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让市场及时出清,通过杜绝低俗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清理僵尸供给、盘活呆滞供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简而言之,就是“良币驱逐劣币”。
(一)杜绝低俗供给
杜绝低俗供给,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其次要从本质上解决低俗产品和服务,在受众层面提高大众审美水平,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则要培育德艺双馨的创作者,对于管理者而言则要掌握负面清单,画出市场红线。杜绝低俗供给,首先要提高文化审美层次,使广大人民能够自觉拒斥那种以丑态“愚乐”观众、以病态刺激观众、以媚态迎合观众的低俗娱乐。其次应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减少低端供给
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端存在的显著问题,一是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企业产品积压;二是高质量、高科技产品需求增加,却生产不足。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此外,还应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黏度,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领域供给水平。
(三)淘汰过剩供给
要化解文化产业的过剩产能,一方面要分类、分级、分步进行分别处置,另一方面需要在处理方法上运用创新,把工作重点放在消除体制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化解结构性过剩、力避周期性过剩上。一是以创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过剩供给,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通过创新带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和布局结构的优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以新增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挤出过剩供给,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三是以创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过剩供给,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四)清理僵尸供给
“僵尸供给”来自于“僵尸企业”。清理僵尸供给应当从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寻找对策。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适应共享经济、长尾经济、零成本经济模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纵向上下游并购打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盘活呆滞供给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少呆滞供给、呆滞资产。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呆滞供给的进行盘活,制定专门方案处理。一是要减少新增呆滞供给。建立文化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更新限制类新建项目和淘汰类项目,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盘活存量呆滞供给。在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资源梳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2.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这个概念由“转型”和“升级”两个词复合而成。
前者又有两层意思,一是经济体制转型,把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由市场决定;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把粗放发展方式转变为科学发展和集约化发展。
后者则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产品升级,通过创新,使功能更好的产品替代原来的产品;二是工艺升级,性能和效率更高的生产工艺替代原来的旧工艺;三是功能升级,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由实体性的加工、制造、装配、生产活动向非实体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网络活动升级;四是产业链升级,由低级链条分工转向更高级产业链分工。
现在很多地方把转型升级简单地理解为提高R&D占GDP比重,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这个是危害无穷的。前者加大投入浪费,后者在丢失我们的传统产业优势。
尤其后者,1、使我们主动轻易地放弃了几十年来好不容易获得的在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
2、使自己直接面对发达国家的面对面竞争,遭遇到空前打压,如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遭遇;
3、使我们可能丢失全球40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而转向为全球1、2亿少数人口服务的市场。这将是巨大的失策!其实,面对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迅速上升,转型升级的真正含义和由此决定的最佳策略,是让传统产业提升生产率,通过生产率上升克服或消化掉成本上升因素,并通过更低成本和价格刺激市场扩大。因此转型升级中的“腾笼换鸟”,是要为生产率上升腾出空间,凤凰涅槃重生出生产率更高的经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改造过的新产业体系,而不是简单化地把企业赶走挤跑!以迁移或者转移方式腾岀了笼,但引不来新鸟,即使引来了,不仅成本巨大而且新鸟因为直接面对发达国家残酷竞争,也难以活下去。
3. 文化产业自身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国家政策先后在文化立法、体制改革、文化“走出去”和新兴数字文化等多个领域涌现出诸多闪光点。
文化“走出去”政策持续加码
文化部正式发布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据悉,该行动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所制定的,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绘就了路线图。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全部国家签订政府文化协定,通过从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等五个方面发力,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商务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初步认定295家企业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08个项目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涉及出版、影视、动漫、游戏、演艺、文化用品、艺术品等行业。
自2007年起,发布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单可谓商务部支持文化出海的“年度常规动作”。随着今年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自信核心地位的肯定,可以看出政府层面对“文化出海”相关配套政策实施力度和强度将持续加大。而在政策红利大方向明朗的情况下,这份名单就显得有更积极的意义。
自贸试验区放宽外商投资限制
国务院印发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第三批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这些新晋自贸区的创新清单中,均有文化产业方面的措施,涉及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艺术品市场建设、对外文化贸易等内容。
6月份,国务院还发布了自贸区负面清单2017年版,与2016年版相比减少了10个条目、27项措施。其中,缩减的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措施共4项,涉及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自贸区文化产业外商投资限制再次放宽。
纵览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既有从体制机制保障到搭建平台发展对外文化和版权贸易的广度,也有就文化产业发展某一点着力展开的深度,在文化领域探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格局。例如,河南提出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机制,推进文化传承和开发,完善服务链条,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则被写进了总体方案中。
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
由中国主导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第16研究组全体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经过6周全球公示以后,3月16日,正式发布成为国际标准,由此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技术标准。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主导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的通过,是文化领域中国科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在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互联网+文化”的领域中发出了中国声音,为全球手机动漫产业提供了中国标准。据文化部介绍,构建文化产业国际标准群,是文化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此外,4月份,文化部发布了首个“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出国家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将成为产值规模达8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这意味着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高度的政策保障,未来将着眼于从人才培养、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4. 文化产业该如何转型
抗日剧本是提醒民众不忘历史、奋发图强的文化载体,然而近来,抗日剧却越来越变了味,“全裸女”、“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用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杀鬼子”等大尺度、滑稽、离奇的情节惊现于抗战剧剧情中,抗日战场俨然成了武林大比拼。电视剧粗制滥造、娱乐苦难,其程度已经令观众忍无可忍,央视评论称“一部接一部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难道这些投资人、制片人、导演都傻了、疯了吗?明明滑稽搞笑的场面却没有觉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这乃是文化产业转型之阵痛。正如目前国内其它很多产业一样,只要投资回报率高,投资“短、平、快”,则“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一窝蜂通病立即生效,抗日剧目前的井喷正是此前抗日剧高收视率、高回报率的一种延续,是文化产业产能过剩的表现。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并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 “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经济路线。透过“抗日剧事件”,拷问政府如何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笔者愚见,政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管理,避免文化市场“先天不足”,促使文化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一是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制度。摸清文化市场现状,理顺各个分支,凡是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不符合真善美、内容不积极健康的作品,进行清理整顿;设立一定门槛,避免此类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审查监督机制。借鉴制造业已有的经验,建立文化产业行业规范、制作流程以及产品质量审查制度,真正实现政府审查;集思广益、发挥公众监督等作用。三是鼓励文化产业适度竞争,奖优罚劣。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行业树立标杆企业和标杆产品,发现和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公司或产品,使其具有足够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5. 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多大做强
一要坚持解复放思想、制更新观念,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二要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地方优势特色文化产业;三要突出重点、项目带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
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通过文化的塑造力量,塑造出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高尚人格以文化培育城市转型发展,以文化旅游促进环境再造,以文化构建和谐幸福社会。总之,通过文化这个切入点,通过挖掘提炼一种独具南海特质的文化精神,使文化在与产业、城市、环境乃至社会转型的融合中,起到引领作用。
的人,这显然是单纯的文化部门所承载不了的。
6. 如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
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因此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自然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而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一般而言,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提升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但企业因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与产业、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反的选择,比如很多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可能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对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是在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业内资源,吸引新增资源,吸纳其他产业转移的资源,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会增加一个地区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种“软化”经济的作用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则包括不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对集约化发展方式强调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结果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比政府更能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因此对旅游行政部门而言,决不能越俎代庖,试图取代旅游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旅游行政部门倡导多年的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旅游企业反应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市场目前在中国还并不成熟,因而很难吸引资金的大规模进入。而先前并没有引起旅游行政部门注意的经济型饭店,最近几年却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并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两厢对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当然,旅游行政部门虽然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但是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供给涉及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公共产品的投入(比如景区道路的建设),因此单靠分散的企业,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旅游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游公共产品投入。再比如,旅游市场秩序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单个旅游企业理性的选择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而很少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因此如果市场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这无疑不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一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
此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的有些行为并不一定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可能会要求旅游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应该引导旅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深入了解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把握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需求,因势利导,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来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旅游企业,但旅游部门应该成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大的方面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旅游发展的全过程。而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旅游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正因为此, 2008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推进转型升级被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也为今后数年旅游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显得迫切而重要。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下一阶段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在新的时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这些机遇也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是在发展环境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解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而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的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的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的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的文化流和科技流,对提升地方竞争力发挥了独特而突出的作用。正因为此,各地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增加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继四川省之后,多个省市召开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旅游发展大会。海南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形成了省委书记任国际旅游岛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组织架构,这种重视程度,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可谓空前。受日本“观光立国”思想的启发,河南推出了“观光立省”战略,而广东、云南等地也在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各地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发展条件上,支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加。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生存性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减少,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的比例则会显著增加,而旅游消费无疑会成为这轮消费结构转变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旅游自身消费的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变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旅游会变得更加普遍;一些特色和中高端的旅游产品,也因逐渐增加的中高收入阶层,而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中,有1.5万亿投入了以机场、铁路、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当中。交通条件的改善无疑会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大步迈入“汽车王国”的时代,这意味着自驾车旅游等相关旅游业态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同样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利好。
三是在发展潜力上,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步释放。医疗改革的稳步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的看病压力,这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包括旅游在内的消费信心。而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也将会对旅游市场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表现
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是从旅游产品看,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从旅游市场看,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从旅游方式看,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四是从旅游运营方式看,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五是从旅游者的诉求看,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无论对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因此,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不仅是评价旅游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样也是衡量旅游行政部门工作优劣的基本依据。
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就是要使旅游产品的结构适应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而这可以通过旅游企业的自由竞争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来实现。要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核心在于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存在的认识误区之一,是认为旅游业应该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其实,集约化经营,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相较而言,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虽然旅游业是一些科技应用的领域(比如主题公园里的高科技游艺设备),但提高科技水平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旅游业的主要任务。旅游发展的优劣与好坏,根本是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水平上。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像工业抓科技研发一样抓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应该把促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特色化的结合,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结合作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基本方向。当前,由于过分强调旅游就业的低门槛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总体提升。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旅游培训力度,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五、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
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当前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非常明显,要把统筹发展作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在统筹的同时,还应该突出重点,努力解决与旅游发展相关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在增加旅游消费时,既要考虑旅游需求的激发,更要把重点放在旅游消费环境的优化上。多年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从增加和优化旅游供给入手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各地纷纷出台旅游消费券政策,对拉动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旅游行政部门从需求入手推动旅游发展的一次积极尝试。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不断加以发扬。但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旅游需求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收入和时间。而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从时间看,中国人的假期已处于国际中上水平,进一步增加假期的空间有限,而落实带薪休假,旅游行政部门虽然在不断呼吁,但进展如何,也很难预料。至于“旅游进社区”之类的设想,主要应该是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行政部门不宜过多介入。在收入与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潜在旅游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而一个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消费,同时也能够给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无论是从工作职能看,还是从现实的旅游消费环境看,旅游行政部门都有必要,也应该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大做文章。
二是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时,既要考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帮助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旅游发展上。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从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旅游经济也相对发达,同时已经基本具备了内生的增长能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未来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支持力度。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支持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样的,旅游行政部门也有必要积极争取东部向中西部的“游客转移”来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一种生态补偿。可以考虑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加大东部地区向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送客源力度。还可以借鉴汶川地震后,北京等地在公交车等媒体上免费宣传四川旅游,支持四川旅游恢复振兴等方式,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形象在东部地区公益性宣传的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旅游发展之间的差距。
三是在统筹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中,既要支持城市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上。自上世纪开始,通过大规模的创建活动,已经有近一半的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这表明城市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未来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增强城市旅游的个性化、特色化,通过创新旅游城市的评价办法,形成促进旅游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长效机制。最近几年,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而另一方面,随着大批乡镇企业的衰败,以工业化为主要方式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受到市场的制约,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大力发展村镇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中国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伴随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习惯的逐渐形成,以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为主体的城市休闲度假带正在成为城市居民新增消费的汇聚之地。但是较之城市,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应该加强对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指导,通过提高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发展水平推进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7. 供给侧改革大潮下 文化产业怎么做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对文化产业来说,虽然近年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5%,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数量多、精品少;产业结构落后,数字类、创意类业态较少;文化消费与需求不匹配等等。因此,文化产业也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树立精品意识
我国文化市场充斥着大量同质和山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品附加值低,文化品牌还不够强大,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粗放。以动漫产业为例,国家自2004年开始重视动漫产业,一年批了9家动漫产业基地。政策利好期间,受益者包括以打造动漫产业园为概念的地产商和靠生产大量低质动画来获得国家补贴的企业。到2012年,政府补助对动漫企业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42.35%。优质动漫产品和企业严重缺乏,动漫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发展乏力。
对比来看,迪士尼此前出品的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火速成为内地动画电影票房冠军。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作品历时5年筹备,项目启动前花了约18个月进行研究,有近500位工作人员参与制作,共绘制了19.7万张草图。为了使电影中的64种动物的毛发更加形象逼真,一个几秒的镜头可能耗时数月制作。
用急功近利代替精品意识,成为文化产品粗制滥造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用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匠人精神贯彻始末,才能真正创造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打磨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建立市场核心
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和“两个效益”,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如果不恰当地介入往往会导致企业的专业水平低、市场能力差、产品竞争力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而,培育优质文化产品、释放文化产业动能,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激活市场主体,建立公平开放、良性竞争的文化市场。
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速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减轻赋税等,提高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规范程度。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打破长期以来文化管理职能割裂、政出多门的情况,实现文化资源跨体制的自由流动整合。
同时,维护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还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法律建设还相对滞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提高文化立法内容的覆盖面和前瞻性,加快推进依法行政。
创新要素驱动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发挥文化产业创新要素的驱动作用,要重点抓好人才、科技、知识产权和资本四大要素。
文化产业是以人力资源带来创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这使得人才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与人才储备存在较大缺口,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制定文化人才战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的体系与机制,落实保险、奖励等经济激励制度。
在科技方面,要发挥科技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进行科技化改造,加速推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博会展等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互联网文化、动漫游戏、数字出版、3D打印、虚拟现实等新兴战略科技文化业态。
同时,盗版等侵权行为制约了文化产业主体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应当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应用。建立知识产权登记、评估、质押、交易的机制,保障和鼓励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流通。积极实践知识产权资本化新模式,探索知识产权登记、转让、交易的机制,开发探索版权金融、版权资本化等金融手段,吸引活跃的社会资本进入。
此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当前,文化领域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破解金融难题、补齐金融短板,实现文化与金融的有效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文化金融产品,扩大融资渠道,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宽松金融政策环境,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领域的PPP模式。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如推动版权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机制,建立项目数据库、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金融孵化机构等。
8.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都有哪些
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点:步子迈太大、信心不坚定、目标不靠谱、方法太单一、老思想作怪、内部不统一、团队搞不定、技术不强悍、体系不完善
一、战略规划上大多企业会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
2)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3)对公司战略的判断仅仅依靠领导者和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
4)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导致资源分散,管理混乱;
5)战略目标没有进行充分分解,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无法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 营管理活动中,成为空中楼阁;
6)缺乏有效的战略执行手段和保障措施,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政策等方面与战略脱节。
7)战略不能为企业运营管控服务,无法通过企业战略保证企业利润率
二、目标管理上大多企业会存在的问题:
1)目标管理由员工自己书写,自己拟定,目标模糊,难易衡量
2)目标与企业战略脱节
3)日常工作无法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目标制定过程缺少沟通与承诺环节
4)没有形成文化习惯,员工认为拟定目标管理浪费时间,看不见收益,所以排斥目标管理的推行
5)没有行之有效的目标设置方法,企业人员不知道该如何设置目标
6)针对目标管理的绩效评估缺失
7)目标设置后没有有效的监督措施进行保证,目标无法实施到工作中
三、结果管控上大多企业会存在的问题:
1)员工对于工作应付了事,工作都是例行公事的完成,无法提供有效的结果。
2)员工不会主动完成工作,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完了就行了
3)有些员工态度很好,工作也勤勤恳恳,但是始终无法提供出最后的结果。
4)对于工作已任务的心态思考,经常完成了任务就以为是提供给了企业结果。
5)工作没完成或者工作出现纰漏,常常出现一大堆的借口,就是没有解决办法。
6)工作出现问题时,无法理清责任人,常有工作灰色地带导致企业无法进行管控。
9.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战略》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表面来看,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是和谐的、合理的,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假设。每天都有许多强势文化的符号在传向世界各地,同时又有许多弱势文化符号在消失。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试图重新崛起,还是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曾经辉煌而今又明显处于弱势的文化再次复兴,都将是充满艰辛的逆流而上。鉴于此,在众多的研究者把笔墨放在文化产业的集群化、集团化、整合购并、投融资体系、高科技融入等方面的时候,《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战略》把目光投向了作为文化产业资本动力和营销路径以及核心价值的文化因素上,并最终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三大战略。
10. 文化产业如何引领结构调整
作为一个制造业高地,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涨正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靠什么支撑后续发展,续写昆山高速发展神话? 用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的话来说: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是昆山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做大做强源自强大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无疑是昆山的一张王牌。”管爱国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文化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抓住了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抓住了调整供给结构的突破口,就从总供给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小桥流水的周庄吸引了众多画家,形成“画家村”。 昆山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龙头,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外包、区域总部、展示销售等领域,全力打造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这些都为发展广播影视、网络传媒、数字动漫等都市型文化服务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昆山市市长路军说道。 为此,昆山制定了《关于加快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制定了文化产业10年发展规划,确立数字印刷、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网络传媒和体育服务五大主导文化产业,以及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数字动漫、会展广告等7大培育和扶持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发展。 在财政、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昆山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从2008年起,昆山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去年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达1400万元,是历年资助力度最大的一次,共有17个项目、6家转型升级印刷企业从中受益。 2008年以来,110个在建和竣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近120 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超亿元项目9个,49个文化产业项目获省、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3827万元。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昆山软件园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金利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真彩文具、福纳影视、远洋数据迈入拟上市企业行列。 据昆山市文广新局局长姚传宏介绍,截至目前,昆山市共有文化企业2700多家,从业人员逾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