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5 18:35:15

❶ 学文化产业管理的人前途何在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具有专业知识的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鉴于此,教育部于2004年首次批准了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设置本科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始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教育专业的新兴专业,它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结合起来,特别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的交叉性。这一点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兴胜的介绍中就能体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以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国家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文化市场的科学运营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然而,热门专业如今变成“冷门”,着实令人尴尬。
资料一
据一项数据显示, 2006级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次成为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方向的最热门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报名录取比例为5:1,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比例也接近于4:1。此外,在最终录取的近100名硕士研究生当中,初试与复试成绩的最高分数又都集中在这一专业上。与许多传统学科“吃不饱”的招生情况相比,“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仅仅开设两年的新专业无疑是“一枝独秀”,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资料二
据了解,小李是北京一所财经类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但到目前为止,工作的事情还没有着落,还在为找工作左右困惑着,2004年,这一专业才由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校开设。小李和她班上的20多名同学是这一专业第一批毕业的本科生。尽管“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不绝于耳,但落实到小李他们身上,工作特别是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却并没有那么好找。细究个中原因,既有受就业形势紧张大背景影响的因素,更反映了文化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本身的特点。
一个热门专业的诞生
2004年1月,在压缩、整顿、合并现有本科专业的大背景下,在各界“破解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呼声下,教育部破例在全国高校中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当年,首批获准招生的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都招收了这一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班,招生人数在20人至60人不等。此后至今,全国又先后有50多所院校获准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加上虽然没有被批准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设立了这一专业方向的学校,文化产业管理可以说已经是遍地开花。
从宏观上说,这一专业的设立,打破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僵局,突破了以往此类人才多由艺术类院校培养的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产、学、研格局的形成补上了重要的一环。
从微观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人才缺口,也使得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这个专业寄予了很高的热情。“我们招生情况一直不错,第一年招了36个人,2006年达到了60个人,去年是68个人,2008年计划还是60个人。”最早一批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系系主任张胜冰对记者表示。而在2006年,由于受到山东省召开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影响,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法学类、经济学类以及工商管理类一起成为了山大19个文科专业门类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四大热门专业。同样地,在记者采访到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关工作人员也都向记者证实了这一专业的招生情况一直不错,生源质量也一直呈现提高的趋势。
在宽与专之间
“学的课程挺多的,艺术类、管理类、经济类的都学了”小陈告诉记者,“本专业的学生既要必修影视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国电影市场概论等专业性课程,也要学习文化消费学、文化市场学、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学,还包括财务管理、经济学、线性代数等经济类和基础类课程。”
显然,相对于外行对这一专业的“看热闹”来说,对于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校来说,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个更根本的问题。“按照我们的理解,这一专业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的人才,综合素质要很高,实践操作能力要强。”张胜冰表示。据悉其它三家首批设立这一专的业高校采访中,相关负责人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复合型”这一概念,觉得这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
通俗地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和把握,而最难的则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
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既宽且专这一定位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这个专业必须找准定位,因为就名字而言太宽泛了,没有针对性。”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系主任何群对记者表示。与她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系主任包晓光,“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的面有点太宽了,它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特点在哪里,这是搞这个学科建设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大学教授就解决专业面过宽问题,提出一个方法就是在专业下面再设置细分的方向。比如说,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专业下面就开设了出版、网络媒体编辑、传播学三个方向,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开设了文化经纪人的方向。
的确,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一点,从各高校关于该专业五花八门的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看出。而这一新专业挂靠的院系也是各具特色,文学院、传媒学院甚至历史学院都可能是它的“婆家”。简而言之,对于这一年轻的专业而言,学生应该怎么学、学校应该怎么教、企业应该怎么用,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
“缺人”和不要应届生
“我们找工作有点茫然,好多地方不知道这个专业,还有好多地方只要有经验的。” 小陈说道。一位反复强调不要透露学校名字的老师对记者说,“不过现在还没到签约的高峰期,最后的情况怎么样还不好说。”据了解,从目前的情况看,就业形势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乐观。
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就业率几乎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能否生存的“标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是如此。在记者采访到的学校中,今年毕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1/3外,剩下的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而目前签约率并不高。“很多文化企业干脆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感觉上文化产业在国家这个层面上挺热,但是在企业这里似乎还没热起来。”何群老师解释道。
“我知道这个专业,我们也可能会尝试招一些这个专业的学生。”北京保利演艺经纪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她同时还强调,企业找人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实用,而不是专业的名字,也不是学历的高低。“我们很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更看重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敏感度和认知度。”
另一位来自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监徐先生则直言:“我们去年招了不少应届毕业生进公司,但是效果很不好,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问题,学校给他们的就业培训也不足,现在留下的很少。”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这个行业整体就没有做好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准备,因为实际上这个行业还是一个小圈子,它留给新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而且它需要从业者具有大量的行业资源,包括信息、人脉等。”
文化产业用人的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学校意识到了,“我们的学生参加的很多招聘会都不要应届的学生,他们大多也缺乏培养人才的意识。”何群老师说道。是否有从业经验,成了横亘在学生和工作之间的一座大山。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怪圈,“根据我们对江西、安徽、湖南三个省文化企业的问卷调查,他们是缺人才的,而且是很缺人才。”张胜冰老师表示。但显然,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招揽文化产业专有人才的意识并不强烈。
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加强学生实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解决培养和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间应该加强合作。而在业界对这一专业了解不够的情况下,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帮忙架设这个沟通的桥梁。”
可以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学校给他们的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实习机会,现在学生的就业前景还不错,还有好几个自己开公司创业的。
同时,另一个制约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则更为根本,那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并不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多以民营为主,变动性也很大,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去这样的公司工作“不算工作”,他们也大多不会把这个看作是一个稳定的职业。

❷ 大学生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去学校咯。我们学校就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文化产业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❸ 作为一名大学生,谈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参考一下,加点大学生之类的词应该可以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着力点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呈现可喜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解决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叶文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力。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任务书”、细化“时间表”,并制定科学的调度和督查制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年底总验收”;重点推动国有文艺演出院团、非时政报刊和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推动市县电台、电视台合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适应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培育文化企业“航母”为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批品牌效应好、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安徽省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充分发挥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优势,积极推动安广网络、新安传媒、华文经贸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大力推进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抓住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大机遇,研究出台《加快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意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加快要素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

以培育新兴业态为目标取向。以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增强文化传播力,引领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安徽省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促使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对接,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拓展产业领域,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等新兴产业;制定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动漫基地集群化发展,努力把安徽省建设成为动漫产业强省。

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重要支撑。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安徽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文艺演出院线、电影院线建设,积极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转换和大容量、双向交互改造;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强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大力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支持皖版图书、音像、影视、版权、演艺等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安徽出版集团等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借船出海”,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实体,实现落地经营,加快推进由出口产品向出口品牌乃至出国创牌转变。

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强大保障。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量富有创意、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敢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安徽省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抓紧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安徽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动相适应的流动制度、与文化的创造性劳动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民卿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需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实践中,应正确处理三个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文化力量与民间文化力量的关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间的自发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长期以来,政府集中了大量文化资源,一直承担着管文化和办文化的双重职能。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也制约了民间文化力量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民间文化力量开始逐步释放出来,形成了活跃的民间文化生产力。但是,民间文化力量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战略,这是影响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一大因素。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务职能,使政府的文化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发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文化力量的积极性,释放民间文化资源的能量,引导和规范民间文化实体规模化发展,把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实现政府文化力量与民间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动,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既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又确保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走市场化道路,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内涵,真正确立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的资源优化整合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精神文化属性,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领功能,文化产业发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应在促进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能量的同时,不断引导其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把文化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正确处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在大力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文化不仅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民族性和国家性。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出现了意识形态文化化与生活化的趋势。一方面,文化产品中融入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化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向文化靠拢,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开始变换形式,由原来直接的政治方式向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综合方式转变,一些原本带有较强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在戴上文化的面纱后呈现“中性”的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注意在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西南财经大学 邹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要看到,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是:总体投入不足,投融资支持体系比较滞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不够合理;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加强;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应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实现由管微观企业向管宏观规划转变;进一步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整合行政和执法资源,提高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能力,积极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门和市场监管队伍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产业集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集中,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应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尽快组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以此来提高研发和营销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积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参与。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信贷等方面,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积极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为资本来源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以股份合作制为主,探索政府以资源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渔)民以土地(渔场)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方式,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可以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文化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如开发分期付款等信贷品种,扩大对文化消费品的消费信贷。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❹ 作为中国大学生如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 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 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 .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 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三 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四 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 是吸纳性与辐射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六 是开放性与自主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

❺ 哪些大学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开设学院

一本院校: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湘潭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二本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吉首大学、山西传媒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亳州学院等。

三本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等。

(5)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文化产业管理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2004年首次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出现。文化产业管理,它的前提是文化,文化是这个专业的深层基础,是这个专业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之根,管理就难以为继。中国缺乏管理人才,但更缺少真正了解本土文化底蕴,能把握文化内部深层的丰富性和同一性并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保护、管理并使其健康发展的人才。

文化始终是这个专业的灵魂所在。学习者不仅要看到物质层面的文化,更要看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应该充分的吸收和发掘社会的文化底蕴,把文化、生态环境、舆论导向和管理结合起来。
这又是一个飞速生长的专业。

该专业一出现,便引起全国各高校,尤其是综合类、文科类高校的极大关注。受该专业潜在的就业市场前景的诱惑,以及投资少(几乎不用投资),师资好找 (历史老师可以迅速转向)的诱导,短短几年,该专业便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3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这还不包括在相关专业设立专业方向的高校。预计今后几年,该专业还会以更快捷的速度登陆其他高校。

1993年,中国第一个以“文化经济”为专业方向的四年制本科专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标志着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和高等教育领域。

2003年10月,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七家高校联合成立发起“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会间商定,依托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牵头向教育部申请在高校中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时为北京广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中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

❻ 谈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新华网深圳5月18日电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但在第五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现场,热闹的展示、红火的交易却让人感受着文化产业特有的活力。

据统计,18日闭幕的第五届文博会入场观众达351.7万人次,比上届增加83万人次。专业观众总数达到36.8万人次,其中境外专业观众7.46万人次;总成交额达到877.62亿元,比上届增加了175.3亿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达87.66亿元。

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然而文化产业却逆势飘红,文化出口蓬勃发展。据统计,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实现文化服务进出口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历届文博会回顾
第五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到877.62亿元。

第四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到702.32亿元。

第三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到499.13亿元。

第二届文博会:签约金额211.4亿元。

首届文博会:合同总成交额31.36亿元

目前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本人对我市的文化产业状况了解,济南市将重点培育108个文化产业项目,并面向全社会招商融资,投融资总额达人民币172亿元。
据相关报道,济南市要对金銮大厦、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厦、东航三角地片区、济南市艺术大厦、济南箱包市场等几处地产进行整合,从而打造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动漫影视艺术文化创意中心,力争成为济南及山东省动漫产业核心区和示范区。
另外重点开发的齐鲁文化产业中心,位于长清大学科技园,距济南主城区16公里,规划占地面积800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周围现有高校9所,主要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会展中心等约20万平方米,将成为济南、山东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时具有公务和交易功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据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总量50%,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还是中国目前政策上对文化产业的各种支持所带来的引导效果值得深思。

数据来源:齐鲁文化产业园

❼ 大学生如何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论文

参考一下,加点大学生之类的词应该可以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着力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呈现可喜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解决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叶文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力。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任务书”、细化“时间表”,并制定科学的调度和督查制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年底总验收”;重点推动国有文艺演出院团、非时政报刊和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推动市县电台、电视台合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适应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培育文化企业“航母”为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批品牌效应好、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安徽省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充分发挥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优势,积极推动安广网络、新安传媒、华文经贸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大力推进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抓住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大机遇,研究出台《加快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意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加快要素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

以培育新兴业态为目标取向。以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增强文化传播力,引领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安徽省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促使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对接,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拓展产业领域,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等新兴产业;制定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动漫基地集群化发展,努力把安徽省建设成为动漫产业强省。

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重要支撑。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安徽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文艺演出院线、电影院线建设,积极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转换和大容量、双向交互改造;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强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大力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支持皖版图书、音像、影视、版权、演艺等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安徽出版集团等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借船出海”,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实体,实现落地经营,加快推进由出口产品向出口品牌乃至出国创牌转变。

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强大保障。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量富有创意、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敢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安徽省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抓紧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安徽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动相适应的流动制度、与文化的创造性劳动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民卿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需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实践中,应正确处理三个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文化力量与民间文化力量的关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间的自发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长期以来,政府集中了大量文化资源,一直承担着管文化和办文化的双重职能。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也制约了民间文化力量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民间文化力量开始逐步释放出来,形成了活跃的民间文化生产力。但是,民间文化力量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战略,这是影响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一大因素。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务职能,使政府的文化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发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文化力量的积极性,释放民间文化资源的能量,引导和规范民间文化实体规模化发展,把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实现政府文化力量与民间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动,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既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又确保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走市场化道路,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内涵,真正确立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的资源优化整合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精神文化属性,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文化的引领功能,文化产业发展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因此,应在促进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能量的同时,不断引导其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把文化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正确处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在大力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文化不仅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民族性和国家性。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出现了意识形态文化化与生活化的趋势。一方面,文化产品中融入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化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向文化靠拢,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开始变换形式,由原来直接的政治方式向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综合方式转变,一些原本带有较强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在戴上文化的面纱后呈现“中性”的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注意在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西南财经大学 邹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要看到,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是:总体投入不足,投融资支持体系比较滞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不够合理;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加强;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应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实现由管微观企业向管宏观规划转变;进一步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整合行政和执法资源,提高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能力,积极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门和市场监管队伍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产业集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集中,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应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尽快组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以此来提高研发和营销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积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参与。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信贷等方面,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积极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为资本来源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以股份合作制为主,探索政府以资源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渔)民以土地(渔场)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方式,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可以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文化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如开发分期付款等信贷品种,扩大对文化消费品的消费信贷。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❽ 大学生如何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复的文化产业,就好比日本的制av产业,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还需要有大丰富的利润,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在日本一个拍av片的女优每次签约都可以得到巨额的报酬,所以做的人多了,做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把这件事情慢慢的接受了,在日本拍完几年的片的女人照样可以结婚生孩子,因为他们的生活观念不同。
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是需要这样的发展方向,首先要解决“文化产业收入低”这样的面貌,让做文化产业的人能够有利润可图,能够依靠这个工作丰衣足食,继而活跃文化市场,然后投身于文化产业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❾ 大学生如何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也是需要这样的发展方向,要解决“文化产业收入低”这样的面貌,让做文化产专业的人能够有利润可图属,能够依靠这个工作丰衣足食,继而活跃文化市场,然后投身于文化产业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阅读全文

与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