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津冀都市圈的SWOT分析
1.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
京津冀都市圈云集了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备有滨海新区120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和河北省 3000多平方公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拥有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天然优良港口。现代化的空港海港,衔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让京津冀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产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产业结构梯度
京津冀都市圈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
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省市产业优势不同(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省市各产业区位商产业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HQij=(Hij/Hi)/(Hj /H),其中,HQ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H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产业的产出,H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Hj表示全国j产业的全部产出,H表示全国所有产业的总产出。一般来讲,当区位商显示超过1时,就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较明显的产业梯度。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国际化都市型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天津市形成了二、三、一的工业城市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河北八市的产业格局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有着在国家、地区间梯度转移的规律。中,已经形成了京津两地是转移方、河北省是接受方的格局。 1.京津空吸作用:空吸作用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由高速气流所造成的低压将产生一种吸取流体的作用。北京“空吸”是指,由于北京地区的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从而导致的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区域二元经济特征明显。
2006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50467元,天津市达到41163元,而河北省只有 16962元,过大的差距表明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京津强烈的“空吸”作用和较差的辐射带动力,可能会导致没有经济腹地经济腹地与经济中心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就根本谈不上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孤岛型现代化的出现。都市圈内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能够接受核心经济辐射的能力有限,无法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也难以很好的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梯度转移。
2.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差异
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不重合,是中国都市圈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由于区划的不同,没有统一规划,再加上“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各地市都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合作,无法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与其他两个都市圈不同的是,京津冀都市圈中行政关系还具有多重性:北京与河北之间既是中央与地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又是并列的同级关系;天津与河北既是同级关系又是直辖市与地方的关系。重叠、复杂的行政关系,进一步影响到都市圈内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3.产业同构和产业链断裂并存
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根据 2005年北京、天津工业区位商工业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HQij=(Hij/Hi)/(Hj/H),其中,H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H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工业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Hi表示i地区的全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Hj表示全国j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H表示全国所有工业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一般来讲,当区位商显示超过1时,就说明该工业行业在该地区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大于1的行业列表可以看出,两市主要同构产业集中在冶金、机械、电子、医药制造等部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两地在资源、能源、项目等方面的争夺。
区内还没有形成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部分产业已经嵌入国际产业供应链,但基本都处于“微笑曲线”现代产业价值链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低端,至今还没有形成由占据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建立的区域完整产业链。 1.全球经济一体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开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带来了新的国际分工、生产格局和外部环境,也为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战略发展机遇。京津冀都市圈可以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引导下,优化产业结构并嵌入国际产业链;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并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外资;在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的条件下,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并加强国际合作的力度。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列入优化开发区域,其国家战略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新的规划定位指明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3.2008年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为北京带来了发展新契机,也为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与奥运联系较大的高新技术、环保、旅游、金融、商业等产业的带动下,区域内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将会加快;在奥运的带动下,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增加,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后奥运经济也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1.资源环境出现危机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一个瓶颈。区域自产水量正在不断减少,普遍出现了超前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区域内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天津、唐山等工业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河流污染程度较重。
2.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一定的区域竞争可以加速产业升级,但同时也会压缩竞争主体的市场空间,形成对资源、资金、项目的争夺并有可能演化成恶性竞争。区域竞争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领域尤其是市场竞争,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B. 首农集团的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
重组以后,首农集团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并将集团的功能定位于“立足农业,服务首都,建设内具容有行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新集团在畜禽良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物产物流等方面具有行业明显优势,已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C. 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Hans.Mommaas在分析荷兰5个文化产业园区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区分有7个核心尺度可以参考:园区内活动的横向组合及其协作和一体化水平;园区内文化功能的垂直组合一设计、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具体的混合,以及与此相关的园区内融合水平;涉及到园区管理的不同参与者的园区组织框架;金融制度和相关的公私部门的参与种类;空间和文化节目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园区具体的发展途径;园区的位置 ”。
Walter Santagata根据功能将文化产业园区分为四种类型: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的。此类园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
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期,因而对其的分类很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区位依附、园区性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进行划分。
1.按区位依附划分为4种类型:
(1)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因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及廉价的租金,或面临闲置空间再改造的境遇,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又一滋生之地。国外许多成功的文化园区就是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的。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上海近些年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绝大部分也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20世纪3O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建国中路l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房。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利用现有建筑创造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财产,是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
(2)以大学为区位依托。大学作为技术的发生器,可以不断开发新的科技;同时它又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养人才也吸引着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大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的场所,大学往往成为创意的中。
因此,依托大学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如上海的杨浦区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依托的就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一同济大学,上海长宁区天山路时尚产业园依托的是东华大学和上海市服装研究所,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及TCL(广州)文化产业基地都是以大学为区位依托的。
(3)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这类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区位依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聚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智力型人才众多,最适宜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都有着大量的信息产业,这些产业跟文化产业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属于此类型的有位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等”。
(4)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托一些传统的文化区域,在这些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利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产业园区。如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等。第二种是依托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艺术家村,有些是属于创作型的园区,如北京的几个画家村;有的则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如位于深圳特区郊边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油画村等。
2.按园区性质划分为5种类型:
(1)产业型。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2)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3)艺术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4)休闲娱乐性。这类文化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5)地方特色。如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
此外,按照影响范围来分又有国际型、国内型和地区型;还可按园区最初的形成分为自发形成和政府运作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还是一新生事物,发展变化快,园区类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晰,在这进行的类型划分仅是根据当前的一些情况进行的划分,今后随着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逐渐成熟,园区类型的划分将会进一步完善。
D. 中国出口产品分类统计,急!调查用。
http://sms.mofcom.gov.cn/static/column/wangzhanjianjie/redianzhuizong.html/1
商务部网站有关于进出口的数据库,每月都有主要出口山的数据公布,可以查阅.
国内印刷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印刷是信息传播的基石。自我国发明印刷术以来印刷都是教育、娱乐、商业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牢不可破地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量erne量等新兴电子媒体为标志的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对传统印刷媒体构成了直接的竞争。与此同时,20世纪末亚洲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通货紧缩趋势对印刷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印刷产业整体利润率下滑,这种现象在产业之间开始蔓延。中国最近10年印刷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66%是世界上印刷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印刷企业在面临良好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外资印刷企业的竞争冲击及其他方面的压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可以建立中国印刷产业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大印刷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9%.12%.2004年度排名第一的印刷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仅为16.05亿元。相比之下美国最大印刷企业当纳利公司2004年营业收入达82.05亿美元为深圳劲嘉的42倍。
国内印刷业明显呈现块状区域化发展趋势。印刷业是一个传统的都市型工业伴随着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近年来,中国内地印刷业三大区域性印刷产业带正在形成。以广东为重点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江浙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区域性印刷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重点的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印刷业亦正在快速发展成为区域印刷中心(如图2所示)。
国内印刷市场存在大量的厂商竞争十分激烈到2003年底国内现有印刷企业92389家近300万从业人员(见表1)。三资印刷企业是中国印刷市场领导者在2004中国百强印刷企业中.三资企业以55家的上榜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国有企业是当然主力的传统格局已被打破。
中国印刷业是零散型产业前四、八大印刷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2.90%,4.76%.而美国前四大、八图2中国印刷市场竞争格局
1.珠三角印刷产业圈
以制造业闻名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印刷产业圈。2003年广东印刷业年产值达7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并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加上香港印刷业大珠三角印刷业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全广东省拥有印刷企业逾14400家。2002年珠三角地区有1600多家印刷企业承印了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印刷品全年共加工境外印刷品约4000余宗年出口值约 200亿元人民币。基于珠三角印刷业庞大的基数和良好的发展趋势粤港两地正联手打造大珠三角国际印刷中心并力争发展成世界印刷中心。
2.长三角印刷产业圈
以上海,江浙为重点的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印刷业在国内也名列前茅加中国印刷企业100强中该地区有33强年产值87亿元人民币。美国最大的印刷企业当纳利已在上海落户投产;亚洲包装中心已定在杭州建设:一批老字号的国营企业如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等等通过改制和技改已重振雄风:一批民营企业如江阴联通实业有限公司等雄心勃勃迅速成长;一批三资企业如上海紫江彩色包装有限公司等因拥有雄厚资本、技术装备先进、严格管理等优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有竞争实力的企业。
3.环渤海印刷产业圈
环渤海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印刷工业也相对落后。以出版物为例北京有出版社二百多家书报刊出版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出版大省如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的总量环渤海区在全国出版市场的份额在40%以上。可惜如此大的出版优势并未在印刷行业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仍是北京印刷业的特色,重量级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一直没有形成。目前北京市已将包装装演印刷发行列入全市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工程.可以预见凭借北京雄厚的印刷业基础和环渤海地区的实力和潜在优势,该地区的印刷业很快会有新的发展。
印刷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主要有外资印刷企业与民营印刷企业。
1.外资印刷企业
根据《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和重新修订的《印刷业管理条例》,除允许外商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印刷企业外,还允许设立从事包装装满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资企业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印刷业的步伐加快。目前全国共有外商投资印刷企业2100家,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广东有900家(独资20。多家).港资占90%上海200多家(独资20多家)。加入W量O以后,2002年新批印刷三资企业98家《1999--2001年3年仅批43家),投资总额5亿美元。目前三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印刷的主力军.许多国外印刷传媒巨头都在窥视中国印刷市场比如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等。预计外资印刷企业将成为中国印刷新进入者的一支最重要的竞争力。
2.民营印刷企业
中国民营印刷企业已达35300家是印刷行业第二种最重要的竞争力量,预计近年将有大量民营资本进军印刷市场受其资金实力的制约,新进入的民营印刷企业主要经营专业工序与手工加工的细分市场。
外资新进入者将主要从规模、技术与市场份额几方面构成威胁而民营企业主要在价格与低成本方向冲击现有的市场。
自印刷术发明以采印刷没有真正惫义上的替代品。现在印刷的替代威胁主要来自于新媒体的兴起如在线媒体、便携式笔记本、个人频道等(见表3)。但是基于人类对书面资讯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新媒体一时难以动摇印刷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地位,传统的印刷媒体继续保持印刷需求,而新兴的媒体一方面在侵蚀传统媒体市场,另一方面其增长的广告市场亦会带动印刷的需求。
国内的印刷品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高于对质量与品牌的敏感度。顾客通常手段是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印刷企业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订购产品。以下因素影响印刷企业顾客的议价能力:一是竞标议价通过竞争压低价格;二是集中批量采购;三是采购人员专业化四是印刷铃求标准化、差异化。
印刷企业是加工性行业,其技术与成本极为依赖供方.比如印刷设备。中国高档印刷设备是印刷企业投资最大的固定资产是否拥有进口的印刷机器已成为决定性的竞争力量。高档印刷设备目前主要依赖于德国与日本进口,价格基本上由德日两国少数几个印刷机生产企业所控制。2003年中国共进口各种印刷设备47113台总金额达13.5亿美元.大大超国内印机生产总值进口印刷机总量位居世界前三位。印刷企业另一个最重要的供应商是造纸企业中国高档的纸张主要依赖于向日本、韩国、芬兰、新加坡、泰国、美国等进口.尽管国内纸业发展迅速但高品质的纸张基本由上述国家纸业巨头如金光集团、国际造纸、欧芬汇川、日本王子等公司所控制。纸张价格风云变幻.比如2004年上半年,高档纸张涨幅高达20%,给印刷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印刷企业的其它辅助材料如油墨PS版、CTP版材随着国外材料厂商纷纷在中国实施本土化战略及中国本土企业技术的进步已不再具备重要的议价能力。
环保印刷将是世界印刷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繁荣,环保问题已成为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这并不单纯是一个潮流问题,更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防止污染,治理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包装印刷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无论从环境还是从环境所引起的经济变化,环保问题对于包装印刷业来说将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印刷,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包装印刷业来说都是挑战和机遇。
一、印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1.印前输出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传统印刷的印前工艺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原稿的选择,处理,然后通过激光照排机输出菲林,进行晒版,冲版等。胶片是银盐感光材料,里面含有银离子,而定影后的废定影液里也含有大量的银离子,这些物质直接进入环境中,重金属离子能污染自然水体而造成对环境的危害,同时,胶片的片基是高分子化合物,在环境中极难降解而污染土壤。
2.印刷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①油墨。目前印刷行业中广泛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溶剂型油墨,溶剂性油墨由颜料、连接料溶剂、填充料和辅助剂组成,所用的溶剂主要是芳香烃类、酯类、酮类、醚类等有机溶剂,这些溶剂大都具有毒性,并且油墨中的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成分还会直接污染所包装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物品;且具有挥发性,有较浓的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环境并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存在着生产安全隐患。
②润版液。目前平版印刷中胶印机所使用大多是酒精润版系统,异丙醇是润版溶液的添加剂之一。由于异丙醇挥发后产生的醇蒸汽有毒,有不良的气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有害的影响,异丙醇排放物还会污染环境,异丙醇是一种光化学氧化剂,它与存在地面附近的其他限量气体一样,受阳光照射会形成臭氧,从而导致所谓的“夏季烟雾”现象,光化学烟雾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植物的生长。
3.印后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①覆膜。对于印刷品的塑料覆膜来说,因其耐折、耐磨、可保护印刷品,增加光泽度且成本低而备受出版商和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塑料覆膜无法降解而成为白色污染,覆膜后的纸张无法回收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覆膜过程中使用的甲苯、天那水等有毒的挥发性溶剂,会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
②油性上光。上光工艺是印刷品后表面整理加工的一种工艺,经过上光增加印品表面的光泽度、光洁度和挺度,起到保护印刷品、增加美观的作用。但是,油性上光材料使用的稀释剂主要是甲苯,而甲苯是有毒性的挥发性物质,人体吸入一定量的甲苯会导致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病变,因此,油性上光工艺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尤其是药品、食品等商品的包装物,儿童玩具、儿童图书等更不宜使用油性上光工艺。
③塑料印刷废品。印刷厂生产的塑料印刷废品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固体污染物,由于它们的水不溶性和在自然界中极难降解,若直接进入环境必然造成危害。如果将废气物就近烧毁,会产生大量的毒性很强的气体,在极低浓度下这些气体能使人和动物发生畸变,而且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会严重污染周围的空气。因此,塑料印刷废品必须经过合理的处理。
二、环保印刷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生存发展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包装市场呼吁“绿色包装材料”,即提高环保性能,选择节能、低耗、无毒、无污染、易降解的无公害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材料”是未来包装印刷材料的发展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印刷油墨是包装材料中污染较为严重的原料之一,“绿色包装材料”呼吁环保型油墨产品,以满足高档产品的包装要求。包装油墨,作为全球油墨的一个重要增长领域,而环保型产品正在大行其道,因此,如何降低油墨的环境污染和能耗就成为油墨行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的软包装印刷行业中,目前以水性油墨、醇溶型油墨、UV油墨为代表的环保型油墨正日益受到印刷厂商们的青睐,并且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不断发展,为环保性包装印刷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在柔性版印刷市场,近年来水墨一直在飞速发展并大有赶超溶剂墨的趋势,在易于使用和简捷印刷等方面已具有优势。如今柔性版印刷工业在决定是选择水墨还是溶剂墨时,对水墨的信心已经上升,使得更多的印刷工作已由水性柔版印刷完成。目前水墨用户要求改进的性能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PH值稳定的水墨体系即水墨制造工业必须开发出在印刷过程中PH值稳定的水墨,并且在印刷中无须再检测和调整PH值;另一方面是改善再溶性即在水墨的印刷过程中,随着胺的挥发,树脂会逐渐凝固,严重的甚至会在印版式上发生固化。据调查,水墨制造商已改进了树脂的性能使之易于溶解,这意味着印刷系统在清洗前能更长时间地运转,从而增加印刷产量。
2.目前丝网印刷用油墨从产量和品种来看,挥发干燥型油墨还占据着主流的位置。但是,UV油墨和水性油墨的产量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其产量超过挥发干燥型油墨只是时间问题。在丝网印刷用油墨中,UV油墨和水性网印油墨已经共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
由于UV油墨原材料中的齐聚合物、预聚合物、聚合引发剂的种类有所增加,使UV油墨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可适合各种承印材料网版印,其市场占有率必定会增大。目前国外水性丝印墨在网印油墨中已占据50%以上,因为全功能水性油墨表面干燥5S,热硬化10S;超微粒水性油墨可以用500目印刷,颜色可印8色并用电脑配出6000色;水性油墨(化妆品级)VOC含量为零,每公斤水性油墨可印50㎡。
3.在复合薄膜软包装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复合膜的生产工艺已较为完善,因此近期不会有大的变化。由于凹版印刷具有印刷质量精美和长期大量印刷时经济性高的优点,现已在我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由于水性油墨的固有特点只能在柔版和凸版上应用,UV油墨的成本较高也使其在凹版印刷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采用低VOC排放的醇溶型油墨是目前唯一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有着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结论
笔者认为,对于今后的包装印刷业来说,环保应该是关注的重点,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相信在相关行业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研发新材料和改进提高工艺技术,真正的绿色环保包装印刷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绿色环保印刷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的。
E. 我国的六大支柱产业是什么
我国的六大支柱产业是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
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发展改革会议将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列为九大支柱产业,给以大力支持,将予以编制并组织实施振兴规划。
其实枝柱产业不止6大,支柱产业就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能够支撑、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以往的支柱产业是铁路、钢铁、石油、飞机和汽车制造业,现在是航天、信息产业。
F. 什么是都市型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
普惠金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提出背景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京指出,在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将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
服务意义
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
普惠金融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社会解读
“普惠金融这一议题符合当前国际社会经济金融发展需求,这既包括G20国家也包括非G20国家,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本次峰会主题中的‘包容’很吻合。三个文件很有代表性,其中有不少内容是根据中国发展经验提出的,数字普惠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充分体现了峰会主题中的‘创新’,这些文件通过后将能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相关事件
2016年8月2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4]
2018年8月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微众银行合作编写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在北京公开发布。[1]
2018年10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末增长21.7%。2017年大中型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客户取消收费项目335个、对387个项目实行收费减免。[2]
2018年10月17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比2017年增加23亿元
G. 常州都有哪些企业常州都有哪些工业区
常州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一、 产业布局 根据常州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各区域的功能定位、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沿江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紧密结合。按照“拓展南北、充实东西、提升中心”的城市布局战略,调整和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全市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形成“一心四翼”。 “一心”即中心城区。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调整,实行“腾笼换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强化功能分区和连片改造开发,把城市做优做美做强。城市中心区除保留占地少、运量小、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和就业多的都市型工业和清洁型高新技术企业外,要统筹规划实施化工类企业向滨江产业园集聚,高新技术类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其它企业向相应的工业开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营销、研发中心及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卫生等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行业。 “四翼”即结合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布局现状,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按照区域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突出滨江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加大市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实行产业发展按产业链联动、园区开发以集聚特色联动,基础设施按功能配套联动,在中心城区的北东南西四翼,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的产业群区。北翼以滨江产业园为主体,加快基础产业带、新兴产业带、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新材料、医药等产品;南翼以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东翼以东南开发区、外向型综合开发区和戚墅堰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和汽车配件、食品等行业;西翼以钟楼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等产品。 二、 园区建设 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突出重点、错位发展、联动开发”的要求,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分层次推进各类园区的建设。增加园区建设投资强度和产业关联度,突出区域专业化相对集中布局,强化专业分工和协作,使园区成为经济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翼的同时,重点推进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的滨江产业园建设,基本形成以滨江产业园为龙头,高新区为主体,新魏区、新龙区和空港区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核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 滨江产业园是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临江的区位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大运量、耗水型的冶金、化工、制药等行业,做到统一规划、集中布局、集中进行污染治理,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全力打造重化主导、产业兴港、物流带动的产业板块。加快建设基础产业带、新兴产业带、环保产业园和电子工业园,使之成为重化工业集聚度最高,外来投资引力最大,区域带动能力最强的“滨江特区”。到2005年全园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11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4%和104%。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万元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 2、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园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外向型经济为主体,以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办公器具产业园、德国经编产业园、复合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专题园区。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25%。 3、东南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0.69平方公里。充分利用现有纺织印染产业的基础和产品优势,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产品、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新型面料、高档服饰、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等纺织印染服装业。到2005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 4、外向型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5.2平方公里,其中纺织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瞄准国际纺织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先进的纺织织造、印染及后整理、品牌服饰等四大类产品,逐步建成国际知名的服装面料研发和生产基地。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园配套区,重点发展纺织配套机电产品,适度发展特种变压器、电力开关等机电产品。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 5、钟楼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1.65 平方公里。以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集中建设精密机械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和中小企业产业园等主题工业园。到2005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 6、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3.22平方公里。依托国内外的大集团、大企业、大财团,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发展与大型投资项目配套的产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体系,重点发展汽车配件、食品等行业。到2005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 7、乡镇工业小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城市工业合理分工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H. 什么是都市型普惠金融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结合上海“五个中心”功能定位和经济特点,以“立足本地、服务实体、助推城市功能”为行动宗旨,紧跟上海国际化都市发展脉络,主动承担“服务大众、赋能社会”使命,用“金融”这把手术刀破解社会痛点难点问题,打造上海都市普惠金融新格局、新模式、新生态,努力为大众安居乐业,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
充分发挥上海产业链、经济链、供应链集中,园区经济、楼宇经济、社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的特点,依托传统以大行业、大企业为核心的“双大”经营成果,带动以小行业、小企业为核心的“双小”经营战略,围绕平台机构和核心企业,批量化服务普惠客群。大力发展普惠贷款,以“平台经营、数据经营”为抓手,持续创新产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精准滴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打造普惠生态圈,通过金融与非金融产品服务、物理与电子渠道,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快捷便利的全方位服务网络,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金融服务获得感。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制定“都市农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全方位满足“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努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获得高品质生活。广泛宣讲金融知识,培养公民金融素养和信用守约意识,提高弱势群体维权能力。
I. 低碳生活论文100zi
乡镇农业状况调查报告
广陈镇位于平湖市的东北部,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长三角开放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1999年政府机构进行精简,新广陈镇由原来的广陈和前港合并成立,合并后面积54.9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
广陈镇历来是我市的农业大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农业产业比重大。广陈镇拥有从农人员3.95万,耕地5.64万亩。04年广陈镇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农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占整个广陈经济总值的 73.2 %,同比增长15.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3.1个百分点。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快。广陈镇近年来发展了以桤木、香樟、兰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业,总面积达2006亩;以番茄、黄瓜、茄子、葡萄、李树为主的蔬菜水果业,常年蔬菜面积3860亩,果树708亩;以养殖南美白对虾、太湖白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面积达4000多亩;此外还有蘑菇面积31万平方尺,红菱1000亩。
三是工业发展相对弱。广陈镇的乡镇工业企业主要经营针织、服装为主,由于起步晚,行业经营分散等原因,除了悦莱春毛衫制衣有限公司、春竹毛衫时装有限公司等少数大规模企业外,其他的规模都普遍小,而且总体数量少,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外出比例相对比较高。
四是发展种养业优势明显。在广成镇现有各类种养业规模大户400多户,主要经营蔬菜、水产、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种养业的收入一向是广陈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收入颇丰。04年广陈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918元,而其中光养殖业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个农业收入中达到了40%以上。
近年来,广陈镇乘借“三农”东风,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两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双低油菜、水产、畜牧等为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有悦莱春、高新、民主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5000亩;一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345亩;水产养殖面积4035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 2800 亩;规模猪场43个,规模禽场61个;四个无公害稻米、无公害水产、双低油菜、生猪繁殖基地正在申报立项中。总结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扶持,思路创新,加大投入。广陈镇政府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科技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及时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由以往抓生产、增总量转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务放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社会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产业。为了更好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规划布局,镇政府出台了《广陈镇人民政府关于2004年扶持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优惠文件,对花卉苗木、大棚、食用菌行业进行补助,对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充分调动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广陈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规划了悦莱春、高新、民主等三个现代化示范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农田38000多亩,农业累计投入资金达3800万元。
二是做好“新三资”文章,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及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几年来,先后引进新三资800多万元,兴办各类农业“新三资”企业,建立各种绿色产业基地近千亩。例如:平湖兰卉园艺有限公司,它座落在广陈高新村,占地63亩,是台商方进才、李正辉于2001年5月共同投资创建的独资农业企业,常年以种植世界级名花——大花蕙兰为主,主要销往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大花蕙兰已在广陈“生根开花”,成了平湖花卉产业的一枝独秀。去年大花蕙兰销售了1.5万盆,每盆平均价格150元,销售收入达225万元。
三是鼓励农户联合建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为纽带联合建基地,目前镇上的民主蔬菜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民主蔬菜基地是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035亩,常年以种植茄子、黄瓜、丝瓜、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为主,主要销往平湖、嘉兴、上海等农贸市场。规模经营农户200多户,他们凭借着交通便利、技术经验丰富的优势,种植蔬菜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如果按照每户3亩蔬菜田计算,每年每户纯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四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化进程,广陈镇分别在2002年与2003年组建了 “广陈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水产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植模式和组织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管理,发挥其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经营和组织能力。广陈镇水产专业合作社长期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农产品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年收购订单水产1200多吨。今年上半年,水产合作社又与海宁、嘉善水产公司订立诚信合同,销售南美白对虾18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五是争创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取市场入场券。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广陈镇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位于高新村的上海威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达500万元,主要从事肉猪养殖、苗猪培育,是广陈镇最大的规模养猪场。养猪按照高科技要求,在猪场内搭建了小床、隔木门,实行环保式养殖。这家养猪场每年可出售商品猪一万头以上,创利100万元。它不光解决了本村不少散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养猪致富。今年在镇政府的扶持下,已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广陈镇围绕优势产业,做足产品包装,打响市场品牌。现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4个,蔬菜有“广新”,水产有“广渔”,水果有“妙农缘”,苗木有“福你家”。
六是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农”。近几年随着广陈镇的蔬菜、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效特色农业的迅猛发展,农民群众对种养业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镇政府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利用党员电教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实现以培训促成长,育人才促发展。今年上半年由广陈镇农技站组织,举办了水产养殖、家禽管理、无公害蔬菜栽培等七期培训,受训人员361人。通过为农民传授林业、果树、蔬菜、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效益增长。
七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长效管理。广陈镇农技站协助各村做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由分散农户组成的基地管理工作,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良种良法推广来规范基地的生产管理,并建立了完备的田间生产档案。今年年初严格按照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引进了省定点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定期对基地各类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今年上半年共上传72个批次,瓜果蔬菜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广陈镇的特色化、产业化农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给统一运作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规模效益不凸现。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缺,流通渠道相对单一。
三、现有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档次低,带动和辐射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效益农业。
四、抗天灾能力弱,容易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广陈农业今后发展思路: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大农业大提升的意识。
所谓大农业实际上就是传统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融合。要发展大农业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确立大农业理念,树立大提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把握“两个趋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会议精神,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希望之路。通过这个过程,既使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又使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得以反 农业与农民。
二、在产业发展上要求形成生态化、规模化格局
在巩固特色农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内涵,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必须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统筹规划产业的同时,应根据各村的实际,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两种优势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凸现经济效益,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在运行机制上向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发展
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区域产业;另一条是围绕某一主导产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经营,继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前者需要有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后者则需要农村合作社、供销社等服务中介组织的引导与管理。所以不难看出,要发展规模经营,推进产业化进程,就必须要做强龙头,提升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流通渠道。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再加工产业;摒弃传统的农户、市场两点一线的单一模式,积极推导“农户+基地+合作社+市场”或“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多渠道流通模式。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是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在这个产业带中,采用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使之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四、在政策扶持上要向农业和农业大镇倾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农民将特色化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寻求各个突破,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协调、管理、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积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业大户贷款难问题,保证生产资金畅通到位。五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站职能。六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从事效益农业的信心。
J. 如何构建太原都市圈
为啥要建太原都市圈? 我省现有11个地级城市和14个县级城市,除了省会太原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个别大城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偏小,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普遍较弱,而且全省大多数城市由资源开采型的工矿区发展而来,城市职能雷同,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各城市之间盲目竞争,资源浪费,引发一系列“城市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比如某个城市有教育园区、工业园区,而相邻不远的另一个城市也有类似的大学城、开发区等。 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经济区是山西城镇与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山西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构建太原都市圈就是要利用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也是华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优势,将太原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提升太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山西产业和人口空间集聚和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增强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度,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 太原都市圈有多大? 太原都市圈的合理范围拟确定为: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国土面积3.1万平方公里,人口965.8万,GDP945亿元。 太原都市圈的功能定位 太原都市圈的功能定位确定为:中国北部地区东西联结带上重要的节点型都市圈,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组织中枢,具有晋阳文化特色和强大辐射作用的综合型、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的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目标——推动都市圈的经济、市场发展一体化,培育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扩大区域合作,创造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都市圈区域可持续发展;培育科教文化和技术创新基地、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中心;构建生态屏障体系和景观廊道,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化目标——5年后,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20年达到75%左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2010年达到10平方米,2020年达到12平方米;远期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强化核心城市太原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内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整体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和城镇体系结构,将太原都市圈建成国内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之一。 环境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进行以自然地理界限为主的生态屏障区和景观廊道的生态建设;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加强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太原都市圈的空间结构 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 ●一个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规划发展为太原都市圈核心区。 核心区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等级城市功能的集中发展区。以现状建成区为主,控制人口规模,有计划地促进 人口外迁,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它将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职能,有着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楔形绿地系统,没有环境污染,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完善的城市形象,等等。其范围包括太原市六区和榆次区,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 ●两个圈层:内圈层(紧密圈层)与外圈层(松散圈层)。 内圈层(紧密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强烈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紧密圈层紧靠都市圈核心区,与核心区有密切的联系,将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松散圈层):核心区和紧密圈层以外的都市圈范围,包括阳泉市、忻州市2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外圈层的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未来将是都市圈发展的强力支撑点。现状与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职能分工不明确,规划外圈层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等产业外,还将作为都市圈核心区和内圈层现有的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都市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和运输职能。 ●指状发展轴。以太原市中心区为出发点,在都市圈内共规划建设东、南、西、北5条以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的交通走廊。即以太旧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太原-寿阳-阳泉东线发展轴;以大运高速公路为通道的太原-祁县-平遥-介休南向发展轴;以夏汾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太原-交城-文水-汾阳西线发展轴线;以大运高速公路为通道的太原-忻州-原平北线发展轴线和以太长高速为通道的太原-榆次-太谷东南发展轴线。发展轴线是都市圈由内向外辐射和由外向内集聚的发展通道,也是都市圈的景观廊道。 太原榆次一体化发展 在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不可代替,并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目前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太原-榆次分属两个行政区,因此要实现整个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太原、榆次两地的联动。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和错位发展。从而共同推进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都市圈的协调发展。 产业布局策略 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为:依据第三产业与都市型工业集中,新兴工业按园区组织,特色农业按圈层配置的产业布局方式,加快都市圈核心区的步伐,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紧密圈层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开发和传统加工业,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核心区——以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的产业密集区。产业特征: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且易于控制,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 内圈层——都市圈核心区相关产业外迁的安置地,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地方特色加工业与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为主。依托中心城镇,促进产业 集聚,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外圈层——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旅游业,并承接都市圈核心区和核心圈层转移出来的焦化、电力产业。以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依托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良的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集群,承担都市圈“全国能源基地”职能。 交通发展策略 太原都市圈要承担我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中“承东启西”的任务,须强化与东部环渤海经济圈和西部腹地的联系,因而必须加强以青银高速、中卫铁路为骨干的东西向交通走廊的建设。完善核心城市对外辐射的通道,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经济影响。 公路——完善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建设太原—晋城高速公路,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太原环城向南拓展,再建设经武宿立交—榆次—太谷—祁县—大运高速的外围高速环线,完善环都市圈核心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与改造:提升二级以上公路比例,建设太原—清徐、太原—徐沟、太原—徐沟—东观、太原—阳曲、太原—榆次—太谷、小店—榆次区快速路系统,根据核心圈层“公交化”发展策略加大路网密度。 铁路——促进区域客运铁路高速化:建设京太高速铁路、中卫铁路。适时建设区域快速客运轨道交通网络。与区域物流和产业布局相协调,完善一般铁路网络:建设都市圈紧密圈层环状货运铁路专线,使山西煤、焦外运绕过都市圈核心区。 航空——提高太原机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加国际定班航线,建设都市圈其他城市与机场的快速通道,推动机场共享共用。 【专家意见】 要加强对太原和榆次关系的分析,提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措施。同时,要明确提出都市圈的研究对太原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建议。 相关链接 都市圈是20世纪中叶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它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的城市化发展的产物。都市圈并非按照行政区划而建置的大都市概念,而是超越行政区划经济协调的组织形式。是指由若干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为核心,与其卫星城市以及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群体,同时也是这些城市和城镇人口、产业的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