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对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你有何好的建议
一、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发挥文化产业对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枢纽作用“十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速度并没有提高,这种情况在“十一五”期间有望扭转。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大大提前,2015年提前实现小康,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我国人均消费到2020年将可能实现年均10.8%的增长,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文化消费将真正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这两年来已经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下一轮消费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等。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得到解除,消费升级的速度将会更快。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充分说明,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枢纽性作用。我们应该加快改革步伐,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的重大举措尽早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增长周期。建议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制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描绘出蓝图。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体制改革的效应将开始全面释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3年以来,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可以预见,存量领域国有文化资产之间兼并、重组、整合的速度将加快,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产业格局将有利于政府对文化产业实施基于市场的内容监管,推动“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形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将融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框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统一市场。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谐发展,走向现代国家的一场革命。建议吸取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组成多部门参与的文化体制改革指导机构,开展全面调研,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三、统一和规范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经过“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比较丰富,人民群众自主消费文化产品的权利基本得到落实,但是自主生产文化产品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具体表现为:产品市场已经形成,要素市场还没有统一(投融资体制改革还在破题阶段);不同所有制之间,增量领域和存量领域之间还存在壁垒。随着“十一五”规划对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明确,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正在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正在逐渐建立,股份化过程将逐步实现,投融资市场将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将真正建立起来。国有和民营文化资本在统一市场体系中并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特点。在国有文化机构不能迅速松绑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挟技术与资金双重优势异军突起是不可避免的。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看,“增量改革”在体制转型的特定阶段必不可免。就目前而言,开放市场、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在文化领域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的重点,具有明显的促进改革的积极作用。活跃民间投资将提高体制内闲置资源要素的价值,并提高延迟改革的“机会成本”,使得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产生“内生动力”,并使加快改革以“盘活存量资源”更为容易。“十五”以来我们一直实行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市场开放的战略,“十一五”期间应该转变为以全面开放和构建文化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四、关注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结构重组中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2006年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由技术和资本唱主角。由于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历史性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资本市场再度活跃,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打破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的重组,对文化体制改革产生巨大压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的建议具有重大意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历史包袱较少,将成为新型的传媒监管体制的试验场所,从而与体制内文化体制改革遥相呼应。我们应该抓住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历史性契机,最大限度地放开市场准入,统一体制性环境和政策性环境,将发展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建议有关部门抓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的历史机遇,革除束缚国有文化资本发展壮大的体制性障碍,主导终端消费市场的整合,抓住这一契机,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五、加强区域协调,寻求产业发展新机遇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2005年以来,各地都在积极制订“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呈现一种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的分梯度非均衡发展态势。处在经济、文化发展历史逻辑的不同阶段上的各个地区,应该在差别竞争的基础上,加强整合与合作。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程度较高,已经处在与全球化最前沿领域“接轨”状态,可以制定“外向型发展战略”,着眼于尽快成为全球性文化产业竞争的“一极”,并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如果进一步对近年来两岸四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互动的新态势在战略和政策层面予以关注和鼓励,将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东亚以至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理文化资源,找造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从全局着眼,我国文化产业东部实力强大而西部资源丰富,因此,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东部,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西部。无论在东部还是中西部,文化产业都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心。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到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应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战略,作为“新兴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选择。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区,文化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如果成功替代传统产业,将改写中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路径。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将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转折时期。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既有所发展又极为不足;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极不平衡,既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又有基本文化权益不能保障的问题。对此,我们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克服市场失灵,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又需要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将文化建设转移到新的体制基础上来。
㈡ 请就发展湖南文化产业的途径提几点建议
你好!
我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建议
希望湖南电视台承担起弘扬戏曲的认为
以湖南电视台的营销力量打造弘扬京剧的娱乐栏目
让年轻人接触京剧
了解京剧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㈢ 试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1)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
(2)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
(3)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民族精神,打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
㈣ 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经验,北大三方文化咨询网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采访了陈少峰教授,现谨就其中关键事项和重点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参考。
1,文化产业规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重点项目和细化方法。
2,结合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产业园建设的特点,规划中应当对如何定位、发展文化产业园,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产业园的集聚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反思与对策提案。
3,规划中的每个文化产业园区应当重视企业集聚,重视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出1-2个今后的上市公司,以促进产业集聚度的提升。
4,在文化产业的具体产业选择上应当突出(或者大中城市至少应当包括)“数字文化产业”、“3D技术与3G技术”、新媒体发展、本地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与活动经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若干个文化品牌等。
5,建设若干个具有品牌效益的特色项目,如中国文化出口基地、中国艺术产业基地、3D技术与影视动漫基地、网络文化产业基地、茶道文化产业基地、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实现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6,规划中应当注重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本地其它相关产品销售和城市营销等的项目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7,注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高集聚度的产业链建设,如创意、策划、企业集聚、产品研发、产业配套、营销、出口、广告、品牌授权、对外连锁经营、文化旅游、夜间娱乐、人才培训和本地产业升级等产业链的打造。
8,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
㈤ 从政治生活角度,提出政府解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新时期以后的事情。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可以看到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文化市场出现并逐步得到认可,文化产业在艰难困苦中萌生并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89-1998年,文化产业浮出水面,在艰难前行中得到社会认可。总体上来说,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只是经济发展的配角;第三阶段,1999-2007年,文化产业取得重大发展。
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1年,发展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文化产业从此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专章论述了文化建设,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04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2006年通过的国家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容。2007年,十七大报告又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这第三个10年当中,文化产业观念深入人心。文化的产业功能、经济属性得到普遍认可,文化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楼梯和舞台,而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角之一,“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目的。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例如,资金市场、设施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急需建设和发展。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
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但由于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当前,根据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在发展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体制不顺、管理不畅等问题。
只有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尝试中,考虑组建统筹管理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机构或部门,集中力量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既可以考虑对现行的宣传文化部门设置体制进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形成一个整合现有各部门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职权和职能的新的综合性部门。如果组成一个负责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部”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成熟的话,现阶段至少也要建立一种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尽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㈥ 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主党派中央提交了相关提案,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拓宽发展思路 增强原创力
【声音】文化产业具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耗能低、污染低等优势和特点。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回应】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足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文化产业要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建议】民革中央提出,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空间,关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学习国际先进的成功经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力;协调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努力构建文化产业的人才优势;健全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保障机制,清除影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完善税收政策 促进产业发展
【声音】2009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总数的2.5%,但离支柱性产业所应有的比重尚有差距,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继续予以扶持,尤其是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回应】民建中央在提案中认为,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不完善之处:现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税收立法层次不高,而且相关政策之间缺乏配合协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够;税收征管能力尚待提高。
【建议】民建中央提出,强化战略发展意识,完善文化产业税收制度体系;实施差别税率,减轻文化产业税收负担;完善促进高端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制定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企业所得税方面看,为体现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税收政策导向,可考虑对所有文化企业适用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15%的优惠税率。
理顺管理职能 鼓励文化消费
【声音】一些管理部门尚不能深刻认识文化发展与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联系,认为文化投入大、见效慢,因此动力不足,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流于形式。
【回应】民盟中央在提案中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并不适应: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界定不清,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尚未理顺;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资金过少;尚未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出现浮躁、浅薄之风;农村先进文化真空现象严重;有利于文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㈦ 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建议
1.经济: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专,促进产业结构优属化升级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拓展对外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政府对文化市场应该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㈧ 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经验,北大三方文化咨询网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采访了陈少峰教授,现谨就其中关键事项和重点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参考。
1,文化产业规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重点项目和细化方法。
2,结合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产业园建设的特点,规划中应当对如何定位、发展文化产业园,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产业园的集聚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反思与对策提案。
3,规划中的每个文化产业园区应当重视企业集聚,重视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出1-2个今后的上市公司,以促进产业集聚度的提升。
4,在文化产业的具体产业选择上应当突出(或者大中城市至少应当包括)“数字文化产业”、“3D技术与3G技术”、新媒体发展、本地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与活动经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若干个文化品牌等。
5,建设若干个具有品牌效益的特色项目,如中国文化出口基地、中国艺术产业基地、3D技术与影视动漫基地、网络文化产业基地、茶道文化产业基地、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实现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6,规划中应当注重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本地其它相关产品销售和城市营销等的项目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7,注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高集聚度的产业链建设,如创意、策划、企业集聚、产品研发、产业配套、营销、出口、广告、品牌授权、对外连锁经营、文化旅游、夜间娱乐、人才培训和本地产业升级等产业链的打造。
8,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
㈨ 政府,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政府应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专,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属,为文化产业发展搞好管理和服务.如:搞好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政策,搞好人才培养,加强市场监管等.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相关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