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国产业集群数目最多的省份。
全省共有63个产业集群,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产业集群总数(526个)的11.98%。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其拥有的产业集群数目也居于各市之首。全市(包含下属区、县、县级市)共包含产业集群18个,占全省产业集群总数的28.57%。
产业集群在郑州市的具体分布如下:
按行政单位来分:中牟县(1个),巩义市(2个),荥阳市(2个),新郑市(3个),登封市(3个),新密市(3个),上街区(1个),二十七区(3个)。
按所属行业来分:建材(5个),五金钢铁(4个),机车配件(1个),机械制造(2个),食品饮料(2个),包装印刷(1个),服装服饰(1个),电子电工(1个)。
这些产业集群的具体名称为:
河南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河南登封市三里庄高温元件产业集群、河南新郑市辛店建材产业集群、河南巩义市北山口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河南巩义市北山口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河南新密市曲梁乡服装产业集群、河南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食品产业集群、河南新密市大隗镇造纸产业集群、河南登封市磨料磨具产业集群、河南郑州纺织产业园产业集群、河南荥阳市建筑机械产业集群、河南荥阳市高山镇阀门产业集群、河南登封市阳城铝加工产业集群、河南新郑市薛店乡中原食品工业园产业集群、河南郑州市上街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河南新郑市龙湖钢制品产业集群、河南新密市超化镇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河南中牟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我硕士论文就是要写这方面的,错不了。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还行的话,请给我赞一个。
Ⅱ 广州文化特点
1.越秀区
越秀区是广州老市中心,也是广州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和旧中轴线所在地。
越秀区文物古迹很多,有五羊石像、镇海楼、千年古道北京路、五仙观、六榕寺、光孝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
也有北京路、英雄广场、一德路等知名商贸区,商贸发达,GDP也比较高。
另外,广州大部分的教育医疗资源都集中在越秀。
但越秀区作为老城区,面积小很拥挤,而且部分老房子因成本太高很难拆。
2.荔湾区
荔湾区俗称西关,因辖区内有荔枝湾而得名。
荔湾区有三个商业发达区域,分别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康王路以及中山七路和八路。
景点有荔枝湾、沙面岛、陈家祠、西关大屋、华林寺等。
荔湾面积比越秀大,但GDP差很多,两个区的经济结构相似,但越秀区位更好,因此发展的更好一点。
荔湾区作为广州老城区,城建相对一般,教育和医疗资源没越秀区好,房价也较低。
荔湾区和越秀区有许多低调的土豪,很多人都做商品批发生意或者出租土地房屋等,赚了不少钱,那些穿着拖鞋、短裤的大叔,说不定就是身家亿万的土豪。
3.海珠区
海珠区得名于以前珠江中的海珠石,面积不大,但区位很好。
海珠区有很多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建筑也不像荔湾和越秀那样有特色,比较大众化。
近些年海珠区发展的不错,辖区内也有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塔等地标。
另外,中山大学本部也在海珠区。
4.天河区
天河区是广州新中心,区位优越,位于城市新中轴线上,GDP领先广州其他区,是广州的金融、高新科技、制造研发、商业等中心。
广州CBD位于天河区珠江新城,天河城、正佳广场和天环广场、时尚天河组成了广州最繁华的商圈。
近些年天河区也在往南边员村、科韵路、东圃等地发展,并建设了广州国际金融城。
天河区的教育资源也很雄厚,有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景点主要有花城广场、海心沙、天河体育中心、华南植物园等。
不过,天河区也还有不少城中村,北边还有的大片未开发区域。
天河区作为广州传统和现代化的交融之地,在广州未来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5.白云区
白云区在广州北边,是广州人口最多的区,外来人口比例也很大。
白云区有一半是建成区,另一半基本上还是农田、村庄,属于城乡结合部。
近些年广州的发展重心偏向南边,北边的白云区发展有些滞后,城区规划比较混乱,有些地区也很破旧,到处都在修路。
白云区比较有存在感的是白云山,另外做外贸和网店的个体户也非常多。
6.番禺区
番禺区近些年存在感比较弱。
不过在以前,南沙部分区域、海珠区、黄埔区、天河区和白云区都属于番禺县,所以番禺土著都不太愿意称自己是广州人。
多次区划调整后,今天的番禺区面积只排在广州第六位。
番禺主要以汽车工业为主,这几年汽车行业不
景气,也影响了番禺的经济增速。
番禺还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有专门吃走地鸡、烧鹅、鸽子、蟹、蛇、新鲜猪杂的饭店和餐馆。
另外,番禺还拥有长隆旅游度假区、余荫山房、宝墨园、莲花山、大夫山森林公园等景点。
广州南站也在番禺区,大学城在番禺区的一个小岛上。
7.黄埔区
近些年广州向南发展,希望把黄埔区打造成深圳南山那样的高新科技城,黄埔区前几年也合并了萝岗区,辖区进一步扩大。
黄埔区实力很强,在全国百强区排名前六,GDP位居广州第二,赶超天河区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黄埔区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待开发状态,知识城、科学城离市区都挺远,而且黄埔区的辖区比较狭长,发展也不太均衡。
8.增城区
2014年增城撤市划区,成为广州市辖区。
增城区面积仅次于从化区,有三个黄埔区那么大,比较靠近东莞,因此还有大片区域没有开发。
增城比较繁华的地区,往往都挨着地铁,整体上看,还有待发展。
增城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因此,有个广场叫做挂绿广场。
9.南沙区
南沙是广州副中心,但距离广州市中心很远,还隔着番禺区。
05年,南沙区从番禺区分离出来,12年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番禺区的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等也被划入南沙区。
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
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通道,也是粤港澳大
湾区中心,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蕉门和金洲等地比较繁华。
10.花都区
2000年花都撤市划区,成为广州市辖区,花都区是广州第三大区。
花都离广州市区太远,而且在北边,近些年广州的发展重心都在南边,所以存在感很低,经济也一般。
另外,白云机场在花都,不在白云区哟。
11.从化区
2014年,从化撤市划区,从化区的面积在广州各区里最大,但人口却最少,离广州很远,通常被认为是广州的郊区。
从化区的温泉很出名,有温泉之都美誉,是广州后花园。
Ⅲ 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四个“体系”。其中,除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外,其他三个都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没有的,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体系的建立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全方位的统筹显得十分必要,以期更好的发展。
而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系统布局和筹划。从社会环境到人才培育,从流通体系、金融支撑到国际贸易等,这些要素都是“体系”中缺一不可的。
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新增了“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这一表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
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就专门提到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推动网络
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网络文化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Ⅳ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什么要制定文创十条腾飞园可以享受政策便利吗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精神,推动广州市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腾飞科技园是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综合性科技园区,可以享受黄埔区文创十条的全部政策红利。
Ⅳ 十三五文化产业政策谢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申,到2020年要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十三五”是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且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把握趋势、依照中央顶层规划、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对于推动文化产业提质提效、变革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全方位拓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机遇。
1.“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创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新机遇。“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移动和泛在的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和超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了诸多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资源的新兴产业,“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平台;同时,便于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深度改造,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层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发展。
2.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已经和即将出台,为文化产业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焕发活力提供了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文化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诸多具体要求,并连续下发诸多与之配套的政策文件。按照中央深改办的部署,今后还会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如《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有控股上市文化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法》等。可以预见,这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释放新的活力。
3.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第三产业的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占比还亟待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将使潜在的文化消费大市场拓展更大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4.“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跨地区融合并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既包含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的发展空间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可以在此战略格局下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以国际化的视野,整合国际化资源,开拓国际化市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呈现出互联互通的诸多新趋势。
1.文化生产跨界化。文化资源的跨时空整合、文化人才的跨领域聚合、文化元素的多样化重组更为便捷和可能,文化生产可以突破在地文化生产(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在场文化生产(表演、放映、会展等)、在线文化生产(数字内容、互动娱乐等)等不同的门类,形成开放、包容、立体、多元的链条和系统。这种企业,突破了过去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与各类科研中心、网站、院线、开发公司等形成智能型联接,高密度地交换信息、创意、技术和其他要素,并进行合作联盟,重新打造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生产的价值链、文化服务的品牌链,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高速成长。同时,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局限于文化产业内部的跨界融合,而正在和工业、数字内容产业、城市建设业、现代农业等相关行业跨界融合。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向科技型、创意型升级是一个历史性的潮流,也是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服务平台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全方位应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支撑平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务形式,并几乎覆盖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协同创新平台、多元化投融资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在线交易和消费评价平台等的诸多服务平台,能够发挥更多的功能,如资源集聚和交易配对功能、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功能、跨业融合和集成创新功能、国际交流和贸易功能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加速了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流动。
3.科技研发迭代化。迭代是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逼近预定的目标。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在螺旋形的上升中达到一个更高的技术和商业层次,如实现用户的广泛分布、信息的海量选择、随机消费和可度量、可调控的服务对接。随着现代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迭代反馈的频率越来越高。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企业正在不断地迭代更新,大量整合新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个可持续化的迭代生态系统。
4.文化消费体验化。在网络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全新个性化体验形式的出现,如电子游戏、移动式景观、虚拟世界和扩增实境等。消费者角色发生了转换,即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感受者、体验者,甚至是参与文化生产的创造者,获得了参与创新的体验乐趣。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出现了“消费即生产”的态势,必将引发“大批量定制”和“个体创造”时代的到来,引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变革。
5.文化产品虚拟化。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除了能够提供有形的文化产品外,还提供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形产品,如文本、声音、图像和符号等。在大众媒介和新媒体营造的仿真社会下,这些无形产品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传播,在契合大众消费心理的同时引发新的消费热点,它能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的快感,扩大了人们的视听和娱乐空间,从而加剧了社会的虚拟特性。文化产品的虚拟化总体看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而由虚拟现实等技术带来的任何“不适应”的现象,则应置于时代大环境和多种文化角度下加以审视,这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6.文化贸易国际化。我国借助文化贸易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有望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和快速增长期。这意味着本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的机会增加了,本土的文化、习俗、艺术、风格、文学、观念和思想等将更多参与全球化。这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结论与应对策略文化产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都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诠释了一系列最新的前沿问题和产业现象,也清晰地显示出,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挥二者协同创新,仍将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和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原创不足、活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既要抓住机遇、把握趋势,还应充分考虑当下的困境及原因,谋划合适的发展策略。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不断提升前瞻性战略研判能力;二是要推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数字、网络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三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配套;四是要培育消费市场,不断拉动新兴领域文化消费;五是要加强包括素质型、创新科技型、跨界复合型、贸易经营型等多类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内容原创及其转化能力,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