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城市的现状
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全局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4%。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4%。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26.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22%;地方财政收入达22609.50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战略。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推进城镇化,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也对中小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期望。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绿皮书还特意强调了全国十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的发展经验,江苏省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湖南省长沙县、山东省邹平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安徽省宁国市、内蒙古准格尔旗、黑龙江省肇东市、河北省武安市等十个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这些城市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了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
Ⅱ 怎样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不均等问题
最近在浙江义乌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小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小城市发展委员会执行会会长朱铁臻提出,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软硬件设施建设调整是当前中小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朱铁臻认为,中小城市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必须认清并顺应城市化进程,带头解决好城乡结构调整问题。中国近几年持续存在的“商品过剩”,实际上是有消费能力的城市消费需求饱和,而农村有消费需求却无消费能力,这是过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积存后显现的结果。不调整城乡这个大的经济结构,只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朱铁臻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从而也制约着农村市场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讲,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1.4-2.5,而中国的这一比值只有0.65左右。过去我们一直重视工业化而忽视城市化,甚至在改革开放前有一段时间采取抑制城市化甚至逆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其实,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城市化既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同时又是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须实施新的城乡政策,不能继续走非城市化工业化的老路。毫无疑问,城市化将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处在大城市与众乡村间的中小城市要想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应该首先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好城乡结构调整。
对中小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朱铁臻说,今天的一些产业不会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消亡,中小城市不必因没有太多的科技优势而在意,但必须使固有的传统产业升级,在质量档次上下功夫,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他指出,中小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搭建信息平台,发挥特色,紧盯市场。
在谈到所有制结构调整时,朱铁臻认为中小城市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放手发展私营经济,在政策、体制、法律、税收方面给予私营经济以国民待遇,使其发展得更快些,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也能救活一些地方上陷入困境的国有中小企业,解决当地人口就业问题。朱铁臻说,当前阻碍中小城市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是观念。
朱铁臻还提到,中小城市在硬件建设方面有许多欠帐,现在应该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把硬件建设赶上来。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改善软件环境。
朱铁臻最后总结说,中小城市只有把以上问题解决好,才能使地方经济大大发展。
Ⅲ 中国现在哪些中小城市具有发展潜力
你想选择广西,是不是离那里近啊?给你一个对广西的发展分析,别人写的,转给你:
没有哪个西部省份会象广西一样有出海口。钦州还是深水港。现在的北部湾开发,虽然开口就是南钦北防,但交通还是不行。南宁和钦州之间,北海和防城港之间,要修建两条城际高铁,两条线在钦州汇合。这四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一个小时最好。
钦州适合建立大型集装箱港口,是天然深水港。当然,还要发展造船业,这里的海岸线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船舶都没有一点问题;还有,这里的深水海岸线大多紧邻山区和丘陵,可以建立大型军用造船基地,建造航空母舰,除了大连和上海,这里是最佳地点;建造核潜艇,除了葫芦岛,这里也是最好选择。
3、北海的海岸线适合发展海洋水产、海洋旅游、海滨浴场、海滨房地产、海洋客运等等软性产业。但是一定要吸取当年的房地产教训。防城港可以建成大型的散货进出口基地,如粮食、煤炭、铁矿石等等,也可以建设大型石油进口基地。
4、梧州是除了以上四城市外最有前途的,但是现在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交通优势。桂林有中央投资和旅游产业,前途也很好。柳州稍微差些,工业地位下降,铁路局也没有大作用,唯一的出路是把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部分过来,同时搞好重工业的升级改造。崇左还是刚设立的地级市,必须要建好南宁经过崇左到河内的铁路和高速公路。
南宁是这几年发展变化最快的南方城市。但是工业基础太差,经济后劲不足。应该把南宁定位为中国连接东盟的桥梁城市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建成向东盟国家教汉语的基地也不错。
河池百色还是太穷,就不说了。
Ⅳ 如何有效的发展小城市经济
从实践发展来看,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说,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一方面,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因为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为不同企业招收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第三,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人口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城市化在带动农业与工业发展、促使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发展小城镇是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中小城市的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有一定的基础;第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中小城市比进入大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第三,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 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第四,农村城镇化曾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共同选择;第五,以农村小城镇为主加快城市化适合中国的国情它可以使大量的农民迅速非农化,较快地进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阶段,而后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第六,发展小城镇符合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国情,乡镇企业对小城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小城镇的发展无需过多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
发展就是硬道理。现在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城市化浪潮快速涌动,珠海市从过去一个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变成如今环境优美,朝气蓬勃,初步迈向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尽快跟上前进的步伐,实施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战略,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产。努力培育自我造血,自我完善与发展经济增长极核,早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的现代化宏伟目标。
Ⅳ 如何发展中小城市经济
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发展一个城市的经济首先得从这个城市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种产业在目前以及以后有没有发展趋势。其次,可以了解一下当前国内形式什么发展的比较迅速,以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淘汰,由此来引见这些技术到你所在的城市进行规划,不过前提是这个城市适合这样的技术发展。再次嘛,可以保留一些城市特色,吸引外来游客,,
仅个人意见
Ⅵ 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业有哪些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版二阶段则以“分散化”权为特征。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中国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发展“城市圈”“卫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职能和周边郊区职能的转化和协调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心城市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带”和“区域经济”的规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职能的不断演进,是中心城市良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大城市病、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Ⅶ 中小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
相对大城市来说,中抄小城市的地产还处于萌生阶段,还不成熟,但是我们要知道,萌生中的行业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如果进入相对完善和饱和的大城市的话,单就也一块来说就会面临人才扎堆的现状!所以,我认为在中小城市发展房地产业是非常好的选择!当然,就短期资金的回笼和效益的征收的考虑,还是要根据当地具体的情况来定!
Ⅷ 怎么规划中小城市的发展路线
城市有计划的向外围多区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道路的建设··然后利用市政设施·比如学校·政府等重要人文设施的迁入提升新区的吸引力度·然后这一地区的商圈会程良性循环状态·多年后稳定·
Ⅸ 内陆的中小城市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100个城市中,GDP增速高于深圳(一线中最快)的有个城市,比衰落中的资源城市还要多。这表明在过去的五年中,三四线城市的整体发展速度并没有慢于一线城市。
令人颇有点意外的是,这里面不少是内陆的中小城市,那么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奥妙,至少可以找到四种原因:
1.国家扶持
这些幸运儿是国家战略中的支点,大量资金汹涌而至,交通基建设施大干快上。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包括了遵义。
4.传统产业,稳步升级
有些城市无法得到外来资本的眷顾,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了。比较典型的有宜昌、菏泽、宁德等。
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产业升级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所以不太会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之类的高大上行业,同时因为缺乏政治资源和交通优势,因此也很难吸引高精尖的制造业。
三四线城市的升级,更多建立在其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泽的炼油化工、宁德的不锈钢,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产业聚集区。虽然同样是工业,但是和北方那些资源工业不同的是,其下游需求方向并不是源自房地产。由于稳定的需求红利,可持续的产业链延伸,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升级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三四线城市在工业的发展上仍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仍然大有可为。
Ⅹ 国家为什么要提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目标: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功能完善、发展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治理版体系健权全、产业和人口吸纳能力强、以城带乡和就地就近市民化成效显著的宜居宜业中小城市。
具体举措: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将重点推进五方面的试点改革:一是创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人口吸纳能力;二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三是健全土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四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五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城市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