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吗
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体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
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⑵ 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选哪些指标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开展科学的评价活动的前提。评价指标具有多重作用。主要有:描述作用,即描述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以作为进行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分析作用,即反映评价对象在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程度,实现对评价对象某个侧面的反映和认识;评价作用,即反映评价对象在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程度与人们的需要的相互关系,即是否满足需要以及差距多大;导向作用,即引导人们重视所评价的有关方面并按评价标准的要求把有关方面的工作搞上去。评价指标的形成过程是对评价对象进行理论分析、事实概括的过程。是通过抽象化的方法,根据那些有显著区别的特殊性标识对事实资料进行综合,在特殊性标识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指标,从而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性的过程。是一个从表面到内部、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偶然到必然的转变过程。评价活动总是表现为以一定的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评价对象的过程。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并评判其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评价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是评价结果公正、合理的必要条件。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对任何问题的分析,实际上都遵循于一种理论框架(Framework,亦称范式P)。运用成熟和定型的分析框架,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分析的结果也易于使人信服。然而,现实中的许多新问题,往往并无现成的分析框架可资遵循,或者已有的分析框架还不成熟,或与所研究的问题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就需要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探讨和确立新的研究分析框架。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重要的是要揭示各项指标的理论依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说明。以上通过三个思路,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即通过一般对竞争力的实现性指标、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指标的分析思路,通过借鉴波特的模型对产业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的思路,通过一般对产业经济运行指标进行分析的思路。但这毕竟是沿用现成的模式进行的分析,并不是从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进行分析的思路,因而难以针对性强的反映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构成。这里以以上三个思路所得到的指标为基础,结合产业的实际和特点,对已有的指标进行筛选,并增加一些对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大的指标,从而构建起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本思路是从三个大方面考虑产业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并力求突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市场的竞争这一国际竞争的本质。这一基本思路是从产业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对产业竞争力的一般研究而得出的。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具有的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所替代的独特优势,且能对需求方的需求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而且其贡献是利润的最重要来源。基础竞争力是自己竞争力得到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依托所在。环境竞争力是自己竞争力得到有效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这三者构成了产业竞争力的一个互相密不可分、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有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军品的科研生产能力和水平,因而军品的科研生产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以及转化与贡献)和企业的管理营运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手段、生产组织与管理效能及资源配置与利用状况)是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但作为产业微观基础的军品科研生产单位,能否有效率地研制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军品,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性地取决于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的运行机制,因而产业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军品科研生产的竞争机制与规模效应,评价、激励与监督机制,企业的所有制与市场化程度)的效率也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产业的竞争力是在国家整个科技工业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特别是相关的军工配套行业、主要的军工骨干行业对产业竞争力的成长至关重要;另外,考虑到人力资源竞争在当代产业竞争中的极为重要性,以及军工科研生产离不开的一些主要原料资源的供给,这里把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国家整个科技工业经济基础实力、相关的军工配套行业和主要的军工骨干行业的实力、人力资源及利用率(主要包括军工行业和行业外的高级人力资源的拥有密度,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管理效能)、自然资源开发能力(包括相关原料资源的拥有量及资源的开发与转化能力)作为产业的基础竞争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政府的支持和管理非常重要,因而对产业的政府管理能力(包括了军工行业管理体制、相关产业政策的效能及政府行业管理效率等)是产业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军品科研生产的商业化越来越浓,产业国际化能力(包括军工国际合作能力、军品出口增长能力、军品进口依赖程度等)也成为产业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家安全环境(主要是国家发展军工的意志和国内军品需求状况)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引导、牵引和推动力,因而也是产业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通常有:军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人数、产量、资产等)、军品的市场集中度(如:最大的4家、8家或20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军品总产量的比重)、在世界军工大企业排序中本国企业的位次等。R&D(研究与开发)费用及占成本(或产值、销售收入)的比重、技术改造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机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专利项目数量及估价。指标可用一国需求量占同类军品的世界需求量的比例来表示。需求增长速度指标:指标可用一定时期内军品销售额的增长率来体现。(可以用新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计量)相关产业和供货商的发展水平,可用相关产业和供货商的产出绝对额及其占一国工业产出比重反映。如果绝对额较大并占工业总产出比重高,说明相关产业和供货商有较充分发展。指标体系的说明:指标体系是反映或说明(产业)系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某些方面、某些环节、某些层次的某种属性特征的基本概念或范畴以及数值表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是竞争力真实属性的科学概况。指标体系由5个层次构成,分别为:1.目标层:即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最高综合层次,称为"产业竞争力",由3个分系统构成。2.分系统层:它将目标层分解为3个构成部分,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3.子系统层:它将各个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构成部分。即核心竞争力主要由国防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投入、科研成果转化率、科技增长贡献率、科研管理、设备水平)、企业管理竞争力(生产能力、生产率、劳动成本、经营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营运能力、资金聚积与资本增殖能力、企业家素质、企业文化、知识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集中度、规模经济)、产业运行机制竞争力构成。基础竞争力主要由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基础竞争力(主要是相关产业竞争力)、人力素质竞争力、自然资源竞争力构成。环境竞争力主要由政府管理竞争力(管理体制、法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行政效率)、国际化程度竞争力(出口、进口、国际合作)、投资体系竞争力(政府投入、社会融资)构成。4.主题层:分别将各个子系统分解为若干个主题。例如国际化程度竞争力子系统由出口、进口、国际合作3个主题构成。企业管理竞争力子系统由经济效益、企业和行业负债率、企业资本结构、行业市场结构等主题构成。人力素质竞争力子系统由高级科技、管理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全国工业生产部门平均工资水平的正负差距来表示。国防科技创新竞争力子系统由人均专利数、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军工产值比重。5.指标层:由构成各个主题的具体指标构成。如:出口由军品出口占世界军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对发达国家出口占出口的比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的比重、高科技军品占出口的比重、出口国家和地区数、出口占军品产值的比重等指标反映,进口由军品进口占本国军品采购总额的比重反映,国际合作由国际合作研制的项目数量和水平反映。指标体系共包含了项统计指标。三、产业竞争力的测算方法产业竞争力函数:P=F(a,b,c,…n)P=∑QF/∑F(P59)每个评价指数包含若干个要素层指数,要素层指数则根据它包含的各指标来求得。竞争力指数(要素层指数)值是根据要素层指数的值加权平均得到,Q为评价指数包含的各要素层指数的值(评价指标的计算值),F为各要素层指数(评价指标)的权数,N为评价指数包含的要素层指数的个数(评价指数的个数)。具体:P=K1A*K2B*K3C=……其中,K1、K2、K3分别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的权重系数。A、B、C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的分值。依次类推。解释:竞争力由多种因素决定。把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竞争力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与竞争力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产业竞争力函数。以P代表产业竞争力,(a,b,c,…n)代表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则产业竞争力函数:P=F(a,b,c,…n)。具体计算过程:1.首先从指标层入手,对采集到的用不同量纲表示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若干列量纲一致的数据系列。鉴于目前这些数据难以获得,暂用专家估计法获取数据。2.根据原始数据指标的性质,确定正指标数据是以最大值为100,负指标数据以最小值为100(这里只有军品进口占本国军品采购总额的比重为负指标)。3.每一数列按最大值(或最小值)为100,分别计算出各国在各数列的相应数值,该数值即视作各国的各项指标的分值。4.从指标层开始逐层汇总。指标层上的各项指标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数,即得到主题层上的分值。主题层上的各项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数,即得到子系统层上的分值。子系统层上的各项指标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数,即得到分系统层上的分值。分系统层上的各项指标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数,即得到目标层上的分值。竞争力指数(加权系数在0-1之间,由专家通过比较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主观评估得出,每一层次的加权系数之和为1)。同时,为排除指标体系各个构成部分在指标数量配置上的不均匀性,这里并不采用所有指标直接相加求和的计算方法,而是在各个层次上还要采用等权计算的方法,即在指标层上每一项指标所获得的权重等于同一主题下所含指标个数的倒数;在主题层上每一项指标所获得的权重等于同一子系统下所含主题个数的倒数;在子系统层上每一项指标所获得的权重等于同一分系统下所含子系统个数的倒数;在分系统层上每一项指标所获得的权重等于目标层下所含分系统个数的倒数。5.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形成的产业竞争力数据表有:(1)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表及标准化数据表(2)各项主题的分值汇总表(3)各项子系统的分值汇总表(4)各项分系统的分值汇总表(5)目标层的分值汇总表这是分析和讨论产业竞争力的依据。6.数据的来源:参考已有的有关机构的有关评估结果,结合产业的具体情况,得出有关数据。如,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基础竞争力(主要是相关产业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如IMD)对国家竞争力、国内经济实力、基础建设的评估结果。国际化程度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国际化程度的评估结果。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科技与开发的评估结果。企业管理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估结果。产业运行机制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估结果。人力素质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人才竞争力的评估结果。自然资源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自然资本的评估结果。政府管理竞争力(管理体制、法制、产业政策)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政府竞争力的评估结果。投资体系竞争力数据参考其他机构对投资(金融)竞争力的评估结果。权数是统计学中对统计指标具有权衡轻重作用的数值。指数是统计学中说明某一现象的状态的相对数,运用这个相对数,可以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即统一量纲。进口也有益处,学习先进技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量纲的不同,一方面表现为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另一方面表现为使用相同计量单位的指标间数量级别的可能差异;因而,要对指标实施无量纲化处理,将量纲不同的各评价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易于进行统计处理的数量测度。评估竞争力的简易方法--根据竞争力显示指标评估竞争力以上方法是从竞争力形成的内在深层次原因来层层推理得出竞争力指数。另外一种方法是从竞争力表现出的外在结果来层层推理得出竞争力指数。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排序)结果应当基本相同一致(特别是统一量纲后)。从竞争力表现出的外在结果来层层推理得出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根据市场占有率来得到。市场占有率的统计数据容易得到。由此,还可较容易得到以往各年度的竞争力指数,看到变化的历史和趋势。由于市场占有率的数据主要是国外市场占有率,所以还要考虑到国内市场占有率对竞争力的影响。由于军品质量水平有差距,还要考虑到质量水平(高附加值)对竞争力的影响,这与赢利水平一般有正相关关系。还要考虑到价格因素,过高、过低都不好。国防工业依赖出口程度:法国,高,瑞典,中,美国、德国,低,日本,极低。(美国政策208)指标体系涵盖得是否全面、层次机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质量的好坏。IMD的指标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八个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中分别包含25个至46个指标,共计290个指标。在通过这些指标为4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和排序时,IMD使用两类数据,其中2/3是硬数据---来自国际组织、地区性组织、各国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或其他组织的统计数据。另外1/3数据是调查数据,也就是软数据,它是根据IMD进行的关于竞争力的年度调查统计而来。IMD把有110项条目的问卷发给4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请他们评估他们的企业当前所处的竞争环境和他们所希望的环境。答卷人只针对自己的国家回答。今年的调查数据是根据2000年3月答完并交回的3263位管理人员的问卷采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得出的。WEF与IMD分道扬镳后1996年起独立做《全球竞争力报告》,其研究方法与IMD近似,但WEF更加重视软指标的应用。《全球竞争力报告》同样分八个部分:开放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动力和制度。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自1980年创立以来,无论从概念到理论,还是从统计到方法,以及在分析、政策和国家管理中的开发应用上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两者的理论基础基本一致,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之上的。WEF每年发表《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IMD每年发表《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在中国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国际竞争力联合课题组(简称联合课题组)从1997年以来已经发表了三部《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所有这些研究都是站在国家整体的角度上进行的。结合前人对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科学地认识军工内涵和外延的复杂性,我们认为:军工国际竞争力是指通过利用现有的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和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的能力。通过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现状,这是国际竞争力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创造和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这反映发展潜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实质。建立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大不等于强(国际竞争力高)的原则。因此,在选择指标时,拒绝了表示规模的统计指标。2.综合评价原则。综合评价原则要求选择的指标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实力。既要包括可量化指标(硬指标),也要包括不能量化的指标(软指标),如开放程度、管制政策的科学性等。建立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本文中,我们从以上指标对国际竞争实力进行定量研究,根据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定量比较,得出各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在全球的地位,并指出各国国际竞争力未来的发展潜力。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研究回顾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课题组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与竞争态势四类包括30个指标评价各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我们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竞争活力六个方面的内容。竞争实力是反映产业"要素供给"方面的实力,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创新实力三个方面。评价人力的指标主要有:大学文化劳动者比重、技术工人素质、企业家素质;反映财力的指标有:产值(规模)、总资产;评价技术创新实力的指标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强度、研究与开发人员强度。竞争潜力是指产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指一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包括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有:资源秉赋、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竞争能力是指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市场化能力、资源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市场化能力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资源转化能力是反映产业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和赢利能力,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增加值率三个指标;技术创新能力是反映产业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包括创新度(新产品产值率)、专利数比重两个指标。竞争动力是反映产业参与竞争的能动性。众所周知,一个产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提高竞争力,离开了竞争就没有竞争力可言。竞争压力是反映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力。显然,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助于产业提高竞争力。竞争活力是反映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灵活性指标,它取决于产业结构(相关与辅助产业状况)、产业组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因素。
⑶ 文化产业为什么作为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集回约度高科答技性的优点,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2.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有助于拉动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的社会意义。
综合起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决定。(原创)
⑷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融合催生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 这个新概念的特点,就是文化和经济版紧密结合,互相权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的直接产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的渗透力越强,影响力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就越突出.随着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文化力与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军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构成综合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与经济如此高度的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经济” ,将会像“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产业形态曾经创造的经济成就一样,不仅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再次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而且还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快速发展.
⑸ 怎样看待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可以说是比较滞后的。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文化事业,新闻事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我国,文化事业方面的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导致我国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我国国家实力和经济实力严重不相称。这种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让大家去想象:中国电视观众数量世界第一,中国电视台数量世界第一,中国电视频道数量世界第一,但是全中国3000多家电视台的年广告总产出还不到美国时代华纳公司一家媒介公司的电视领域年收入的60%。年产出百亿人民币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被誉为中国传媒产业的超强“航母”,暂且不与大国和强国的电视公司来比,就是与欧洲小国卢森堡的卢森堡电视台比较也相形见绌。卢森堡电视台年产出早已近3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近两百亿。而卢森堡面积为2586.3平方公里,人口49万多。湖南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6465万人,湘潭市总面积5016平方公里,人口270多万,卢森堡无论是从人口还是面积只相当中国的一个中等县。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至今还是电视产业小国,这与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三的地位极不相称。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日本为18%,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但据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4140亿元,仅占GDP的3%。
从总体上讲,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驱动轮。著名学者米切尔・J・沃尔夫曾在《娱乐经济》(<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一书中指出:“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以制造业为中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以服务业和知识为基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内容产业经济。文化产业在经济上非常重要,文化产业是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文化产业范围内的各产业相互联结,其“波及效果”会带动其他类别的产业。文化上的强国将成为经济强国。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的收入已经占据美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28%,高达每年4000-4800亿美元。按照美国某些专家的估计,到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有的学者估计,到2010年,全世界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是2005年的三到四倍,将达到12000-1500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预计占有60%左右。 在我国,文化产业也是一个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近几年的文化产业增长很快,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比如我们湖南,2008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530亿元,近5年年均增幅超过18%,高于GDP增幅6个多百分点。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低于发达国家,且不和美国比,就是在亚洲,我国的文化产业总值远远落后于印度和日本。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大力发展。况且我国每年对文化的消费需求远远大于其生产能力,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文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中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粗略估算进口和出口的比例是10:1,甚至更大。
文化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安全。如果说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国家的硬实力的话,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当今时代,不但需要硬实力,而且需要软实力。如果说硬实力让人敬畏的话,软实力则让人信服;硬实力让人敬而远之,软实力则让人“信而来之”。在这种意义上,软实力更重要。因为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软实力也可以成为制约硬实力或推动硬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强力推动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从国际形势看,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提高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近年来,在世界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艰难,甚至一些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围堵,一些企业在世界上受到一些国家抵制。而文化的影响则可以转化和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为文化产品并不等同于物质产品,它带有意识形态性,说白了,它带有宣传性,它可以传播特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可以宣传一个国家,大大改善其它国家民众对一个国家的看法、态度,有利于树立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改善一个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 而且,’一个国家的媒介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一个国家的媒介在世界上没有影响,它在世界上就没有多少话语权,在牵涉自己利益的新闻报道上就没有多少主导权,就可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当今世界,由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新闻媒体实力强大,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几大通讯社基本上垄断了世界新闻报道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在涉藏、涉疆、涉台等问题的报道上,我国政府受到西方媒体的无端攻击,恶意诋毁,但常常无能为力,导致我国在世界上的舆论环境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应该说与我国新闻媒介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很大关系。正因为如此,痛定思痛,2008年,当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还在扩大,当世界上许多媒体都在裁减员工,节约开支时,我国政府却宣布将花450亿元支持传媒业发展,扩大媒体的全球影响力,目的是改善我国的外部环境,改善我国在世界上的舆论环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的巨无霸。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美国好莱坞。好莱坞大片,特别是那些投资巨大的娱乐影片,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票房。好莱坞影视业在海外市场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个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目前,美国的影视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的市场。甚至在非洲贫民区里,人们每晚都在争相观看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以穷人的视角去感受其中的美国富人的气息。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目前世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由美国控制,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80%-90%的新闻,都是由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垄断。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发布信息量的1000倍。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将逐步放宽外国文化产品及企业进入我国的限制。试想,当美国的文化产品可以在我国畅通无阻时,将对我国的文化产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果我们的文化产业仍然是现在这个样子,将无力与美国的文化产业抗衡,我们的媒介将可能破产倒闭或者被吞并。如果我们的电视台播放的是美国的电视剧,我们的电影院放映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我们的书店出售的是美国出版的图书,我们的报纸是在美国老板领导下报道新闻,那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保持和发扬,我们还有什么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可言?要知道,帝国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化帝国主义,当今世界的侵略,很少是赤裸裸的武力侵略,而是一种温柔的文化侵略,而要抵御和防范文化侵略,只有做大做强自己的文化产业。
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贴近市场,贴近受众,才能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才能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大,产出也大。我国并不缺资金,但缺乏吸引资金的政策,文化产业也是人才密集型产业,但我国并不缺人才,但缺乏吸纳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政策。这次,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但将文化产业振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而且在政策上有一些重大突破,如规划提出“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对于长期受到行政区划限制,使之不能做大做强的媒介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全国文化产业单位,特别是我们湖南,我们湘潭的媒介企业、文化企业,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加快发展,走出去,做大做强。
⑹ 如何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
答案B
根据题干中的重要信息“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即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反过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⑺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由经济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
⑻ 文化如何推动经济
文化能否推动经济?答: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体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
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1. 地域间的文化比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现象异地后转化为经济现象,民族特征异地后转化为商品特征。
3. 不论地域性或世界性,社会文化条件直接决定、作用于经济条件。
4. 文化条件若不应用于经济改造,文化在潜隐状态中以内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运作将如竭泽而渔;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组织与社会(不论是企业、国家、国际、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与经济相联系时才出现的;反之亦然。
6. 经济生产的无限性将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层次运作,对文化有病态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态(如俗化)使市场与生产变得有限。
7. 世界市场的范围包括文化市场与经济市场。
8. 文化的交流、沟通、利用是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经济的发达之路。
9. 本体上,视时代性的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决定文化或文化决定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本源上,文化决定经济——生活总是生产的前提,文化交流总是生产与市场的前因。
10. 文化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两个外在统一的标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评价、衡量社会成熟程度的唯一标准。
11. 文化与经济在同一层面上构成社会结构中的“实态”框架。
12. 在以文化关系或经济关系为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构成历史的一个环节。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共产文化;(地域性)自然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共产经济。
13. 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辩证表现。
⑼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文化与经济是什么关系?我的观点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我们发展文化,主要是发挥文化的这种基础性作用,而不是要把它变成产业,创造产值。
●我们之所以强调文化和经济的互动,还因为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文化时代,文化发展应该成为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是主题,但是文化发展可能是更重要的主题,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文化时代。
●文化和经济要互动,发展模式要转型。发展要从单纯的经济过程过渡到文化过程,从脱离人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脱离文化的发展转向基于文化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对经济又有推动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就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他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状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独立存在。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的自由文化,法国的浪漫,英国的绅士风度,中国的礼义廉耻……
文化可以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历史力: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文化,并成为支撑其发展的无形力量。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族自傲感油然而生,即使如此。
凝聚力:一种文化管理力量,文化能够丰富社会内涵,提高人民素质,展示国家形象;能够团结和凝聚力量,产生精神动力,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竞争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
生产力:文化资源开发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源,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