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来越来越源大。
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
高的。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Ⅱ 台湾服装产业发展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消费特点和贸易特色
台湾的服装纺织业可以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缩影。
Ⅲ 食用菇有哪些,药用菇有哪些
食用蘑菇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称为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丽蘑、铆钉菇、粘盖牛肝菌、正红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
药用蘑菇
目前中国药用及包括试验有药效的大型真菌有500余种,除了传统药用的茯苓、冬虫夏草、灵芝外,近些年新发现并作为药用的有云芝、树花、古尼虫草等,以及假蜜环菌、安络小皮伞、槐栓菌、乳白耙菌、黑柄炭角菌等等。
药用部分主要是子实体,但有一些是通过现代发酵工业技术大量反制菌丝体来加工制药。国内外研究试验表明,天然的药用真菌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目前在寻找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的药物方面,从包括真菌在内的中药中筛选,无疑是前景看好的。
毒蘑菇
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Ⅳ 90年代后,台湾重点发展产业是什么
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主的工业是台湾经济结构的主体,并不存在产业的空洞化.
Ⅳ 谁能告诉我近十年来台湾经济的概况
步入八十年代以来, 台湾意识到未来的市场竞争也就是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 竞争。于是,它一方面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工业,另一方面将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高技术部门.与此同时,它还刺激其他工业部门比重日益增大的资金投入研究与发展方面。经过40年的发展,整个台湾经济结构已从一种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化经济。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为世界瞩目,被列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89年,台湾国内生产总值为1,526亿美元,人均7,509美元;1990年生产总值1,62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90美元;外汇储备1,760亿美元。1996年,台湾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年经济增长率为5.7%,为近六年来最低水平。平均失业率为2.26%,为近十年来最高纪录。生产总值为新台币74923亿元,约为2729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2752美元。1996年台湾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17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出口额为1159.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9%,为近六年来最低增幅;进口额为1012.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2%。 台湾传统上是农业地区, 但最近几年农业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台湾只有25% 的土地适于耕种, 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台湾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茶叶和大米。台湾渔业发达,出口多种海产品, 如鳗鱼、金枪鱼、虾和深海鱼类。台湾早期工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 到六,七十年代, 轻工加工工业比较发达, 到80年代才发展了轻化工工业, 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占42%, 其中劳动密集型 工业占14.9%, 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占19.2%。目前, 台湾制造业种类较多, 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 工业产品包括汽车、飞机、轮船、石油化工产品、钢铁、机械、电器、 电脑与电子消费品、纺织品与服装、体育用品、 鞋、玩具、加工食品及手工艺品等, 大部分用于出口。
台湾的目标是在继续发展传统工业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 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空、高级材料、专用化工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工业,以及光电, 半导体、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高级感测、生物技 术、资源开发、能源节约等八大关键技术。 年来, 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 服务业也发展很快, 占GDP的比重逐渐超过工业, 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55%, 同期服务业的就业率平均年增长率达4.4%, 高于总就业增长率的2.4%, 致使其就业率占总就业比重增加到48%。
服务业结构也从传统的商业及政府服务逐渐走上现代化专业性服务产业包括保险、金 融、运输、仓储、通讯,以及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增长较快, 其中以保险业增长率 最高。
Ⅵ 台湾文化产业概况
台湾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台湾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经过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社会经济面临全面转型,为了适应电子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观点,期待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整个台湾的制造业,推进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总体营造”计划非常值得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台湾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所谓“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即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生长空间,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脉。与此相关的另一特点是,利用文化创意的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加工的基地,比如在考察中所见的彰化县董坐石砚艺术馆、台北县木雕工艺坊和台北市龙山华夏文化区,其基本模式都是利用本土化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虽然它们中的个别有官方补贴,但主导者一般都以民间为主。以台北市龙山华夏文化区为例,该区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这是一个利用历史古建,通过对台湾街区场景的再造而开发的集艺术、旅游、休闲和餐饮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消费场所,它以怀旧的主题,实现了产业化的升级改造。由此可见,无论是园区还是基地,其内容建设都离不开创新性的创意设计,否则就是空壳。另外,还需具有“复制的真实”,而非虚假的真实,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更不能忽略细节的营造。这些,正是目前肇庆端砚文化产业需要关注和思考之处。
宽容尊重,展示多彩文化。台湾社会开放,为各种文化形态留存和生长提供了沃土,文化现象丰富多彩,经过整合包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本土文化观光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台湾当局对台湾少数民族划定相对独立的的居住区,鼓励保留并协助挖掘、发扬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服饰、语言、耕作方式、建筑风格、歌舞形式,甚至开辟了台湾少数民族电视台。同时,给予相当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台湾少数民族居住区面向游客开放,形成了十多个异彩纷呈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区,既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中流失湮灭,也有效地解决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就业收入;二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台湾当局将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日治时期、蒋氏治理时期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领事场馆、陵园纪念堂稍加修复,原样保存,配以解说系统和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面向居民和社会开放,形成了点多量广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点,让历史记录真实地保存与再现,也极大地增强了台湾人文景观的吸引力;三是宗教文化,台湾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佛教十分盛行。各财团法人、家族兴建和信徒捐建的寺庙遍布全岛,有“庙比人多”之称。这些寺庙建筑风格各异,造筑精美,投资巨大,且都有较好的地方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支撑,免费向游客开放,使之成为台湾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探视台湾本土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
台湾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不少成功之处,但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是有的文化部门过度的商业化色彩对文化本身有侵蚀;有的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不到位;私人占有的文化遗址缺乏合理的社会机制推动发展等。
Ⅶ 五金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传统的五金制品,也称“小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现代社会的五金制品更为广泛,包括五金工具、五金零部件、日用五金、建筑五金以及安防用品等。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五金制品行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已成为工业制造不可缺少的一个产业环节。近年来,更凭着制造五金制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我国五金制品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已成为全球五金制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建筑五金行业市场现状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建筑五金行业上游包括钢铁、有色、塑料、玻璃纤维等原材料,下游则是幕墙、门窗、房地产、市政建设等应用领域。
建筑五金产品成本主要源于上游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五金产品的品质优劣,其价格波动也影响着建筑五金企业经营情况。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环保督查高压下,钢铁、有色等供给规模明显收缩,价格上涨明显,对建筑五金造成较大影响。
建筑五金行业未来展望
建筑五金行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及不可替代性,是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周期的行业。建筑五金行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市场容量巨大等特点,是带动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安全、建筑节能、建筑装饰的发展,建筑五金作为现代建筑的关键部件,其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长期发展稳中向好。
不过,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企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建筑五金行业需逐步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出口,在贸易摩擦已成为常态、贸易摩擦来源多元化下,建筑五金行业短期发展面临挑战。
尽管短期面临重重挑战,但建筑五金行业已经在多年的残酷竞争环境下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行业整体抗压能力也比以往更加强大。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有望突破瓶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建筑五金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Ⅷ 美国食用菌产业概况及市场状况如何
(1)产业概况
美国大部分食用菌是双孢蘑菇,其中一小部分是大褐菇和小褐菇,即双孢蘑菇的变种。香菇、金针菇、平菇、灰树花、木耳、鸡油菌、羊肚菌以及其他品种在美国也有一定的消费量。
宾夕法尼亚州是美国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州,双孢蘑菇是该州产量最大的农产品,产量占全美的45%;其次是加利福尼亚州,产量占全国的20%,几乎每个州都有食用菌生产。自1970年起,美国年食用菌产量以7%的速率增长。同时,食用菌生产农场的数量从1970年的500多家下降到现在的约150家(美国农业部数据)。
在宾夕法尼亚州,约60%的食用菌以鲜品的形式销售,并且实现了周年生产,年产量达1.6亿千克。
许多消费者喜好食用菌,除了其独特的烹调风味外,更多考虑的是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功能。食用菌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双孢蘑菇为例,其蛋白质含量比菜豆高,香菇也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食用菌既是重要的食品,也是天然的药物和出口创汇的农产品。
对于那些没有许多土地但又想发展副业的农民而言,小规模的食用菌栽培是个很好的选择。在美国,很多小型的食用菌生产设备适合那些希望把栽培食用菌作为蔬菜生产的公司或者个人。他们可以通过发展食用菌来转化一部分农林废料。食用菌生产在管理农业有机废物、转化农、林生产下脚料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绝大部分美国的食用菌栽培者采用代料栽培。木屑是栽培香菇和其他食用菌的代料中最常见的成分。有时候,也使用稻草和玉米芯来替代木屑。此外,有不计其数的菌种供应商遍布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对不同菌种进行比较,通常鼓励大型食用菌生产者从不止一家的菌种供应商手上购买菌种,因为不同的菌株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在美国,众多菌种供应商也销售蘑菇生产专用机械设备和相关的工具仪器。美国的香菇椴木栽培,以当地的椴木为主,通常使用橡树的椴木。鲜香菇的价格在一年中的冬季最高,一些栽培者使用温室生产来扩大供应量。
(2)供求与营销
2003—2004年度美国的食用菌销售量较上一年度增长1%,为3.77亿千克(美国农业部数据)。全美2003—2004年度食用菌销售额达到8.53美元,较上一年度上升3%。食用菌栽培农场数量现为278家,较上一年度数量增长13%,其中148家是专门的稀有菇类(香菇、平菇等)生产商。2003—2004年度,美国双孢蘑菇的平均价格为2.25美元/千克,稀有菇类的平均价格为6.40美元/千克(美国农业部数据)。
2003年7月,亚利桑那州的P.M.Patterson博士为全美蘑菇协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每月购买食用菌0.059千克;每月购买0.322千克食用菌的消费者仅占被调查公众的11%,他们的消费金额约为销售总额的42%。其中,双孢蘑菇的消费量最大,约占94%。
在美国的一些地区,已成立了食用菌销售联合体。这些联合体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收购野生菌也收购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一些权威人士认为美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稳定的消费群和持续的产能。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稀有菇类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预计将在最近几年里加速增长。由于多学科的发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将更先进。稀有菇类的食药用功效将预示它们的产量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增长。
在日本和中国,稀有菇类以鲜品、干品、罐头产品等形式销售,这也为美国的出口商提供了商机。在日本,绝大部分鲜香菇都统一采收并运送到中央青果市场,在那里经纪人和其他参与者通过投标竞价的方式购买香菇。随后,鲜香菇将分别运到各地的零售商手中。其他的食用菌,如平菇,在农场包装后直接输送给经纪人或零售商。在美国的一些地区,非常廉价的中国产干香菇已导致市场价格走低并对美国的小型生产者构成威胁。
Ⅸ 简述台湾物流业发展现状、特点与发展前景
一、抄台湾外贸依存度高,国际物流向来为重要服务产业。
二、位居亚太中心位置,且海空国际运输能力强大 ,具发展国际物流先天优越条件。
三、协助国际物流业者,随台商/全球布局脚步发展,有利於提升台商全球供应链管理竞争力。
四、掌握两岸直航契机,善用四海一空自由贸易港区机制 ,创造国际物流商机。
Ⅹ 电子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子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电子产业总产值由2471 亿元增加到24058 亿元, 增长874%, 年均增长32.9%; 电子产业增加值由449 亿元增加到3545 亿元, 增长690%, 年均增长29.4%, 均远远高于同期制造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电子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确立了我国作为世界电子产品生产大国的地位。1998 年中国大陆电子产品总产值占世界电子产品
总产值的4.52%, 超过作为世界重要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的韩国(3.96%) 和台湾(2.86%), 仅次于美国(30.40%) 和日本(19.58%)。①电子产业的快速增长是与该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电子产业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领域。本文将就电子产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电子产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1.电子产业FDI 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领域, 该产业三资企业资产合计为7645.07亿元, 占我国全部三资企业资产总额的19.47%,资产超过排名第二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两
倍; 同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是外资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资产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的63.25%, 远远高于23.26%的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电子产业之所以成为外商投资额最多、增长
速度最快的制造业领域,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增长及巨大的市场潜能。以
通信行业为例, 仅2004 年一年, 中国新增局用电
话交换机容量就达到7019.6 万门, 新增移动电话
交换机容量达到6048.9 万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巨大的
市场吸引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的争夺。二是中国国
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按现行汇率计算, 中国国
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 美元, 分别相
当于泰国的38.33%, 马来西亚的28.7%, 韩国的
9.2%, 台湾省的6.8%, 香港特区的5.1%, 美、
日、德的4%左右(吕政, 2003)。为降低制造成
本, 外资将电子产业中的低端产品或技术含量不
高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 以利用中国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比如, 随着台湾制造业
成本的提高,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纷纷向中
国内地转移, 中国台湾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产值在
海外已达50.1%, 其中中国内地产值高达31.1%
(胡静林, 2003)。
2.电子产业吸引外资的平均规模
1996 年以来, 各行业总计的外商对华直接投
资平均协议金额和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
金额变化幅度不大, 均稳定在200 多万美元。但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
额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1996 年的
258.3 万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万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最高的2000 年达到
742.7 万美元。
电子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增大的重要原
因一是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强的电子电气类跨国公司已全部来华投资。
二是跨国公司投资金额增大, 例如诺基亚在2000
年5 月主要投资并倡导了一项总投资达100 亿元
人民币的北京星网(国际) 工业园项目。2000 年
电子行业外商协议投资金额大幅度增长可能与当
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资协议的签署有很大关系。但
是也应该看到, 虽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商
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较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根据《1994 年世界投资报告》,
设置在发达国家分支机构的平均FDI 规模为1730
万美元,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 平均每个企业
的外资规模约为430 万美元。与世界水平比较,
中国外资平均项目规模仍然明显偏小。
3.外资投资企业类型的变化
1997 年以来, 电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
变化不大, 但外资企业数量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的势头, 规模以上外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330 个
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资企业
中,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423 个减少
到2001 年的386 个, 下降8.7%; 而外商投资企
业数从1997 年的33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速度较快, 增幅达到45.2%, 外商投资企业
的比重超过港澳台投资企业而成为电子行业外资
的主体。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 合资经营企业、
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变化
不大, 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从1997 年的
6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207 个, 增幅高达245%,
外资在电子行业的投资有倾向于采取独资企业形
式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在于: 在改革
开放之初, 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还很生疏, 通过
合资或合作的形式与合适的中方伙伴结成合营载体, 既有利于与各级政府沟通并顺利进入中国市
场, 又有助于规避各种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
加之当时的法规不允许外商建立全资销售子公司,
中方合营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便成为外商选择
以合资或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随
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化, 中国各级政府的办事效
率和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政策放松, 外商
投资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原先因其具有
明显的互补性而成为中方可以利用的那些资源逐
渐减少并弱化。近年来大量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
跨国公司, 往往拥有人才、技术、产品、品牌到
规模、融资、管理等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所有权优
势, 为了实现垄断核心技术和获取高额市场回报
的双重目标, 并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控制战略, 通
常更愿意选择以独资方式进行战略性的集中投资
(朱仲羽等, 2002)。
4.外商投资方式的变化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并购一直是外商直
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在1990 年, 全球外商直接
投资金额为2020 亿美元, 其中并购金额为1510
亿美元, 占75%, 到2003 年, 外商直接投资达1.3
万亿美元, 其中, 跨国并购金额为1.1 万亿美元,
占85%左右。但我国利用外资长期以绿地投资为
主, 与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存在严重错位, 其产生
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法规和政策上的限制。但近几
年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有增
加的趋势, 发生在电子信息产业外资并购案主要
有: 爱默生电气斥资7.5 亿美元购买华为的电气
业务部门, 阿尔卡特通过收购中方股份获得上海
贝尔的控制权, 东芝公司收购东芝与无锡华晶合
资的“无锡华芝”中方股份。外资并购投资的增
加主要在于政策的放开, 2001 年11 月14 日, 中
国证监会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涉
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规定》, 允许外商非投资性
公司, 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通过受让非流通股
的形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 实现买壳上市;
2001 年2 月14 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外商投
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
明书特别规定》, 外资企业可能获准收购国内500
强企业, 包括国内A 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
国有股和法人股。另一方面, 由于创建合资企业
从考察谈判到开业一般要1.5- 2 年时间, 要达到
一定规模又需3- 5 年时间, 而并购只要3- 5 个月
就可以迅速形成生产规模, 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
场份额。所以对跨国企业而言, 采用并购投资方
式, 可以快速、低成本地进入中国市场, 减少市场竞
争, 并可以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李晓华等, 2005)。
5.外资投向的地区集聚
从总体上看, 电子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北京、江苏和山东等
七省市电子产业的企业数量占全部电子产业企业
数量的52.69%, 资产占全部电子信息行业资产的
65.20%。电子行业在省内也呈现出地区集聚的特
点, 例如, 广东东莞、江苏苏州已形成电子产业
集群和世界电子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广东的深
圳、东莞、惠州、广州四市电子产业总产值占全
省的83.67%。外资在电子产业的分布也呈现出地
区集聚的特征, 以所有者权益衡量, 投向上述七
省市电子产业的外资占电子产业全部外资的比重
达到86.68%。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投向电子信息产
业的外资均呈现地域集中的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
的地区集中度与外资的地区集中度表现出很强的
相关性。
电子产业以及该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地
区聚集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外国及港澳台
公司在某个地区投资后, 如果收益高, 该公司会
继续进行后续投资, 包括对原有子公司的追加投
资和设立新的配套公司; (2) 当某个大型跨国公
司在某地投资后, 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各
类专业服务公司以及竞争对手也会随之进入; (3)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聚集能够促使该地区的企业
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推动外资投向的进一步
集中。美国学者Head 进行的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
的研究发现, 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 地区聚
集存量每增加10%, 该地区被潜在投资者选中的
可能性就增加5- 7% ( Head, 1995)。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电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外资对电子行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外商直接投资表现出比较
明显的相关性, 外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行
业, 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江小涓, 2002)。电子产
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的。从
图1 可以看到, 在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三资企
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整个电子信息产
业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三资企业工业总产
值占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 年
的37.49%增长到2003 年的69.68%, 三资企业的
快速发展对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利用外资对电子行业出口的影响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一直保
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外贸出口总额从1995 年的
1487.7 亿美元增长到2003 年的4382.3 亿美元,
与此同时, 电子产品的增速更为迅猛, 电子产品出口总额从1995 年的165.32 亿元增加到2003 年
的1420.9 亿元, 电子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
从1995 年的11.11%增加到2001 年的32.42%, 增
幅远远高于外贸出口额的增幅。联合国跨国公司
与投资司的研究发现, FDI 与出口存在显著的正
相关性, 人均FDI 每增加1%, 发展中国家高技术
产品出口就会增加0.78%, 中技术产品出口增加
0.39%, 低技术产品出口增加0.31% (UNCTAD,
1999)。电子产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电子产业中三资企业出
口额占电子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4 年的57.
35%增加到2003 年的83.72%, 年均增长36.8%,
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从1994 年的20.84%
增加到2003 年的59.43 %, 年均增长47.37 %,
均高于电子行业合计出口额31.17 %的平均增
长率。
3.电子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变化
我们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来衡量电
子产业竞争力的变化。一般而言, RCA<1, 则表
明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若RCA>
1, 则表明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优势,
RCA 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RCA 指数大于2.5 表
示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 RCA 指数介于1.25 和
2.25 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介于0.8 和
1.25 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 小于0.8 表示竞
争力较弱。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困难, 本文采用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办公设备及电子
产品(Office machines and telecom equipment) 的数
据来近似地替代电子工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分析表明, 中国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的
RCA 值持续增加, 从1990 年的0.58 提高到2003
年的2.11, 从竞争力较弱发展到具有比较强的竞争
力, 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从
1990 年的1.05%增加到2002 年的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