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基层地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要“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做好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分析,更好地服务宏观决策、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这是统计的职责所在。那么,基层统计部门如何搞准统计数据、搞好统计服务?结合工作实际,从三个要点谈谈怎样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建好基本单位名录库
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开展各项政府统计调查的基础,为普查提供单位清查目录、为专业年(定)报提供调查单位库、为规下和限下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在统计工作中起到“龙头”作用。
一是指标填报要准确,把好名录库第一关。法人单位属性指标的真实、准确和规范,是准确进行数据汇总的前提。加强法人单位基本情况(MLK101-1)表的审核,对各单位相应标志和指标认真核对,如:核实企业单位所在地及区划(05)和单位注册地及区划(15)是否一致,主要活动填写是否准确,尤其针对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不止一类的,一定要询问重点经营活动,便于准确进行行业划分。核对登记注册类型是否与营业执照相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瞒报,可以通过期末人数和平均工资来核实营业收入填报问题,检查园区企业是否填写“五区”信息代码,还要注意产业活动单位、批发零售业态、营业面积是否漏填等。
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做好单位核查工作。建立工商、民政、质检、国税、地税部门行政资料定期收集制度,将收集到的新增、变更、注销单位合并整理后,按照属地、专业进行分解。还要进行实地调查,对于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达规模单位,及时通知相关专业人员,将其纳入准“四上”单位监测库进行跟踪。
三是创新维护方式,将名录库更新维护向下拓展延伸。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例,县统计局按照“统一标准、一库在线、基层维护、适时更新;分级负责、分级维护、分级核查”的方式组织实施,在县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领导小组领导下,将名录库维护和使用管理的节点向乡镇、园区延伸。通过拓展的名录库系统平台,充分整合利用乡镇、园区人力资源,发挥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及时、快捷、方便、准确地对名录库单位进行核实,提高了名录库的信息质量,使名录库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Ⅱ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工作
应该看到:我们许多公司、企业,由于企业领导不善于运用统计方法来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造成公司(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记录不全面、不准确,许多重要的经济、质量、成本、生产等各方面都缺乏准确的记录,导致企业各种经济数据失真、造假,在管理上只能看到结果,不能分析其原因,不能描述过程的状态。不能通过数量分析来揭示问题(或称矛盾)的内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成为导致许多企业没有劳动定额和消耗标准,管理混乱,费用失控,经济效益低下的关键所在,导致在管理措施上只治标、不治本,在经营上感情用事,盲目决策、瞎指挥。使公司(或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低下、粗放;抓管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可以说切实加强公司企业的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已经成为解决上述诸多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成为改进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经济核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利润水平,实现管理全面升级的一项基础性的基本建设。因此,我要大声呼吁:要大力、切实加强企业的统计工作。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统计资料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统计核算是加强产品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完善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统计数据,是企业制订劳动定额、产品消耗定额和经营计划的基本依据和基础,统一管理统计数据资料,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统计信息传递系统,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监督考核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根据《中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山东省统计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具体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加强统计工作,配齐统计人员。公司应在综合部门设立一名专职综合计划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全公司综合计划统计工作,侧重做好员工出勤、劳动工资、绩效考核、安全生产和经营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业务统计,统一管理各种统计报表资料,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各部门和生产车间原则上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兼职统计必须以统计工作为主兼做其他业务,全面完成部门和车间的统计工作。其中:由于经营部门承担着从供方——企业——到顾客价值链(或称供应链)的管理业务,因此,必须配备一名有专业能力和水平的专职或兼职计划统计人员。
2、由综合统计统一管理、发布各种统计数据。今后一律由公司综合统计承担对外(对政府、对新闻单位、对企业)提供统计报表资料的任务,不准数出多门。其他部门非经综合计划统计同意,不准对外提供统计数据资料。今后公司对部门工作进行考核、检查、评比和总结,原则上一律以综合计划统计提供的数据为准。当业务统计与综合统计发生矛盾时,应查清事实,协调解决。对不能协调解决的,必须维护综合统计的权威。
3、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公司综合统计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独立的向各部门、各车间进行统计调查,查阅各种文件、各种原始凭证,业务凭证和有关的票据,收集各种统计信息资料。各部门、各车间应积极予以协助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刁难、推委、搪塞和拒绝。为使公司综合统计人员全面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计划统计人员有权列席参加生产经营方面的有关会议,包括生产经营调度会议,经济核算会议,经济活动分析、质量分析会议,生产经营计划会议等。
4、综合统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和领导的要求,在公司内设计一套综合反映企业采购、生产、质量、消耗、营销、仓储和效益情况的内部报表,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全面的向总经理提供统计报表资料,完成各种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任务。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工作,培训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统计人员。定期公布企业生产经营、质量目标和绩效考核的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核算,运用统计监督,为公司领导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5、建立强有力的统计信息网络。为在不增加非生产人员的前提下,做好企业的各项统计工作,建议由车间班组长兼任生产统计;由产品质检人员兼任质量统计;由仓库库管员兼任仓库统计;现将各部门、各车间统计的主要职责确定如下:
1)车间统计:主要是生产、消耗统计;负责产品品种、产量、产值、质量、生产进度的统计和产品质量的核算;负责原材料、燃料、设备、动力消耗的统计及单位生产成本、车间生产成本的核算;负责对工人出勤、劳动工时、生产定额、设备利用完成情况的统计。
2)业务部门统计:主要是采购和库存的统计,负责公司原材料、燃料、设备、零配件和外协配件等生产用或非生产用物资采购、供应、调拨、库存的统计、记录和核算。主要负责采购合同订货数量、价格、金额、合同执行情况、货款结算情况的统计与核算;负责公司产品销售量、销售额的统计与核算;负责营销广告发布数量、广告发布费用的统计;负责建立产品用户调查档案和客户档案;
3)质量部门统计:主要是产品质量的统计;负责公司产品质量、原料利用率、产品合格率、返修率的统计与核算;负责公司质量目标、质量指标及质量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和记录;负责原材料、产品及零部件质量检验检查情况的统计和记录,通过统计掌握产品质量问题的分布、原因,描述和监控产品在不同生产工序的状态。为加强和改进质量管理、制订纠正措施提供依据。
4)财务部门统计:主要负责成本和采购价格的统计;做好公司大宗原材料采购的价格统计、价格数据的收集和比价、询价工作,结合会计报表,进行产品生产成本、消耗费用、原料采购价格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统计与控制;负责公司企业资产、负债及营业外收支情况的统计。
总之,各车间、各部门应根据上述统计业务,建立有关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内部报表制度。
6、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与支持,确保统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统计工作,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业务学习、培训机会与条件,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以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把各车间、各部门统计工作完成的怎样,作为考核车间、科室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的,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个人不得评为先进、模范。
采纳哦谢谢
Ⅲ 文化产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02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占全市GDP的5.1%。从1997年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年均递增15.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一、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北京市从1999年开始进行文化产业统计,统计的内容主要由来自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商业和工业4部分的15个行业类别组成。与国家最新标准相比,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对文化产业划分的依据不同。
1. 文博资源
据第叁次文物普查统计,北京文物资源总量为3550处,文物建筑20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
北京地区有注册博物馆121座,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5.7%,馆藏文物226多万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与历史价值,有些属世界级、国宝级藏品。2002年全市博物馆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展览400多项,年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在规模和数量上居全国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 文化产业资源
(1)文化设施资源。北京文化设施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九五”以来,相继兴建了首都图书馆新馆、中华世纪坛等一批现代文化设施。按照《奥运行动规划》,未来几年,北京文化设施投资将达到650亿元以上,超过前50年的投资总和。
(2)文化企业和品牌资源。
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由于目前《文化产业分类》是依据文化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又包括了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因此,无法用其划分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性文化单位)。因此,在《文化产业分类》不敷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我们将北京市现有文化单位按性质分为3类:第一类是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第二类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国有文化企业,如各类剧院、演出团体,报社、电视台、图书音像出版社。第叁类是民营文化企业,如文化娱乐企业、私营图书发行公司等。按照这一分类方法,并考虑到目前的文化管理还主要是传统的行业管理,因此,对现有文化管理的主要政府机构,包括市文化局、市广播影视集团、文物局、市新闻出版局等所属的文化单位进行统计可知,这4家单位共直属文化单位92家,其中文化事业单位19家,文化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43家,其它部门点30家。
一是文化企业品牌。北京歌华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广播影视行业的中国保利华亿传媒。但总体上国有垄断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是演出季品牌。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暨相约北京文化活动、北京国际音乐演出季暨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等叁大标志性品牌已经形成。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电视艺术周等正在成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动。
叁是文化区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琉璃厂文化区。北京古玩城是全国首家文物监管旧货市场,是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琉璃厂是北京一条着名的文化街,主要经营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
(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1. 文化产业整体概况
从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资产和经营收入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9.7%和18.6%,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达到14.5%。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近3年一直在5%左右,与成为首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点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 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1)行业结构。
一是文化服务业占主导地位。2002年,文化服务业资产总额、经营收入、增加值叁项指标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8.8%、62.5%和60.8%。
二是呈现四大主导行业。文化产业中的广播电影电视业、出版业、印刷业、广告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以上4个行业的资产、经营收入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文化产业的75.7%、68.5%、66.9%(见表3)。
(2)所有制结构。
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3.6%、20.3%和5.5%。
(3)布局结构。
北京文化产业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具体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各区主导文化产业类型。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区古玩业和京剧表演业,朝阳区的国际化和发达的经济水平促进了会展业、高雅艺术演出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布局的消费区指向特征明显。如海淀区蓬勃发展的图书销售业依赖于该区庞大的高校消费人群。叁是地域产业聚集初具雏形,如宣武传媒大道、朝阳大环影视制作中心等,但并未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规模效益不明显。
二、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
概括起来讲,北京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四大现有强势行业、叁大特有优势行业、两大新兴增势行业。
(一)现有强势行业
包括出版发行业点、广播电影电视业(含新闻)、广告业,以及新统计口径下纳入的旅游业点四大行业。
1. 出版发行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出版发行业大体包括北京现行统计中的出版业、印刷业、图书报刊批发及零售叁大行业。
书刊出版业是目前北京文化产业中综合发展状况最好的一个行业,经营收入、增加值位居首位,资产总量、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居于第二位。如果再将印刷业、图书报刊批发及零售业记入,叁者资产总量、经营收入、增加值3项指标,将分别占现行文化产业的42.7%、42.3%和48.2%,成为北京文化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
2. 广播影视业
(1)硬体设施居全国前列。
2003年,北京共有2座电视台、电视节目33套;3座广播电台,广播节目25套。现有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中影星美影院建设有限公司两条电院线,共计64家影院。2003年两条院线共放映120329场,观众698万人次,票房收入13619.2万元。
(2)拥有全国最大的影视节目平台。
一是拥有数量最多的影视制作公司。北京是全国影视制作的龙头基地,有20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占国内影视制作公司的40%以上点。
二是电视剧产量最高。2002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698部,其中北京地区生产230多部,占总数的1/3以上,与分列第二、第叁位的广东(37部)、上海(30部)相比,占有明显优势。
(3)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业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2003年底开始,我国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见表5)。据亚洲有线与宽带协会(CASBAA)预测,2010年中国的付费电视及上下游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到2015年将增长到1.5万亿元。北京歌华有线是国内最大的平台运营商,以北京为首的华北地区,拥有最多的付费频道资源,并对东北地区的网络运营商有较强的吸引力,发展数字电视前景十分广阔。
3. 广告业
广告业是与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媒体相伴随产生的,具有跨媒体的性质,它是文化产业中人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之一。2002年,北京广告业人均增加值达到121063元,是全市文化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7倍。
4. 旅游业
虽然北京旅游资源、旅游景点的规模和数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但北京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却不是最高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者人数两项指标,在全国均排广东之后,位居第二位,提升的空间很大(见表6)。
(二)特有优势行业
北京文艺演出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会展业这叁个发展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雄踞全国首位。这些行业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很大,但具有窗口行业性质,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最相符合,积极发展这类行业,对提升城市品牌和整体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1. 演出业
演出业是首都文化产业中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在体现北京文化中心地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北京市艺术业点的总资产为25.11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的2.58%;经营收入4.01亿元,占0.79%;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占2.3%。尽管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演出业发展的优势非常突出。
2. 古玩艺术品交易点
文物经营、旧货市场、文物拍卖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市共举办132场文物拍卖会,总成交额为9.53亿元,总成交率为61%,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北京文物拍卖中年经营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排在前叁位的分别是中国嘉德(2.63亿元)、北京瀚海(2.57亿元)、中贸圣佳(1.78亿元),它们同时也分别位居全国前叁位。
北京文物监管物品市场,2002年总经营额超过5亿元,其中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园旧货市场,在规模、年经营额上均居全国同类首位。
3. 会展业
北京是全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会展业在全国起步最早。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所办展会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年北京市会展业创造增加值将达到72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3%。
目前,北京会展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成熟阶段,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开放型市场体系互为依托,呈现出以经济贸易和科技展览为主,国际会展增幅较大的特征。在2002年北京市接待的916个展览中,排在前叁位的经济贸易展览、科学技术展览、文教卫生展览,分别占接待总数的33.2%、24.9%和21.1%。特别是科学技术展览增幅较大,比2001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按照《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到2008年北京会展总收入将超过70亿元,实现迈向亚洲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
1.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点
从网络资源看,北京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潜力巨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3年,北京上网用户共398万,占全国上网用户总人数的5%,占北京市人口的28%,上网普及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上网计算机数为198万台,占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的比例为6.4%。北京地区共有WWW(包括.CN、.C0M、.NET、.0RG下的网站)站点12.3万个,占全国的21%,其中CN域名8.4万个,占全国的25%。
2. 以动漫游戏为代表的内容产业
北京在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一是动漫游戏产业融合了叁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录音等高新技术,是文化产业中与现代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北京在高新技术方面优势明显。二是动漫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绝佳的创意和一流的制作水平,因此它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而这恰恰是北京的优势。叁是动漫游戏产业是一个带动能力非常强的产业,如玩具、食品、音像制品等,这些产业的发展符合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如文化产业统计变动较乱;也有体制层面的,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企事业还未真正分离;还有操作层面的,如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支持手段等。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认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 技术层面:文化产业统计变动较乱,数据可比性差
由于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年度较短,到目前为止,只有1998年到2003年共6年的数据。加之如上所述统计口径的变化,造成部分主要指标,尤其是增加值年度之间不可比,而且无法进一步准确分析首都文化产业与北京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关系。其结果是,如果采用《统计年鉴》的数据,即15个行业的分类,那么完整的数据只能从1998年到2001年;如果采用市统计局《统计报告》的数据,即12个行业的分类,那么完整的数据是从2000年到2002年。而对各行业中央与北京隶属关系的分析,则只能取到2001年的数据。目前,考虑到时效性,广泛采用的是后一种分类所得出的数据。也就是说,现在使用的“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是12个行业的口径。由此可见,统计数据的变动,给宏观决策和研究工作都带来了困难。
2. 体制层面: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尚未真正分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文化管理体制的理顺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在目前文化单位大多是部门归口管理的格局下,文化企事业的分离依赖于文化管理体制的理顺。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由于没有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职能真正分离。
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在市一级,现行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比如,音像出版物的制作权管理在广电局,发行权管理归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管理在文化局,3家都有音像市场执法权力。在区县一级,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区县文委在组成上,大部分是“四合一”,即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合并而来。在崇文区和宣武区甚至是“五合一”,即已将旅游局并入文委或合署办公。由于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区县文委往往要接受上面4个甚至5个局、1个办(“扫黄打非办”)的指挥,精力不足,影响了工作效率。
叁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的文化管理,实际上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3. 操作层面:缺乏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手段
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从1996年底北京市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发展,虽然仅仅8年左右的时问,但随着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却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人员的分流安置、资产的处置、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的优惠、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认定,等等。
4. 认识层面:处理好首都文化产业和北京文化产业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讲,北京的优势不在于自身,不在于北京的地域和地缘特点,而在于承担了首都的功能。北京文化资源密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都的优势。以出版业为例,2003年,全国共有书刊出版社570家,237家在北京,占总数的41.6%。其中,中央所属220家,北京市属仅17家。而这17家中,8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构成了北京市属出版行业的主体。这种分布状况至少可以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北京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是针对于首都而言的,北京市属可掌控的资源相对少得多。
(二)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使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真正分离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双重属性。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更多地是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因此,尽快理顺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分离现有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新型架构。
2. 制定、整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北京市有关部门应在两个《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北京市现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整合力度,尽快制定统一的《北京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二,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成立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功能区。具体做法有3种:一是在原有科技园区内将文化产业纳入,扩大产业优惠的范围。
3. 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夯实基础工作
把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相关统计数据和翔实的发展情况作支撑。只有情况明、数字准,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相对滞后的情况,建议:一是抓住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参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北京实际,尽快明确北京市新的文化产业统计的范围(行业)、统计对象(所有制)和统计内容(指标)。二是列出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以前年度数据做适当调整,尽可能保持年度数据可比、相对稳定。叁是做好文化产业统计的组织实施工作。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
一是要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二是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叁是要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Ⅳ 文化产业统计主要关注哪些经济指标
既然你做“文化产业统计”,我想一定是统计系统下发有这方面的文件,那其中一定有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的说明,“关注哪些经济指标”就在这里面找。我想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从业人员数,相关单位个数,营业收入,创造产值,拥有资产等等。
Ⅳ 统计员怎么做才能把统计工作做好
作为统计人员,不仅要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是一条铁的纪律。除非上级决策有重大失误和隐患,否则任何人、任何单位均不得违背、均不得打折扣。作为一名统计人员,就是要毫不犹豫地服从领导的安排,不能拈轻怕重,瞻前顾后,再苦再累,也要勇挑重担。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统计人员。
Ⅵ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和体系是什么
分类标准是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04年,为规范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我国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这也是文化产业分类标准首次亮相。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理应把这些新业态及时纳入统计范围。2017年6月30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颁布。同年8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文要求从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起统一使用新标准。“作为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客观上需要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修订。”殷国俊说。
Ⅶ 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范畴包含哪些大类
(一)明确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指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为满足政府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蓝图,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迫切需要,必须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统一文化产业的界定范围、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行业构成、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指标解释等内容,其中指标体系应由核算指标、分析指标和基础指标构成。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概念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各项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集合。根据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属性特点,划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经营性文化活动两大类。
根据上述概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创意文化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旅游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们是文化产业的有益补充。
(二)设计统一规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之集合。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其分类与界定的标准为:一是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二是照按层次的级别,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是根据部门管理需要和文化活动的特点分为9个大类;四是具体细分80个小类。
文化服务。主要有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服务。主要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三)确立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文化产业统计的建立,无论是指标体系设计还是统计数据的收集,以及信息的发布与利用等,要体现出这样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范原则。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又要科学合理,系统完善,标准规范,便于操作。
与时俱进原则。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既要注重历史的传承,更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于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
统一设计原则。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有大文化观念,有系统工程思想。因为文化产业涉及各个地区、诸多部门和行业,而且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统计业务关联度很高。因此,对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要统一设计,互相兼容,避免重复矛盾。
分工协作原则。文化产业是由政府的诸多相关部门共同管理的,包括宣传部门、统计部门、文化部门、广电部门、体育部门、信息部门、旅游部门等。因此,文化产业统计必须坚持分工协作原则,业务上由统计部门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分工协作。
信息共享原则。统计数据收集完成后,不能束之高阁,要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应建立一套规章制度,规定各相关部门将统计数据按时报送统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建立文化产业统计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做好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以增加值为核心,重点反映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增加值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同度量指标,将增加值作为文化产业统计核心指标,有助于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以反映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力;也有助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同度量的对比分析。
2.指标体系的设置要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要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充分考虑目前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公益性和事业性与一般产业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所建立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要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单位走向国际市场,参与世界竞争,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
3.紧密结合现行统计、业务和财务制度,有利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调查实施。文化产业统计指标要力求科学、简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尽量利用现行的统计、业务和财务资料。
4.非生产经营所得的收入不能计入增加值。GDP核算的生产经营原则规定,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是常住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果,凡是非生产经营所得的收入不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一些与经营和业务无关的收入均不包括在内,如外单位转来的利润、银行贷款、下级单位上交收入等,这些收入实际上是其他单位的利润和收益,已计入其他单位的增加值,否则就重复了。
5.文化主管部门办的独立核算的非文化产业单位,不能纳入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范围。因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基本单位或机构单位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由于经济的发展,跨行业经营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机构单位、机构部门从事多种经营活动,这些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就必须划分若干个不同产业的基层单位。因此,各文化主管部门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开办的独立核算的非文化产业单位应该按其各自经济活动的特点,归入相应的行业核算增加值,不能纳入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范围。
6.正确处理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有关文化主管部门的关系。多年来,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统计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比如,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互求信息仍存在一些障碍,彼此沟通渠道不够顺畅等。因此,应该从法规制度上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切实解决各方面的彼此关切
(五)创意产业的崛起,要求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创意产业的催生,为传统制造业发展与改造提供新的支持系统和持续发展因素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造,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维空间。创意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在改变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经济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历史文化价值观的更新,将对文化产业发展和人们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维方式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各种经济形态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生产力形态。
(六)统计工作要适应文化产业新业态变化
有专家提醒,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修订中,需特别关注“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怎样体现”“文化创意的概念和范畴到底是什么”“统计指标如何兼顾公平和地方特色”等问题。比如动漫游戏,有的动漫游戏企业属于文化系统,有的动漫游戏企业则属于其他行业,如盛大游戏的计算机代码就属于高科技企业。文化旅游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哪些属于文化系统?哪些属于旅游系统?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出版、手机动漫等,围绕手机的娱乐文化形态丰富多彩,且产值巨大。那么由流行音乐本身及其派生出的产业链和新业态也应当界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中。
“不能让产业适应统计,只能让统计去适应新的产业变化。”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统计工具,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文化产业政策,它带有很强的导向性。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上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新发展、新变化和新形势,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
个别企业出于避税考虑,上报数据可能低于实际情况。还有个别企业为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上报数据可能夸大。由于对文化产业分类和界定的误解导致数据误差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另外,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被装到文化产业的框框里,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这就需要建立对统计数据审核与纠正的专门机制。
(七)面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捷足先登的严峻态势,要求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迎头赶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像文化这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的文化产品大举挺进中国市场,尤其是韩国的影视作品更是捷足先登,严重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器官,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铸造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坚强盾牌。
Ⅷ 如何做好文化产业统计
建立高效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机制。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与文化相关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提高认识,让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配合,顺利、准确、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对部门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重视和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文化产业统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三经普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单位名录是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抓住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对普查采集到的全部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文化活动属性进行甄别,对其中确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法人单位所属的具有文化活动属性的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认定标识,生成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同时,建立文化产业统计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加强统计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数据质量。
加强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设。要求各县(市)区充实文化产业统计人员,确定专职或固定兼职工作人员,并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熟练掌握报表及统计基本知识,夯实源头数据质量。
做好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改革工作。一是对于部分包涵但未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的单位,实行重点调查或者抽样调查,按比例纳入统计。如家电零售,几乎很少有零售单位是专门卖彩电、音像的,往往都是日用家电、文化家电在一起销售,而且其所卖的文化家电占整个家用视听设备的比重也较大,对于这部分文化产业,应该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从整个销售额中把归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统计出来,纳入统计范围,或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部分文化产品品牌的销售情况进行检测,然后按比例推算总体,将这部分产值纳入统计。二是对于纳入但不完全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剥离非文化产业部分,余额参与统计。例如,软件行业,该行业单位往往多元化发展,单一做多媒体软件或动漫软件的单位少之又少,那么对于这部分单位,应该通过产品细分,将不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剥离出去,只保留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三是文化产业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进行。依托文化产业单位基本名录库,对于规模以上、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的企业悉数采用全面调查;规下、限下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体经营户均采用重点调查进行。
Ⅸ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好统计工作
1、认真做好各类凭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2、能够设计调查表,搜集企业需要的版资料;
3、对权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统计分析报告,供决策部门使用;
4、做好每个月的统计报表工作。
(9)做好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工作扩展阅读: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统计基础工作是上级统计部门评审统计数据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统计局开展统计督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统计力量,调整服务对象,建立适宜企业经营管理的统计体系,合理运用统计信息网络和现代化办公条件,统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适应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标准、科学、高效的统计调查工作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Ⅹ 如何做好文化产业统计
建立高效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机制。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与文化相关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提高认识,让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配合,顺利、准确、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对部门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重视和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文化产业统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三经普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单位名录是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抓住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对普查采集到的全部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文化活动属性进行甄别,对其中确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法人单位所属的具有文化活动属性的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认定标识,生成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同时,建立文化产业统计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加强统计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数据质量。