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
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
3、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到城镇谋生,造成了农村的荒芜和劳动力的短缺。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上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
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三是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7.2%。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扩展阅读
为了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当时,计划用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农业机械化。中国约占40%。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
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羊为16622.9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猪为33719.1万头,30余年来,农业技术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建设
兴修农田水利和兴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余年来全国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由于排灌动力机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设施的大规模建设,1984年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66338.7万亩,居世界第一位,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1986年增至21.8%。
也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机电灌溉的面积约占56.6%,而1952年仅为1.6%。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2、虫害防治
肥料施用坚持了有机肥同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计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为1952年的240余倍,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
但化肥构成上磷肥、钾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学防治面积近12.8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6%。历史上常常造成颗粒无收的蝗灾已告消灭,许多植物病害如小麦锈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3、疫病防治
由于建立了兽医生物药品工业体系,40年代末期,兽用药物迅速推广,5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以后,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领先地位。
4、良种推广
30余年来育种工作的巨大成就,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约为1952年的3.5倍。1949~1979年间,全国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25种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工作,育成并用于生产的品种达2700余个,其中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265个,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1975~1984年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尤为显著。现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种植面积均已超过播种面积的90%。
5、家畜育种
除了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外,还先后从国外引进良种,并通过纯种繁殖和杂交,育成了不少优良的牛、羊、猪和家禽品种。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体系也已形成。
6、机电装备
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农村存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仍较低,其他8.5%。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占主导地位。但30余年来农业机械和农村用电量的变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机的拥有量还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6.65万台,小型拖拉机452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有相当数量用于农村运输);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为3.09万台,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农用载重汽车的拥有量为49.92万辆。
1986年的机耕面积达54641.7万亩,超过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与此相应,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a>。电力在农村中的应用也有很大发展,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
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 见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农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农业现代化
㈡ 如何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反映一个国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内势的过程。农业产业结容构调整,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以及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㈢ 贵州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农业部门太不给力了,这样的文献都没有。
㈣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
三、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四、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㈤ 农业产业规划应注意哪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龙头带动和促版进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权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远景设计研究院在农业产业规划这块提醒特别要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产业基地的现状与评价分析
产业基地发展思路与目标
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
农产品发展规划
农业配套服务提升方案
在以上几个方面认真做好之后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㈥ 简述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虚假广告时有发生。 4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法规还不健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地区封锁。一是农民分散,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同时、欺行霸市,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竞争力弱,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例如观光农业;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调节龙头企业。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 3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忽视农民利益。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掺杂使假,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市场秩序尚不规范。 2市场发育不成熟,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发展不平衡。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目前,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㈦ 关于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贵州农业产业化要着眼于以现代农业生产、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农业为长远目标,发展比回较优势,注重答培育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走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有机认证,在特色产业,观光农业方面加快发展。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是:专业化带动区域化,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产业化带动生产力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观念、管理模式,转变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服务系统职能,将各种主体置于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土地承包经营权科学合理流转;通过政策引导、信贷支持、基础设施改善的基础上加大产业化步伐。在大宗农业产品上追求绿色有机、创建品牌,在特色产品做出特色、确保在核心技术、产业链环、主要市场、营销模式上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和全社会要维护贵州品牌形象、打造贵州精神,建立贵州产品专柜、专区。产业化要围绕自然条件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社会条件(政策、科技、交通信息、信贷保险、土地资源及人口、相关产业发展等)系统分析,利用系统分析相关理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市场经济运行机理加以比对分析总结。
㈧ 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地区粮食生产由微利转为亏损,粮食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由于高库存与全球性供给过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若算上土地费用、人工费和折旧等,粮食生产几乎没有利润。
一些年轻农民认为“种粮无前途”,外出打工才是首选,中老年农民种地主要为口粮,中青年在家务农的主要目的是赡养父辈、照顾儿女,有的地方由于种地亏损,耕地撂荒现象常有发生。即使是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由于种粮效益过低,也不得不调减种粮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二、农业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下滑,农业整体竞争力趋于下降
近年来,我国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上涨10%左右,而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提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趋弱。即便是竞争力最强的果蔬,近三年的出口额增速也持续回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
三、多数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农业产业安全遇到挑战
近年来,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库存攀升,造成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局面。从2013年到2015年,谷物进口量从1458万吨增长到3271万吨,使国内玉米成为结构性过剩品种,造成储备膨胀。
目前我国已实施14个自贸协定,随着贸易标准不断提高,在我国农业竞争力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若缺乏必要保护措施,价低质优的国外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农业产业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战。
四、农业立体式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社会关注
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受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影响,农业污染问题已由化肥、农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不合理造成污染或残留,转变为“水源—土壤—大气—生物”多方面、立体式污染。例如,大量工业污水流至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水产业损失达几十亿元。
(8)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扩展阅读:
农村社会发展新战略: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稳粮”与“增收”的关系
基于农业“二八现象”,目前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只依靠增产和提价的方式来促进农民增收有相当大的难度,应遵循“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原则,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路子。大力培育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向规模要效益;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向科技要效益。
二、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互联网+”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将农民分散的个性化供给和需求积聚起来,促进农业领域分工分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应抓住契机,通过互联网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着力解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存在的“分有余、统不足”的问题。
三、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发展集体经济
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集体资产权能缺失,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较为普遍。应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特别是专业合作社,防止集体经济缺位。
四、培养经济发展带头人,为农村发展培育强劲动力
总体看,我国农村发展既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更缺乏在经济、文化、治理理念上的带头人。实践证明,凡是发展得好的乡村,大多离不开“能人”的带动。各级政府应当出台鼓励政策,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吸引来自不同阶层的精英、能人带动农村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战略抉择
㈨ 目前黑龙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本次经济工专作会议将在属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为后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铺垫。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国农业地产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30.87万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8万亿元、净利润4667.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3%、14.11%。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明显增加,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但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包括: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此外,根据中国各地情况不同,产业化必然会出现发展水平、组织形式、产业种类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农业产业化需要从宏观上进一步把控和引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