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绘出产业发展

绘出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3 17:25:29

❶ 描绘测绘行业的历史和发展(3000字)

地形图碎步测量要点

1.首先应熟悉仪器。

2.在平原地区,野地地形较简单,但主要沟坎不可放过, 因地势较平坦, 高程点可以稀一些, 但有明显起伏的地方,高处应延坡走向有一排点, 坡下有一排点, 这样画出的等高线才不会变形, 画上沟坎后,等高线钻进沟坎,这样等高线才不会相交。平原地区的房屋应在一排房的两边控制, 不可以用短边两点和长边距离画房, 那样误差太大。有必要时该上房则上房 ,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地方无法看到,可用仪器把周围打出来,里面的用钢尺量,不要以为钢尺量的不准, 实践证明,量出来的和测的一样准, 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测图时一定要注意电杆的类别和走向以及是否有地下接口。有的电杆上边是输电线,下边是配电线或通讯线,应画主要的。成行的电杆不必每一个都测,可以隔一根测一根或隔几根测一根,因为这些电杆是等间距的,在做内业时可用等分插点画出,精度也很高, 但有转向的电杆一定要测。道路要测一边,量出路宽,这样画出来才好看。 地下光缆不可放过, 但有些光缆, 例如国防光缆须经某些部门批准方可在图上标出。

3.在测山区时,主要是地形,但并不是点越多越好,做到山上有点, 山下有点,确保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有足够的点, 这样画出的等高线才想且不变形。在山区特别是在半山腰建的房子,要把周围的大坎画出 , 这样在图上才可看出房屋是一层层的,有立体感。在山区测图最好在山顶或半山腰设站,这样可以减少搬站,效率高。

4.测量员要对各种地形地物有一个总体概念,知道什么地物由几个点画出,一般点壮物一个点,线壮物两个点, 圆形建筑物三个点, 矩形建筑物四个点…… 这也是对测图软件的熟悉程度。

5.碎步草图,在山区要和地形联系起来。房屋相对位置要画好, 这样回去后便于处理内业和查错。 有写地物如电杆, 井盖, 可提出单独画,会使草图清晰不乱。

注意

1.在碎步测量支站时,有时站支的太远,定向要跑很远,为了避免这样,你可以一下支出两站,让两站较进,一个做摆站点,一个做定向点。

2.有些全站仪,如苏一光,在换电池后须重新定向,但跑尺的正在另一个山上或很远,再去定向很费时费事,你除了可以在搬站时换电池,还可以在电池快没电之前,先测一个点,然后换下电池,再用测的这个点定向,问题就解决了。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 测绘必然由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数字测图取代模拟测图将成为必然。目前数字测图有两种模式

常用测量方法

1.数字测记模式:野外测记, 业成图。 一般使用的仪器是全站仪, 测量时全站仪直接记录点号、三维坐标,但是不能记录点间连接方式, 同时配画标注测点点号的人工草图, 到室内将坐标直接从全站仪传入计算机,然后根据草图采用人机交式编辑成图。 这种方法成本交低,且精度交高,被普遍采用。 2.电子平板测绘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所显即所测,实时成图。电子平板模式——全站仪+便携机+测图软件,外业测图时同时把数据传给计算机绘图,从而使数字测图的质量和效率全面超过白纸测图。随着便携机价格的下降,电子平板将发展成数字测图的住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测图将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较先进的测量方法

1.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模式。测站为自动跟踪是全站仪,可以无人操作,可以遥控开机测量,全站仪自动跟踪, 自动描准,自动记录。我想在测量山地地区的等高线时十分方便。2.GPS测量模式。随着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的发展,它能够提供测点在指定坐标系的三维坐标成果在测程20KM以内可达到厘米几级精度。 RTK与电子平板测图系统连接,就可以现场成图,并能实时给出点位坐标,实现一步数字测图(无需先控制后碎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由于棱镜技术的发展也将大大减轻野外作业的劳动强度。

❷ 如何看待行画产业行画产业与原创性绘画的区别是什么

行画——商品油画产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它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迅速崛起的一门产业。任何产业的诞生都是伴随着争议,同样它也不例外,有人说行画不是原创作品,不包含艺术家的创造性,是临摹产品,没有艺术品的特质,不能算作是艺术品,同时还对它嗤之以鼻,既看不起制作行画的人,也看不起购买行画的人;但是,难道没有行画的兴起,临摹的作品就不存在了吗,赝品就没有了吗,而且相当一部分赝品在出售中还以真品来出售,欺骗消费者,让人们上当受骗;而行画却是让临摹合理存在,而且还解决了人们购买时的不确定心理,告诉买者这就是临摹的,不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因此我对行画产业的兴起是认同的,因为行画产业的兴起,有助于普通的老百姓了解艺术,有助于高雅艺术的普及,并且促进了当代的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以供工人们临摹,成为新的行画,以此普及到大众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且优秀的行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抑制赝品的产生。 首先,我认为行画最初是作为一种装饰品产生的,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精神需求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它最初满足高产阶级的需求。 其次,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对行画的需求也是行画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在物质水平告诉发展的今天,精神需求已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且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有了明显上升,所以人们对美的需求也会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了解这些在艺术史上绽放光芒的大师,也更加了解他们的作品,从而也希望能够亲眼看到大师们的作品;因此近年来我国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也吸引了大批的民众,但是这种欣赏是短暂的,尽管在人的意识领域是有延伸作用的,但在视觉上却是短暂的,这一方面体现出作品独创的艺术性,一方面也制约了大众的审美,而行画这一产业的诞生,恰恰满足了民众的这一需求,并且普及了这种高雅的艺术。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反过来,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画产业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行画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画家及画工们的创作,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并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在行画发展之初,是靠一些学生和画工来临摹的,但是随着行画产业的继续发展,一些有实力的学生和画工会继续深如地学习和研究美术这一门艺术,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我想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促进。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大学生普遍就业难,很大部分的学生也不想放弃自己的专业,而在毕业之初又没有经验,此时美术专业的学生如能在行画产业中度过自己最初步入社会的困窘状态,而且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渡过了这个困难期,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而对一部分画工来说,行画产业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从事了他们所喜欢的绘画职业,也许他们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学过绘画,而通过这种形式恰好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进一步激发起研究它的兴趣,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也许会有“草根画家”从这里走出,晚期印象派大师高更与梵高也不是科班出身,但照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上是我支持行画产业的三点原因,关于行画与原创性绘画的区别我认为主要有: 第一,从本质上来说,行画的社会化生产决定了它属于美术商品,而原创性绘画的独创性体现了它是艺术作品。 第二,行画的独创性仅体现在技术上,是局部对绘画本身的笔法和调色上的创造,而原创性绘画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独创性,含有深刻丰富的知识性,是艺术家整体思想的体现。 第三,在他们的价值上,原创性绘画主要体现了作品的使用价值,即优秀的美术作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即满足了审美价值、欣赏价值、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总和,主要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行画虽然也体现了上述的使用价值,但它更明显的是体现了价值的另一种意义,即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是具体的物质劳动。 第四,行画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出售,获得经济利益,而原创性绘画它的最初创作目的不是为了出售,而是画家内心深刻的反应。 第五,在生产方式上,行画是大批量生产,生产过程简单化;而原创性绘画则是一个酝酿思想的过程,而且创作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 第六,行画则不具有收藏价值,而原创性绘画具有收藏价值;创造性的观念更值钱。 第七,二者的价格不同,行画的社会化生产及非原创新都使它不具备艺术品的特征,因而价格与一般商品的界定无异;而原创性绘画它所具有的原创性、精神内涵及艺术大师的劳动都使得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而价格较高。 第八,由于二者的价格不同导致二者的消费群体不同,行画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一般大众,他们喜欢优美的风景、漂亮的人物、比较鲜艳的色彩;而原创性绘画在拥有此类的内容的同时,还有严肃性绘画,并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如画廊、收藏夹及艺术大师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行画的产生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促进着未来艺术的发展的同时还促进着大众审美的提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产业。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我认为行画的发展也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走品牌经营化路线;其次,也要保护画工的著作权;最后,行画要在自己逐渐的发展中找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位。

❸ 手绘漫画的行业前景

现在多格的故事性漫画还的前景可以吧…
四格的话一般在杂志里只有很少的页数…
二维动画的前景在中国不太好我觉得…
因为中国的动漫总体才起步…
国家虽有几百万来扶持这个产业,但我觉得力度并不大…毕竟有那么多漫画杂志漫画作品…
手绘除非你画得很好,或者很有特色,比如用彩铅,水粉什么的画的,倒还可以画插画出画集…
手绘不行还是学CG吧…现在流行用板子,可能就我这古董比较钟爱手绘OTL…
动画表情应该没什么钱景吧,一般纯属别人的爱好创作…
现在大的杂志社一般还有一大部分手绘作品的天地,比如《漫友》
像那种读者年龄定位较低的漫画杂志,如《知音曼客》《飒漫画》一般只有用数位板画的漫画…
具体行情我也不知道,知道丁冰说想出去旅行就要开三个连载,但是出书赚上十万应该不难…
要是你很有实力不妨去参加OACC,那个每年的创业奖金貌似都在增加的说毕竟人家漫友是中国好几年的综合排名前20的杂志社……那个你去度娘里搜“金龙奖”就知道了,要是运气好还可能被日本角川,集英社等比较厉害的企业挖走,因为漫友公司和这些集团有合作,丁冰,SHEL,夏达就是典型的例子…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上度娘和漫友的官网查查…
话说SHEL就是因为漂亮的水粉手绘被角川集团看上的呢…
o(= w =)o其实我觉得实力强的用手绘,实力稍逊的用板子就好了…
总的来说板子的前景比较好…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说错了请别拿板砖砸我,我自动飘走…

❹ 产业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区域产业规划:在明确区域整体战略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同时注重协调好土地开发、生态保护、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关系。

(2)专项产业规划:在明确区域产业规划的前提下,为主导产业、跟随产业和支撑产业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理清产业的发展次序,解决产业聚集的关键问题,形成产业集群所必须的产业生态圈。

(3)产业园区规划:在明确区域产业规划的前提下,为主导产业、跟随产业和支撑产业的发展规划若干专业的产业园区。

(4)绘出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产业规划的误区:

1、产业规划的地位受到质疑。产业规划在时序上是先于城市规划,为其提供思路和依据的战略性规划,还是后于城市规划,为其提供落实保障的策略性规划,始终未有定论。

2、产业规划的深度不够。很多产业规划在编制方法上只是对城市中的产业布局进行描述,或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提炼汇总,规划的技术(或专业)空间狭窄,缺乏对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的深刻认识,导致规划内容比较单一,发挥的作用有限。

3、是产业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产业规划的编制团队水平参差不平,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透彻,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障碍认识不足,导致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的衔接产生矛盾,产业规划的思路和布局难以落地。

❺ 产业发展战略的介绍

一、平衡发展战略与非平衡发展战略
1.平衡发展战略;
平衡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面发展来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一种战略。
2.非平衡发展战略。
非平衡发展战略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产业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的实质,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来逐步实现工业化。
2.出口促进战略;
出口促进是典型的外向型工业化战略,也有人称为出口导向型战略。它的特点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放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进程。
3.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有些国家在积极扩充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进口替代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和鼓励出口制成品的政策,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三、轻、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2.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区域功能定位、产业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策略、重点项目策划和规划实施方案。
1.区域功能定位
产业规划的研究,必须对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有准确的把握。区域功能定位主要指根据规划区以前所作的相关规划或者政府工作计划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定规划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区域功能布局等,作为产业规划方案制定最直接的依据。
2.产业战略定位
产业战略定位,主要基于区域功能定位的总体结论性意见,对规划区的产业发展,从产业细分门类视角进行深入讨论和规划,确定规划区要发展的产业门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产业目标,描绘规划区的产业蓝图。
3.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战略定位解决的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问题,而产业发展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既定的产业发展目标,所应采取的发展策略和产业政策,为各产业职能部门提供最直接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4.重点项目策划
重点项目策划部分主要从行政区属的角度,进行落地的产业项目策划。内容包括总体概述、重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开发理念、项目设计、运营建议等等。项目策划并不是漫无边际的,产业项目作为产业规划中最直接的落地成果之一,是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等的重要承载者。
5.规划实施方案
规划实施方案是实现产业发展规划的计划和路径,主要是推动产业按照产业目标向前发展的一系列对策、措施的集合,不但能落实到各个产业部门,而且能落实到各个空间地块。规划实施方案的提出,主要涉及到战略阶段的划分、发展模式的确立、推进措施的建议等内容。

❻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1998或1999年)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1998年6240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图书报刊355亿元,邮电通讯是1235.1亿元(1998年),音像制品12.7亿。(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以上两个大致相符的数字不过是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描绘了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却还无法得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以令人满意的结论。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况,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大大下降,住房类基本不变,而文化精神消费类支出开始大大上升;第三产业应该占到GDP总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国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的比例(33.2%)低于这个标准达6个百分点,其总量大约是5000亿人民币。尽管我们可以去除由于消费习惯和体制因素而出现的误差,并去除可能用于非文化类消费的支出(如医疗等),余量也应该有3000至4000亿人民币。

对于这3000至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缺应该做如何理解?

一种解释是,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被大大压抑了,因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成长。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根据我国文化产业部门各种散见的数字,我国的电影业、电视业存在大量的经营不善和亏损,许多作品出版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严重;而一些作品却不明原因地骤然获利。有统计表明,电影的生产近年来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国共生产了170部故事片,为近10年来之最,此后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们本应不断增加的观众都上哪里去了呢?近年来,火爆一时的传统文化娱乐业如歌厅舞厅等经济效益迅速下滑,成为亏损行业。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

还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我国居民事实上已经实现的文化消费有相当一个部分没有被列入统计。目前音像界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容量计算方法,即根据居民的消费类视听技术设备的拥有量估算音像制品的市场容量。根据这种方法,我国居民目前大概拥有:电视3.5亿台、CD机1000多万台、VCD机3000多万台、LD影碟机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1500多万台,等等。如果按照每个硬件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制品统计,据信每年音像产品的总销售额应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但根据有关部门1996年的统计,我国的音像制品只有不足20亿元的正版收入,占总量的2-3%;根据1999年的统计,正版收入约有50亿元 ,即使由于政府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据信实际市场规模也应该在1500亿至2000亿左右。这方面的事实说明,有相当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市场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化市场巨大的供求差别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安全问题的隐忧。目前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9万亿元左右,银行存款约7万亿元,随着我国在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真空。加入WTO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大举进入,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限开放"的政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遭遇严峻挑战。

近年来,人们频繁地看到这样的数字: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根据媒体的报道,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允许一些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媒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说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压力之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积累的经济和文化之果已经成为国际文化资本垂涎的目标。

(二)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面对巨量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化集团大兵压境,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一点足令我们忧虑。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突出特点。在文化市场迅速成型的今天,这些特点全部转化为弱点。

从人员规模看,仅以文化部所属文化产业机构为例。截至1999年,我国文化部下属的企事业机构共33.07万个,这里包括了艺术演出团体、影剧院、图书馆、群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从业人员共166.15万人;当年国内演出场次是42.3万场;国内观众达4.69亿人次。文化娱乐业有机构17.47万个,90.3万人;文化市场其他经营机构9.7万个,23万人 。这些单位的特点是大多机构较小,如文化部下属每单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从经营规模看,音像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音像制品的生产、复制单位近600家,每年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盒带、VCD、CD和DVD)两万种约2亿件(盘),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34万件,月生产不足3万;而销售单位约有7万个,每年全部正版音像制品销售2亿件,平均每个销售点一年不过卖3000来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图书批发零售业是另一个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属图书批发零售机构有13056个,2.3万人,营业收入只有5.45亿元,人均2万3千元左右,每天营业额为60来元。

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中表现得极充分。我国新闻出版体制与传统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共同特点: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是以一定级别的行政机构为"上级单位",并且建立在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组;新的需求一般产生于新的行政机构,通过新的拨款来建立,同样先天不足。长此以往,新闻出版机构就随着行政机构的膨胀而膨胀起来。这些新闻出版机构大都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各有关方面一直在尝试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验,但是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据1999年的统计,我国报纸有2038种、期刊8178种、出版社500余家,电台电视台3000余座。这是一笔经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们自己不迅速对其加以整合、优化,转变其经营模式,增强其竞争实力,必然成为国际性传媒巨头的猎取对象。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正在形成尖锐矛盾。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 1998年,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办刊办报,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切断了新闻出版单位与各个政府机构的传统依附关系;2000余家报纸和8000余家刊物被"逼"上产业化运行的轨道。1999年,开始了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2000年,"传媒概念"走红股市,开始尝试传媒集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后浪推前浪,从分行业的、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整体性改革的阶段。

但是,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地方和行业一纵一横)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业在做大以后,要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甚至兼并,却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势下,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

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与深层次改革问题相遇了: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中的核心产业门类如传媒产业,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渠道。如何基于这些特点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康发展,又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大胆开拓。

但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党和国家确保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领导权的基础。应该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传媒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从以国家行政机制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转向以市场为中介的自主选择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挥传统政治优势的新办法。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研究调控文化市场发展的新体制、引导精神产品流通的新机制,以及活跃文化生产的新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出现了全球性的"传媒汇流"和"放松管制"之后,由于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重新考虑如何以新的产业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对待文化内容产业的问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全球化的共同战略主题,将会出现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的政策制订人员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形成战略矛盾,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

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世界上使用华语的人口为世界之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除在中国境内,还在东南亚、北美及欧洲的华人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应该说是中国的文化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最有利条件,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中的最大消极因素。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的;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和在赶超发达国家时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发展,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还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有形无形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播传。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但是仅仅满足于此显然落后于时代。当今世界,文化已经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新兴文化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两驾马车拉动,才有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度,才将大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比如,文化旅游是将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化为产业实力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中还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但是,在该领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的成功案例至今还极为鲜见。从多年前全国各地灾难性的"人造景观热",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关于文化遗产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否分离,市场机制如何引入问题上的多次争论,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彻底讨论,并转化为合理的政策法规。事实已经证明,凭空建造的主题公园永远不会有信誉,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则无异于破坏,正确的道路显然应该在这二者之间。但是,在如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推动了文化旅游,我们还未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针,因此而贻误了诸多发展的机遇。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文化内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兰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文化遗产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我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因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1996年)可以说动手并不晚,但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发展战略,还没有将其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危机。

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国际性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开发新的世界市场做好准备;中国文化资源关系到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块市场也为他们觑觎已久。1999年,美国大片《木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2000年五一节,我国经历了第一个"假日经济"高峰,敦煌洞窟壁画在大量游人参观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美国的基金会开始与我商谈"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同年,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加速了与我国故宫博物院关于建立数字化多媒体网上故宫博物院的谈判进程。这两件事说明,发达国家已经借助经济与技术双重优势,开始谋求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新一轮开发,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五)WTO规制与现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之间的矛盾

WTO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WTO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协议广泛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有关文化产业的规章条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规则,即《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则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地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90年代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管理机制,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基本上涵盖了现行文化产业领域。

然而问题是,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系统,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并不是为加入WTO、或根据WTO原则而制定的游戏规则,因此,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这就出现了现存政策的目的性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因此,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重。这样一来,在整个政策的价值规定、功能及政府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中,应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较差。而所有这些都是与WTO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的规则冲突。

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颁布已经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制对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行政垄断、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改革等,因此,旧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还进一步激起了新的冲突。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并未因机构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合并而失去政策效能,还出现了新机构执行旧政策,"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在有的地方和领域,文化行政权力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名义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础,反而获得了新的支持。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已经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系统的创新支持,预期的改革效果并未出现,于是政府也就难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战略转变。对中国来说,顺利进入WTO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系统创新的有机联动,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不能实现整体性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也就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的。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一个真正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才开始,目前我

❼ 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变化的原因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
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加工工艺的改进,集成电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如下:
(1)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靠拢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是近几年来大热的两项技术,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在向这两项技术之间不断地靠近。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逐步深入。技术之间的融合使得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更具效率,相关内容的执行也更加的完善。目前,融入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人工展开一系列的工作,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容错率还大大下降。企业和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执行操作,不仅降低了工作的负荷,还保证了工作的质量,这也是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一大特点。
(2)网络化程度逐步提升
互联网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发明,许多产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还有许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向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前进。在我国,互联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各种信息,电子信息技术在这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逐步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数据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正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就这一特点,使得该技术和该产业的应用逐步的广泛。
(3)逐步呈现出规模化,应用范围广
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便利,可以给数据的分析提供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范围广的特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轨迹,在航天航空事业、军事、企业生产、测绘测量等多个产业当中也都运用到了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技术。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应用的规模和系统性也在逐步的提升。比如在现代战争当中,电子信息产业及电子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组成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通信、侦察和情报处理手段,大大提高了军队指挥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效能,改进了武器装备系统。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逐步完整,成为了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一系列的产业或应用领域当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4)技术性和科技性较强
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不仅融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技术,在与其他产业结合的过程中,还融合了许多专业性技术。总的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科技性,它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将各种技术融合运用在一起进行发展。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原因
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会在其特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的发展方向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具体的发展方向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会逐步向着微型化转变。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等,这些领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微型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次,绿色环保是现在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崇高内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未来,绿色电子信息产业将会被列入其发展行程当中。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绿色IT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技术、设计方法进行改造,使得绿色发展贯彻到各个产业的方方面面。
最后,任何技术或产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福祉,服务于人类,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还会逐步向着人性化转变。将电子信息产业及电子信息技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好的结合,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使得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深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减低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强度,这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引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一是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夯实智能化发展基础;二是促进融合配套发展,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体系;三是开展智能化应用示范,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❽ 产业规划包括哪些方面,产业规划包括哪些方面知识

产业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回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答重点方向、产业空间引导等。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产业发展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政策、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区域经济影响作用明显不同。因此,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二、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是产业规划的核心,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空间引导等要围绕产业定位和目标展开。
三、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前瞻产业研究院规划师指出,在产业发展和规划之中,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对于各产业规划而言,需要确定未来各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重点。
四、产业空间规划
产业空间规划是产业发展在空间的具体落实。产业空间规划要根据全国和各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结合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理论,发挥各产业的特点和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促进产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和引导产业发展。

❾ 概述测绘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现代行业的应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测绘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显内示,自容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测绘定位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3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各地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的相继建立,极大地方便了GPS定位技术的使用。
目前测绘工作已完成了由手工模拟向数字化生产系统的转变,已成为城市信息港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将面对全社会,及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责任重大。

❿ 东南亚国家产业升级主要有哪些途径并请绘出产业升级模型

我也在找答案~~~

阅读全文

与绘出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