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矿业经济区财源新生长点分析
在区位理论及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有关原则,按照《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及《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充分考虑本省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城市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利形势,注重沿边、沿江、沿线的开放与开发,发挥区位优势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分析评价省内矿产资源分布、以骨干矿山企业和相关加工业形成的产业链为依托,核心产品为龙头,将全省划分为三大矿业经济区,即西北部以金、有色金属矿产,中部以石油、化工、建材,东南部以煤炭、非金属为矿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区。形成与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密切衔接的矿业经济格局,也是区域矿产资源财源新生长点。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增长区域如图6-1所示。
图6-1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新增长区域
(一)西北部矿业经济区
该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理区划属大兴安岭中-北段及小兴安岭西北端,隶属于额尔古纳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的部分区域。行政区划分属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及齐齐哈尔市管辖。总面积19.9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3.93%。全区人口762.87万。由于该区原为大、小兴安岭主伐林区,因多年的大量采伐,其可采性资源日渐减少,现已被国家划定为天然林保护区,实行限量采伐,对区域财源增长的贡献有限,如何寻找新的财源生长点是发展该区经济的当务之急。但该区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发展边贸的重要地区,黑河口岸及漠河口岸均为国家一类对外口岸,是黑龙江流域地区主要对俄贸易的黄金通道。该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有93种、矿产地有1200余处。主要矿产有金、铜、钼,另外还有铅、锌、铁、煤、磷、石墨、云母、珍珠岩、石英砂、膨润土等矿产。本区铜、钼等有色金属及金矿资源在全省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铜保有储量占全省总保有储量的99.65%;砂金保有储量占全省总保有储量的60.68%。可开发的矿床主要有漠河县砂宝斯岩金矿、老沟岩金矿、铜山铜矿、塔河县二十一站铜矿,嫩江县多宝山铜(钼)矿、三矿沟铜矿、争光岩金矿、黑河市付地营子铜锌硫铁矿、三道湾子岩金矿等,且这些矿产的成矿条件好,潜力大。在嫩江一黑宝山煤矿一带有丰富的沸石、珍珠岩、膨润土、蛋白石页岩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资源潜力带。区内水路、公路及铁路运输发达,黑龙江、嫩江两大河流可通航运;哈-黑铁路、加-碧铁路、齐-漠铁路及嫩-漠公路贯通全区并与各县(区)级公路相连构成交通网络,交通较为便利。区内水、电和劳动力资源充足,为矿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因此,增加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金、铜、铅、锌矿等的勘查开发力度及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改进采选矿生产工艺,研究低品位矿石开采及选矿技术,壮大矿山企业实力,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多宝山铜(钼)矿、铜山铜矿、三矿沟铜矿及付地营子铜锌矿为开发重点,建设铜、钼矿产采、选、冶、加系列产业基地;以三道湾子金矿、争光金矿、宽河金矿、四道沟东山金矿为开发重点,建设黄金生产加工基地,使矿业及后续加工业、矿业贸易成为该地区及全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十分重要的新财源生长点。西北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新增长区域如图6-2所示。
(二)中部矿业经济区
该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呈近南北向带状,地理区划属小兴安岭中-南段、松嫩盆地及张广才岭,隶属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区内,是黑龙江省重要的金属、石油和建材生产基地。行政区划分属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伊春市及鹤岗市北部。该区北部与俄罗斯隔江为邻,南与吉林省接壤,总面积13.1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28.93%。全区人口2039.03万。区内金属矿产主要有铅、锌、钨、钼、金、银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大理岩、沸石、水晶、花岗岩等。是黑龙江省铅、锌及岩金的主要富集区,其中,铅矿资源储量占全省总资源储量的58%,锌资源储量占全省总资源储量的62%,岩金资源储量占全省总资源储量的80%。可开发的矿床主要有伊春市小西林铅锌矿南沟矿段、五星铅锌矿、铁力市二股西山铁多金属矿、庆安县徐老九沟铅锌矿、铁力市二股东山铁多金属矿、阿城市白岭铁多金属矿、宾县明礼铅锌矿、嘉荫县连珠山岩金矿、铁力市东风林场岩金矿等。
该区西以大庆市、南以哈尔滨市、北以伊春市三个重要城市的经济拉动作用,全力发挥各县、市、区的经济支撑作用和城市群体功能优势,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围绕优势矿业,提高规模效益,形成该区东北部以多金属矿产开发为主,南部以油气开发为主导产业的矿业经济发展格局。东北部应以有色金属矿业发展为目标,矿产工业发展方向以铅、锌、金矿开发为主,兼顾对铜、钼、钨矿种的回收利用。在已有伊春市小西林铅锌矿、伊春市昆仑气铅锌矿、阿城市石发铁锌矿、庆安县徐老九沟铅锌矿、宾县弓棚子铜锌钨矿及团结沟岩金矿等矿山开发的基础上,要加大对伊春市小西林南沟矿、五星铅锌矿、铁力市二股西山多金属矿、响水河多金属矿、三林班多金属矿、宾县明礼铅锌矿、阿城市白岭多金属矿以及嘉荫连珠山岩金矿、铁力东风林场岩金矿等矿床的开发力度,在该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钼、钨、金等矿产品生产基地。该区的西部以大庆市为中心,依托油气、建材、煤炭(或邻区)等丰富资源,以“调整、优化、增效、创新”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方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石油、天然气勘查、开发及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实现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并发展、组建一批特大—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如大庆石化总厂、油田化工厂、联谊石化总厂、哈尔滨石化、燃气、黑龙江省化工及石油化工、龙新化工等大型集团(公司),使该区矿业后续加工业大幅增值。该区是省内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区内有哈-伊线铁路、哈-佳线铁路及哈-绥线铁路;本区南部有哈-同高速公路和哈-牡高速公路,北部各县区之间也有市(县)级公路相通。区内人口密集、水、电及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矿业开发需求。为“十二五”建成国内领先、具国际一流水平和强大发展后劲的哈大齐牡石化产业群打下坚实基础,这不仅可带动东部和北部矿业经济区的发展和矿业新财源的增长,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也具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新增长区域如图6-3所示。
图6-2 西北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新增长区域
图6-3 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新增长区域
(三)东南部矿业经济区
该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理区划属老爷岭北部、太平岭及完达山地区,隶属于佳木斯隆起成矿带,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加工基地和非金属生产加工基地。行政区分属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鸡西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东南部。全区总面积12.3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27.14%。全区人口1015.10万。该区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相邻,虎林、密山、绥芬河及东宁均有陆路口岸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往来,其中绥芬河市对俄贸易口岸是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窗口。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金、铂族元素、铁、煤炭、石墨、硅线石等矿产的重要矿集区。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金、银、铂、钯、铜、铁、煤、石墨、硅线石、钾长石、水晶、大理岩等。该区西北部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高,在双鸭山、七台河及鸡西等地矿业开发以煤炭为主,构成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煤炭工业基地,已开发的金属矿床主要有汤原县东风山岩金矿、宝清-勃利县老柞山岩金矿等;而东南部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一些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通过进一步工作,穆棱市砍椽沟岩金矿、东宁县金厂岩金矿、鸡东县五星铂钯矿等金属矿床可供开发利用。
区内煤炭、电能等动力资源富足,水力及人力资源充裕。牡-东线铁路贯通全区,另有县(市)间公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区内交通十分便利。煤炭在黑龙江省矿业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石油,充分发挥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电、煤化工、高耗电产业和深度开发替代产业是该区矿业经济发展和新财源增长的重点。
石墨、硅线石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很大比重,其地位显著,是黑龙江省优势矿产,以柳毛石墨矿、云山石墨矿、鸡西非金属公司、林口硅线石矿业公司为主开展石墨、硅线石精深加工,建成生产和出口基地。力争“十二五”期间,矿业后续加工业的工业产值大幅增加并出口创汇。同时,该区金矿资源也较丰富,是目前黑龙江省岩金矿的重要产区之一。
建材原料矿产水泥用大理岩、玻璃用脉石英、陶瓷原料透辉石、硅灰石及在煤炭开采中的煤矸石等资源,为区内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性资源。力争“十二五”矿业后续加工业的工业产值和建材及非金属产品总创汇能力均得到快速度增长。
密山富锦、铝霞石正长岩综合开发可能成为该带矿业经济发展和财源新的增长点,不但可以解决佳木斯铝厂原料,也可缓解省内钾肥急缺。东南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财源新增长区域如图6-4所示。
B. 武平县的资源
截止2006年12月,武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7000万吨,石灰石.8亿吨,膨润土1300多万吨,白云石1.8亿吨,锰矿200万吨,还富含铁、钼、铀等金属矿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莹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林地面积320万亩,木材蓄积量1100多万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1、煤炭资源:根据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和196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的D级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4700多万吨,分布该县岩前镇和十方镇,煤系地层约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宁洋矿区南井田、北井田和龙井井田。根据福建省矿业协会储量核实报告,并通过省国土资源评审中心评审的2006年初保有各级别登记储量约(指持证矿山11家)13,470万吨(333级别以上)。
2、石灰岩资源:分布于该县岩前镇、十方镇和中堡镇,已探明并登记储量(333级别以上)约1.4亿吨,其中中堡镇新湖村380万吨,十方镇叶坑村280万吨,其余分布在岩前镇。预测储量(主要指水平基准面以下储量)约3.1亿吨。由于该县的的石灰岩总体质量较差,大部分仅作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用,少量大理岩化的灰岩可作生产白水泥、建筑石米、重钙粉等产品。
3、白云岩资源:根据福建省建材地质总队提交的白云岩矿区地质详查报告,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和丰贵村白云岩矿石储量(333和334级别)约1.8亿吨(扣除永武高速公路压覆储量369万吨。另中堡镇新湖村石灰岩矿周边发现部分白云岩资源,但仍未做任何地质工作,储量未探明。
4、膨润土矿:主要分布在城厢乡和中山镇,储量约1700多万吨。矿体两层,分为钠基和钙基俩种,由于矿体表层覆盖有瓷土,并该瓷土矿含铁较高、给开发带来较大困难。
5、银、铜多金属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堡镇悦洋地区,主要矿体为银矿体。2006年初保有储量金属银642.8吨(包括332和333)。西矿段详查地质工作刚结束,根据二九五地质大队已提交的详查地质报告,金属量银约700吨,铜约3万吨(储量级别为333),另外,悦洋金矿外围仍在探矿之中,深部刚开始上钻探,预测有一定的资源量。龙江亭铜矿正在勘查之中,预测铜金属量在5万吨以上。东留背寨、封候金矿区还在预查之中,资源情况不是很明朗。悦洋矿区外围(中堡镇青径地区)铜多金属矿区仍属空白区。
6、锰矿石:武平锰矿石主要为淋积堆积型,品位较低,含硅、铁较高,工业价值较低,主要分布在岩前镇和十方镇,岩前迳田锰矿区已探明储量约13.4万吨,十方镇梅坑锰矿区6.7万吨,另外岩前大布、双坊,十方鲜水、叶坑等其它矿区预测储量约180万吨。
7、高岭土资源:该县高岭土矿分为两种,花岗岩高岭石风化型和伟晶岩型,花岗岩高岭石风化型含铁较高,以湘店湘湖高岭土矿为代表,探明储量52万吨,远景储量约1000多万吨,另有城厢乡东云高岭土、岩前大布高岭土矿为伟晶岩型,规模较小,储量均在5万吨以下。
8、钾长石、硅石资源:该县钾长石、硅石基本以伟晶岩型伴生在一起,资源较丰富,分布各乡镇,预测钾长石储量约200万吨,硅石储量约500万吨。
9、大理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岩前镇澄邦村,预测储量约100万吨以上。
10、钼、锡等其它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岩前、象洞、大禾、永平。
11、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分布在该县大部分乡镇,并且品位较高,配分齐全,价值较高,但均未做正规地质报告,并未做储量评估报告,预测氧化稀土矿在5000吨以上。
12、饰面石材:均为雪花白普通品种,主要分布中堡、东留、中山、民主等乡镇。
C. 宽城县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根据第三章关于“河北省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阶段分析”结果,河北省的钢铁、煤炭和水泥等矿产资源型产业均处于成熟期。
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河北省共14个资源型城市,其中成熟型城市10个,包括张家口市、承德市、邢台市、邯郸市4个地级市,鹿泉市、任丘市2个县级市,青龙县、易县、涞源县、曲阳县4个县(自治区)。衰退型城市3个,分别是井陉矿区、下花园区、鹰手营子矿区。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一个再生型城市。宽城县隶属承德市,承德市属于成熟性城市。
《河北省宽城县长河矿业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宽城县主要矿产探明储量:铁矿探明储量30亿吨,煤炭储量1000万吨,黄金储量30吨。截至2010年年底,宽城县主要矿产保有储量: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8.71亿吨,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57万吨,黄金保有储量16吨,优质石灰岩(水泥、制灰、熔剂灰岩)10亿吨。据此计算铁矿石资源累计采出量为1.29亿吨,占已探明可开采储量的4.3%;黄金资源累计采出量为14吨,占已探明可开采储量的46.7%;煤炭资源累计采出量为743万吨,占已探明可开采储量的74.3%。除煤炭资源超过资源枯竭的标准外,铁矿石和黄金等资源均较大程度低于资源枯竭城市的标准,尤其是铁矿石,资源采出量仅占已探明可开采储量的4.3%,远远低于资源枯竭城市的标准。而宽城县的工业支柱产业是冶金矿山采选业,2010年铁精粉产量占全县矿产品总产量的90%,所提供的税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以上。由以上分析,可初步判断出宽城县矿产资源型产业处于成熟阶段前期。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北省钢铁、煤炭、水泥等矿产资源型产业均处于成熟期,承德市属于成熟性资源型城市,宽城县的铁矿石、黄金、灰岩以及其他建材类非金属矿产等主要矿产品开采处于成熟期。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宽城县矿产资源型产业处于成熟阶段前期,宽城县属于成熟型矿产资源型城市。
国务院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提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应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一批资源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尽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续替代产业。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工作。
D. 建设矿业特区的意义
一、建立矿业特区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现实需要
2008 年 3 月 11 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根据矿产资源成矿地质条件,设置了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阿尔泰成矿带作为全国 16 个重要成矿区带之一,划定了阿巴宫-库尔提铅锌铁铜金找矿远景区等 6 个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以铁、铜、铅锌、金等非能源重要矿种,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区域矿产调查评价,基本查明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分布规律,提交一批找矿远景区 ( 表1-2) 。通过加强特区内规划的 6 个重点调查评价区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地质找矿奠定基础。
表 1-2 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
资料来源: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土资源部,2008。
同时,《全国地质勘查规划》中划定了富蕴县蒙库-阿巴宫铁矿勘查区、青河县卡拉先格尔一带铜金矿勘查区两个重点勘查区,对阿勒泰地区铁、铜、金进行重点勘查 ( 表 1-3) 。以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为目标,力争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详查的大型、超大型矿产地。
表 1-3 阿勒泰矿业特区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勘查区
资料来源: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土资源部,2008。
依据国务院 “32 号文”、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 2008 ~ 2015年) 》等,2008 年 7 月 11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国土资源部签署 《关于加快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确定了 “3 年有好的眉目、5 年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 年形成令国人振奋的重大成效的目标”,称 “358”项目。国土资源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9、2010 两年将共同投入 11. 2 亿元财政资金,在天山、阿尔泰、昆仑-阿尔金三大成矿带,主攻煤、铜、铁、铅锌、镍、钨、金矿等矿种,同时开展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和地质灾害、地下水动态调查工作。
2009 年度 “358 项目” 部署了阿尔泰-准噶尔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自西向东涉及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州以及哈密地区的部分县市。阿勒泰地区位于阿尔泰-准噶尔重点成矿区带内,在新疆乃至北疆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属于深化地质矿产勘查的地区。
2008 年在阿尔泰-准噶尔成矿带安排地质大调查、危机矿山、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等项目 52 个,其中部署在阿勒泰地区的项目为 22 个,占项目总数的 42. 3%。位于阿勒泰地区的项目取得了如下进展: ①阿勒泰福海县大桥林场项目发现了类似块状硫化物类型的克兹尔尕因铜铅锌含矿破碎带; 阿勒泰地区富蕴县蒙库项目发现了受火山碎屑岩和构造控制的铁铜、金矿点及矽卡岩型钨矿。②对蒙库铁矿、多纳那萨依金矿等主要老矿区进行的深部勘查,证实矿体或含矿层向深部延伸并较稳定,且在阿舍勒铜矿外围、喀拉通克铜镍矿深部及外围也有新的发现。
《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 2009 年度实施方案》确定了 2009 年度阿尔泰-准噶尔成矿带工作部署重点地区为: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铜金、阿尔泰蒙库-诺尔特地区铁铅锌铜、东准噶尔卡拉先格尔地区铜镍矿、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铜铁金等 4 个重要找矿远景区及其中的 4 个矿集区。共设置项目 40 个,其中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项目 25 个,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和矿集区及矿区勘查项目 15 个。阿尔泰蒙库-诺尔特地区铁铅锌铜、东准噶尔卡拉先格尔地区铜镍矿找矿远景区位于阿勒泰地区的福海、青河、富蕴、阿勒泰等县 ( 市) 域内,共设置项目 17 个,占项目总数的 42. 5%。建议经费约 2. 15 亿元,其中 2009 年度为 8 117. 27 万元。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使阿勒泰地区 1∶ 5 万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高,预测新发现矿产地 19 ~29 处,新增资源储量铁矿石 2 000 万 t,铜 ( 镍) 90 万 t,铅锌 200 万 t 等。
二、建立矿业特区是提高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总体不足。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快速推进,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而造成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强劲,重要矿产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少、禀赋差,大宗、支柱性矿产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资源国情,决定了矿产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铁矿消费量将达到13 亿 t,累计需求超过160 亿 t; 精炼铜730 ~760 万 t,累计需求将近1 亿 t; 铝 1 300 ~ 1 400 万 t,累计需求超过 1. 6 亿 t。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届时在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中,有 19 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 11 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 40% 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 70%左右。
尽管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但矿产资源潜力很大,具有提高保障程度的有利条件。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 1/3,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为 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为 40%左右,预测我国 1 000 m 以内未查明的铁矿石远景资源有 1 000 亿 t 以上。从全国看,西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比较低,特别是新疆的资源潜力比较大,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如 2009 年阿勒泰地区铁矿查明程度不到 18%,低于全国 22 个百分点,其他非金属矿产勘查程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0% ~18%。阿勒泰地区作为新疆和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区的地位日益突出。加快阿勒泰地区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力度,可以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提供资源支撑,缓解国内市场铁、铜、铅锌、镍、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短缺的局面,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矿业特区是地区实现矿业精深加工的现实需要
阿勒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配套程度好,区内各类矿床成带状分布、分段集中; 主要矿产资源潜力大、矿种齐全、优势矿产多; 大、中型矿床多,主要优势矿产储量大,矿石质量好。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地区工业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走集约化利用资源之路,实现矿业的精深加工。阿勒泰地区自 2005 年到 2008 年的矿业增加值在不断提高,而增加值增速从却 37. 83% 下降到 7. 16%。说明矿产资源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得比重增加,但是相对于矿业内部的利用效率在降低,矿业产业链延伸程度较低。当前,阿勒泰地区矿业精深加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 年地区 98% 的铁矿石量加工为铁精粉和球团后外卖,几乎所有的有色金属矿产品加工成为精粉,如铜、铅锌精粉,部分矿产品甚至加工成为较高端的工业产品,如高冰镍、黄金、氧化铍、铍合金等。但总体而言,矿业产业链较短,加工形式较单一,规模小且散。与特区实现矿业精深加工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不符。矿业特区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地区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矿业特区合理布局,建立5 个矿业园区,在园区内对矿产品集中进行矿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矿业特区是为地区新区建设提供发展平台、促进将其打造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区域产业发展高地的现实需要
阿勒泰地区新区建设事关地区发展大局,是阿勒泰地委、行署举全地区之力进行建设的一大突破项目,矿业特区建设要围绕建设典型的园林和宜居城市,建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造环阿尔泰山区域产业高地的目标,在规划建设 5 个矿业园区中,地区矿业园区是其中之一,是地区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矿业特区建设应以矿业园区发展建设为平台,为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快矿业特区建设。园区内引入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将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并将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富蕴矿业园区发展目标定位为黑色、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可借鉴富蕴矿业园区的规划发展经验,把地区矿业园区建设为有色、稀有金属、特色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基地; 把吉木乃和富福矿业园区建设为能源基地; 把哈巴河矿业园区建设为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在各个矿业园区产生深加工集聚效益的同时,园区之间要形成资源、产品的互补和交流合作。
五、建立矿业特区是加强矿产资源国际合作,有效缓解阿勒泰地区矿业精深加工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发展,石油天然气和很多主体矿产资源依赖进口,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通过海上通道进入。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仅有海上通道,不利于能源资源安全供应。必须要构建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所在。新疆是连接中亚、西亚包括东欧的重要陆路通道,阿勒泰地区不仅是新疆的资源接替区,也是新疆向西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建立矿业特区实施矿业精深加工项目,特区内的油气、铁、铜、铅锌等矿产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利用阿勒泰地区边境及区位优势则变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与新疆阿勒泰地区相邻的阿尔泰区域属同一成矿带,同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但勘探程度不同。六方的主要矿产资源同属于阿尔泰成矿带,资源丰富。俄、哈、蒙三国与我国边疆语言相近,且具有良好的外交关系,进入 21 世纪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 “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科技合作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为四国的政府、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中介组织、矿业企业等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近年来,各国的政府、企业、民间交流频繁,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际合作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阿勒泰地区政府代表团多次对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进行访问,与周边国家的省、县级政府签订了政府间加强矿业合作的协议。目前来看,蒙古及哈萨克斯坦与我国合作的积极性较高,通过不懈努力,蒙古 ( 香港) 能源公司引进蒙古铁矿、煤炭资源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促使广汇集团引进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这是阿勒泰实施 “走出去”战略的实质性突破,开创了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历史先河。为进一步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阿勒泰与周边国家的地缘联系,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建立起便捷的通道,促进形成陆上能源资源大通道,为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进行矿业精深加工提供油气、煤炭、铁、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保障,从而有效缓解特区矿业精深加工所需矿产资源短缺的矛盾。
六、建立矿业特区是实施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需要
加快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比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的相对优势,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更有着现实的政治意义。矿业特区的建设,将为加快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阿勒泰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是四国的边境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向精深加工突破的关键时期,经济较为落后,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差,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形成系统规划和规模开发,经济结构与资源大区的特点还不协调,初级矿产品在国内和区内外尚缺乏竞争力。近年来,周边国家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对阿勒泰地区造成一定的压力,要尽快形成比周边国家明显的发展优势、保持人民生活水平比周边国家较高的优势,就必须加快支柱产业矿业的发展,加大矿业经济对地区财政的贡献率。
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的支持力度,加大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深化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研究,在全地区现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础上,建设矿业特区,提高地区矿业经济总量,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从而加快实施牧民定居等惠民工程,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下更能体现对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阿勒泰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实施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 矿业园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方面
一、矿业园区及工业园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矿业布局看,在 5 个矿业园区中,建设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1) 富蕴矿业园区及其工业园区建设比较成熟,基础设施、矿业深加工产品及服务设施均比较完善。入驻本园区的新兴铸管集团100 万 t 不锈钢、160 万 t 无缝钢管项目前期工作 2009 年全部完成。
2) 地区工业园区位于地区矿业园区内,地处福海县境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铁路、公路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于 2009 年 5 月上旬编制完成。目前,全力推进园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工业园区总体处于规划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
3) 哈巴河矿业园区,是一个以铜、金、锌等矿产为主的矿业园区,工业园区开始编制规划。因为该园区矿种相对单一,深加工程度低。该园区的建设存在未来资源约束等不利影响,未来要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为地区矿业园区供给初级矿产品原料的基地,可作为地区矿业园区的附属园区。
4) 吉木乃矿业园区,因吉木乃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内迁后,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更加明显。随着广汇集团引进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实施深加工,中石油加大对福津盆地的油气勘查力度等,吉木乃矿业园区发展成为能源基地前景广阔。
5) 富福矿业园区刚开始规划建设。
可见,阿勒泰地区矿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园区之间的矿产品流通不畅,园区规划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今后,要根据各矿业园区及工业园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促进各园区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对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成熟园区建设,重点在改善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软环境上下功夫; 对于地区近期重点支持的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优惠政策上给予倾斜; 而对于规划建设的园区,则根据落地企业、地质找矿、利用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建设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二、矿业园区及工业园区间的资源配置需强化
本书对地区 5 大矿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只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由于对矿业园区功能定位的研究,要以正在编制的阿勒泰地区、县 ( 市) 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为依据,以国家、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背景,从促进阿勒泰矿业特区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在地区层面上,从成矿地质条件、勘查工作程度、矿种、储量、资源潜力、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国家产业政策、利用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情况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对地区 5 大矿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从富蕴、地区、哈巴河3 个园区看,园区内培育的产业具有趋同性,大多数产业为黑色、有色、稀有以及其他特色非金属矿产深加工,这为矿产资源在全地区配置造成困难。因此,亟须从地区整体角度纵观全局,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各矿业园区及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强化资源配置,促进矿业特区可持续发展。
三、园区建设资金、人才缺乏,产业竞争力不强
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建设的基础,阿勒泰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受国家部分优惠政策,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长期存在。园区在发展壮大过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但阿勒泰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专业技术人才少,劳动力素质较低,技术力量不能适应矿业特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存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尚未形成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地质、矿业、管理等相关人才急缺。尽管地区将技能培训、建立地区职业技术高等学院作为重点任务来抓,但短期内仍难以满足矿业特区矿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各园区对规划引入的矿产深加工企业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政府服务、资源、体制、信息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内真正落地的矿产深加工企业少。随着地区将10 大企业作为发展重点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目前园区产业单一,以矿业为主,兼顾相关产业,但实际上,工业园区需全面发展,引入各行业的企业单位,共同发展园区经济,否则,易造成竞争力弱的问题。如地区工业园区建设集中了阿勒泰市绝大部分的工业,在阿勒泰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其他地区的相比,工业化程度低,在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加工业的产品等级、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整个工业体系尚未完善,产业的竞争力不强。不过,阿勒泰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表明,在现阶段,园区以矿业为主业的定位不能改变,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矿业后续高新技术产业的跟进,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到位,园区产业竞争力自然会增强。
F. 中小矿业公司发展思考
张侍威
(河南鑫汇矿业有限公司)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地质工作也随着共和国走过了60载的风风雨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矿产资源紧缺,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特别是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1%。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缓解资源瓶颈是地勘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缓解资源瓶颈的制约,就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就要通过深化地勘单位改革,解决地勘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提交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
在当前进行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地质勘查单位如何“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地质人特别是地勘单位的领导干部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大家都不愿面对,但它确确实实摆在了大家面前,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候。
一、矿业公司是地勘单位改革的较好选择
(一)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活动分开,是国土资源行业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
1998年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地质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地质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原地矿部和有关工业部门的地质勘查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按照政、企、事分开的原则,将地质工作划分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商业性两大块,分别由地质“野战军”和矿业(勘查)公司承担。把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公共事业,其工作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商业性地质工作,包括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查等,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经济评价为基础,实行有偿服务和成果有偿转让。野战军成为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优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志业化队伍,总体规模约15000人。尽管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之间、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之间、中央与地方公益性队伍的关系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关系需要理顺,但大部分地勘单位及工作人员不能归入野战军的序列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地勘单位将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
地质队伍这几年投资相对比较充裕,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但是应当看到,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要求一刻也没有停止,企业化经营的改革任务远没有完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十五条明确: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地勘队伍进行属地化、企业化的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勘队伍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更紧密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更有效地发挥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多种功能。虽然改革会有困难和风险,但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出路,倒退更没有出路。根本之策,就是要利用好当前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各项准备。改革早晚都要推进,与其被动改革,到时被动,不如主动改革,占据主动地位。但千万不要因为形势好,销蚀改革创新的意愿。
(二)实现企业化的主体是矿业公司
我局近20年的改革发展过程值得回顾。河南有色地矿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实现“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要求,实行了专业化改组,建有地质勘查、物化探、综合研究与成矿预测等专业队伍,形成了延续近20年的现有地勘单位格局。随着国家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进而转向市场经济,我局地勘队伍体制,也随之历经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从简政放权,解决政事企分离的问题,到租赁经营、承包经营,以及内部经营机制转换,都由于地勘单位是一种事企不分的载体,难于确立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使改革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90年代后期,由于国家任务锐减,地勘工作降到了历史的低谷,大批技术人员为了生路,纷纷脱离地勘单位外出寻找生计。为了弥补地勘经费不足,局积极开辟工勘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了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产业,走了很多弯路。进入新世纪,随着勘查开发一体化思路的确立,又花了一定的精力,投资、培植矿业。但这些产业的要素都是按地勘单位分散配置和经营的,产业弱小、雷同,经营机制落后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明确了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方向。但如何推进企业化经营?选择什么模式去实现企业化?企业化的主体是什么?又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推进企业化改革,是以地勘单位为基本单元,以搞活每个地勘单位为出发点。实际上,这些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照专业分工、成矿区带、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的这种组织形式,已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多年改革发展实践一再证明,要搞活每个地勘单位是不可能的,地勘单位整体推进企业化是不现实的。必须从搞活整个地勘经济出发,推进以局为单元,以优良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队伍组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因此,把适应市场的生产要素游离出地质队这个母体,并以局为单元围绕主产业进行重组,培植起具有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化。实现企业化的主体不是地勘单位,而是产业实体。
我局经过近20年企业化改革探索,已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勘查、工勘施工业和服务业这样一个产业格局,市场经营收入已占全局总量的一半以上。要实现企业化,首先必须建立进入市场的企业主体。2004年,局通过重组、改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群体(地矿公司、岩土公司、勘察公司),它们是全局实施企业化的主体。可以说,地矿公司是近20年改革发展实践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矿业公司是实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实现“致富家业”的有效载体
在当前地勘单位仍戴事业帽子的状况下,受原有政策的束缚,地勘员工的工资收入只能依据国家有关工资制度,不可越雷池半步。地质工作者战严寒,斗酷暑,栉风沐雨,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贡献不成比例,长期下去,留不住人才,不利于地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加员工的财产性收入,是提高地勘职工总体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提高河南有色地勘员工的财产性收入,有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十九条明确: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河南有色地勘员工的财产性收入,有具体的方法。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勘查开发效益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在职工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支持职工通过个人资本参与局、队所办的经营性项目和局、队属公司改制,享有所有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矿业公司是实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完成“致富家业”的有效载体。
综上所述,矿业公司的组建,符合国家有关地勘单位改革的大政方针,是提高职工收入的有效载体,是我局经过20多年艰难筛选的结果。
二、矿业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成立矿业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有好的政策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十三条明确,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主体地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规范的矿业公司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灵活的经营机制。矿业公司有一支思维活跃、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
但是也应当看到,新成立的矿业公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本实力不强,有潜力的矿业权不多(几乎为零),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开展地质工作的市场准入证: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等。
三、矿业公司的发展之路
(一)勘查开发一体化是矿业公司发展的正确道路
矿业公司到底应该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作为从地质勘查单位分离出的地矿公司,比较多的会给出从事地质勘查及相关地质技术服务的答案,应该说这样的回答符合常理:地勘单位几十年一直从事找矿工作,有一套成型的工作程序,工作起来轻车熟路。而资源开发工作是另一学科,是下游产业,过去接触不多,同时开发的环境当前也不优,有畏难情绪。
其实,勘查与开发工作是一体而不是对立的。勘查与开发是矿业的不同阶段。勘查是开发的基础,开发是勘查的结果。近期,地勘单位从上到下都在大力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这是非常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实际来看,地质勘查是我们的优势,在地质勘查领域我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过硬的勘查实力,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开发却是我们的“短板”。无论思想意识、人员状况,还是工作经验,我们都还不适应。也正因如此,局从实现经济“裂变式”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大了推进矿业开发的工作力度,要求一队(院)一矿。勘查只能解决生存问题,勘查是“打工经济”,开发才能“裂变”。矿业公司也要改变思维定式,真正树立“勘查立业”、“开发富业”的观念,加速从勘查业为主导向以开发为主、勘查业为辅的产业结构转变,致力于打造不同规模的矿山主体。
大家都知道,紫金矿业是以黄金为主导产业的矿产资源的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及矿产品销售的矿业公司。在5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2009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紫金矿业首次成为全球500强上榜企业,排名第243名,其控股公司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和海外8个国家。自2000年8月实施股份制改造,到2003年12月在香港上市,再到全球500强,紫金矿业仅用了9年时间。紫金矿业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开始走快速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成为国内外黄金行业中一个有朝气、有活力的公司。公司董事长在谈到紫金矿业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时说:对矿业企业来说,谁拥有资源就拥有了明天。紫金矿业的成功根本在于资源战略的成功。紫金矿业是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成功例证。
因此,“优化的勘查人才、技术和信息+社会资金(包括其他资金)+优化的开发人才、技术”是矿业公司理想的运作模式。
此外,矿业公司在工作中,还要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前,但更要着眼长远。只有立足当前,尽快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获得公司股东的支持,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制订出符合公司实际的发展战略,为公司股东获得持续回报提供有力支撑。获取占有资源并进行有效开发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不断培育自己的品牌,形成核心技术
目前,河南省内有拥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勘查单位不少于30家。单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也有10家,大家都在郑东新区鑫地大厦上班(只是楼层的不同),大家采用同一个取费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版。如果矿业权主在选取勘查单位时除了楼层不同而无其他参考标准,如果在地质勘查方法上没有自己的特色,方法手段雷同,那么勘查项目的获得是矿业权主上电梯按错数字选择的结果,这该是多么的不幸!勘查单位在在市场上需要面对的,不仅有来自同层次不同系统的单位竞争,还有来自同一个系统的各地勘单位的竞争。如何让消费者不是因为按错楼层选择到你,而是思想意识中非你莫属,方法只有一个:创造出自己的差别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深入分析自己单位的基本状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加以优化,提炼,形成自己公司独特的见解,再把这种见解推广出去,让矿业权人知道你与众不同。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会对那个有特色的单位最感兴趣。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局,要开展二维地震工作,找外部协作的队伍,立即会毫不犹豫地想到煤田物探队,这就是品牌!
大家目前都在喊没有好资源,事实果真如此?以金矿为例,好开的矿难以取得,难开的你若无从下手,当然就找不到资源了。紫金矿业这几年为什么能占有较多的资源,就是靠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他们所上的项目不是品位低,就是难选冶的,技术创新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贵州的水银洞金矿,一家外国公司花了二、三千万元勘探费后,不敢再做了。而紫金矿业解决了“卡林型”金矿的难选冶问题,目前水银洞的金金属储量为68.3t,该矿成为紫金矿业三大金矿之一,其主营业务成本为42.98元/克,远低于国内其他黄金矿山平均水平。目前,紫金矿业在低品位氧化金矿、低品位铜矿、微细浸染型难处理金矿、复杂硫化铜金矿选冶技术方面的突破,使许多原不能开发或没有开发效益的“呆矿”得到成功开发利用,不仅填补行业的技术空白,支撑了紫金矿业各矿山的开发,同时也为紫金矿业未来控制和开发其他低品位、难处理矿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准备,这些技术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河南发恩德矿业公司在洛宁县沙沟银铅矿区针对极薄矿体所采用的削壁充填法的采矿方法,为公司的赢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依靠先进技术,紫金矿业的发家地———紫金山金铜矿的金金属储量就越挖越多!现在的累计储量达到300t。现在,紫金山金矿已经成为中国单体矿山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成为中国唯一世界级特大型金矿!就是因为它们掌握有关键技术,有金刚钻!
对于中小矿业公司来说,目前最需要培育或掌握的核心技术就是对矿业权的价值与前景,基本可以做到“一过目就心中就有数。”
(三)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吸引人才
技术源于人才。人才的竞争,直接的表现是吸引人才政策的竞争。但根本的是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机制的竞争。人才的市场机制是矿业公司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有多维的人才观,即多渠道、多视角发现和起用人才。要有流动的人才观,即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全力打造人才的“蓄水池”。
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倡导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贡献率分配)。长期以来,国企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基本是工资+奖金+津贴,由地勘单位改组而成的矿业公司大多数的分配现在仍然是这种模式。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同时也由于按劳分配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长期形成的分配机制的弊端,致使按劳分配不论是工资、津贴还是奖金,都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
规范的矿业公司中,必须突破这个传统的分配模式,积极探索体现经营者责权利相统一、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和途径,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实行年薪制、期股期权制、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以岗位作为参照系,通过按岗持股、岗变股变的动态持股原则,将人力资源要素资本化,从而将潜在的资源落实为可衡量的、现实的价值,成功实现企业从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经营的质的提升,促进了员工与企业基于共同利益的和谐发展。
G. 武平县的经济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4.67 亿元,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32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7.8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调整为23.0:42.3:34.7。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 点。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上涨2.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八大类价格呈现“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9 %、2.2%、0.1%、1.5%、4.4%、1.1%;“一降”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持平。 武平以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建国前,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条件差,农业技术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80.38万元,粮食总产46850吨,播种面积亩产9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
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并多次发放水利、耕牛贷款,支持贫苦农民发展生产。1952年,召开第一次全县劳动模范大会,推广丰产经验。接着,全县农民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兴修水利热潮,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1949年增长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由于违背客观实际改变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分配上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粮食连年减产,粮食总产1962年比1957年减少42.2%。1963年至1965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农业生产又连续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后期,又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1975年农业产值在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高达6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多种经营得以较快发展。农业技术部门适应新形势,面对千家万户,采取农业咨询服务,技术承包,巡回指导,印发技术资料,举办广播讲座,出版墙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县、乡、村科技推广网络等各种形式取代原来的“四级农科网”(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小组),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1983年,县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359人的区划队深入农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出《武平县农业区划报告汇编》,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定通过,为今后发展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282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46倍和49.66%,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粮食总产129502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6倍和20.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亩产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长31.1%,高于龙岩地区的平均数。
但是,全县农村生产责任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时起时落的状况需要改变。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7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各为18.46亿元、5.76亿元、14.38亿 元、1.46亿元、0.8亿元,分别增长3.4%、1.2%、6.0%、7.2%和4.3%。全县粮食面积56.3万亩,增长0.6%,粮食总产21.3 万吨,增长2.0%;油料产量0.3万吨,增长2.7%;种植烤烟4.6万亩,烤烟产量0.64万吨,增长8.5%;水果产量3.52万吨;增长4.8%;食用菌总产0.52万吨,增长12.5%;茶叶产量 0.29万吨,增长17.6%。 历史概况
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烧制石灰。明清时期,武平已出现造纸、采矿、冶炼、陶瓷、制砖瓦等手工业。清末民国初,铸锅、榨油、酿酒、熬樟油、织草席、编棕衣、木器等手工业也陆续兴起。尤其是土纸业发展较快,鼎盛时期年产值70余万银元,产品远销潮汕、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民国18年(1929年)出现有1台印刷机、4个工人的近代印刷工业——民文印务社。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阻击日军奉命毁路,运输困难,加上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摧残,手工业逐渐衰落。至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96万元(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9%。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1952年5月创办武平松香厂,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起武平电厂、武平第一碾米厂、卦坑伐木场、武平酒厂,并在十方、附城、岩前等乡镇组织铁木器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全县有县、乡(镇)办的工业企业55家,职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6家,年产值641.4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89%。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办工业高潮,有工业企业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4家),县办企业职工2463人,年工业产值1756.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5%。但因操之过急,脱离实际,不少企业或缺乏生产原料,或产品销不出去,生产难以维持,不久即相继停产。接着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到1961年全县工业企业减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年产值577万元。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家)县办工业企业,职工1018人,年产值769.7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业遭到冲击,生产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业产值下降了15.75%。尽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相继建起磜丰岭水电站、制材厂、水泥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等县办企业。至197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个。县属工业企业职工2687人。年产值1744.88万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武平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围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创办了农垦水泥厂、石黄峰水电站、纤维板厂、自来水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并对一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型逐步改变为生产经营型。1987年,全县已有采矿、铸造、机械、化工、造纸、印刷、饮料、食品、家俱、汽车修配、缝纫、工艺美术、塑料、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11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家(列入县财政预算内企业1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97家(含乡镇办企业81家),共有职工530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802万元(其中集体所有制1405万元,占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实现利润1002万元。有固定资产2813万元。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业上交国家税利5818.19万元,超过固定资产原值2倍。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获国家银质奖、平川牌汽车缸套获省优产品,均行销国内外。
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4 亿元,增长2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1亿元,增长24.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新增福建鑫宏峰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锈钢有限公司、龙岩东岳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武平县三卓纸业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亿元企业,累计达16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累计达96家。矿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农林产品加工、光伏和电子等重点产业实现产值 61.08亿元,增长1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9.9%;资质建筑企业在地总产值13.8亿元,增长25.2%。
工业园区
武平县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实施项目带动的重要抓手,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在交通便利的国省道沿线规划建设武平工业园区和岩前、十方工业集中区(简称“一园二区”),着力构建“三足鼎立、众星拱月”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武平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距县城中心1公里,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区内已建成16栋1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4栋3.7万平方米职工宿舍。主要发展电子、机械制造、轻纺等产业,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机械等30多家企业入园。
十方工业集中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交通枢纽——武平十方镇,距县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林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产业,有中恒通机械制造、澳森高档家俱、希科厨具等10多家企业入园。
岩前工业集中区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南门户重镇——武平岩前镇,与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离“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已建成29栋15.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6栋5万平方米职工公寓、培训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发展电子产业,有20多家电子企业落户园区。
为有效聚集国有资产,增强国资运营实力,提高国资经营效益,武平县对国有资产运营体系进行改革,重新组建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成立县矿业投资开发公司、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一园二区”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等子公司,实行经营性国资“国家所有、集中授权、分级管理、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强化资本运作、资产经营和资源开发,扎实推进土地盘活、资产处置、企业产权改制重组及优势矿产资源勘查收储开发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资空间,2008年融资2.55亿元,有力支持了国企改革和重点建设。
2008年,武平县新开发项目116个,总投资7.9亿美元。新签约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9个,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新竣工投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列入龙岩市“三个一百”项目计划中的12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2.35亿元,19个投资项目完成投资8.72亿元,分别超计划26.3和27.6个百分点;21个重大储备项目有7个转化实施。利用国内资金7.1亿元,增长65.1%;新批外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1133万美元,增长332%;外贸出口661.1万美元,增长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