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
答案C
材料的主旨很明确,就是强调文化在当前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②③与题干保持一致。①④都是错误观点,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能是农业,各国政治分歧依然存在,不可能消失。
⑵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桶金。回答1—3题。1.人们视文化产业为朝阳产业,这从
1.B 2.B 3.A |
⑶ 21世纪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国内来说就是积极发展健康的文化事业,全球就是大融合,大发展。
⑷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联姻是个全新的命题,新是新在文化产品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进入研究领域,促使书斋式的文化研究面向市场,这对传统的研究格局是一大冲击。
什么是文化产业? 简而言之,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资产增殖。应该说,从有商品以来,就有经营文化产品的商人,但是君子耻言利的传统使得文化研究者与商业行为自古就有一道鸿沟。现代经济的发展驱使文化人纷纷下海,但多是科技人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改行的,仍然埋首书斋,日复一日的笔耕如故,对文化产业很少关注。
90年代以来,新的酝酿就在萌动,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有两种看似相互背反的观念在知识界中引起反响: 一种是要高扬“文化中国”的理想,这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崇高的追求,对新世纪又寄予这样的厚望;另一种是强调“知识致富”,认为21世纪最能盈利的是文化行业,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毫无疑问,从传统观念看来前者重视义,后者看重利,这两者难得兼容。然而这最能赚钱的与最崇高的理念都以文化为支柱,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全方位开放势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汹涌而来并与文化研究联袂,已经势不可挡。曾儿何时,精神产品能不能商品化的争论,言犹在耳,那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载入新一代的史册,这预示在文化观念、研究课题和研究体制上都面临必要的调整。正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一成立,就以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为课题,拉开序幕。
这是对策,是权宜之计,还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大计? 从文化学科的发展来说,有没有与文化产业联手的内在趋势? 是这一问题能不能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纳入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不论是八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的传播,还是九十年代“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旋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是人所共知的常理。那在知识系统中与科学技术并立的另一大类,人文社会科学呢? 能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却未必得到人们的认同,虽然介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经营管理一向受到重视,但是哲学、文学、史学等创造制度和文明而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却受到冷落,以至在“智力资本”的概念中几乎没有人文知识的地位,充其量也就是作为科技人员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伴随人文价值观的失落,人文知识分子走向边缘化,因此在科学技术成果中要求突出人文精神的呼声日益见高,其中尤以人文知识分子的反响最为强烈。对此,愤世嫉俗的,孤芳自赏的,无可奈何的都不乏其人,然而任何情绪化的感叹都无助于理性的思考,重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尤其是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亟需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把握文化研究的潮流,及时调整规划和人才机制,才是人文社会科学改革之道。
从现代科学的走向来看,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离开人们的生活经验,17世纪牛顿从苹果掉在地上发现万有引力,18世纪瓦特从水壶盖被蒸汽掀起发明蒸汽机,这都是从生活经验的启示中引发的科学创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加远离日常生活,原子能、基因与太空探测,靠人的肉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却愈来愈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这在中国表现最为明显。哲学工作者中出现诗人哲学家、散文哲学家,读者给哲学研究者冠以这样的称号,反映了哲学平民化的要求。
突破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向消费、流通领域深入,愈来愈重视对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历史学也失去代圣人立言的神圣光环,从治国理政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各类社会生活丛书的出版,将芸芸众生的穿衣吃饭,婚丧嫁娶,休闲娱乐,推上大雅之堂,这对专事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王朝兴亡盛衰,那种大事变、大业绩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论自然科学的远离生活经验和社会科学向生活经验的靠拢,这两极背反的发展趋势,都同样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分别从不同的方位体现对人类力量的进一步开发。因此一切有助于表现人类思维、情绪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也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包括目前尚不能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某些前卫性的文学艺术,在21世纪的中国也必将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民众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文化产品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人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21世纪文化产业崛起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然而遗憾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却远远不能适应已经发展的形势。以史学读物来说,已出版的有关社会生活著作,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在时间上多局限在古代,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甚为稀缺,理论研究更为滞后,许多缺门无人问津,最近出版的一套休闲专著,全部译自外文,有的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等选题,在国内闻所未闻。
经典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论述, 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马克思视“生活”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进而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对论述社会生活的历史著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一贯强调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人的解放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史学著作走向深化的表现。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学术界却姗姗来迟,首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没有及时跟上这日益变化的学术趋势。试看当今的社会科学规划中又有多少与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有关的课题? 社科基金又有多少资助这类项目? 课题的选择又有多少与民众的需求接轨? 就如社会风尚史的研究自古以来佳作迭出,建国后史学界却没有一部专著问世,研究这类问题的往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缺少研究的积累,而又急功近利的出版,又怎能不使此类成果沦为粗糙肤浅、简单重复。
为什么学科需要的、民众热衷的在这边受到冷落? 按照既往的习惯,规划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都以政治和经济为重点,为政治服务是社会主义学术倡导的方向,但不能因此眼睛只向上看而不向下看! 这种只为上层参考服务而不为读者服务几乎成为学术组织者的思维定势。文化产业浪潮的到来,预示文化研究成果必定要走出“资治通鉴”的老路,回归百姓的案头,这是文化研究发展的战略,而不是策略,怎样化被动为主动,是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⑸ 有人说,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后一桶金,是无污染产业,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文化产业不会是21世纪最后一桶金,文化正在大发展,其他定会随之而上,文化产业化就不可能是无污染产业,至少污染心灵。至于为什么,你学习了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就知道了。也就会少问很多问题
⑹ 21世纪文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为我国在21世纪初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产业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文化生存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一切原创性精神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美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版权占GDP的3.7%。据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艺术品经营业在英国的产业规模,与汽车工业并驾齐驱,英国旅游业收入的27%来自艺术,在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的产值一般都超过了一些传统行业,如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这表明,文化产业是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很快的优质产业。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是5500亿元。对此,跨国公司对中国文化市场志在必得,而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有清醒的认识,但对文化的产业属性了解不多,鉴于此,如何充分利用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主场作战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在竞争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占领国内文化市场,是我国文化经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一、文化产业缘何在我国蓬勃发展
1、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50%以下,说明我国居民从总体上告别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到20世纪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开始走进了富裕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将比过去大大增加,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人们退休后的时间也在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将大大增加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
2、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方面,新技术的创新是遵循“摩尔法则”,每隔18个月微处理机的能力就翻一番,而其价格却不变。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快,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20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为产业。现代科技在文化艺术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也对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艺术借助科技的发展才能高飞。现代科技文化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出版为例,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的分析“在所有发达国家里,图书的出版与销售,至少与新的电子业增长得一样快。全球顶尖出版公司的增长,或许比不上顶尖电子公司如英特尔、微软或德国的思爱普。但是以整个产业而言,出版比电子资讯增长得更快,而且可能获利更丰。”科技发展表明,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
3、经济全球化拉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渗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趋势。全球化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既包括经济的全球化,也包括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在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世界性生产、市场的形成,随着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也随着扩散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譬如,当“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的消费市场时,也带来了美国人的快餐文化和饮食观。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直接地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民族性在削弱,世界性在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增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全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文化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文化单一化的局面,这是一种现实的危险。发展文化产业乃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4、体制改革启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制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而启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刻而广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转变势必要扩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放开文化市场,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改善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国家的税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国家已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比之泱泱大国的需要,比起发达国家的水平,比之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今后乃至很长一个时期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有一些不利因素。
1、观念滞后。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部分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多,讲文化的产业性少,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特有的社会经济效应,往往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混为一谈,与此同时,一部分人对加大改革力度,迎接入世后的挑战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识上的混乱会导致运作上的阻力,这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2、规模弱小,质量偏低。我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机构性、功能性缺陷突出,产业各领域关联度低,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企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允许一些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媒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说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压力之下,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当稳步地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在国外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产业规模。
3、缺乏一大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文化产业的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文化教育的经营者。目前,在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中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而缺乏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中最突出的问题。
4、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准入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熟悉运用世贸规则去规范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引导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等,对各级政府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如果管理和引导得好,对广大文化消费者,对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投资者,对国家经济建设,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否则,会带来文化市场的混乱。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我国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累积了难以估计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2、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大。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其消费市场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社会成员人均占有财富逐步增多,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需求。
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要牢牢树立起文化产业新观念。树立起文化产业新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思想认识刻不容缓。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当然,文化行业中有一部分属于公益性文化或准公益性文化,这部分文化必须依靠国家支持和投入。但文化行业中还有一大部分是经营性文化。这种经营性文化应该实行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成为它们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外许多家企业如:索尼、迪斯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等公司都把文化、媒体作为主要经营业务。这些公司控制了全球一些最重要的电视、报刊、出版集团等。因此,有经济学家主张把文化产业列为第四产业,并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占据极大优势的主导产业。
2、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势力和竞争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制定积极的、既与世贸组织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加大文化产业管理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加快研究制定国际竞争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政策,金融机构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基础性和与科技、信息产业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广开发展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行业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组织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实现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创办和经营文化企业,鼓励个人和社会机构对文化企业进行经济投资。国家可以通过各类法规和政策,对民间创办的文化企业进行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规范与调控。健全文化产业的组织,转变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培育强大的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以利于引进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产品,出口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
4、实施人才工程。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制胜因素。因此,人力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流动,将随着这种需求的日益迫切而加速。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等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将成为各类文化产业集团、文化投资集团争夺的热门,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成为国际文化传媒集团的争夺目标。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些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
5、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也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既有浓厚的人伦道德观,也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既有孔子的学、问、思、辨、行结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学民主精神,等等。毋庸置疑,中华文化中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诸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重人治轻法治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等。但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对人进行教育、引导、陶冶和塑造,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真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文化产品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这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在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一个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⑺ 文化产业——21世纪最后一桶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屋建瓴的政策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领时代
(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文化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从而推动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文化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实现了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从十六大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促使新事物的成长。乔布斯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创新,它在电脑、手机通信等领域开创了先河。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乔布斯敢于打破常规,寻找新思路,在个人PC上使用图形用户界面,iPhone在外观、手感和功能上有很大创新,ipad产品则是结合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功能。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iPhone对触摸屏技术给予肯定和吸取,同时在使用方面大胆革新,创造了全新的界面,方便了用户的使用。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通过创新推动了电脑行业、通信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