: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采空区等“六大重点”;加快建设包括铝电煤联产,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对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铝电煤联产工程”,市长冯新柱解释说:通过新建华能铜川电厂拉动煤炭生产,实施铝厂扩建工程,使铝锭生产能力提高到23万吨,形成铝电煤联产的新格局,进而发展铝业深加工,把铜川建设成为全国大型铝电煤联产基地。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单一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框架,按照“不求规模最大,只求特色鲜明”的思路着力拓展旅游、医药等新兴产业。 通过几年的探索,铜川市的经济转型的轨迹渐渐清晰,市委书记吴前进说:一方面是延长煤炭、水泥等传统优势资源的产业链,尽快发展后续产业,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发掘药王孙思邈遗迹等本地区的“非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也就是发展铜川的“新兴产业”;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业开展低资源耗量,低环境破坏的矿产开发技术攻关,引进和推广共生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三废”再生利用技术,尽可能地“亡羊补牢”;第四,就是“还历史欠帐”,加快对过去煤炭开发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 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久的将来,铜川将会让人刮目相看。
Ⅱ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针对近年来“热点”不断的山西,王茂设认为,山西在发展中始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加快建设新山西、新基地进程”的工作部署,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呈现出不少亮点。
话锋一转,王茂设满面笑容的谈起他主政的晋城市。“从晋城来讲,主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总体实现了平稳较快、协调推进、均衡发展、和谐稳定的局面。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527.5亿元,增长10.1%;财政总收入113亿元,增长17.2%。一般预算收入41.9亿元,增长2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6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增长9.5%。”
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王茂设认为,关键是既要坚定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有工作思路和办法。2008年初,晋城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充分发挥工业带动、投资拉动的作用,把发展新型工业、扩大有效投入作为重中之重,把上项目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均衡发展,确保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此,晋城市积极采取措施,大规模支持新型工业化改造,先后开工建设了40多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和7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全年市财政拿出了1亿元的地方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3800万元科技研发资金、1000万元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的农业和畜牧业扶持资金,1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配套资金。在这次危机中,除电力、化工和玻璃器皿、丝麻织品等出口产品外,其他产业影响不是很大,全市的铸造建材轻工纺织等产业还成为发展的亮点,比如光学仪器、制药、LED节能灯具、铸管、陶瓷、绿洲大麻、玻璃制品、服装加工、煤层气开发等。“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充分估计形势,应对正确、措施果断,我们不仅对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充满信心,而且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得力的措施,来自雄厚的实力。
Ⅲ 西方传统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对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注重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是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一点,我国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借鉴,发展接续产业主要就是围绕矿业产业,使其产业链向后侧和旁侧延伸,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来更高的效益。这一转型方式的特点在于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实施转型的难度比较小,转型初期能够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周期比较短。新兴产业是可以脱离原有矿业资源而发展的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和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可实现对老产业的替代。这种转型方式是直接在资源型城市植入新的主导产业,从而比较彻底地改变资源型城市对原有资源优势的依赖,带动建立新城市产业体系,实现彻底转型。不过 战略与规划 期这种转型难度比较大,实现周期比较长。比如,发展环保产业、旅游产业等。
(2)注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发达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改造振兴,非常重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供鲁尔地区经济转型使用,日本政府规定中央和地方各出资1/3,补助正在开发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多元经济的形成,从而实现了高起点转型。而对于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累,一旦这些资源性产业出现衰退,整个区域经济就会受到冲击,当面临转型时,往往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转型路子,但资金和技术的适当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资金使用方面,应该全局考虑、统一调配、注重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权应该更多的给政府而不是企业。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遵循“严格监督,基层使用”原则。
(3)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我国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企业主要以国有为主。在这些企业转型过程中,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企业的扶持也不应再分国有和私有,而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从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经验看,要顺利完成城市的产业转型,需要政府和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减少重复建设,减少因政府和企业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内耗,避免因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利益总量下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目标也出现了不一致性,政府更注重城市的全局利益和社会效益,而资源型企业注重的是局部利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减少城市的转型成本,就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兼顾双方利益,寻找适当的契合点,消除制度障碍,力求达到全局利益均衡。具体而言,就是要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机制,重点是理顺政企关系,合理划分双方的职责和权限,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使双方能够各司其职。
(4)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很关键的。美、加、澳3国的资源型城市在开始转型前先建立一个预警系统,提前公布总体转型计划,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稳定,为经济转型得以顺畅进行创造了舆论与公众支持方面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应该在中央成立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监督部门 ,在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划,并直接对中央部门负责。另外,一定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不能直接代替企业做投资、经营决策,但可以从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提出关于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挥信息导向作用。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帮助企业吸引外资和吸纳民间资本,为资源型企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高效率的服务。对因转型而造成的失业问题,政府负责安置、培训、再就业,以保证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稳定。
(5)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树立新的城市形象。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不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而且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外部成本没有实现合理内化。这样产生的价格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实现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真实成本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并进一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如对现有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进行财政补贴,企业复采已经报损的残留资源免征各种税费等。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建立城市新形象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城市得以持续发展下去。日本北九州地区经过产业转型和环境整治,不仅把昔日的煤都变为新型的旅游景点,而且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努力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Ⅳ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资源型城市1. 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 动态原则。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关注它的全过程,既要看它的过去,更要看它的现在。因为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通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后,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经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度不大或者说很低了,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距甚远了。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仅从定性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主观因素太多,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同理,仅从定量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过于机械,难以将很多不宜用数据表示的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难免偏离现实。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二) 确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步骤
1. 第一步:根据资料可获得性,我们依据下面四个指标初步界定资源型城市。A. 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取10%这一临界值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7%,而中国所有城市这一比值平均为4%~5%,如1996年的这一数值为4.3%。第二,在研究地区支柱工业时,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第三,陈耀博士在确定中国煤炭城市时,所设定的标准为7%,其结论与不少专家的结论不谋而合。B. 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l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C. 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确定这一标准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1996年为2.9%。而如果这一数值大于5%,则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稳定将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D. 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l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原则上,上述四个指标要同时满足才可确定为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在1992年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与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称,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Ⅳ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如何转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早的一些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面临这个问题,一些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探索,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转型推进体系。目前,这三个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基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强化政府引导,明确转型目标。 政府引导是转型的前提。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分别组建或者明确了负责转型工作的政府部门(如英国由住房及地方事务署负责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承担“全面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城市转型再造目标实现”的主要职责。英国的住房及地方事务署明确将“就业、私人投资、住房保障、新的商业机会”等列为转型的工作目标。为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科学转型,三个国家还分别研究、制订了较为全面的规划体系。 其次,突出产业提升,重构转型支撑。 产业是转型的核心。随着资源型产业的逐渐枯竭,英国、法国、德国三国都将产业转型摆在了核心位置。一是强调对资源枯竭矿山、企业的综合利用,而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之”。比如德国的萨尔工业文化有限公司就是改造、利用原有的煤矿设施建立起来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停产后,通过策划、提升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堆废铁”摇身变为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钢铁厂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二是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比如德国的萨尔州,现在已经形成了汽车工业、生命产业、信息产业和呼叫中心等新的主导产业,仅汽车行业就包括100多家公司,安排就业4万余人。产业支撑的重构,推动英国、法国、德国三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有效、高效开展。 再次,提升就业能力,突破转型瓶颈。 就业是转型的关键。英、法、德三国都非常注重转型过程中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做法有:一是强化法规约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法国要求企业在解雇员工时,要承担“提前通知工会、与员工进行调职谈话、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等义务;二是突出政府支持,营造就业环境。如法国通过“全国就业投资基金”、国家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为员工再就业创造环境;德国萨尔州对创造新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其创造岗位所需投资15%的补助;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员工就业能力。在德国萨尔州,企业员工培训费用的70%由政府承担。 第四,优化发展环境,夯实转型基础。 环境是转型的基础。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普遍重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优化。一是不断优化硬环境。如法国每年安排的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土地整治资金就达4000万欧元;二是不断提升软环境。如德国经济技术促进公司为投资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了争取新项目的落地,法国在贷款贴息、土地出让等方面还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等。 最后,多方筹措资金,强化转型保障。 资金是转型的保障。英、法、德三国在推动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视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其资金来源包括:一是欧盟的支持;二是本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国家银行的低息贷款;三是市场化运作的收益。市场化运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挖掘土地的资本价值。通过土地整治或者将政府拥有的土地作为一种股权投入和市场主体进行合作,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英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第二,积极引进市场主体。重视市场的力量,重视私人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引入,重视“联合作战”而不是“单打独斗”,以此来夯实转型基础、激活转型活力。
Ⅵ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是必由之路 这句话哪里错了
矿产资源型城市本来就是以本地矿产为核心,发展起来矿产品加工工业及其相内关产业。比如东北的鞍山,容就以本地区的铁矿和附近地区的煤炭资源发展了鞍山钢铁集团,以钢铁工业为主,而工业本来就是第二产业。要调整产业结构,这样的矿产资源型城市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不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望采纳
Ⅶ 高中地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这句话为何是错的
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专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属,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出路问题。 我国一些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初步取得成功。如大庆市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抚顺市以替代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淮北市以优势产业为主、发展生态城市,枣庄市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煤炭产业,阜新市退出传统的工矿业,发展现代农业。辽宁阜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市。所以升级转型方向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