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开大学的经济学院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有什么不同
经院是搞理论的,理论界有很大的权威;经发院是搞应用经济的,项目比较多
B. 巅峰智业集团区域规划研究院主要做哪方面的
峰智业集团区域规划研究院,中国区域规划智囊团的引领者,中国首家博士群区回域旅游综合性战略研答究咨询机构,由国内领先、规模最大的专业旅游咨询集团“巅峰智业”和中国第一家以博士命名的“北京城乡创新发展博士研究会”共同发起组建,专业提供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综合体规划、城市定位研究、产业发展规划、新区(园区)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咨询服务。
C.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是不是骗子单位
我也收到过吧,推测是骗子,不要相信
D.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是什么样的机构
东北亚开发研究来院是由原国务源院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同志建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批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的国家级国际性研究事业单位。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是一家集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公益性经济与政策研究为主的研究咨询机构。研究院立足于东北亚地区,面向世界,从事经济、商贸、区域开发、城市经济、金融环境、产业协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9年,东北亚开发研究院成立专家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任名誉院长,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2010年,经东北亚开发研究院院委会批准,正式成立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任首席顾问。所下设研究室、对外合作部、项目管理部、办公室四个常设部门,主要从事产业政策分析、产业分析预测、产业咨询规划、产业国际交流等研究工作。
E. 区域经济研究所的业务范围:
一、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家各个区域产业领域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产业回经济发展相关的调答研活动。二、定期开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学术交流;组织人才培训,举办关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研讨会等相关活动。
三、组织相关产业政策研究领域专家为国家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开展区域产业经济的促进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等。
四、完成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交办的其它任务。
F.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区域经济学和财政学院财政学哪个好
一样的。抄
801经济学和803经济学综合袭各自适用专业
1.801经济学适用专业
财政学院:财政学
金融学院:金融学;金融工程
2.803经济学综合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金融学
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
G.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8年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下,区域合作将继续推进。从四大区域板块看,在积极财政政策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的背景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将可能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建议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重点解决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尽快细化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将城乡一体化与城市经济圈结合起来。
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个中部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243个东中部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进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区域经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一、2008年区域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沿海地区增长放缓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当然,其他地区经济增幅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但相对回落幅度较小。
以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看,2008年1—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青海、天津、陕西、新疆4个地区增幅提高外,其他地区的增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海南省达到了29.4个百分点。分大区域看,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广东、北京等回落幅度较大,与全国平均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详见表1。
2.区域合作、布局向纵深推进
环渤海区域在交通物流、环保、人才等领域合作上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落实
“京津科技合作协议”、“京津城市流通领域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以京津为核
心的环渤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流通一体化体系。
9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为未来长三角向中部、西部继续扩容提出了要求。在长三角城市中,
包括土地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
各项城乡统筹管理的试验正在悄然进行。
9月27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该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是: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
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加上之前的几个特区或实验区,我国已在东中西、南北中形成了大的改革试
验区的布局。
二、地区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仍比较大
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在拉大。针对各地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人均GDP相对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还在拉的。
三、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两个基本因素
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等,不过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比较大,一是区域政策,二是产业转移态势。
1.区域政策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
目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细化和调整,从过去以行政区划分,改为功能协调发展,由此成立多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定不同的战略目标、功能和任务。目前已有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显示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从城乡开放向城乡结合,以及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变化。
2.产业转移对中西部的作用不能寄希望过高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成本敏感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加之节能减排和新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 “成本倒逼”迫使东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但是我们注意到,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但很多企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以后往往遭遇到产业链不配套的问题。无疑,虽然很多企业希望有优惠政策,但越来越多企业更看重当地是否有配套能力,而这种配套能力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逐步积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担心产业转移中发生“产业空洞化”现象,在普遍重视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筑坝拦水”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在经济景气不佳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加剧。
四、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在国际环境不佳、国内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幅普遍下调。基于保增长、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们对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如下:
1.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信息和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也获得了很快发展,形成了京津创意之都、成渝创意走廊、长三角创意产业群、珠江创意研发都市圈等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增长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8号桥”创意产业集聚区,杭州的“西湖创意谷”,长沙的“蓝猫”动漫产业等,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和工业旅游的品牌、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名片,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鉴于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培植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各地对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在外部环境不景气、国内经济面临转型的情况下,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将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2.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的城市集群带。在这些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速度快,使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经验正在被不同地区学习和借鉴,从而促进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预计2009年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的态势将更加明显。
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幅有望继续高于东部
从支出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需,而东部地区对外需依赖程度相对要大一些(见表4)。仅就外需的直接影响看,显然东部地区所受的影响比较大,中西部地区受到的是间接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从生产角度看,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由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东部为6.88%、中部为14.60%、西部15.97%、东北为12.12%),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更大。从第二产业的发展看,东部地区由于外向度更高,中小企业地位更加重要,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所受影响更大。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目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以东北为例,辽宁省生产与盈利对石油炼化行业依赖程度较大,黑龙江省则依赖石油、煤炭的发展。中西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市场对资源的需求明显减少,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从第三产业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基数较低,增长空间更大一些,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其增幅可能会更乐观一些。
总体上看,2009年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略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4.中西部投资增幅与东部地区差距会拉大
近年来,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增幅基本保持领先东部的局面,预计2009年这一态势将继续,而且增幅差距有可能拉大。原因有三:
一是国家投资重点有利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多个方面。特别是2009年国家支持投资的重点将是基础设施与民生方面,中西部地区这些方面的欠帐较多,投资空间更大。
二是政策导向与支持。相关部门正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吸引外资向中西部投资。相关措施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长三角、珠三角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使中西部在沿海地区的招商推介更加正规化、常态化;鼓励有意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整合中西部股权结构分散、治理结构规范的企业,使真正依托中西部市场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得到内外资共同的参与而受惠等。政策导向的变化,加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增强,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创造了条件。
三是企业构成不同对投资的影响不一。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较看,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大企业比重相对大一些,中小企业比重小一些。由于企业效益增幅的下降和市场前景的不明朗,企业自筹投资能力普遍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总体上看大企业融资还是更受金融机构的青睐,其投资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时,大企业投资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市场占有、长期战略、竞争力等因素考虑更多一些,而中小企业对短期市场变动更为敏感。两相比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的资金条件会好于东部地区。
5.消费品需求各区域可能会出现共振局面
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转换密切相关。从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看,各地区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因而消费差距很难进一步拉大。特别是由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加速,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这种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增长,获益最大的是中西部地区。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角度分析,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就成为必然。从消费结构升级看,东部地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消费升级速度将放慢,欠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也要小一些。
近些年,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总需求中有一种消费共振现象,即这两类收入差距悬殊的地区消费出现同升同降的现象。这是由于发达地区企业有大量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员工,这些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输出的劳动力,当劳动力输入地经济减慢工资下降时,不仅影响当地的消费,也影响到劳动力输出地的消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除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外,我们建议:
1.建立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地区发展评价体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要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在2008年编制完成。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状况,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地方和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有利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保障。只有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制定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才能使功能区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求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内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实践证明,要同时缩小这两个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健全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的要求,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同时调节“分子”和“分母”,允许包括人口在内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完全自由流动,做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集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这样才能既提高区域竞争力,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两个差距”同时兼顾的目的。
3.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要尽快细化
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政策攀比,最终导致区域政策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政策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体功能区的加快推进,就是为解决区域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
4.产业转移谨防走“弯路”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中西部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科学地承接。中西部地区如果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会使中西部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盲目乐观
H. 中智科博(北京)产业经济研究院怎么样
中智科博(北京)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智科博”)以产业研究体系为立内足点,致容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链规划咨询服务,一站式满足政府与城市运营商、产业发展商对城市与产业发展的系列服务需求。
研究院拥有资深的专家团队和一批规划设计、产业研究、招商引资的精英人才,是研究院锐意前行的坚实基础。全院设四大中心:产业规划研究中心、投资促进中心、政策研究中心、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八大研究所:新经济研究所、应急产业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金融产业研究所、文化旅游规划研究所、智慧城市研究所、新型城镇化研究所、全生态研究所。
I.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物流学哪个专业更好
哪个更好的问题要看你怎么理解了。。。按网上某些排名来说,区域更好一些,但是产业也不差,物流似乎又更实用一些,所以楼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确定专业
J.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是个什么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简介 一、成立背景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社会财富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地区聚集越来越突出。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崛起的,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迅猛发展,深度影响着诸多国家的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国家经济体系的中心走向了研究院。 2009年9月27日,为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振兴规划全文公布后,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落实规划的第一份指导性意见。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经济的强势。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导致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在交流上出现严重逆差,就是有力的实证。 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将文化积淀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如何提高社会运用文化产业政策的能力、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的能力;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管理,提炼出适合中国企业、组织的现代管理模式和理论;如何结合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如何寻找中西方文化产业的整合点和将其经验、模式和资本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对接等问题都是政府和企业关注但尚未解决的。 二、定位及使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隶属于北京大学,属于专项研究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关系,经济、管理与产业互动关系及产业规划、管理培训、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 研究院以服务中国产业发展为重心,以推动产业与现代管理发展为己任,在借鉴与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的同时,充分利用与拓展研究院现有的资源平台,努力将研究院全力打造成国内最具权威性和成果集成的融产业研究、高端教育、咨询和规划为一体的专业机构。 研究院主要研究、分析、解决以下三大问题:产业与政府管理促进关系研究、产业与现代管理作用关系研究、文化与文化产业转化关系研究。同时立足本土,推动中国产业与经济、政府管理互动,引导中国产业升级。 三、业务范围 1、学术研究 •专项研究:实现对产业的推动,既可以提供信息沟通、路径探索、技术服务以及学术支持,还可以为经济、资本、文化互动模式及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和实践探索。 •高等教育:培养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专项高端人才。 2、管理培训 •面向政府和企业,针对地方主要领导和大型企业决策人开展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高端培训,促进政府及企业领导力更新、管理升级。 3、产业规划 •提供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充分整合利用我院及北京大学学术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承担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项目。 •开展高端产业项目的研发、孵化:依托北京大学优秀的科研环境以及信息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身前沿的行业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优质产业项目的生成与落地。 •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为根基,组织专家进行考察、调研和论证,提供深具可操作性的园区规划方案,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开发与建设。 4、项目咨询 •研究院以自身多年来对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领域的理论探索与案例实践,以及广泛深厚的社会资源,为企业及政府提供项目咨询服务。 5、学术发展 •出版:《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举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高端论坛 •开展: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国际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