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升当今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就增长速度来说,第一产业增长
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则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就就业比重来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这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情况一般如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超过5%,第二产业不超过3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还很大。
1. 农业
(1).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些地区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矛盾比较尖锐。
(2). 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尚需优化,缺乏优质农产品。我国的农产品虽然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但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及物资价格上涨,这种优势会逐渐丧失。而且中国农产品还存在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再加之国际贸易壁垒的作用,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相对于其体国家会逐步下降。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还处在初级阶段,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比例不协调。
2.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总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产结构尚不够合理,结构升级速度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而且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率却在绝对下降。 (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较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 获得的,这就易产生行业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和附加值低的环节,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的问题。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比重约为6%,但研发投入却仅占0.3%,研
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方面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在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省工业正面临
着严峻的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
1.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第二产业部门,但是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相对变化较为缓慢。七八十年代,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业。但由于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缓慢,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纺织、机械(包括电机)和化工这三大工业部门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
2. 在产业发展上,一般的规律是过去的路径制约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的资源优势是拥有众多的企业家资源,但多数企业家还是缺乏学习过程磨练的原始企业家;与此相适应,浙江的企业组织结构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角,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样的经济结构将导致投资决策的分散化,这对企业适应需求多样化的下游产品的市场竞争是有利的,但是要形成以规模效益为主要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就有不利的一面。
3.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有的已日趋萎缩。由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紧缺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纷纷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并有较多优惠政策的地区迁移。产业空心化会破坏一、二、三产业的合理比例,造成供求结构
失衡,贸易收支恶化或逆差加剧。所以在浙江省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还不严重的时候就应该加以调整。
三.误区
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响应国家政策,转型升级是各地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个别地方制定的转型升级目标﹑标准较高,实际行动比较迟缓或偏离目标,我们要防止这种情况。
二许多人都认为依靠外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可以较为迅速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也确实引进了大量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自己还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其效益都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换取的加工费。
三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就目前许多地方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成了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产业。他们并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
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产业链条及服务,就一味的追逐新兴产业;也没有对传统产业进行创新,继承发展,就给与全盘否定,有失合理考虑。
四.对策
第一,政府要要明确自身责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直接增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投入;政府要把握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并结合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的问题,例如,产业空心化,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集市场之力和政府之力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
第三,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扩大内需来促进工业的持续平稳发展。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结构优化紧密结合,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同时要保证工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力争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
第六,加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高校的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育制度;还可以分级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在就业﹑居住﹑生活条件等方面政策的改善,来吸引海外人才。
第七,提升广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广大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化对加快转型升级的认识,提高了推进转型升级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为欠发达地区绘制了新的发展蓝图,振奋了广大群众的发展热情,增强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Ⅱ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什么
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迫使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必须从基于要素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基于创新的差异化战略,从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资金和环境等要素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导致了我国产能过剩以及要素市场的扭曲,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这种低成本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可持续性,迫使我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创新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会催生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的产业门类的出现和增长,从而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很好的机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还及时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再工业化加快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二、三产业的界线日趋模糊化,这意味着我国一味地强调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需要重新审视。
需要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在衔接关系角度入手,围绕如何提升我国制造复杂工业品能力来制定我国服务业发展战略。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东莞发展困境扩展阅读: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遵循产业升级的两条路径,即产业间转型升级和产业内转型升级。
产业间转型升级就是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从制造初级产品为主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为主转变。
产业内转型升级就是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是产业自身的纵深化发展。
其升级也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遵循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条升级的路线;一条是指从OEM(贴牌生产)—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的线路。
Ⅲ 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回东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主体,答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
Ⅳ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都有哪些
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点:步子迈太大、信心不坚定、目标不靠谱、方法太单一、老思想作怪、内部不统一、团队搞不定、技术不强悍、体系不完善
一、战略规划上大多企业会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
2)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3)对公司战略的判断仅仅依靠领导者和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
4)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导致资源分散,管理混乱;
5)战略目标没有进行充分分解,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无法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 营管理活动中,成为空中楼阁;
6)缺乏有效的战略执行手段和保障措施,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政策等方面与战略脱节。
7)战略不能为企业运营管控服务,无法通过企业战略保证企业利润率
二、目标管理上大多企业会存在的问题:
1)目标管理由员工自己书写,自己拟定,目标模糊,难易衡量
2)目标与企业战略脱节
3)日常工作无法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目标制定过程缺少沟通与承诺环节
4)没有形成文化习惯,员工认为拟定目标管理浪费时间,看不见收益,所以排斥目标管理的推行
5)没有行之有效的目标设置方法,企业人员不知道该如何设置目标
6)针对目标管理的绩效评估缺失
7)目标设置后没有有效的监督措施进行保证,目标无法实施到工作中
三、结果管控上大多企业会存在的问题:
1)员工对于工作应付了事,工作都是例行公事的完成,无法提供有效的结果。
2)员工不会主动完成工作,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完了就行了
3)有些员工态度很好,工作也勤勤恳恳,但是始终无法提供出最后的结果。
4)对于工作已任务的心态思考,经常完成了任务就以为是提供给了企业结果。
5)工作没完成或者工作出现纰漏,常常出现一大堆的借口,就是没有解决办法。
6)工作出现问题时,无法理清责任人,常有工作灰色地带导致企业无法进行管控。
Ⅳ 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困难
我国金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意思就是说觉得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太多了,或者是资源密集型的太多了,总之我们要向高精尖的行业结构转变。
还有资金方面的困难,这个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有很多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怎么去判断这些企业未来是有没有发展前景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大力的经济支持,政策引导,那总不能任何一个挂着这样的名头的企业就都享受这些福利吧,一来说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支持,二来说这个也不利于整体行业的发展,所以什么样的企业算是新型的产业升级所理想的那个企业,这个标准也有待考量。
Ⅵ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莞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下列哪个做法不适宜大力发展
D,作为致力于追求宜居的商业化科技化大都市的东莞,这种产业是不适合的
Ⅶ 东莞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东莞市加工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 字数:5450 页数:8)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东莞加工贸易的规模、增长速度、增值率、加工贸易的方式结构、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结构等来研究其加工贸易现状与特点。然后分析了东莞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内销业务,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转变的步伐,科学用地,加快投资环境建设,创新东莞比较优势,放宽户籍管理,引进人才等对策。
关键词:东莞市加工贸易 贸易现状 东莞模式 比较优势
目录
1 东莞加工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2东莞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促进东莞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从1978年虎门镇太平手袋厂,到现在10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东莞市加工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到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为导向,从服装、五金、制鞋、家具等低技术产业到IT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伴随着外资的引进在不断增长,2007年吸收合同外资金额625088多万美元,实际吸收外资504395多万美元,外商投资为东莞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过了近30年的加工贸易实践后,东莞市加工贸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进一步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产品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下降、土地资源匮乏等成为制约东莞加工贸易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如何克服存在问题并促进东莞市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东莞早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目标,是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1 东莞加工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1.1 东莞加工贸易规模逐年稳步增长
东莞对外贸易方式已形成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为主,补偿贸易、一般贸易、租赁贸易、出料加工等小型贸易为辅的局面。近7年来,东莞的加工贸易的规模逐年大幅上升,且在规模上远远大于一般贸易
Ⅷ 东莞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八难题困扰东莞民营企业
这八大难题是政策落实难、融资难、用地难、办事难、留人难、用工难、用电难、转型难。
“串联审批”让企业走弯路
在5月28日召开的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现场会上,市委书记刘志庚说,民营经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直接实施者和推动者。
前不久,市民营办召开八次座谈会了解情况。民营企业普遍反映: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一到部门执行,就变得复杂化,甚至落实不了;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有所缓解,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大部分只能靠民间借贷;许多企业遭遇到用地问题,企业无地扩展,搬迁又不太现实;用工难加大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难度;错峰用电即“开五停二”甚至“开四停三”,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企业普遍反映,在办证过程中涉及的审批事项多,需要通过多个部门重重审批,这种“串联审批”的模式造成审批效率低下,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一些职能部门未能将办事程序完整准确地告知企业,造成企业走弯路。
此外,还有很多企业反映,现有的环境不容易留住高素质人才,尤其在高级人才子女教育方面没有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点担忧
市民营办调研发现,众多民营企业都有转型升级的意向,但对产业调整和升级转型还存在顾虑。市总商会日前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等民营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三方面的担忧。
据市总商会介绍,商会先后3次召开了学习调研交流会,发放调查问卷80多份,并分成两个调研小组开展“走访百家会员企业活动”。
调研发现,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主要存在三方面担忧:一是担心产业链会断裂。高科技企业担心产业结构调整把下游的产业链给调整没了,配套产品找不到企业加工,影响上游产业的生存;二是担心企业被调整掉了。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存在观望、不敢发展、不敢接订单的现象,不知自己的企业是不是属于要调整的范围;三是担心物业经济垮了。企业担心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的企业搬迁到外地,东莞的人口减少了,专业市场、运输产业、厂房物业出租等行业做不下去,影响集体经济和群众生计。
针对企业的担忧,市总商会要加大对会员企业转型升级意识的引导,同时建议政府稳妥地进行升级转型,尽快出台产业升级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哪些企业需要调整,让企业心中有数
Ⅸ 企业如何应对产业转型升级
时代在发展,传统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设计成本过高,为了解决企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投入设计费用的痛点,可以通过艺术版权授权按销售分成的模式降低企业升级的准入门槛和成本,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升级这一路径,这不失为既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又很有智慧的方法。
Ⅹ 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版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权主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