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式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贰』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
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
应该说,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昭然若揭,并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的效应。
(2)文化产业成型法扩展阅读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内容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叁』 发展文化产业具体有哪些方法
1.抓理念深化,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力。
2.抓规划引导,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向心力。
3.抓体制创新,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创造力。
4.抓机制完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力。
5.抓产业提升,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肆』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内作为目标,是指容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4)文化产业成型法扩展阅读:
范围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伍』 如何制定完善的中国文化产业法
对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要求我们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即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上,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的基础上编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加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保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内外统筹,实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作用。新的时代起点上,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独立的指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性的文化产业规划。虽然文化产业规划被包含于文化发展规划中只要措施得力,也一样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文化发展规划往往面面俱到,考虑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平衡问题,不可能详细具体地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出“药单”,而专项规划则可以弥补上述之不足。更何况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呼唤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的出台。可资借鉴的是,韩国政府1999-2001年就先后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这些规划有力地促进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也从昔日一文化产业小国一跃而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当然,国情不同不能盲目照搬,但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同时文化产业又是分属几个部门管理的由若干个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它的发展需要较高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尤其是在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更是少不了权威的、站在全国高度的文化产业规划的指导,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
(二)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树立新的编制思路
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文化产业规划编制与时俱进,真正担当起指导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国规划编制工作的新发展已经向“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几点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要全面、准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与“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和2020年确定的发展目标的衔接。考虑到2020年是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年份,十七大明确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相应要求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保持一定的增速,“十二五”规划期是2011-2015年,距离2020年只有5年,所以必须要着眼于2020年国家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要求。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也必须服从这一要求。“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已经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其次,规划编制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内外统筹。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和我国规划编制的新特点都要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必须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为此,除国家要制定国家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外,各省市也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确立文化产业规划的合理地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业已或正在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省市可以考虑制定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规划编制还要同时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对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做出重大部署,此举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是“三步走”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件提出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这无疑已经明确了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机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市场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还未发挥出来。因此,“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给予涉农文化产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因地制宜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文化产业差距,城乡协同发展,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提出的要求。
(三)夯实规划编制研究基础
创建全国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指标评价体系,准确量化文化产业本身发展水平,预测文化产业发展潜力。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等分析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科学测度文化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结构、产业环境等,为规划编制打下科学基础。有了指标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具备正确决策的基础,规划编制的目标才能量化,为规划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编制规划前,提前发布文化产业重点研究课题,鼓励经济学和文化界的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要注意运用产业理论分析文化产业的基本面和竞争力,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
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研究基础还包括充分汲取政府部门领导、企业代表、经济团体、外来投资者、文化产业研究人员等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意见。可采用政府座谈会、圆桌会议、入企(入户)访问、社会问卷调查、产业发展协调会议等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规划过程的每一环节都重视顾问、参谋、思想库、咨询团、智囊团的作用,集思广益,使规划更加符合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四)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管理
健全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协调机制。设立文化产业规划协调机构仅仅是科学的协调机制的一个环节,在建立机构的基础上,要加强协作对话交流机制、重要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协调沟通长效机制等。协调机构要充分承担起协调沟通等职责,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对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有关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其他各方反馈信息,有效履行编制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同时,文化产业规划协调机构不是一个为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而设的临时组织,而应是一个常设机构,以便动态地追踪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做好组织、评估、修订文化产业规划的工作。
组织、确定编制团队的工作要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受到人际关系不良影响,详加审查编制团队资质,同时要注意选调高质量的评审人员,防范出现“以低评高”的现象。完善编制工作评价体系,提高规制的约束力,根据规划实施状况反思编制工作漏洞,制定奖惩标准,把规划编制、实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在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可分别对规划的编制、评估、决策与实施建立几个相对独立的二级控制机构,分别完成编制目标、评估目标、决策目标和实施追踪目标。
归根结底,对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最高管理方式就是用法律法规来管理规划编制,让文化产业的规划编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提高文化产业规划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因而需要制定相关规划法,提高文化产业规划的法律地位和约束力,规范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修订,保证规划实施和编制效果的最终实现。这对于改进规划编制方法、规范编制程序、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实施效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科学整合编制队伍资源
对于编制队伍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即在于编制人员自身要提高素质,加强政治、文化、经济学素养,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团队,然而,这类人才和团队的培育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国家级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上,可以考虑由各相关政府部门、国家级重点大学、社科院、业界合作,组建文化产业编制团队,由学界专家组在听取相关部门领导、行业协会负责人、重点文化企业负责人、中介机构专业人士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具体编制。学界专家应注意选择国家布局在全国各大区域的重点综合大学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国家级重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较为完备,文化产业所需的各相关学科、专业门类如新闻传播、历史、旅游、艺术、产业经济、市场营销、公共管理、区域经济、会展经济、企业文化、国际贸易、建筑规划、房地产、软件设计、公共卫生等都较为齐全,水平较高,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当然,所选学界专家最好有较长的文化产业从业经历。业界专家则要重点考虑其行业成就与影响、公正性、学理性等因素。
地方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主体则主要应由既熟悉地方情况又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级研究型重点综合大学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担纲,各级行政部门的编制工作应由了解上一级全局的文化产业专业人员承担。例如浙江省文化产业规划应以浙江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为编制主体,联合北京、上海等地甚至海外有实力的大学及浙江省属机构的学者进行编制。规划队伍结构中,应注意当地规划人员与外地规划专家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当地规划编制人员熟悉地方细节情况等长处,又广泛吸收外地专家学者参与规划,以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更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总之,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动态过程,承担着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发展的重任,涉及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新形势,厘清、优化编制思路,精心组织、协调,各方精诚团结,编制出高水平的科学的“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振兴和腾飞。
『陆』 文化产业怎样才能成为支柱产业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包含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它们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随着文化生产力理论的深入人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已成为既定国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去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直接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与国家其他支柱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央一系列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像其他领域一样,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它们有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有的是思想观念问题,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各地决策层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有较大提高,但还不平衡,要坚定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并将文化发展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体系。 文化包含着物质层面的符号体系、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行为层面的制度体系。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近年来,各地决策层对于文化、文化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较大提高,对文化强国战略理解日益深入,多数能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主动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但是,受到各地所处发展阶段的限制,以及经济指标和考核机制的影响,一些地方决策者认为发展文化产业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不高;还有的官员把文化看作软指标,把经济看作硬指标,存在“应付”情绪。 因此建议:一是各级领导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二是鼓励干部多到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地区考察取经,克服发展文化产业的消极情绪;三是增强危机意识,认识到资源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产业优势,特别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公共财富,谁先开发,谁先得益;四是将文化发展指标与经济指标一样,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体系,激励干部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积极性。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企业集团,培育优势产业,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很不足,亟待全面整合。 全国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若干方面尚存在不足。一是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按照现代产业观点的打造,优势地位不凸显。二是有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缺乏市场分析与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并且项目建设类型单一,过分集中在文化地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三是在文化产业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难以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四是各地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在产业政策、项目设置、发展目标、龙头企业设定方面趋同。 因此建议借制定“十二五”规划之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进行整合。 其一,对国家文化资源做全面分析,为长期开发设定边界条件。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特别是园区、公园类的硬件建设项目严格遵照《土地法》、《文物保护法》和上级部门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设定的边界条件,坚持科学论证、审慎上马,无愧先人和后世子孙。 其二,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全面调研,为长期开发打好经济基础。对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预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行业,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力求改变目前“散”“小”“弱”的现状;推进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 其三,对文化产业优势领域进行选择,为持续快速增长培植主导产业。要对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实现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整合。各地应找准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优势,可以具体到产业链条中的某些环节,不求全,不贪大,重点突破,有的放矢。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各地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力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等配套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利益纠缠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还很突出。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议在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下,突出对本地文化产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业务拓展,打破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界限,通过产业杠杆鼓励多方投入公共文化项目;同时以2010年为关键期,对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文化产业机制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等设立定量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参照与基础。 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省份在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中西部省份的文化资源并不亚于沿海和东部发达省份,但当前中西部省份的文化产业规模占GDP比重大大低于沿海和东部发达省份,尤其在利用高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方面明显不足。这里面既有资金投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的差异。为了推动中西部文化科技创新,应重视国家长中短期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制定,为文化科技研究与应用提供支持和引导。 因此建议:一是确立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除了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使用之外,要积极研发和应用材料科学、科技考古、艺术设计、地质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动传统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等产业的科技水平。 二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结合,密切与本地和发达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以省校、市校的战略合作方式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三是制定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专项奖励,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业态,奖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对高新科技的应用给予倾斜性政策与资金扶持。
『柒』 如何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在于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回文化体答制改革总体方案,在于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在于理顺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针对长期以来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和“管办不分”的积弊,突出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原则,对现有宏观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机构,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能,将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到行业协会,在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把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推进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积极组建文化产业基金,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而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宏观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在于借鉴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培育健康的竞争机制,逐步适应国际化的文化市场,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文化产业利润的最大化,确保文化产业的生机和活力,极力促进文化经营单位的优化发展。
『捌』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符号产业
简单的说文化产业的创造成果需要承载在一个个形象符号才能更好的加以传播专,因为图形符号是最容易让人属记住并传播最好的载体
小知识:我国文化产业界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