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宿迁健康产业发展

宿迁健康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4 20:19:56

A. 宿迁的十年变化

1996年,地级宿迁市成立。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大力宏扬"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的宿迁精神,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奋力拼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年艰苦创业使宿迁快速崛起,十年改革创新为宿迁增添了无限活力,十年规划建设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基本经验启示着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新征程。
一、建市十年的主要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年来,全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市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递增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9.02亿元,年递增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4.14亿元,年递增1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3.79亿元,年递增14.8%。二、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比GDP增速分别高4.0个和2.5个百分点。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70元,年递增12.0%。
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5.85亿元,年递增14.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亿元,年递增16.8%。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9.36亿元,是1996的4.4倍。其中居民储蓄155.30亿元,是1996年的3.9倍。
2、经济结构趋向优化。建市以来,全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99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7.8:30.8:21.4,呈"一二三"产业结构,当时农业是宿迁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宿迁已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快速演变。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5.6:45.0:29.4,呈"二三一"结构,农业退居末位,第二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就业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发生了变化,总的表现出"一产下降、二三产业上升"的格局。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155.48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111.49万人,占全市比重由63.8%下降到41.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39.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71.76万人,占全市比重由16.3%上升到26.8%;第三产业从员人员由1996年的48.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84.43万人,占全市比重由19.9%上升到31.6%。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私营个体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37.97亿元,是1996年的7.9倍,年递增(现价)25.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值的比重达61.5%,比1996年提高37.2个百分点。全市拥有私营企业13761户,个体工商户83854户,分别是1997年的9.9倍和2.2倍。实现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8.2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2.0%,比1996年大幅度提高。宿迁经济已由公有制为主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占主体的全新格局。
3、工业化进程加快。宿迁"九五"实施"主体突破"战略,"十五"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使宿迁的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以前,全市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慢于第三产业,但远快于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02年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历史性突破,之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占全市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45.0%,奠定了第二产业在宿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2004年,又实现了三产、工业双超一产的历史性突破。2005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5.16亿元,十年来年递增14.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2.3%,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工业化进程。
支柱产业发展较快。"九五"期间,全市以酿酒、纺织、建材、农用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和成本低廉型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化工医药五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3%。其中,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化工医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98亿元、16.35亿元、9.85亿元、2.68亿元和4.3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8%、28.8%、17.3%、4.7%和7.7%。
4、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一方面按照"提升功能、强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加实力"的总体要求,全市大力度推进开发区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快速增加以及进区投产企业的效益不断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全市8个开发区(工业园)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全市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2005年末,全市开发区进区项目1868个,其中已投产项目1048个,外资及港澳台资项目98个;累计完成总投入20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64亿元,进区企业固定资产总投入139亿元;累计合同利用资金560亿元,实际到帐资金134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4.8亿美元,实际到帐1.3亿美元;累计实现业务总收入173亿元,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8亿元,财政收入7.1亿元,自营出口总额2.2亿美元,吸收从业人员10.5万人。
5、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建市以来,全市按照"强农富民"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经济实现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9.02亿元,年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开展了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为核心的"八大创建"活动,全市省级以上龙头共16家,实现销售32亿元。建立了种植基地119万亩,水产养殖基地6万亩,带动农户34万户。林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末,全市杨树成片林面积16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达9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达到220个,总资产15.0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7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2%,木材加工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得到较好贯彻落实。2005年八千多万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及时发放到位,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发放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年人均纯收入不足720元的3.9万农户、12.9万农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教育、医疗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已经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立,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市以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新建市的机遇,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和"城镇带动"战略,举全社会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065.45亿元,年递增31.0%。2005年城市化率32.5%,比1996年提高22.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7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0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6.6倍。市区道路里程达500公里,为建市之初的7倍。交通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656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里208公里。新长铁路客运已顺利开通。
小城镇建设趋向规范。建市以来,全市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做到用新的理念规划设计,用新的机制开发建设,用新的体制管理经营。2005底,全市乡镇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小城镇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市涌现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建市以来,全市邮电、通信业得到长足发展,"网通"、"铁通"、"卫通"纷纷在宿迁布点,打通了宿迁与外界的数字通道。2005年末全市电话用户已达108.28万户,是1996年的10.6倍。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7.97万户,而建市初宿迁几乎为零。
7、城乡市场逐步繁荣。建市以来,宿迁大力推进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2005年末,全市共有现货交易市场346个。其中综合性市场260个,农副产品市场37个,工业品市场20个,生产资料市场23个,生产要素市场6个。特别是近年来,以"苏果"、"华联"、"华诚"为代表的一批超市占领城乡市场,各种专卖店在市区不断涌现,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竞争及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新格局。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6亿元,十年来年递增10.6%。
8、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建市以来,宿迁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努力扩大对外出口。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是1996年的8.1倍,年递增26.1%。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300万美元,年递增16.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迅猛发展。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2109万美元,年递增63.0%。全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开工工业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120.6亿元。竣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18个,5000万元上项目10个。
9、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建市以来,全市积极实施"强农富民"战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997年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脱贫,2000年实现了以县为单位总体达小康目标。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2元,是1996年的2.4倍,年递增10.5%;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是1996年的1.9倍,年递增7.6%。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39元,是1996年的2.1倍,年递增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8元,是1996年的1.8倍,年递增7.0%。
10、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市以来,全市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创新体制、机制、制度,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教育工作按照"一保三放开"的总体要求,坚持多元化投入,走出了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宿迁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在校生已超过1.2万人,其中本科生超过1万人。全市大力实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六有"工程共投入3.5亿元,实现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的愿景。全面完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优质教育资源惠及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8.5%,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位居苏北第一。全市各类普通高校录取18423人,创历史新高。民办教育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累计引进民间教育投入16亿元,民办教育机构达到973所,在校生29.6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6.5%。
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加快。200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68个,比1996年增加401个。卫生技术人员9039人,比1996年增加513人。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改变了宿迁无三级医院的历史。积极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共筹集1.1亿元资金为农民看病作保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8%。
科技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建市以来,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2005年,全市共获批各类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8项,获批科技经费3023万元,完成专利申报179件,新增省、市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4个,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5‰,比1996年下降1.8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3.5%,比2000年提高7.0个百分点。
其它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趋向活跃,体育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宿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面对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宿迁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宿迁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低,严重影响了宿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尚未根本扭转。2005年宿迁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比全省高17.6个百分点。服务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不利于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趋明显。"九五"时期,宿迁二产比一产的增加值增速高7.1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扩大到13.1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宿迁三产比一产的增加值增速高7.2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扩大到10.1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宿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相同,但到"十五"时期城镇快于农村3.9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经济的滞后形成了较大反差,不利于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更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1、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建市初,按照全省的战略部署和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五四三二一"发展思路。其中实施五大战略:即"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实现四大目标:即"改革开放大突破、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心城市大推进、区域发展大跨越";调整三大结构:即"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城乡结构";提高两大收入:即提高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建设一座城市:即举社会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五大战略的指引下,突出重点,奋力拼搏,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2、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外部生产要素。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宿迁突破的主抓手,作为扩充总量的主渠道,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通对外通道。目前,宿迁已初步建成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络,特别是市区对外道路十分通畅。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二是以强化服务为中心,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为,压缩了收费项目,成立了招商引资服务中心,采用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大大减化了办事手续,改善了投资软环境。三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富集外来生产要素。各地区、各部门都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强力推进,强行入轨,取得了较好成绩,有效地扩大了经济总量。
3、坚持改革不动摇,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改革创新是破除发展障碍的有效手段,全市抓住全省唯一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从宿迁实际出发,坚持敢试敢闯,敢于突破,有力地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改革。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坚持用新思路、新办法发展经济,不断化解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突破"是全市振兴的关键。十年来,全市上下把"主体突破"和"工业突破"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开发市场等,生产经营重新焕发生机。三是坚持"三化"化"三农"。坚持把提高农村生产力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破除"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化解"三农"问题。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4、坚持三大需求同步启动,保持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力。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全市上下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十年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1065.45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是积极启动和扩大消费。全市大力推进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结构,新建了一批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的市场和商场,对市民的消费观念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居民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拓展了消费领域,促进了全市消费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全市消费品零售年递增11.9%,比"九五"期间快2.6个百分点。三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好转的有利时机,拓展出口市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年来,全市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外经营业额都保持了较高增速。
5、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针对宿迁实际,全市把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总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末,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2.0%,比"九五"末提高10.8个百分点。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8.39万户和1.38万户,分别是1996年的9.9倍和2.2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三、"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
"十一五"期间,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步伐加快,全球经济处于缓和增长态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宿迁的扶持力度,这是宿迁必须紧紧抓住的难得机遇。
1、以发展总揽全局。全市上下要以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为总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抓手,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主动力,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工作,强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宿迁才能在"十一五"再创新的辉煌。
2、以改革增添活力。宿迁因改革而得益。要抓住省确定宿迁为全省唯一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在深化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的同时,在经济体制、机制、动力等方面继续探索改革的新举措。要在工业化进程中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入城入市门槛,在推进发展中创新发展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提高工作效率。要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动力,以改革促创新,让改革在新一轮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宿迁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避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注重以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宿迁的中心城市和县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要保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尽快解除进城人口在就业、入学等方面的限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要为进城人口营造公平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平等。要解决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营造宽松的创业投资和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培育壮大城市产业体系,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入市,以积累财富、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真正发挥城市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
5、大力突破外向型经济。利用好外部资源、资金是发展宿迁经济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一重要举措,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抓住和苏州共建工业园的机遇,利用苏州外资实力雄厚、对外开放度高的优势,把共建工业园建成出口加工区、外资集中区和对外开放先导区,从而突破宿迁利用外资不高、对外经济发展不快的局面,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B. 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怎么样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很好,近几年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预计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总值的11%左右。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2.12亿,到2050年将达到4.8亿,老龄化水平为15.5%。老人数越多对健康需求、关注、迫切度越高,这也是健康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C. 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健康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保健品行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据相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每年15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保健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每年超过500亿元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年销售额也近6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中国保健品年销售额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
虽然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涉及的领域众多,没有相关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没有相关的标准作为发展的参照,导致行业发展乱,尤其是保健品行业。同时在健康管理和服务上对于核心技术与相关健康服务的整合还有欠完善,还无法对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D. 在宿迁有多少人是在做宝健健康产业

吧务某个B样的,劳资送牛仔裤留联系方式了?留网站了?福利贴你特吗都删?问原因你特吗还封我?换个号问还删?你觉日码不能吗?我这边全自动发帖,监控楼层,你慢慢忙!

E. 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版》显示,目前,我权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大健康产业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良好条件。这件事抓好了,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府层面,国家重视以人为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提高两个百分点。

F. 健康产业的前景发展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大健康产业主要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为主,市场占比分别达到50.05%、33.04%;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比重最小,只有2.71%。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战略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G. 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前瞻网摘要:受10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暖风影响,回“健康”旋风正以势不可挡之答的劲头高调盘踞于资本市场的上空。IPO咨询机构前瞻投顾认为,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资源,可能会集中于那些创新性强、持续成长后劲足的企业和细分市场。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健康服务相关领域的投资并购将日益活跃,尤其是拟上市的公司,将因为这项政策红利,受到资本的疯狂追逐。但资本市场渐趋理性,健康产业里的部分领域,比如医药等,发展较早,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增长后劲并不被投资机构所认可,所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资源,可能会集中于那些创新性强、持续成长后劲足的企业和细分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13版中国大健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指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老百姓的生活追求。随之而来的,是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健康旅游等新兴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成为大健康服务产业最大的商机。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H. 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摘 要】在世纪这个人类关注健康、需要健康的大健康时代,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健康产业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趋势,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同时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亚健康和老龄化的威胁、健康需求增加等要素也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前景
大健康产业是以维护健康、修复健康和促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服务业与制造经营业,主要包括以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制造经营为主的医疗性健康产业和以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养生保健、健康知识传播等主要内容的非医疗性健康产业。健康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近年来,国家的高度重视、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经济转型的推动等因素都为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一、大健康政策导向
2016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放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人们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等发展目标。为面保障人民健

I. 健康产业前景如何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健康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版上升,权特别是保健品行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据相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每年15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保健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每年超过500亿元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年销售额也近6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中国保健品年销售额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年产值5600亿元左右,生产企业共约1700家,销售企业约2.5万家。2015年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人民币,预计2020年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8万亿人民币,前景是非常好的

阅读全文

与宿迁健康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