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确认识媒介产业的属性和特点
中国传媒业由单一事业属性向兼有产业属性的双重属性之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它是转型期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转型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一些私营报业曾经作为企业经营,有过一段引人注目的经营发展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申报》、《大公报》和成舍我的《世界报》系列这样有影响的报业经营实体,积累过一些有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国家承认报纸的这种企业属性,实行允许守法的私营报业存在的政策,而且对公营报业也鼓励开展经营,以谋求自身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全国报业经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51年,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已基本实现自给自养。
但随后,政府便开始将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当时虽然私营报纸被取消,但一些公营报纸还在进行有限的经营活动。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过分强化,传媒的经营活动就此完全中断。
我国传媒业等到重新启动企业化经营的车轮,已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带来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1978年底,便出现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8家报社联名向财政部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了中国传媒业由单一的事业性属性向兼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于希望政府能够允许传媒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行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
财政部很快对报告做出了批复。财政部的批复,不仅为这几家报纸启动了开始企业经营的车轮,而且实际上是向全国打开了媒介企业化经营的一道门缝。
但是,中国传媒业的经营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化,从而获得快速发展,则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逐步开始的。1996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报刊经营管理列入第三产业,成为我国报刊进入产业化改革阶段的一个标志。传媒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大门就此敞开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的事业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政府的拨款逐年减少,最终“断奶”的时间已给出期限,这就等于逼得传媒业不得不面向市场,考虑如何顺应市场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及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转型期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的形成,同社会转型后传媒社会功能的转变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这也正是转型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使传媒业必须考虑如何充分满足社会与公众的各种信息需求,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信息媒介的生存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开始重视发挥自己在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以及经济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中国传媒业在社会功能上的这些变化,逐渐衍生出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因为正是这些多样化功能的形成,使得传媒业有了适应市场需要,作为产业经营,实现社会化生产,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与条件。
中国传媒业事业性和产业性这两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事业属性决定着传媒业基本的存在形式、行为方式和根本的利益方向、工作原则,产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它们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制约着对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我们要注意全面和正确地体现这两个属性所内涵的积极功能,发挥它们的有效作用,以使新闻事业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媒介的产业化运作程度将越来越高,媒介的产业属性也将被更加重视。
媒介产业的运作。媒介的产业属性及其“利益组织”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媒介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利润以保持媒介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媒介产业化使每一个媒介无可避免地面对着媒介市场问题。媒介市场,实际就是媒介、媒介的受众和媒介的广告商所有关系的总和。媒介的产业化运作程度将越来越高,媒介的产业属性也将被更加重视。
“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是传媒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虽然这一模式造就了中国传媒业的10年繁荣,目前它却深深地困扰着中国的传媒业。
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却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少数媒体有一点财政支持,也是象征性的,媒体必须自己去打拼市场,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却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少数媒体有一点财政支持,也是象征性的,媒体必须自己去打拼市场,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作为企业,中国传媒必须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营业税、所得税一项都不少)。为此全国近万家媒体(约2000家报纸,约2000家电台,约3000家电视台,约3000家生活时尚、新闻财经类杂志)都齐步走向市场,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电台、电视台95%以上收入来自广告,报刊除发行收入外,98%收入来自广告。广告市场僧多粥少,竞争之激烈近乎残酷。
但是,传媒业却享受不到企业的任何权利,不能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它们的发展除了自我积累、银行借贷之外,不允许有业外资本注入。中国的传媒是产业却不允许产业化,是独立法人却不能独立行事,实行企业化管理却不能企业化。中国的传媒业就处在这样一个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尴尬境地。
2. 简述媒介产业的本质特征
1媒介存在于传播活动之中是传播的过程产生了‚传者‛、‚受者‛这样不同的身份角色‚媒介‛则作为中介和渠道得以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说‚媒介‛是个抽象名词。而谈到某类具体媒介我们指的不仅仅是它作为一种传播物质载体的单独存在而是涵纳了与此物质载体相关的技术、人员、组织、社会资源以及一整套与之相关的流程机制等。
2媒介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它‚处于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并与整个传播过程融合在一起‛其作用的发挥具备动态性、过程性。媒介的意义与价值
就在于它在此过程中为传播授受者所构建的传受关系以及基于这种传受关系所生发出来的后续效应。
3历史的发展已经推进到一个‚泛媒介‛时代。泛媒介时代‛表征的绝不仅仅是路牌广告、灯箱广告、车载媒体、楼宇媒体这些新的媒介载体形态而是一种深层的媒介理念变更(传统的5W传播模式遭遇空前挑战、媒介的碎片化拼贴及其带来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环境的割裂、电子媒介
在使得社会地点和物质地点相分离后社会场景的重新配臵对人们行为方式和身份观念的影、时空分离导致的社会关系的脱域disembedding和再植入reembedding的可能连同社会关系的反思性定序和再定序、个人作为多种媒介复合传播的接受主体、商业利益对于媒介拟态环境的渗透、由此带来的媒介和社会新景观及其对传媒经济的影响。
4. 不同媒介之间的关联性、延展性和互动性都不断增强传媒运营必须基于这种视野和思路去开展活动。
3. 什么叫新闻媒体及其特点与作用回答谢谢)
一、抄新闻媒体定义:
新闻媒体 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典型的新闻媒体网站:新报网、凤凰网、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等。
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作用:
1、监测社会环境
2、协调社会关系
3、传承文化
4、提供娱乐
5、教育市民大众
4. 简述网络媒体的发展特点
一、即时性
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上世纪末,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就不断创造了发稿时效第一的记录。如:1999年5月8日清晨 5点50分(北京时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袭击。国内新闻网站中第一个对此作出反应的是人民网。该网站 9点25分发布了使馆被炸的第一篇报道;11点55分发布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的现场目击,报道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已殉职。中央电视台在12点的《新闻30分》中加以报道,新华社在午后才向新闻媒体发稿。近几年来,滚动快讯让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体现。随着网络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日臻完美。网络媒体为凸现新闻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时甚至将新闻电头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即使是日常新闻报道,新闻内容页面一般都标注了精确到秒钟的发布时间,一些新闻列表的每个标题后也标注发布时间。
二、海量性
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已有近10年时间。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如新浪网仅新闻频道首页的新闻链接总量就高达80 0 多条,各栏目还源源不断地滚动播出新闻,发稿量可见一斑。点击打开任何一条网络新闻网页,呈现给读者的除该新闻的内容之外,还有关键词、相关新闻和新闻专题等链接,广为集纳追踪报道和相关信息,全面报道事件始末,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让读者充分享受新闻盛筵。除非人为清理或服务器在没有备份的情况下遭到破坏,理论上网络媒体所发稿件将以数字形式长期保存在资料存储容量巨大的服务器上。在这种意义上,网络媒体简直就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海量性,还体现在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谷歌、网络等专业搜索引擎及一些网站自有的检索工具,使网上查找新闻变得十分便捷。读者可以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
三、全球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网络传播无国界”,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境内外个别有害网站实施封锁(事实上通过代理服务器可突破封锁),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都有可能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均可轻松浏览全球网站。1998年,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克林顿性丑闻”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著名网站Yahoo!、AOL等以最快时间转载,长达 4个多小时的克林顿供证录像视频在互联网上随后播出,斯塔尔报告的主要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广为传播,这一案例成为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全球性,在使一些网络媒体“走出国门”的同时,使一些目标受众为特定语种读者的网络媒体提升了全球影响力。如香港的星岛环球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中文网站,纷纷跃入全球华人的视野范围内。
四、互动性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互动性又称交互性,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电子邮件、ICQ及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等,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1999年5月9日,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不久改版为“强国论坛”,截至目前,已有482004人注册为该论坛用户,同时在线浏览人数最高达到209211人。近年来,网络论坛在“刘涌案”、“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以及“虐猫女事件”等几起社会新闻事件上,发出了强大的声音,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多媒体性
网络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全面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由于传统媒体只能实现单媒体传播,受众选择了什么媒体,就只能选择这个媒体所具有的传播方式,所以报纸、电视和广播一直处于一种“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中,彼此不能涵盖,而网络媒体集文本、声音、图像等传播形式于一体,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不再有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三足鼎立的势力划分。
六、新媒体特性
网络媒体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窄)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正把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体现了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近年来,互联网融合报纸运作模式产生了网络报纸。随着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融合电台技术产生了网络电台,融合电视技术产生了网络电视台,融合移动通讯技术产生了网络/手机短信、手机网站,变革编辑理念和模式产生了博客,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异彩纷呈。根据香港互联网交易中心的纪录显示,2006年世界杯赛事期间,网上流量最高是午夜,到约凌晨五点流量便急剧下降,粗略估计,每晚约有三、四万部计算机上网看世界杯。湖南卫视节目《超级女声》连续两年不停地以P2P技术直播,上海文广传媒除了IPTV外,也广泛使用P2P技术。
5. 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1、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
2、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3、新闻的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
(2)狭义上: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5)新闻媒体产业发展特征扩展阅读:
新闻分类有: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6. 研究各种新闻媒体的特点、差异及其发展趋势
用比较学角度写吧,从很简单的角度切入,从时间上、载体上、传播方式上、传播受众和传播方式上论述。
7. 传媒产业的特性
作为一个产业,传媒既有与其他产业相近或相同的共性,也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和内在的规定性。
(1)传媒产业是注意力产业。
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传媒机构并不依赖出售自身产品获得全部回报。传媒机构一个重要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将凝聚在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感兴趣的宣传者。也就是说,媒体所吸引的受众的注意力也是传媒经济价值所在。作为一种“注意力产业”,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与它是否有效吸引受众的眼球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强调“受众本位”。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与以下3个因素息息相关:受众关注程度、受众注意力保持、有效人群选择。
(2)传媒产业以信息服务为主体。
同其他产业一样,传媒产业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庞大产业体系,包括传媒信息服务、传媒制造、相关信息资源服务和多种经营等,各系统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和支持。传媒产业中,信息服务是主导。
(3)传媒产业经营主体是传媒企业或企业型组织。
在传媒产业内大量存在的传媒企业,无疑是传媒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经济细胞,是传媒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它们拥有完整法人财产权,以营利为基本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传媒产业内另一类主体是企业型传媒组织。它们承担着提供公共传媒产品和行业所需公共服务等特殊使命。尽管营利不是其主要目标,但其组织、营运仍具有一般传媒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与传媒企业一起总称传媒机构。
(4)传媒产业资源配置主要手段是市场。
在健全的传媒市场中,传媒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宏观引导,更依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传媒生产力要素依赖市场途径进行组织。除公共传媒产品外,一般传媒产品消费完全商品化。通过价格引导传媒资源向效率高、效益好的部门或传媒机构集中,从而有效提高传媒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传媒产业结构优化,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传媒产品的需要。
(5)传媒产业生产方式具有工业化的典型特征。
在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便士和一美分的报纸功不可没(如美国本杰明·戴伊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它使价格昂贵的传媒产品由奢侈品转变为普通消费品,成功地融入百姓生活,由此开创了传媒普及化与大众化时代。而这一切得益于由科技革命形成的传媒工业化生产体系。
传媒工业化生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制作,标准化、程序化、格式化、系列化、规模化是其基本特征,它使传媒再生产活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改变了手工型、作坊式的传媒生产方式下传媒产品复制规模受限、效率低下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工业化生产方式改变了传媒产品成本构成,工厂制作成本让位于信息采集成本,物质成本让位于智力成本,信息内容和经营创意成为传媒的核心生产力,它们为传媒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获利空间。受此鼓舞,更多产业资本加盟传媒,使传媒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良性的传媒投入产出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称工业标准化是指工业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序化、系列化、规范化等一般内容,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而非精神劳动与智力创新活动部分的模式化与标准化。
8.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1、真实性
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弘,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时效性
时效性就是其特性,就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
3、准确性
在新闻学上,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新闻文风的范畴,指的是在新闻写作表现方式和技巧中要准确地表达和描述新闻事实。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一项基本原则。
(8)新闻媒体产业发展特征扩展阅读:
新闻的报道形式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2、正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3、折衷式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4、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 、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新闻
9. 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我手打的啊~~
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闻舆论性,所有新闻机构版和新闻媒介都把传权播新闻与信息、引导舆论视为己任,这是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的基本特征。
倾向性,新闻事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必然带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在阶级社会里,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不同阶级的阶级性。
社会性,新闻事业所属的新闻机构和传播媒介,都面向社会,面向受众,强调为广大读者、听众和电视观众服务,在我国,新闻事业强调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经济实体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已经开始具备了经济实体的特征和属性。
10. 新媒体产业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分支,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同所有“产业”一样,新媒体产业具备各种产业化特征和产业经济属性。根据产业经济学的诠释,“产业”这一概念属于中观经济学的范畴,它指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或共同属性的或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组织、系统或行业的组合。新媒体产业具备所有产业共有的经济学属性。
首先,新媒体产业具有集群性。单个企业不能构成产业,只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企业、组织、系统或行业按照某种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称其为产业。新媒体产业是由新媒体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等不同环节组合而成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前后环节存在竞合关系。集群性可以使新媒体产业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促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其次,新媒体产业的价值链具有增值性和循环性。构成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每一个价值链环节都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以内容生产、服务集成为主的上游产业链环节同以平台运营、产品营销为主的下游产业链环节紧密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各环节交换物质、信息和资金,共同推进新媒体产业的价值递增。
再次,新媒体产业具有生产性。新媒体产业的产品是无形的内容,它通过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的整合、加工和重构,不断地生产无形的内容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新媒体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除了具备所有产业的普遍属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也正是这些特殊性,将新媒体产业同物质生产部门及传统媒体产业区分开来。
(一)新媒体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
新媒体产业不同于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它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众所周知,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即事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媒介既是社会公共服务单位,也是经济单位:既为统治阶级和社会公众服务,也为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生存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介产业化是媒介经济属性的延伸,但同时也不可能摆脱事业属性的渗透和制约,媒介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正是其事业属性的表征。
任何媒介产业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被注入该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精神,新媒体产业也不例外。文化研究学派的领袖人物斯图亚特·霍尔在《“意识形态”的再发现》一文中指出,现代文化领域是一个“意识形态战场,不同文化形式在这里相互争夺霸权,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是在各种话语斗争的事件中被制造出来的”,新媒体的互动性、草根性、个性化等特点为意识形态的互动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和运作空间,也就在客观上将各种意识形态渗透进新媒体内容产品之中,使得新媒体产业相对于传统媒体产业更加强调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绝对控制。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新媒体产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文化、信息和教育等新型资源是产业的主导,并赋予新媒体产业以鲜明的文化属性。新媒体产业所生产的内容产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产品的基本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媒体产业的产品既要包含社会基本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精神,又要满足消费者对新媒体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性需求,而这种功能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思想文化精神来满足。
(二)产业融合是新媒体产业的特质和发展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产业最为典型地承载和反映了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
首先,新媒体产业本身就是“媒介融合”的产物。例如,在网络媒体的细分产业中,网络报纸是互联网与传统报纸融合的结果,网络广播电视则是互联网同传统广播电视融合的产物;类似的,在手机媒体的细分产业中,手机报纸是手机媒体与传统报纸的融合,手机广播电视则是手机与广播电视的融合。新媒体技术是新媒体产业兴起的先导力量,然而,仅仅依靠技术并不能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内容”才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由于新媒体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内容积淀,因此,它只能借助“媒介融合”的力量从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中获得内容资源。另外,新媒体形式的创新也需要“媒介融合”的推动,无论是诸如数字电视、IPTV的硬件融合,还是诸如网络杂志、手机报纸的软件融合,都是在媒介融合的思想指导下诞生和发展的。
其次,产业融合是新媒体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是新媒体产业存在、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融合”是新媒体产业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推动新媒体产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媒体技术、形态、内容不断融合,推动新媒体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机整合,为新媒体产业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式发展,“不但促进了新兴信息传播产业形态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新的信息传播产业生态环境及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三)新媒体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生力军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成长在于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需要增强思想文化精神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即“软实力”。
一方面,新媒体产业以全新、互动、平民化的传播载体为运营平台,以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将用户或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软实力传播的情感联动力,增进了文化传播及意识形态渗透的效率和效力。要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就需要利用媒介进行思想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新媒体的兴起及产业化,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也改变了构建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手段。新媒体产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了关键平台和全新渠道,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生力军。
另一方面,新媒体产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或推动力量,能够像物质生产部门一样直接贡献于国民经济,从而通过提高经济水平来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另外,新媒体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分支和最新发展,能够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提供网络平台,推动军事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建设,从侧面提升国家“硬实力”。
(四)新媒体产业模式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产业,新媒体产业从发展之初就表现出明显的融合性、竞争性和变动性。融合性是由新媒体产业所处的“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决定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印证和重构了“媒介融合”的内涵;竞争性是每个产业形态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新媒体产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原因之一便是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式发展使得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之问不断渗透、整合,加剧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竞合重组;融合性和竞争性相互激荡,塑造了新媒体产业与时俱进的变动性。目前,新媒体产业的这种变动性大多表现为一种良性的、积极的变动,即日新月异的增势发展。
新媒体产业的融合性、竞争性和变动性,使新媒体产业模式也具有了内在不稳定性。产业模式只有不断调整、完善,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媒体产业结构的要求,适应整合后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要求,适应新媒体产业内外部市场竞争的要求。新媒体产业模式的内在不稳定性实际上是新媒体产业链寻求自身稳定的合理应答。由于新媒体产业具有融合性、竞争性和变动性,新媒体产业链也不断整合、变化,这就造成新媒体产业链的不稳定,而产业链本身具有趋向稳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因此它必然要寻找能够使产业链各环节趋向平衡的作用机制,唯一出路就是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