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内数字经济体量超26万亿有什么意义
4 月12 日消息,,2018 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在重庆举办。腾讯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 )》,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万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17.24%,且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也由2016 年的占比30.61%上升至2017年的占比32.2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报告分析显示,医疗、教育以及文化娱乐延续了去年的爆发式增长势头,产业指数增速继续领跑所有行业分别达到371.90%、226.09%和79.31%,成熟的移动支付技术正在成为这些行业发展迅速的关键因素。
此外,产业指数的绝对值在2017年出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但产业指数的增长却延续2016 年“西高东低”的局面。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产业指数的增速分别为50.36%、67.37%和75.60%。
与产业数字化相对应的,是用云量的激增。指数结果显示,2017 年全年全国用云量为146.04 点,与2016 年相比增幅达到42.58%。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云计算对于数字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其使用量的加速提升,就意味着对数字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正在进一步加大。
② 申论模拟题 调整农业产业 答案
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版推动农业绿色发权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③ 人工智能冷与热的申论文
一、[发展趋势]
1、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2、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3、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4、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挑战与问题]
1、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2、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④ 如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申论范文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他们片面强调消费水平中的物质含量,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同时无视公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极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这将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其结果是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是无归属的,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几乎是毫无约束地向自然圈扩散,从而形成“公地的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主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是由其他个体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该厂商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多个部门联合抓,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部门地位偏低.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在我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为体现“政绩”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最后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
(3)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实行绿色 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的测算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凋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从根本上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而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这个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对主动开发应用无害生态环境技术的企业通过财政贴补和税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发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4.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产权,克服共有资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剧”.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一束权利可以结合于同一产权主体,也可在不同的主体间分割.根据这一思路,凡是能够私有的资源可以采取私有途径,对一些必须由国家所有的资源,可将其占有和支配权明晰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权利.实施这一产权明晰的结果可以保证对资源滥用的克制,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
(3)创造一种有效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加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为此,要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资占 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环保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环保的财政支出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资金筹措渠道.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我们可考虑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和滚动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一要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实际价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的超标排污费制度为达标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放加倍收费并予以处罚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中的污染,减少对能源、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环保行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措施有:开征新税种;对现行的税制进行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的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4)财政应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效应很大,具有公益事业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应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工作.尽管市场协调能够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有重点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倾斜的重点可以随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现在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着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东部地区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价值大、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在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也应发展资源导向型的高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这样,中西部地区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其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⑤ 今年浙江公务员的申论主题是什么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以下简称浙江省考)已于今天上午11时30分落下帷幕。中公教育专家团队第一时间对浙江省考申论试卷进行整体解读,研究发现,2014年浙江省考申论试卷A卷聚焦“消费引擎”这一主题,在主题选取上重磅回归经济领域;在材料组织上,再现图表型材料;在题目命制上,测查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及贯彻执行能力。
一、主题选取——重磅回归经济领域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主题选取紧密结合浙江省省情,体现出鲜明的浙江特色。纵观浙江省考历年申论考试真题,其主题选取均立足浙江省情,着眼全国,对经济领域主题给予较大关注。如2009年浙江省考考查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转危为机,属经济领域话题,2010年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属经济+生态领域话题,2012年考查海洋经济,属经济领域话题。2014年浙江省考再次将聚焦度转向经济领域,考查“消费引擎”这一主题,足见浙江省考对经济领域话题的重视。
二、材料组织——再现图表型材料
2013年浙江省考首次分AB卷,其材料命制较往年相比,发生重大变化——案例型材料贯穿全篇。而2014年浙江省考申论A卷,在材料组织上重磅回归——材料选取数据、图表、案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与2012年浙江省考申论材料类型极为类似。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B卷材料不再引经据典,而是以大量数据、案例来组织材料,其中还包含一则图表材料。一组组精确的数字,让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明显提高,并且这些案例、数据可以作为文章写作的论据使用,增加了材料的实用性。
三、题目命制——侧重综合分析能力及贯彻执行能力
自2013年始,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根据报考岗位级别的不同,划分为综合类(A卷)和基层类(B卷)两种类型,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依然延续这一分级分类的考试形式,A卷相较B卷而言,更加侧重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这一能力考查的倾向性鲜明地体现在其申论题目的命制上。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卷采取“概括+贯彻+作文”的题目命制形式,第二道贯彻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短篇,题目明确要求考生作答应“观点正确、条理清晰、分析深刻”,凸显出浙江省考申论A卷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和重视。
2014年浙江省考申论A卷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贯彻执行能力,这一考查倾向要求广大考生在申论作答时,应注重政策的分析运用能力,不仅在贯彻执行题型的作答时需注重对作答对象的分析,通过分析形成贯彻执行作答的要点、思路和结构,而且在文章写作时也要加强对整篇材料逻辑的梳理和分析,从而正确把握材料主旨,确定文章写作的立意。
2014浙江省考申论A卷主题聚焦“消费引擎”,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等予以重点关注,紧密结合十八大的政策指向,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足见浙江省考立足社情国情,对政府政策的响应与号召。因此,提醒广大考生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最新动态,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虽然浙江省考笔试已告一段落,但公考之路不能止步,各位考生们仍要再接再厉!中公教育将为您提供浙江省考的最新资讯,建议各位考生抓紧时间做好面试能力训练,突破重重关卡,独笑江湖,马上成“公”!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⑥ 200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题
今年这问题挺实际的,写的时候拔高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层面上,从政府的政策,非公有制经济本身的改革,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下手.这样比较有可写性,一般来说拿个中等分是没问题的."
更多公考资讯请查看安徽人才信息网http://www.ahrcw.com
⑦ 浙江将如何打造大湾区
近日,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浙江将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推进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临近发布截点,大湾区正成为跨区域、综合类城市群,抱团发展的重要形式。
预计到2022年,浙江大湾区科技创新能级全面提升,人口和经济密度不断加大,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体制创新高地。具体来看,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
⑧ 浙江2022年将基本建成“数字交通”有何特点
交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领域,也是数字经济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我们一定要抢抓数字化发展‘窗口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倒逼部门数字化转型,撬动交通全行业、全领域数字化发展。”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利幸说。7月17日,“浙江省交通系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交通’建设动员会”在杭州桐庐召开。
上述目标在当下也体现出一定进展。17日的会上,内河船舶“多证合一、多检合一”和“营运货车三检合一”两项改革正式启动,企业代表等上台接受发证与授牌。
以内河船舶“多证合一、多检合一”改革为例,在淳安千岛湖旅游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一峰看来,内河船舶“多证合一、多检合一”改革对其企业可谓“及时雨”。“我们企业近期刚经历整合,由原来的四家游船企业合并成一,这意味着原来多家企业的共计122艘游船需要重新办理超过700本证件,办理时间没有几个月办不好。”
据了解,改革推行后,该企业原来每艘船舶携带证书从7本减为1本,纸张从22张减化为2张;每艘船舶有了电子身份证,同时对应唯一二维码,通过微信或海事通扫码,就能了船舶法定检验证书核发等所有信息。
“我们预计本月底就能把所有船舶的证件办理好,下一步我们企业计划整合更多船舶,争取尽快上市。”杨一峰说。
据了解,仅以杭州港航部门为例,今年底前,其将确保杭州籍浙江省内航行货运船舶发放“一簿一码”突破1000艘,杭州籍个体普通货船“三检合一”比例达100%。
“我们要主动顺应数字化时代大势,按照‘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精神,以数字化转型为先导,以数字交通建设为主抓手,加快推动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流程转变,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未来交通政府部门’。”陈利幸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⑨ 浙江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作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成员,浙江正在加速各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浙江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南翼,省内的舟山市有很多岛屿分布在长江入海口的外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以前要把2万吨铁矿石从舟山运到安徽马鞍山,要先乘海船再转江船,至少3天半时间。今年4月,我国第一艘既能通江又可入海的江海直达船投入使用,只要30多个小时就能直达马鞍山。
通江达海:“江海直达船”解锁江海联运新模式
浙江舟山港,依靠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优势,2017年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大港。作为江海联运的重要中转节点,长江沿线省市所需的铁矿砂、原油等大宗商品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宁波舟山港转运的。
过去,由于没有“宜江”“适海”的直达船型,要把2万吨铁矿石从浙江的舟山运到安徽的马鞍山要转几个码头,先乘海船再转江船,至少需要三天半时间。今年4月,满载两万吨铁矿砂的国内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在安徽马鞍山完成首航,标志着中国航运业江海联运新时代的开启。作为国内首艘通江达海的货运船,浙江欣海船舶设计院江海直达船项目经理吕冰介绍,“江海直达1号”有以下几个优点:“之前我们的海船是可以进入长江的,但是进入长江的话它要限制装载,本来装2万吨的,可能进去就装不了2万吨,而且2万吨因为层高的问题,它也进不了南京长江大桥,所以在南京以前的港口就要转载,转成小船。转成小船,就需要很长的物流周期。我们这个船首先就解决了这个物流的问题,就是直达,从海上直接进入马鞍山港,转载的时间就没了,我们现在最快的周期,从舟山港到马鞍山只需要90个小时。除此之外,我们这艘船很经济。自从交付以来,我们始终和船东保持着互动,船东认为这艘船在燃油经济性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运营的周期短了,运价低了,建造这艘船的成本也低。尽管以前造河船的成本也是很低的,但是河船无法出海,它也要转载。我们现在的船既具有海船的强度、又具有内河的灵活操作和通航能力,对有江海联运需求的企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江海直达1”号船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首次拥有“海进江”、“江出海”特定航线的江海直达船,海船难进江、江船难出海的矛盾迎刃而解。长江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承担了沿江地区85%的煤炭、铁矿石以及中上游地区90%的外贸货运量。在我国,江海联运主要为长江经济带服务。数据显示,201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江海联运货物吞吐量超过2.2亿吨。有专家表示,打造江海直达船乃至运输船队,有利于提高“海进江”、“江出海”的运输效率,降低黄金水道运输成本,让长江具备更强劲的航运能力。作为“江海直达1号”的设计师,吕冰也和记者分享了他的想法。“从一个设计者角度来说,我是希望它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节省物流成本,增快物流周期,让矿石、矿砂、砂石之类的散货能够更快地进行物流的周期,增强物流能力。从目前来看,影响力还是比较有限,因为毕竟投入营运的船还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