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歙县茶企老板为何痛哭
因为近日,安徽歙县遭遇50年一遇洪涝灾害,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所以老板痛哭。
7月10日,“歙县一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老板痛哭”登上微博热搜。根据网上流传的视频,该企业在此次洪灾中损失将近3000吨茶叶,金额达到9000万元。负责人郑先生前往工厂整理时,看到现场损失惨重时失声痛哭,泪流不止。
郑先生称,自己现在最关心的是对茶农的支付问题。今年,为帮助当地茶农出货,该厂收的茶叶比往年更多,损失也更大。善良的网友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心疼不已,“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网上上个链接,大家尽点心意,不泡茶,做枕头也可以”。
(1)歙县茶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暴雨使歙县经济开发区内商户损失惨重
据报道,7月7日,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使歙县经济开发区内190余户企业和100余户个体工商户瞬间浸泡在汪洋之中,受淹面积达3.8平方公里。
截止7月9日下午17:00,经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6亿元(数据还在进一步核查更新中)。其中工业企业损失惨重,达19.8亿元,占总损失的91.67%(受淹设备达11000多台套,价值达8.5亿元;受淹原材料达4.6亿元;受淹产成品和半成品达5.6亿元。
B. 歙县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你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茶叶销售困境
我认为要解决茶叶销售困境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点方法,即建立品牌和扩大销售渠道。
成立专门负责销售当地茶叶的公司,打造一个属于本地茶叶的品牌,并且在销售方面上可以按照茶叶的质量将茶叶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让不同消费级别的顾客都有茶可选。同时应该严格把控茶叶的质量,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防止员工或收购时可能存在的以次充好、茶叶不 净等问题,让购买过茶叶的顾客都成为乐呵呵的回头客。
图片来自网络
精品高端模式的主要困难就是难以打造受到大众认可的的茶叶品牌,按照前人经验,要打造高端品牌需要付出极大的财力支撑,因此这种路线不适合无基础的茶企业,不建议将此作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但可以在茶企业销售较低端茶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慢慢建立此类销售模式。
C. 歙县的经济
古代歙县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由于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粮食不能自给,须从外地调入。在地狭人稠、生活贫困的处境下,勇于进取的歙县人民,为了摆脱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产品,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他乡,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歙县商人即在江南城镇进行贸易。至明朝成化、弘治年间,遂形成了一个人众资巨、颇具特色的徽商集团,开始称雄商界。明嘉靖至清嘉庆的近300年间(1522—1820),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当时徽商的足迹几遍全国乃至海外,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有“无徽不成镇”之誉。经营的行业主要有茶、粮、木、盐、海上贸易、典当、丝布、漆、酱及文房四宝等。本县富商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财力雄厚。清代两淮盐商八总商中,歙人恒占其四,富者积资达千万两银以上。
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
2012年,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2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7亿元,同比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75.83亿元,同比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4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收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2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363元、8946元,同比增长13.3%和15.4%。2013年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位居黄山市第一。 歙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又以茶叶为主,粮食不能自给。民国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农业总产值7244.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89.8%,1958—1961年由于“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2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到4293.1万元。之后,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但由于忽视本县山高坡陡、耕地少的客观条件,推行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不快。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9501.5万元,同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以粮为纲”转向“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对南乡陡坡耕地有计划地逐步退耕,改种林、茶、桑、果等,使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粮食生产也上新台阶,1982年粮食总产12.6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78—1987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95%。1987年,农业总产值172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543万元,占61.2%。在种植业产值中茶桑果产值4359万元,占41.3%,粮食作物产值3141万元,占29.8%,蔬菜瓜类产值1820万元,占17.3%。农业人口人均产粮食221公斤。人均纯收入276.57元,比1978年增长181.6元。
2011年,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0万亩,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00家,茶叶、贡菊、茧丝绸、山核桃、枇杷、葡萄等产业形成品牌效益。歙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增至81.8亿元,年均增长15%。 歙县唐代有麻纺业、酿酒业、造纸业、制墨和砚雕业。宋代新增帛、绢、绸织造业。元代,徽城设立染织局。明代,刻书业兴起。民国12年(1923)始建电力工业。民国26年,官商合办“歙县平民工厂”,生产草纸、棕绳、肥皂、腊烛。民国37年,中心工厂有制油部、棉织部,手工生产食油、腊纸、棉布。至1949年,本县始有机器织布工业,并有碾米、酿酒、油脂、粉丝、茶叶加工、造纸、徽墨、印刷等小型工业90家,总产值403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50—1952年,工业、手工业恢复和发展较快,工业企业发展到135家,拥有职工2500人,总产值1675.57万元,平均年递增率60—6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进行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有工业企业128家,职工5316人,总产值3621.57万元,平均年递增率16.67%。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盲目新建了一大批工厂,造成比例失调,之后,许多企业不得不“下马”。1959年至1962年,工业企业由231家、职工8527人,下降到152家、职工3310人,总产值由7769万元下降到1708.86万元。1962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至1965年,工业企业有115家,其中全民17家、集体98家,拥有职工3563人,总产值回升至2067.27万元。三年调整期间,平均年递增率6.65%。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一些企业党政领导靠边,生产发展缓慢。至1970年,有工业企业124家,职工5687人,总产值3066—21万元,平均年递增率8.2%。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创办了建材、农机、造纸等企业。至1975年,有工业企业125家,职工5945人,总产值5340.9万元,平均年递增率11.74%。1976年后执行第五个五年计划,至1980年,有工业企业130家,职工7305人,总产值7261.97万元,平均年递增率为6.34%。1981年以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加强老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至1987年,本县有工业企业2565家,职工26270人,总产值18689.1万元。
2011年,歙县102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3亿元、利税3.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倍和4.7倍,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0户,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5户。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4个。 唐、宋以来,歙县商业逐渐繁荣。明、清时输出的大宗土特产品有茶叶、木材、桐油、贡菊、白术等;输入主要有粮食、食盐、布匹、南北杂货等。民国时期,县城和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深渡等地已成为物资集散地,另一些集镇定期不定期开展集市贸易。抗日战争暴发后,县城几次遭日机轰炸,数十家商店受灾,市场萧条。至建国前夕,物价暴涨,许多商号破产。建国后,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个人商业并存的商业体系。对生产资料商品,1953年以后即实行计划分配供应的办法。1980年后,计划外议价、高价商品逐步进入市场。对生活资料商品,初期敞开供应。1953年后,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部分其它商品也采取凭票供应的办法,1980年后逐步敞开供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除少数年份外,基本上逐年上升。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82万元,1965年为2934万元,1978年为6713万元,1987年达21064万元,其中,生活资料商品零售额17765万元,生产资料商品零售额3299万元。
2010年,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完成17868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
D. 黟县和歙县哪个发展好
歙县啊,歙县人口多,工业发达,交通也很便捷,教育也发达,毗邻杭州市临安区和淳安县。
E. 歙县洪灾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是怎么回事
7月10日,有记者探访安徽歙县受灾茶企。该企业在此次洪灾中损失将近吨茶叶,金额达到9000万元。负责人郑先生前往工厂整理时,看到现场不禁流泪。
郑先生称,自己现在最关心的是对茶农的支付问题。今年,为帮助当地茶农出货,该厂收的茶叶比往年更多,损失也更大。洪灾过后,茶企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生存问题了。
(5)歙县茶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安徽歙县遭受50年一遇洪涝灾害
7月7日,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突如其来的洪水,强度大,来势猛,使歙县经济开发区内190余户企业和100余户个体工商户瞬间浸泡在汪洋之中,受淹面积达3.8平方公里,企业水淹深度最高达2米,电力、通讯、交通保障和自来水供应等顷刻瘫痪。
截止7月9日下午17:00,经初步统计,歙县经开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6亿元(数据还在进一步核查更新中)。其中工业企业损失惨重,达19.8亿元,占总损失的91.67%(受淹设备达11000多台套,价值达8.5亿元;受淹原材料达4.6亿元;
受淹产成品和半成品达5.6亿元;冲毁围墙5000余米,厂房受损达62万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受损达1.1亿元);园区内个体工商户受淹损失超2000万元;园区道路、绿化、管网等基础设施普遍损毁,损失达1.6亿元。先后转移安置企业员工120人,无人员伤亡。
F. 安徽黄山的歙县经济怎么样,那里好吗
经济根本谈不上!复旅游发展的制也是一般般!完全依附黄山之下,个人觉得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而现在提出的以旅游带动经济的政策实施的也不理想!新安江上游排污以至歙县新安江段污染严重,而污染是就是发展旅游的致命伤!虽然这么说,但还是希望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吧!快点重视环境哦!!!!
G. 歙县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老板该怎么办
歙县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茶企负责人努力自救,将损失降到最低,尽力付所有茶农据报道“受强降水影响,安徽歙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不少企业受灾。近日,一个歙县洪灾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损失9000万,茶企业负责人痛哭的短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给这位受灾的企业主加油鼓劲。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茶企负责人 郑绍东:百分之五六十都全部泡在水里,我们第一时间派车把能用的茶叶赶快拿去烘干,不能用的就清掉不要了。到今天为止茶叶受损约3000吨,价值大约在8000多万,将近9000万。他还说道: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为了帮助茶农出货,今年企业收的茶叶比往年更多,此次受灾后,损失也更大。目前,企业最担心的是如何支付茶农的剩余尾款。
H. 歙县痛哭茶企老板获武警援助,被泡茶叶应该如何处理
被泡茶叶应该全力抢救能够再次利用的,并且将不能再次利用的给销毁。前段时间回歙县爆发了洪灾整个县城都被淹没了。当地的人民受到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在当地有一位茶企老板他收了数千吨的茶叶,就这样被洪水给浸泡了。这件事情是让茶企老板变得很崩溃的,因为这数千吨的茶叶有着很高的价值,如果就这样完全没有用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对于这些被泡的茶叶应该如何处理,下面我就来详细说一说。
三、尽快将茶叶销售出去开启老板对于那些可以再次利用的茶叶,在烘干之后,并且保证质量之后可以尽快的联系商家,并且将茶叶销售出去。这样可以尽量的减少损失,并且尽快的给予当地茶农一些补贴。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I. 歙县洪灾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损失金额有多少
歙县洪灾茶企3000吨茶叶被泡损失金额达到9000万元。
7月10日,记者探访安徽歙县受灾茶企。该企业在此次洪灾中损失将近3000吨茶叶,金额达到9000万元。
负责人郑先生前往工厂整理时,看到现场不禁流泪。郑先生称,自己现在最关心的是对茶农的支付问题。今年,为帮助当地茶农出货,该厂收的茶叶比往年更多,损失也更大。
(9)歙县茶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歙县遭受50年一遇洪涝灾害:
7月7日,黄山市歙县出现严重汛情,歙县县城严重内涝,给普通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在歙县经济开发区,大量企业的生产也受到影响。
截止7月9日下午17:00,经初步统计,歙县经开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6亿元(数据还在进一步核查更新中)。
其中工业企业损失惨重,达19.8亿元,占总损失的91.67%(受淹设备达11000多台套,价值达8.5亿元;受淹原材料达4.6亿元;受淹产成品和半成品达5.6亿元;冲毁围墙5000余米,厂房受损达62万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受损达1.1亿元);园区内个体工商户受淹损失超2000万元;园区道路、绿化、管网等基础设施普遍损毁,损失达1.6亿元。先后转移安置企业员工120人,无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