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汉最近几年的发展
武汉,人称“东方芝加哥”。早在宋元之际,汉口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
在中国商品流通史上,一句“货到汉口活”的赞语为她赢来无限商机;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一条“九省通衢”的定论更使她名噪天下。
迎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武汉几经打磨,在共和国的经济版图上,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两通”起飞到两翼齐飞,记载着这座城市奋斗的足迹。
“两通”起飞:“汉正街”成为武汉名片
1989年,一部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播。它的名字叫《汉正街》。
汉正街,武汉市硚口区一条并不起眼的老街。一时间,竟然成了全国小商品通用的商标,成了堂堂大武汉的城市名片。
至今,外地人到武汉,仍要去看看汉正街。汉正街的成名,牵动着武汉市一段改革发展的历史。
具有水陆空交通立体优势的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拥有各类交易市场近700个,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的600个县市。在商家看来,这是一个条件优越得让人眼红的城市。
开放之风初起,作为中国中部经济重镇的武汉,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家献言:武汉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交通和流通为抓手,以活跃市场为载体,推动经济起飞。
这一建言冠名为“两通”起飞,被武汉市政府采纳并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武汉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
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
几年功夫,这个仅有103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两通”达到鼎盛时期。
在武汉改革发展史上,“两通”起飞战略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武汉市场是搞活了,可一大批骨干企业却没有活起来;而且,“吃广东粮,喝珠江水”成了武汉的消费潮流。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大武汉,怎样打造现代都市的脊梁呢?
中国光谷:高科技为武汉点燃激情
有人说,在武汉经济发展历史上,有两件事曾引起市民空前热烈的反响。一件是当年中央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件就是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在国内众多城市争建光谷的“追光”行动中,武汉100多万市民自发签名,支持市政府建设光谷的举措。
事实证明,建设光谷不仅给武汉市制造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走信息化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她将武汉燃成一片工业热土,激发了人们的创业激情。
激情中迸发出一连串耀眼的数字。截至去年底,光谷共落户企业6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上市公司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55家。
激情中迸发出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集群。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能源、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竞相发展、上下游产品配套齐全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武汉光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IC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长飞公司的光纤生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三。华工科技通过收购澳大利亚企业,逐步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建立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
武汉光谷独特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吸引八方资金源源滚来。海内外风险投资界在武汉注册的风险投资公司由2000年前的1家增至13家;国内外金融机构解囊近280亿元,先后支持16个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项目在光谷开工、投产,近700家公司注册。
两翼齐飞:武汉为中部崛起领跑
今年7月26日,中共武汉市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隆重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全面加快武汉发展,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历史的机遇再一次青睐武汉;武汉人再一次面临历史的考验。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武汉市委作出重大决策: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认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现代制造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两只翅膀,托起大武汉领跑中部崛起的雄心壮志。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武汉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汉阳造”风光了一个世纪;汉阳铁厂的钢轨托起了纵贯南北的芦(沟桥)汉(口)铁路。近年来,武汉人着力重振制造业。从汉阳兵工厂旧址西行几公里,一座现代化汽车新城拔地而起。武钢二热轧、二冷轧等大型项目相继建成,使武钢成为我国最大的板材基地。
去年,武汉市政府提出,力争用10年至15年时间,投资2000亿元以上,把武汉初步建成全国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与此同时,一个大力提升武汉在中部地区的金融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功能,促进武汉成为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蓝图正在规划。
大武汉的宏大气魄,由此可见一斑。在协调区域经济、承接梯度转移进程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责无旁贷,武汉大有作为。
人们把期待的眼光投向了武汉。
❷ 武汉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全国的地位
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858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为112万(2007年8月),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两岸,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属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邮政编码:430000 区号:027。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规模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得名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盛况。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❸ 武汉近几年的发展
武汉,人称“东方芝加哥”。早在宋元之际,汉口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
在中国商品流通史上,一句“货到汉口活”的赞语为她赢来无限商机;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一条“九省通衢”的定论更使她名噪天下。
迎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武汉几经打磨,在共和国的经济版图上,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两通”起飞到两翼齐飞,记载着这座城市奋斗的足迹。
“两通”起飞:“汉正街”成为武汉名片
1989年,一部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播。它的名字叫《汉正街》。
汉正街,武汉市硚口区一条并不起眼的老街。一时间,竟然成了全国小商品通用的商标,成了堂堂大武汉的城市名片。
至今,外地人到武汉,仍要去看看汉正街。汉正街的成名,牵动着武汉市一段改革发展的历史。
具有水陆空交通立体优势的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拥有各类交易市场近700个,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的600个县市。在商家看来,这是一个条件优越得让人眼红的城市。
开放之风初起,作为中国中部经济重镇的武汉,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家献言:武汉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交通和流通为抓手,以活跃市场为载体,推动经济起飞。
这一建言冠名为“两通”起飞,被武汉市政府采纳并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武汉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
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
几年功夫,这个仅有103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两通”达到鼎盛时期。
在武汉改革发展史上,“两通”起飞战略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武汉市场是搞活了,可一大批骨干企业却没有活起来;而且,“吃广东粮,喝珠江水”成了武汉的消费潮流。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大武汉,怎样打造现代都市的脊梁呢?
中国光谷:高科技为武汉点燃激情
有人说,在武汉经济发展历史上,有两件事曾引起市民空前热烈的反响。一件是当年中央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件就是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在国内众多城市争建光谷的“追光”行动中,武汉100多万市民自发签名,支持市政府建设光谷的举措。
事实证明,建设光谷不仅给武汉市制造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走信息化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她将武汉燃成一片工业热土,激发了人们的创业激情。
激情中迸发出一连串耀眼的数字。截至去年底,光谷共落户企业6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上市公司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55家。
激情中迸发出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集群。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能源、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竞相发展、上下游产品配套齐全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武汉光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IC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长飞公司的光纤生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三。华工科技通过收购澳大利亚企业,逐步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建立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
武汉光谷独特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吸引八方资金源源滚来。海内外风险投资界在武汉注册的风险投资公司由2000年前的1家增至13家;国内外金融机构解囊近280亿元,先后支持16个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项目在光谷开工、投产,近700家公司注册。
两翼齐飞:武汉为中部崛起领跑
今年7月26日,中共武汉市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隆重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全面加快武汉发展,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历史的机遇再一次青睐武汉;武汉人再一次面临历史的考验。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武汉市委作出重大决策: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认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现代制造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两只翅膀,托起大武汉领跑中部崛起的雄心壮志。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武汉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汉阳造”风光了一个世纪;汉阳铁厂的钢轨托起了纵贯南北的芦(沟桥)汉(口)铁路。近年来,武汉人着力重振制造业。从汉阳兵工厂旧址西行几公里,一座现代化汽车新城拔地而起。武钢二热轧、二冷轧等大型项目相继建成,使武钢成为我国最大的板材基地。
去年,武汉市政府提出,力争用10年至15年时间,投资2000亿元以上,把武汉初步建成全国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与此同时,一个大力提升武汉在中部地区的金融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功能,促进武汉成为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蓝图正在规划。
大武汉的宏大气魄,由此可见一斑。在协调区域经济、承接梯度转移进程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责无旁贷,武汉大有作为。
人们把期待的眼光投向了武汉。
评论0
❹ 武汉近年来经济发展怎么样
现在武汉是建设城市,发展中城市,
武汉10年以后就不会了,
至于具体,要平时关注武汉的新闻,
你就会有所收获。
❺ 武汉城市圈各产业的具体数据
正确选择武汉未来十年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支柱产业,是关系武汉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立足于武汉现实产业基础与未来武汉城中功能的提升方向,作为“一家之言”,我们拟选择光电子通信产业、钢铁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商贸产业。旅游产业,住宅产业等八大产业作为新时期武汉的支柱产业(以下称新的支柱产业)。需指出的是。六大产业伙发育状况看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具有发展优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光电子通信产业,目前规模虽然不大,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二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产业,如第二产业小的钢铁业,第三产业中的商贸业、交通运输业,特别是钢铁业,历来是武汉经济的强巩需要在新时期再领风骚;三是新兴的服务业,如旅游业、住宅业,武汉要掘弃“非生产性领域”观念,将它们纳入到支柱产业范畴培育发展。我们认为,以上六大产业可构成武汉经济跨世纪发展的新的支撑框架,到2010年六大产业占GDP比重可达64%左右。
一、光电子通信产业
光电子通信产业是全球刚刚起步的高科技产业,光电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动新的供给,引发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当今新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选择光电子通信产业为新的支柱产业,符合武汉市这一产业技术与规模发展的现状与要求。
(一)武汉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
武汉是我国光纤通信的发源地,武汉邮电科学院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输设备、光仪表方面的研究与工艺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该院两个IP技术标准获国际电信联盟批准,标志着武汉在这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华中科技大学拥有我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儿个激光工程研究中心,该校46项激光方面科研成果有16项获国家专札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武汉地区42名两院院士中有10人是我国光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
(二)武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现实基础
光电子通信产业在光子与电子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发展,其产业链很长,相关产品可以分解出光纤光缆、设备、软件、电子商务等很多行业。1999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丁业企业66家,完成电子工业产值72.13亿元,在电信设备制造业方面,有移动通信、光通信等为代表的通信产品,电传机、传真机产品产量在全国领先;新型元器件方面具有生产优势,石英晶体、热敏电阻、金属膜电阻生产居同类城市前列水平;计算机应用服务方面在全国拥有知名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多媒体软件、华工大的机械CAD软件、武汉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核动力所的仿真软件等多项成果获国家及其他科技奖。全市计算机社会拥有量超过50万台,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取得明显效果,电子商务已经展开。以网络服务为载体的通信业发展迅速,其通信综合能力。综济效益水平与发展前景均居全国城市的前列。1999年全市通信业业务收入29.2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82.25亿元,交换机容量30.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55.24万户,移动电话用尸50.79万户,市电信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用户5.9万户,全市因特网用户达到35-40万户(专家测算数),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钢铁产业
武汉钢铁公司是武汉钢铁业的主体,武钢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于1958年建成投产。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时期,随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政策的实施,武汉钢铁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区域布局之一将进一步发挥优势,使其成为钢铁产品中的精品生产基地,进而继续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可以说,钢铁业是当前武汉最具优势的产业。
一是具有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势。当前武钢已经具备年产钢铁各700万吨的生产能力,1999年生产钢625.8万吨,铁61.4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29.5%和36.6%。完成工业增加值50.9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9.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22万元/人年,处于工业行业前列,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具有新产品开发的优势。武钢是我国钢铁工业品种、规格最齐全的重要板材和关键钢村生产基地,曾被评为全国综合技术开发能力百强第2名。主要产品有热轧卷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彩色涂层板、中厚板、冷轧硅钢片、型村、重村、高速线材、棒材等200多个品种,80年代以来,一批主体设备通过更新改造,技术状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实施三炼钢系统工程、硅钢改扩建工程、高速线材轨轧工程,一炼钢“平改转”工程等,具备了较强开发和生产新产品的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近六年来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有47个系列、139个产品,尤其是研制开发的高强匿桥梁钢、压力容器钢、电机机系列用钢、低焊接裂纹敏感钢及取向硅钢片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内仅武钢独家生产;集装箱板、IF钢。石油管线钢等在国内也只有武钢与宝钢生产,均是国内目前十分短缺的替代进口品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是具有产品质量的优势。武钢坚持和深化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不断深化质量保证体系,成为我国首家通过质量体系国际认证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先后有100多产品获全国、省。部优质产品证书,有24个钢材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具有明显的价格、营销、售后服务优势。武钢近五年来开展“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不断降低成本,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并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营销体制,钢材销售网络覆盖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地区。并向海外辐射,产品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台湾、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三、商贸产业
商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市场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国外经济学家把商贸业称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稳定器,即是指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繁荣的商贸流通能够推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在经济的紧缩调整期,商贸业又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从而对社会生活的稳定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对于武汉而言,商贸业是反映综合实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的一个“窗口”,是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助推器。因此,选择商贸产业作为武汉新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武汉历来是我国内地最大的商贸中,商贸产业是传统的重点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建国初期在总体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商贸产业比重超过20%。随着国家建设重点的转移,商业比重下降,但一般占1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商贸产业作为“两通”之一翼开始起飞,九十年代商贸业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1999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9.55亿元,是1978年的8.4倍(扣除价格影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7%,比GDP年均10.5%速度高0.2年百分点,其规模从1994年以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居第六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稳居第二位。商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总量增长关系密切。统计资料表明、由市场销售所决定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呈刚性推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武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3%其中最高为1999年达到80.6%,最低为1994年40.0%,水平差异为40点。而同期投资贡献率差异达105点,净出口贡献率差异达164点,可见商贸业的发展事关上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人局。据投入产出资料,商品流通货币值增加1元,可以推动社会生产2元以上的增加量,武汉每人增加1元的销售值,全市即可增加1500万元的社会生产量。
(二)商贸产业市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网点、人员增加,市场服务化程度提高。1999年末,武汉而业及餐饮业网点为14.68万、其中:零售网点占63.15%,批发网点占22.11%;小型企业占98.72%。全部网点比1990年增加1.35倍。随着商业网点密度上儿从业人员迅速增加,1999年商贸及餐饮业吸纳劳动力76.74万人,比1990年增加1.31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8.37%,从业人员与全中人口比例为1:9.63,而1990年为1:20.00;每个网点的服务人口为50.4人,而1990年为107.0人,1978年为 640.0人。
2、主体多元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在放开经营、公平竞争的大环境下,经济主体竟相发展,结构调整抓紧进行。1999年非公有经济销售比重占46.3%,比1990年上升30.l上百分点。其中三资企业销售占2.1%,其数额比外资开始迸汉的1993年增长11.3倍。大型商场经过更新改造提供了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发展了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经营业万言书态,精品屋、专卖店遍布武汉三镇,旧货业、租赁拍卖也开始出现,各种促销手段把经营管理方式推人高水平。
3、商品市场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商品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形成以市一级市场为主体,区(县)级市场互为补充,多种经济主体,多种经营方式的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格局。到1999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共有69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21个,生产资料市场78个,营业回积超万平方米的市场57个;商品市场成交额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7个,市场规模的增长幅度在同类城中处于前列。
四、交通运输产业
交通运输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它沟通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升城市形象,维系武汉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基础。武汉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置居中,中国绝大部分大城市都在以武汉为中心,半径为1000公里的圆圈内。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促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独特优势。未来二十年,交通运输产业将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一)武汉交通运输产业的优势在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武汉的交通运输产业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构成,各种运输方式有其不同特点。五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了优势互补的武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迅速
“八五”以来武汉集中财力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使综合运输能力加强。铁路方面,建成了华中第一站一汉口火车站,改造了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一京广线郑武段,机车车辆达到牵引内燃化;公路方面,道路面积增长较快,1999年达到1500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41.6%,先后完成了107国道、318国道等10条出口通道。建成了日运输力达12000人的武汉客运总站,公交,汽车线路达700多条,日客运能力达20万人、增加了空调卧铺客车、双层客车、集装箱货运汽车等。水运方面,建成了内河最大的客运站一武汉港客运站和一些大型码头、如年吞吐量90万吨的武汉青山外贸码头、集四项国家科技成果于一身的红钢城多用码头和年吞吐量150万吨的舵落口码头;航空方面,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武汉大河机场,引进租赁了一批波音737大中型客机。空中航线达91条。日客运能力达到1.80万人以上。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为武汉提供了展示区位优势,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机遇。1999年交通运输产业增加值为59.76亿元,比1990年增长10.3%、占当年GDP比重为55%。
五、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其经济份额与劳动就业面均占全球10%以上,有专家预测,未来二十年。世界旅游人数与旅游创汇将分别以年均4.3%与7.6%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远远高于全球的经济增长。当前“入世”在即、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着生产。贸易要素,也必将伴随入流的涌动。因此武汉要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抢占旅游战略高寺。在武汉84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起这个朝阳大产。
(一)发展旅游业的山水资源依托
依托山水建设旅游城市、是面向21世纪发展旅游产业的首要举措。武汉总体地势低平,北部小片山丘最高海拔87.3米,其余95%以上的面积均属江汉平原东部的地域,是浅丘性的河湖冲击平原。武汉的山不高,但数量约有200多座,一般都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自然赋予武汉的山水以独特的美,其诱人的魅力是旅游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
(二)建设旅游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依托
武汉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据有关旅游资料,目前全市己开发的旅游人文景观25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市级104处,区级87处。全市有优秀历史建筑102项。为了建设独具特色的武汉旅游业,必须从开发浩如烟海的历史遗存中,突出入文旅游资源建设的承接性、融合性、革命性、发展性。承接性是指楚文化、中原文化、汉味民俗文化景点的保护与建设、加以黄鹤楼、盘龙城、集家咀等为标志的文化景观的进一步仟发;融合性是指宗教文化遗存及其交融,如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及其“湖北新政”的历史遗存、汉口中西合壁交融的建筑的保护与开发;革命性是指辛亥革命的遗存、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武汉活动遗存的深度开发;发展性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文景观建设,如蔚为壮观的南望咀——龙王庙旅游景观建设等。如能将以上四者结合起来,就能体现武汉旅游产业的深厚文化底蕴与面向未来的气魄,从而就抓住了建设武汉优秀旅游城市的精、气、神。
(三)建设旅游城市的产业依托
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一是依靠旅游业本身,二是需要其他产业的支持、融合与交流。 从旅游业本身来看,90年代以来武汉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基础,1999年末全市宾馆饭店142家,从业人员2.1万人,全市里级饭店47氛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6家,定点院校14家。本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748万人次,实现收入104.8亿元;涉外旅游者16.1万人次,创汇收入7336万美元。从产业融合情况看,综合开发型的旅游产业开始兴起。旅游业亦称无烟产业,投入少、收益大,产业关联度高,可以横跨一、二、三产业进行深度开发。有资料显示,旅游收入多增加1元,相应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增加10.2元。目前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全市相继出现森林公园、度假村、垂钓区,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旅游业与二、三产业发展也在互为融合,到开发区观光、汉正街购物逐渐成为旅游时尚。
(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依托
武汉的区位优势,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要利用这一优势,合理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市场。编排以武汉为中心的旅游线路,尽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江中游地区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大武汉旅游圈”形成吸纳客源与输送客流的良性循环讥制。
六、住宅产业
住宅产业是为人类生活提供居住空间的产业。它包括第二产业中的住宅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服务业。大力推动住宅消费、扶持与培育住宅产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是武汉面向21世纪,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住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住宅是人们最大的生活资料,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从消费需求演变趋势看,80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的前两项已经基本解决。进入90年代后,市场无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性储蓄持续积累,城市居民总体购买力上升到“万元级”,但消费尚未“升级”。因此开拓住宅市场,调动与满足经济发展的最终需求,是居民消费的内在迫切面积为8.5平方米,距小康水平差3.5平方米,按原七城区人口384.78万人计算,需住房1347万平方米;城调资料还显示,现在单元式配套住宅只占总量72.8%,还有27.2%的住宅处于普通住宅及其他住宅的低水平状况;每年有近5万对新婚家庭;全市有170多万流动人口,以上因素都构成住宅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
(二)住宅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住宅业有较强的相关效应,前后与50多个行业相关联。与建材、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木材等行业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家电、家具、装修、金融、保险、旅游、运输、商业等行业发展。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住宅建设增长10%,就能推动GDP增长0.5至1个百分点。未来10年武汉如能发展市场潜力大而又与其他产业相关性强的住宅产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保持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会给住宅产业自身发展带来宽松有利的宏观环境。
21世纪初叶,武汉住宅产业面临着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遇。首先是资金来源增加,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在区位优越的武汉,住宅产业将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随着开放的扩大,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住宅消费个性化的超势已见端倪,千楼一面,千户一面的“火柴盒”式住宅楼不吃香了,除面积需求外,还出现个性的需求。
❻ 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概况是怎么样的
武汉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606.91亿元,较上年增长16.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在“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5.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显著。武汉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拥有总资产855.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四位。
工业结构经过调整,轻重工业比例由41.7:58.3(1990年) 变为37.2:62.8(1995年)。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四大工业支柱格局以及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类产品特色逐渐明晰。非国有工业高速增长,使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由81.1:10.9(1990年)变为71.9:20.1(1995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仍起着主导和骨干作用。农业生产稳步上升,“菜蓝子”工程建设成就尤为显著。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于第一、二产业增幅。第三产业中的三大主导行业为商贸、运输邮电及金融保险。商品交易市场十分发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金融业发展迅速,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加强。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5.6:52.0:32.4(1990年)调整为10.0:48.6:41.4(1995年),向前迈进一大步。
社会劳动者就业情况,从业人员总计398万多人,(表1-1)。1995年与1990年比较,从产业门类看,第三产业从业者明显增大,居第一位。从所有制类型看,私营、个体从业者及其它经济职工增加了十倍多,国有经济职工仍占主体地位。1995年安置待业人员44000人就业。职工年平均工资5327元,其中国有经济职工为5781元,集体经济职工为3534元。
❼ 武汉产业的特色
武汉东湖国家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的所在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光谷”。
目前,开发区内拥有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依靠自主创新做强特色产业
湖北是中国研究光纤通信的起点站。1974年,邮电部批准成立武汉邮科院光通信研究室,标志着中国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1980年,武汉邮科院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根光纤。2001年,国家计委批准在东湖设光电子产业基地,这个基地的名字叫“中国光谷”。
如果说“中国光谷”在启动时仅仅是一个概念,那么如今它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并朝着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前进。
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总结了20多年的“光谷”历程。他表示,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成就了光谷的光荣梦想。
据介绍,武汉·中国光谷园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会聚了42所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区管委会首先将创新的重点瞄准了这些优势科技资源,确立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加大开放式公共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的力度。
同时,在园区的帮助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自有科技优势资源,建立了面向光电子信息领域需求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测试中心、共用仪器中心、信息情报中心等。既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薄弱问题,又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给企业带来活力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重视技术研发的整体发展思路下,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海创电子、楚天激光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得到应用;烽火科技近年来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打破了西方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垄断。
❽ 武汉的产业结构是怎样的呢
2010年全年 占比
gdp:5565.93 100%
一产内:170.04 3.1%
二产:2532.82 45.5%
三产容:2863.07 51.4%
❾ 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变化(附图)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主要变化:
武汉轨道交通
2000年,中国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为武汉地铁集团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由于线路短、票价高、换乘不便、路线不合理等原因,在试运营期和正式运营初期,武汉轻轨载客量都较低。其后虽然武汉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30.5公里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分别为:二号线,常青花园至流芳,39.8公里;三号线,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号线,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号线,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号线,老关村至堤角,25.3公里;七号线,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这7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的范湖站动工,二号线预计于2012年建成。
武汉过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调试运行通车。之后,逐步完善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整理竣工验收有关资料,“长江第一隧”于2011年方可正式通车运行)。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当时,由于市容环境不佳、城市建设无序,武汉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中国 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总部、东风有限汽车总部、东风本田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建于1862年的武汉江汉关。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汉·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2007年,区内科工贸总收入达1300亿人民币。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区投资数百亿建立光电子和数码产业帝国,还有中芯国际投资百亿元的芯片厂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的活力。高新区内有著名的光谷软件园,聚集着微软(武汉)创新技术中心、IBM全球服务中心、EDS全球服务中心、法国电信软件研发中心、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运营中心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它们已经成为武汉光谷软件园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有利促进光谷软件园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湖北省内其他的城市,尤其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GDP总额占湖北省的比重稳步提升。2001年,武汉的GDP总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汉市GDP总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达到34.5%。
❿ 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变化是怎样的
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变化:
武汉轨道交通。2000年,中国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为武汉地铁集团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由于线路短、票价高、换乘不便、路线不合理等原因,在试运营期和正式运营初期,武汉轻轨载客量都较低。其后虽然武汉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30.5公里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分别为:二号线,常青花园至流芳,39.8公里;三号线,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号线,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号线,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号线,老关村至堤角,25.3公里;七号线,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
这7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的范湖站动工,二号线预计于2012年建成。
武汉过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调试运行通车。之后,逐步完善隧道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整理竣工验收有关资料,“长江第一隧”于2011年方可正式通车运行)。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
当时,由于市容环境不佳、城市建设无序,武汉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
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总部、东风有限汽车总部、东风本田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建于1862年的武汉江汉关。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汉·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2007年,区内科工贸总收入达1300亿人民币。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区投资数百亿建立光电子和数码产业帝国,还有中芯国际投资百亿元的芯片厂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的活力。
高新区内有著名的光谷软件园,聚集着微软(武汉)创新技术中心、IBM全球服务中心、EDS全球服务中心、法国电信软件研发中心、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运营中心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它们已经成为武汉光谷软件园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有利促进光谷软件园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湖北省内其他的城市,尤其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GDP总额占湖北省的比重稳步提升。2001年,武汉的GDP总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汉市GDP总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达到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