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具体记述食、药用菌最多的国家,也是有关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差异很大,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是菌类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其中人工栽培和菌丝体发酵培养约100种,药用蕈菌及试验有效的500种(卯晓岚,2001)。按照Hawk Worth(2001)提出的估计方法估计,我国蕈菌可估计为13000种,占全球估计数9%,食用蕈菌约为6500种。
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的第六大类产品,超过了茶业与桑蚕业。多年来,食用菌产业为当地农业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以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103.87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产值达437.84亿元,出口创汇6.22亿美元,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贸易量的40%以上(中国食用菌协会,2005)。
有些专家把食用菌产业比喻成大农业的“垃圾处理场”,意思是说食用菌生产能科学而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条木屑、畜禽粪便等“垃圾”,这个比喻很贴切。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禾谷类、豆科类、锦葵类)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数量上亿吨。除用于机械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工业原料外,每年仍有2000多万吨以粗纤维的形式存在,任其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污染环境、占用土地、影响交通……,从物质和能量的利用角度看,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光、热、水、肥、气,所积累的光合产物却有75%~90%是不能被人体所直接利用的秸秆和糠壳。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将这些“垃圾”按照科学的配方组合起来,食用菌菌丝体在纤维酶的协同下,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最能起到降解作用,并将碳源转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转化成氨基酸,生产出集“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使高蛋白有机物进入新的食物链。分解后的废料施入大田后,可大大提高地力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同时,这些废弃的培养料因含有大量蘑菇菌丝体,散发着浓郁的蘑菇香味,营养丰富,经处理后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添加剂,还可用来培养甲烷细菌产生沼气,用来养殖蚯蚓,蚯蚓又可作为家禽的饲料,鱼、虾的饵料,家禽的粪便又可栽培食用菌,进入了新的生物循环(图1-1)。这样,有了食用菌这一环节,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了食物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如每年发展双孢菇棚1万个,每棚实用面积为200米2,就能使1万个家庭脱贫致富,可消耗废弃秸秆1亿多千克,解决2万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总产值可达7千万元人民币,而且生产完双孢菇后的废料还田后,可节省复合肥 1500余吨,使每千克秸秆增值10倍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食用菌产业在废物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图1-1 食用菌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德华,1995)
所以说,食用菌产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如此,由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需水量很少,又是典型的节水农业;由于它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栽培场所灵活,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又是一种高效农业;又由于食用菌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优势及“美味、保健、绿色、安全”的产品特点,在国外被誉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我国的食用菌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它又是一种创汇农业。
2003年12月,国家领导同志在视察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双孢菇生产基地时,对该县以食用菌生产为突破口,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姜春云同志在考察了北京市朝阳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后强调指出,“食用菌在我国既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应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㈡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
西方国家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经过60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专业化分工,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和智能化控制的高度发达的蘑菇工业。培养料由专业化堆肥公司生产,覆土由专业覆土公司提供,菇场从堆肥公司和覆土公司购买培养料和覆土栽培出菇。
培养料生产系统
蘑菇培养料由大规模集中堆制发酵公司生产,每周生产1000吨以上。以小麦草和禽粪为主要原料,一般经过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近年来,一次发酵已从室外翻堆发酵法转向更利于质量控制的室内通气发酵法,培养料二次发酵在集中发酵隧道内进行,经二次发酵的培养料,销售给各地的菇场播种出菇。最近几年,英国、荷兰等国家采用三次发酵--即在隧道内进行集中播种发菌,经集中发菌培养,长满菌丝的培养料,压块后销售给菇场,大大缩短了栽培周期。
栽培出菇系统
欧洲和澳大利亚,机械化操作的床栽系统已代替了劳动密集型塑料袋栽和箱栽系统。如爱尔兰,10年前普遍应用袋栽系统,现在大多已被采用机械化进料和覆土的床栽系统所代替。栽培菇房普遍采用电脑控制系统调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能很好地控制蘑菇产量和质量。 金针菇的工厂化栽培于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有瓶栽和袋栽两种工厂化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一般都采用瓶栽系统。瓶栽系统中,拌料、装瓶、搔菌和栽培结束后的挖瓶等均采用机械化作业。已建立起从培养料配制、拌料、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抑制、生育、采收到挖瓶一整套标准化生产工艺。袋栽系统不需要挖瓶机等,目前尚没有袋栽搔菌机,因此机械化程度没有瓶栽系统高,投资较瓶栽系统低,但操作用工量较大,产品外观不如瓶栽结实整齐。
福建等地采用再生法袋栽出菇。初次形成的菇蕾通过间歇吹风,让针尖菇蕾失水萎蔫,再移入另一催蕾室,在倒伏菇柄基部重新形成菇蕾的栽培方法。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诱导催蕾-通风摧蕾-催蕾再生-驯化-抑蕾-发育-采收。 杏鲍菇人工栽培研究起始于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实现商品性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比双孢蘑菇和金针菇迟,发展时间不长,其工艺技术尚未成熟和完善。
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瓶-灭菌-自动化接种-发菌培养-后熟培养-搔菌-催蕾-育菇-采收。
国内大多采用袋栽方式进行工厂化周年生产,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催蕾-育菇-采收。 真姬菇栽培也有瓶栽和袋栽二种方式。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瓶-灭菌-自动化接种-发菌培养-后熟培养-搔菌-催蕾-育菇-采收。
㈢ 简述食用菌基本特点
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萝卜的6倍,苹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 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
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还发现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中含有增强人体抗癌能力的物质。
(3)食用菌产业发展特点扩展阅读:
菌类食用价值
营养价值高。食用菌的特点为高蛋白,无胆固醇,无淀粉,低脂肪,低糖,多膳食纤维,多氨基酸,多维生素,多矿物质。食用菌集中了食品的一切良好特性,营养价值达到植物性食品的顶峰,被称为长寿食品。
高蛋白。野山菌的蛋白质含量大大超过其他普通蔬菜,同时避免了动物性食品的高脂肪、高胆固醇危险。据测定,菌类所含的蛋白质约占干重的30%-45%,是大白菜、白萝卜、番茄等普通蔬菜的3-6倍。
野山菌不仅蛋白质总量高,而且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也十分齐全,约有十七八种。尤其是人类必需的8种氨基酸,几乎都可以在野山菌中找到。丰富的蛋白质提供鲜味,这也是野山菌口味鲜美的奥妙所在。
㈣ 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有如下几点。一,原材料资源丰富。二食用菌人工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经验丰富。三,土地资源丰富。四。劳动力相对比较便宜。五,市场需求量大。
㈤ 食用菌有哪些特点
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回食用菌产品曾一答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食用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
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㈥ 食用菌生活特点是什么
食用菌通过生长于基质内的菌丝体吸收水分、养分.菌丝体由孢子萌发产生或由菌丝体的片段生长而成.菌丝大多数无色,具有分隔的管状结构.菌丝以先端部分向前生长,在基质中伸展蔓延,反复分枝,组成菌丝群,通称菌丝体.\x0d子囊菌的单核菌丝发达,生活周期长.由单元体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原基,再经过体细胞的接合,形成双核化的产囊丝,才能发育成含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这中间不仅需要满足其营养生理的要求,还要激发其性过程产生,亦即体细胞的接合,因此这类食用菌人工栽培难成功.如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盘菌等.\x0d担子菌由单核孢子萌发产生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多核、有分隔、菌丝不发达,生活周期短.由初生菌丝生成次生菌丝,经过性别不同的两初生菌丝结合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通过锁状联合的结构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含父母亲本的双核.双核菌丝生长到一定时期,顶端细胞膨大,双核结合,形成二倍体核,此核再经过二次分裂,其中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的子核.这时顶端膨大的细胞成为担子,担子长出四个小梗,四个子核进入小梗,发育成各个担孢子.大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体形成紧密结构的子实体,如牛肝菌、香菇、蘑菇、草菇、灵芝、木耳等.\x0d食用菌的菌丝体在基质内或表面伸展蔓延,是疏松的.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进入繁殖阶段,菌丝体则紧密地扭缠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菌丝组织体:常见的有菌核,如茯苓、猪苓;子座,如虫草、竹黄;菌索,如密环菌.\x0d食用菌的子实体及少数种类的子囊菌是生长在地下或半埋在地下,如瘤孢地菇.大多数种类的担子菌的子实体是长在基质面上的.形状有垫状、块状、球状、陀螺状、棒状、珊瑚状、叶状、贝壳状、喇叭状、伞状等.食用菌大多数属蘑菇类,子实体如小伞,通常由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托等几部分构成.但不同种类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和微观特征各有差异.
㈦ 食用菌产业“短,平,快”效应特点具体是指什么“短,平,快”分别是指什么
发展食用菌大棚是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的短、平、快项目。短,即时间短,从建棚投入内到出蘑菇销容售,仅需三四个月时间;平,即发展大棚蘑菇风险小,如果鲜菇卖不出去,可采用腌制的方法储藏,可长达2-3年不变质,以灵活应对市场销售;快,即投资小、见效快。
㈧ 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是什么
据国内有关食用菌专家分析,当今食用菌业的发展方向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多样化
目前,我国规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余个品种,近年来还有些新品种驯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种结构基础上,积极推广具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
(2)资源持续化
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菇耳专用林,充分利用果、桑业下脚料及农作物秸秆,扩大袋料栽培;通过对食用菌营养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菌种优良化
我国食用菌生产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在菌种选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抗虫、耐贮等优良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引进国外新菌种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并开展野生菌种的驯化研究,研究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菌种。
(4)生产规模化
食用菌生产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区要搞“一乡一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有实力的企业可进行工厂化栽培。统一供应原辅料、统一培育供应菌种、统一加工流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5)质量标准化
产品的市场流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菌种和产品质量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检验,菌种要实行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产品要进行注册商标,零售要有包装,树立品牌意识。
(6)管理严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术操作规程,尤其要加强预防杂菌污染和对生产投入品的限制,每个环节建立责任制,严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对食用菌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向保健食品、药用品方向开拓新产品。
(8)市场网络化
主产地区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出口创汇;产区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在销往地城市建立批发、仓储公司,在菜市、超市设立食用菌专柜,健全信息与市场体系。
(9)菇餐大众化
广泛宣传食用菌的营养及食疗价值,开设食用菌专业餐馆、连锁店,在饭店餐馆有食用菌菜谱,食用菌进入家庭餐桌,扩大消费。
(10)贸易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还可以到国外办菇场。
㈨ 食用菌发展的历程
中国食用菌机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械化、工业化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进入21世纪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大主题,这是市场的呼唤,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从食用菌产量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食用菌生产机械化的探索与研究正逐步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一、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美国在二战之前就已广泛应用简单机械于双孢菇生产,二战后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并迅速带动了其它发达国家。我国食用菌生产机械的研究开发从无到有,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开发阶段(50年代—70年代)
这一阶段我国的食用菌主要完成了野生采集到木段栽培,木段栽培发展到代料栽培。这个阶段的食用菌机械厂家主要是当时的农机厂、校办厂生产的用于木段生产的打眼机、制作菌种用的装瓶机、小型的灭菌设备。应用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省。70年代代料栽培兴起后,食用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枝桠切片机、秸杆粉碎机、切粉两用机、拌料机、装袋机和一些简易的灭菌和喷灌设备及烘干设备。
2、引进吸收消化阶段(80年代—90年代末)
这一时期,我国食用菌产量迅速增加,品种不断增多,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一些食用菌集中产区和生产大户及龙头企业逐步出现,社会化分工已露雏形。这些变化促进了食用菌机械的发展。
我国先后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双孢菇生产线,我国台湾省菇农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起了金针菇工厂。还有一部分从业者为改变等季节生产保证鲜菇常年上市而上马的简易生产线或出菇房。近年上海的天厨,丰科等菇厂引进国外设备,自行投资建厂。他们为中国食用菌产业走向工业化、标准化率先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3、质量提高阶段(2000年以后)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业已成为我国一些市县的支柱产业,传统的、分散的、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状况所创造的效益已达极限,单单靠消耗资源和拼劳力取得的简单、初级栽培效益正在被行业所淘汰。
采用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符合标准的食用菌已引起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视,这既是市场的呼唤,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进入新世纪,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建设正在加快,各级政府也在资金政策上培育龙头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菇农正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在别的领域完成原始积累的投资者从事食用菌的越来越多,这些人一上马就是高起点、工业化。乐观地讲,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已到了质量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的食用菌机械已覆盖了食用菌制种、栽培、加工等各个环节,包括菌种发酵、空气净化、培养基制作、菌包生产、环境控制、产品干制、保鲜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了由原料生产到菌种制作和菇房温湿光风自动控制及加工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中国食用菌机械的现状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起步晚、起点低,发展中有先天不足,也有近二十年我国食用菌快步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承认不足,把握机遇才能使中国食用菌机械生产走向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食用菌机械研制生产单位良莠不齐、规模小、实力差、科研人员和设备设施不到位,停留在简单农机水平状态上的多,模仿复制的多,有很多企业生产的食用菌机械竟连标准都没有。笨重、低效、不安全,严重制约着食用菌机械的发展。
二是食用菌从业人员对食用菌机械化生产认识不够,缺乏投资意识,宁可重复投入没保证,不一步到位标准化,造成大量原料和劳动力的浪费,产品没标准,效益没保证。
三是行业没标准。一些粗制滥造的伪劣假冒设备靠广告,靠低价格去赢取行业买便宜货的心理。因这些设备没标准、没质量、没服务造成用户的损失,扰乱了食用菌机械的市场。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正呈现如下趋势:
1、多元化:
一是开发主体多元化。既有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又有企事业单位,既有国家研究机构又有民间科研组织,既有国内投入又有外资企业投入。
二是适应品种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国食用菌机械化栽培品种较单一,欧美是双孢菇,日、韩是金针菇、秀珍菇,我国有四十多个食用菌商品化栽培品种,每个品种又有多种模式,既有草生菌模式又有木生菌模式,既有床栽模式又有袋栽模式,既有室内栽培模式又有园田式栽培模式。
三是自动化水平的多元化。我国食用菌生产处于小农生产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型期,我国食用菌生产主体生产方式十分复杂,既有千家万户手工作坊式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场,又有自动化现代菇厂,菇厂规模从小到大相差悬殊。
2、标准化:
食用菌机械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正逐步建立,开发单位大力申办国家专利,食用菌生产企业法规的逐步健全,使食用菌机械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比如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仅食用菌机械方面向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申办的企业标准达20多项,注册商标10枚,专利30多项,并开始向国外注册专利。
3、国情化:
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机械,投资和运行成本昂贵,自动化水平高,特点是大、洋、贵,且品种单一。很难适合中国的国情。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食用菌生产机械,使之适于中国的投资者、适应中国的多品种,特别重要。
4、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研制的许多先进机械设备不断被世界各国引进。发达国家要逐渐发展多品种栽培,一些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水平与我国相近,都需要中国小、精、廉的食用菌生产机械,比如全禾菌业的液体菌种培养器及标准化菌包生产线已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机械化、标准化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中国食用菌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到了战略转折和革命的时候了,单纯追求产量的时代正在结束。我们采用传统思维、传统模式、传统技术,靠透支资源,拼劳动力追求产量的方式必将被淘汰。中国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业化、标准化,在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中,最易工业化的是食用菌业,他不像植物天天需要阳光,不像动物天天需要饲料,制好培养基,分解吸收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正在拉动食用菌产业的革命,催生新的产业模式。
中国食用菌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实现标准化,中国食用菌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之日就是中国食用菌产业腾飞之时
㈩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整体规模发展平稳
2014年以来,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平稳增长,2019年12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2018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该调查会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842.04万吨,同比增长3.50%。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罐头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